[可迁移1]证明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第一条(徐森林《数学分析》)

针对数学学习的疑难之一:怎么想得到这样做?本文有:①点出推导过程的理论依据,②引入一些概念,帮助读者认识数学证明中一些常规的、可迁移的思考习惯,这是对“如何想到”的推测性的回答。本文没有:部分前置知识的索引——对于应该熟知的命题,不会具体说明。

(个人认为,②是大部分教材欠缺,但对学习数学很必要的学习内容,是大部分学习者本应掌握但并未掌握的默会知识。所以作者尝试对所谓的“常规思考习惯”作不完全归纳,分类取名为“基本尝试”或“基本处理”,指那些思路不明朗时,最常规的、辅助观察和确定思路的方法。对此如果有更好的说法和补充、更简明扼要的解释,希望在评论区热闹一下)

写在前面:

  1. 特点:作者尝试提供一种详尽解释证明思路来龙去脉的学习材料,尽可能辅助读者欣赏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即“严格根据条件进行推导”的特点。为了说清楚,本文可能一反数学专业精炼简洁的特点,改用细致的写法帮助理解,所以希望读者将其视为娱乐性的、感受数学思考方式的材料,有心人也可以将其用作教材解析。还是为了说清楚,本文又沾染了数学专业的逻辑性,所以如果没有理解某一句话,只需再读上文就能理解了。
  2. 生造词:文中出现的生造词或心理学术语,会在原文中加入注释,并在文末给出解释。
  3. 有图有文:本文原是手写的,出于提高观赏性的考虑,附上文字版。文字版的优点是整洁;手写的优点是方便加入注释,而且可以见字如面。如果精力充沛,可以结合著看。
  4. 符号说明:① fin R[a,b] ——在[a,b]上黎曼可积(本文简称可积);② gin downarrow[a,b] ——在[a,b]上单减;③ int_{a}^{b}fLeftrightarrow int_{a}^{b}f(x)dx ;④i.e.——“即”,“这就是说”;s.t.——“使得”、“满足(以下条件)”;⑤ sumlimits_{P} ——对划分P中的所有 i 求和。
  5. 如果希望学习规范的数学表达,请以课本的记号和语言组织为主。

讲什么,为什么讲,怎么讲

精讲徐森林《数学分析》(2005.9 第一版)的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定理6.2.7)第一条:

fin R[a,b],gin downarrow[a,b],ggeq0Rightarrow exists xiin[a,b],s.t.int_{a}^{b} fg=g(a)int_{a}^{xi}f.

书上的证明是这样的:

问题是:如何想到引入积分上限函数?为何先讨论g(a)=0的情况?如何想到用g的振幅和来帮助放缩?如何想到将问题关键集中到积分上限函数的介值性?这些问题无法解答,或许不能说自己理解了这个证明。

本文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下面主要分析如何通过形式的处理获得启发,以及如何分析条件。

一.如何确定思路

观察这个定理的结论部分,获得以下信息:

  • 这是存在性的证明,所以证明的整体思路和书写框架,都围绕"找 xi "。存在性证明有多种,有的通过确认表达式然后指认其为所求,有的通过定理直接确认存在性(这个证明属于后者);
  • 等式中与 xi 有关的项只有 int_{a}^{xi}f ,它是比较好分离的,自然产生“分离”的基本尝试[1]。

试将结论形式转化为: existsxi,int_{a}^{xi}f=frac{int_{a}^{b}fg}{g(a)}(注:这里属于思路探索,如此处理只为便于读者观察形式,不妨假定这个式子是有意义的)。如果将问题表征[2]为取值问题,那么 xi 的意义会被“还原”为一个变量的取值,也就是把问题看作:当x= xi ,成立F(x)=int_{a}^{x}f=frac{int_{a}^{b}fg}{g(a)} 。自然地,设 F(x)=int_{a}^{x}f(t)dt ,这里将F(x)表征为积分上限函数,结合 fin R[a,b] ,立即得出隐含条件: Fin C[a,b]. 于是F满足:①最值性,设其最大值M,最小值m;②介值性。由②,有如下问题转化:existsxiin[a,b],s.t.F(xi)=frac{int_{a}^{b}fg}{g(a)}Leftrightarrow frac{int_{a}^{b}fg}{g(a)}in[m,M].于是,证明思路主要围绕着不等关系 mleq frac{int_{a}^{b}fg}{g(a)}leq M.

条件分析告一段落,下面是证明讲解。

二.证明

由于分析时我们假定了 frac{int_{a}^{b}fg}{g(a)} 有意义,而这只是g(a)≠0的子情况,所以还需要先论证子情况g(a)=0,再接着上文思路继续分析:

g(a)=0,ggeq0,gdownarrow Rightarrow gequiv0,xin[a,b]./ Rightarrowint_{a}^{b}fg=int_{a}^{b}fcdot0=0=g(a)int_{a}^{xi}f,xiin[a,b]. 命题成立。

接下来g(a)>0。此时frac{int_{a}^{b}fg}{g(a)} 有意义,可接续上文进入证明的主要部分。观察 mleq frac{int_{a}^{b}fg}{g(a)}leq M, 这里有两个不等式,此时的基本处理是“分治”:对于这样具有一定对称性的不等式链,考虑先证其中一个不等式,再经转化,同理推出另一个不等式。

我们先证 int_{a}^{b}fgleq Mg(a) (这里已进行“分离”)。

这个式子暂时较难提供什么提示,所以我们考虑从条件出发,试推有用的隐含条件。

观察往证(往证是“要证”的专业表达),首先可以将其表征为不等关系,所以欲将推出的隐含条件也应含有不等式;同时,式中的定积分号提示我们,应该考虑目前已学的、与定积分有关的不等式,主要是黎曼可积等价命题。那么自然想与“可积”有关的条件,题目中其实有两条:①f可积,②g单调,因而也可积。

然而仅此二条难以直接导向书中证明的思路,这使得书中证明的主要部分看起来技巧性十分浓烈。我称这类技巧性强的步骤是经验依赖性[3]的。经验依赖步骤的理解,通常需要看完证明、回过头反思每一步的根据后,才有可能发生。数学学习者对经验依赖步骤的学习过程是:确认正确性—记忆—猜测当时证明者的心路历程—记忆。总的来说,希望读者记忆。

下面采用便于理解的方式讲解思路:

1、材料准备:

fin R[a,b]Rightarrowexists L>0,|f|<L./ gin downarrow[a,b]Rightarrow gin R[a,b],i.e./ forall varepsilon>0,exists P:a=x_0<x_1<…<x_n=b,s.t./ sumlimits_{P}omega^{g}_{i}Delta x_{i}<frac{varepsilon}{L}./

2、开始:

begin{align*} int_{a}^{b}fgdx &=sumlimits_{P}int_{x_{i-1}}^{x_i}fgdx/ & =sumlimits_{P}int_{x_{i-1}}^{x_i}f[g-g(x_{i-1})]dx+sumlimits_{P}int_{x_{i-1}}^{x_i}fg(x_{i-1})dx/ &le sumlimits_{P}|f||g-g(x_{i-1})|dx+sumlimits_{P}g(x_{i-1})(F(x_i)-F(x_{i-1}))/ &le Lsumlimits_{P}omega^{g}_{i}Delta x_i+sumlimits_{i=1}^{n-1}[g(x_{i-1})-g(x_i)]F(x_i)+F(b)g(x_{n-1})~~~~~~~~~~~~~~~~~~~~~~~~~~~~~~~~~~~~~~~~~~~~~~~~/ &<Lcdot frac{varepsilon}{L}+Msumlimits_{i=1}^{n}g(x_{i-1})-g(x_i)/ &=varepsilon+Mg(a). end{align*}

其中,每行分别运用:

  • 区间可分可加性
  • 插项
  • 绝对可积性;Newton-Leibniz公式(改进后,可将条件:f(x)连续减弱为f(x)可积)
  • f(x)有界;区间上任意两点函数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该区间的振幅(可用反证法和振幅的定义证明);连加号展开观察的基本尝试(这也是一种“分治”),适用于出现相邻两项相减的情况
  • F(x)不超过M,g(x)单减(注意,如果g单增,不等号可能不成立)

最后,令 varepsilonrightarrow0 ,有 int_{a}^{b}fgdxle Mg(a).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于是对于另一个不等式,我们只需要将第一个放大的步骤改成缩小即可,也就是: sumlimits_{P}int_{x_{i-1}}^{x_i}f[g-g(x_{i-1})]dx+sumlimits_{P}fg(x_{i-1})dx le -sumlimits_{P}int_{x_{i-1}}^{x_i}|f||g-g(x_{i-1})|dx+sumlimits_{P}g(x_{i-1})(F(x_i)-F(x_{i-1})). 于是同理有: int_{a}^{b}fgdxge mg(a),varepsilonrightarrow0.

综上,我们证明了 mleq frac{int_{a}^{b}fg}{g(a)}leq M.

稍作整理,即是徐书的证明。希望读者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总结可迁移内容

本文大部分内容可以忘记,其中可复用、可累积、可迁移的(我认为这三个词是一个意思)内容如下:

  1. 观察结论形式的基本尝试:分离;
  2. 应对复杂情形的基本处理:分治;
  3. “理解”的表征:①知道为何使用某个技巧②知道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即推导用了哪一条定义、定理;
  4. 学数学:由记忆(重现)到学习(举一反三)。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整顿。所以要想达到熟悉和熟练,最好以机械记忆为始,以融会贯通为里程碑(没有终点线)。想不出别气馁,能理解的就透彻理解,不能理解的先记着,往后自然会理解。希望习惯、熟练数学证明的思路分析和书写风格、书写规范。

最后附上手写图

参考

  1. ^“基本尝试”是作者生造的词,说的是遇到特定问题时,一种“自然而基本”的处理方式。这种“自然”是经过后天的经验得来的,而非被数学天赋者垄断,所以说这些基本尝试是可以被传授和学习的,人人可以通过练习养成。但如果数学学习者不刻意留意这些重复出现的基本处理方式,哪怕见过多次,也不能识别出来,因而无法理解思路的行进,这可能有伤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特此强调,希望读者哪怕在独立证明的时候想不到这些基本的思考方式,也尽可能在阅读证明时反应、觉察到这些重复出现的处理方法。
  2. ^一定程度上,问题的处理方式取决于问题被表征的方式。表征不太好理解,建议从其英文来帮助理解:representation,有“替代、代表”的意思。所以当我们说“用a表征A”时,可以通俗理解为我们用特点a(局部)来代替A(整体)。例如,我们会用“大长腿”来表征一个“腿长的人”;或者,那个腿很长的人被表征为“大长腿”。同样,对于一个具体问题,可以根据问题的某一个局部的形式、结构,将其表征为某一类问题。我们如何看待一个事情,决定我们用的什么态度应对之;同样,问题如何表征,决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3. ^对于给定的条件,不同的主体会根据其经验产生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反应。给定①、②两个条件,为何引入g的振幅来帮助放缩、为何不用f的振幅,为何用f的有界性,如何想到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这是决策层面的问题,只有把大多数方案试过一遍的人,才会最终得出正确的方案,这是在试错中得到的,因此我认为这是人工成本较高的部分,也是证明中最精华、精彩和最值得记忆的部分。希望读者理解,这样经验依赖性的手法在数学证明中很多,数学家也许耗费数日、数月、数年才想出来的方法,读者一个下午想不出来,是正常的事情,不用气馁。作为数学学习者,我们大可将这些手法作为美学的对象,欣赏、体会其中共存的偶然与必然,以赞叹折服的姿态记忆之,最后这种严谨和果敢会成为你的气质,会是你的学过数学的烙印。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高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gāo 注音:ㄍㄠ 繁体字:高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高 简体部首:高 ...

· 24秒前

贱名:为什么过去很流行“狗蛋”这样的小名?

一 喜欢听相声的都知道,相声皇后于谦,有个美满的家庭。他有个温婉优雅的媳妇,叫王钢蛋。妈妈赵铁锤,也是同样的雍容华贵 ...

· 27秒前

地天使珠泪卡组彻底倒了!游戏王手游将推出RD玩法

在宝可梦PTCG今年席卷牌店之前,游戏王是国内最火的TCG游戏,网络上也能看到很多玩家。sara作为一个游戏王的云玩家,已经很 ...

· 45秒前

【中国制造】大牌背后的代工厂之美妆篇

这是一个“寻找「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大牌背后代工厂”的系列专栏。

· 45秒前

【考研院校分析第十五期】武汉大学

哈喽,好久不见~ 今天咱们讲讲武汉大学吧! 因为武大是湖北省最好的大学啊 因为武大全国排名第四,搞校庆的时候兄弟学校发言 ...

· 1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