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阳孝歌作为陜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学,在紫阳县内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由于各种社会原因,紫阳孝歌的结构非常复杂,它的产生,不仅受到本地原有文化的引导,更是一种外来文化迁移后与本地文化相融合的一种变体。它不仅反映出了当地人民劳动生活状态,更是对传统历史文化别样地传承,体现出当地人民对儒释道三教的看法和自己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紫阳孝歌;产生;内容特征;孝道文化
礼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从中国的传统书籍《礼记》、《孝经》中可以看出来。它不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规范进行指导,更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孝歌作为我国传统孝道文化在民间的体现,是当前民间传统文化解读的重要课题,并且对礼孝文化的传承和影响起著不可磨灭的作用。孝歌作为丧葬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把社会规范中的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它是当地民风民俗的表现,体现出了民间文学高超的艺术技巧。孝歌广泛地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典型的有全州、桂北以及湖南陜西等地区。紫阳作为陜南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县,近年来受现代化浪潮影响较小,保存的原始特征较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历史研究价值。陜西省紫阳县是全国较有名的民歌之乡,孝歌作为该地区民间的一种丧葬文化,人们却知之甚少。
紫阳孝歌主要以忠孝思想为核心,弘扬传统的儒家思想,又包含佛老思想以及传统的古巫术观念。现流行的孝歌形式源自明代天启年间官迁至陜南的湘、鄂、川籍移民,流传于汉中、安康、商洛地市各县。而紫阳作为与汉中、四川以及湖南的交界之地,巴楚文化的多元中心,融汇了多种文化形式,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作为一种民间较为独特的丧葬文学样式,紫阳孝歌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虽然在山区原生态的环境下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曲词本身的独特性和传承的遗失,它们正在走向衰落。所以,这种文学样式需要有识之士去进行发掘、保护、研究,使其得到传承。
一、紫阳孝歌的形成
紫阳孝歌主要以忠孝思想为核心,弘扬传统的儒家思想,又包含佛老思想以及传统的民间巫术思想,是在丧葬活动中,亲朋好友聚集灵堂,歌师带着孝子绕着亡者棺木,边打边唱的一种传统习俗。据此,笔者认为,紫阳孝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受地理环境和民间文学创作技巧的影响。从而,能够广泛的流传于民间。首先,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紫阳南接川渝巴山,北抵秦岭山脉,东至荆楚故地,西达汉中平原,受传统的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移民而来的湘鄂文化影响较大。紫阳孝歌也就理所当然的含有这些地方的文化因子。以荆楚文化为例:古有“楚人崇巫”的说法,《楚辞章句·九歌序》说:“楚人信鬼而好祀,其祀必做歌乐伴舞,以乐诸神。”[1]。紫阳孝歌的活动,主要是人死后未出柩之前,歌师夜晚手持锣鼓边打边唱,以伴亡灵,这与崇巫说法极为相似。同时,孝歌受传统三教的影响较深,其歌词多宣扬忠孝的历史正统思想和传统的神仙道化传说。以《还阳歌》[2]中的关于杨家将歌词为例:“大郎战死在沙场,二郎替死八贤王。三郎乱箭穿胸膛,四郎失节落番邦。五郎怕死当和尚,六郎镇守边关堂……”。即是受到儒家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影响。又如:《十杯酒》中的“一杯酒儿敬亡魂,接来四个老古人。彭祖活了寿八百,果老二万七千春。洞宾老祖三千二,令婆牙掉又重生,四个古人灵前坐,陪着亡者到天明”,“四杯酒儿敬亡魂,还接四个笑古人。呵呵大仙笑上天,佛爷一笑望西天。杨广击掌微微笑,十八罗汉笑观音。”由此可见,它也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总之,紫阳孝歌的内容主要为劝善行孝、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宗教思想以及部分残余封建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域上来看,紫阳“三山二水一川”的地理格局以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这里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一,在他们的孝歌中也饱含着对紫阳山川的感恩和热爱。比如:“二龙抢宝回龙湾,层层梯田接蓝天”“犀牛望月瓦口滩,美人晒羞车家煸”。其二,也有表达他们希望死去的亲人能够回到紫阳这片美好的大自然之中的愿望。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一带玉河随山绕,家严在此享乐土”。其三,原有的川楚之民和后来的大移民在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多地色彩的孝歌文化,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也造成该地区孝歌文本三里不同词,五里不同音的奇特现象。从一些孝歌歌词中我们可以发现。“扬州来的歌师,柳州来的歌郎。过了三十三条河,翻了九十九座山。 碰到孔夫子看见李诗仙。肩挑一双是阳雀,手提画眉一幢。脚穿边耳子草鞋一双跳进歌场。”不仅生动的描写了紫阳孝歌不同的源流,而且还表现出当地独有的人文生活。又如太白和天星一沟之隔的两个村,沟南孝歌发音多四川方音,沟北则多湖南方言。其四,传统的地理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基础,更是精神的食粮。在这里,人们讴歌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婉转轻灵的民歌,也认识死亡,酝酿自己的孝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色彩。最后,民间艺人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的影响。紫阳孝歌在民间艺人精心的修改和传唱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的优秀歌篇。方言词和孝歌独有的韵脚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民间风格特别是修辞格的运用和象征的技巧使紫阳孝歌呈现出高质量、有精品的状态。典型如“豹子还怕狗发威,猫儿还怕死老鼠。老鹰还怕乌鸦嘴,阎王还怕涩牙巴鬼。” “坏了坏了真坏了,阴沟里面船翻了。长江里面水干了,看来今晚球探了。”从这些歌词让广大老百姓觉得形象、贴切,乐于接受。另一方面,歌师在孝歌的发展历程中充当了传道人和卫道人的角色。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歌师一般都会识字、写字、书写对联,并且其大都精通音律,相对于民间百姓,他们是知识文化的主要拥有者。一方面,歌师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宣扬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另一方面,歌师能够对一些时事进行创作编排,形成贴近当前生活的孝歌,这也是紫阳孝歌中的一个亮点。再者,歌乐的同时进行,为枯燥的说唱带来新的活力。
二、紫阳孝歌内容特征简论
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收集整理,认为紫阳孝歌的内容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歌词风趣,具有悲喜双重效果;二、教育与传承,孝道与娱乐并存的功能。三、仪式较为复杂,各种观念糅杂,尤重鬼神的民间信仰;首先,孝歌只针对丧葬活动,把丧事的沉重感转化为一种喜剧效应,在打打闹闹中缓解亲人的悲伤。这类歌词虽然戏谑,却是把生人的哀思冲淡。例如“天里天来天外天,我是天外一神仙。肩背一副铁搭链,专锁小鬼和判官。一头派的天和地,一头派的地连天。 游了三山游四海,哪个小鬼再乱弹。”把亡者带来的死亡沉重感,尽托于天上的神仙,用仙道世界的美好来寄托哀思。又如“说日白来就日白,五黄六月下大雪。十冬腊月割燕麦,筷子杀猪筛接血。”具有典型的诙谐效应。让人们在欢笑的氛围中让亡者安息,生者得以安慰。其次,作为传统的孝歌,它最重要的意义当然是传播孝道文化,具有教育与娱乐并存的功能。这在紫阳孝歌《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的歌词中有着重要体现。“正月怀胎正月正,早插杨柳早发青。胎儿好比浮萍草,落在娘肚未扎根。…………十月怀胎要临盆,儿在肚内打翻身。儿奔生来娘奔死,千辛万苦儿降生。……”用母亲怀儿育儿的辛苦,教育人们要尽感恩父母,尽孝道。孝歌作为一种变相的历史叙事,讲述著古代的历史故事,可以增长人们的历史见闻;进行劝诫。不仅规范了人们日常生活行为,而且具有知识传承的作用。如:“一杯酒儿敬亡魂,接来四个老古人。彭祖活了寿八百,果老二万七千春…………周瑜九岁统雄兵,安安七岁孝母亲…………四十古人全到齐,接到灵前陪亡魂。亡者撒手归西去,孝子奠酒泪淋淋。”让民间的普通民众了解到基本的历史常识,文化历史得到传承。面对邻里乡亲众多参加的集会,具有一种民间广场效应。死生是人生的大事,人死了,作为邻里乡亲必须要来参与吊唁。
在这儿歌师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能有一种广场效应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进行教育。娱乐功能。孝家请歌师的目的一方面是表达自己亡者的孝道,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长夜漫漫,缺少固定的娱乐项目。歌师既可以陪伴亡灵和孝子,也可以为众人带来一定的娱乐性。紫阳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外来文化聚集再融合的地区,具有一种文化迁移性和杂糅性。
《汉书.地理志》说:“楚有江汉泽林之饶……信巫鬼,重淫祀”[3]清顾炎武也说:“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为然”[4]。作为早期的巴楚边缘地带和近代史上的几次大移民的集合地,外来文化交汇和聚集发展的地方,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限制,也造就了紫阳人敬畏鬼神的观念。刘昌安在《汉水上游孝歌价值文化探析》中说道:“汉水上游因东连荆楚, 西接甘陇, 南临巴蜀, 北依关中, 特殊的地域区位, 使汉水上游的孝歌在精神渊源上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 是荆楚文化这种祭祀先祖亡灵、表演歌舞仪式的变体”[5]。正如歌词里面所言“孝家无神不请,只为家慈的身亡”。也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传统的巴楚地区。楚人重祀,巴人善舞,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沉积。《隋书.地理志》记载:“巴蛮之人始死, 置尸馆舍, 邻里少年, 各持弓箭, 绕尸而歌, 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 说平生乐事, 以至终卒, 大抵亦犹今之挽歌”。[6]三,该地区道教,儒教的流行。紫阳是全国以道教唯一命名的县城。如县城中的紫阳洞,盘龙观,擂鼓台等道家道场,道家思想在乡民间比较流传。这又在孝歌的仪式中和祭祀的仪式中得到很好体现。民间独有的地理环境和自身民众的信仰,导致了这种较为杂糅信仰体系和观念,这也是紫阳孝歌显著的地方特色。仪式是较为集体性和公开性的陈说, 具有经验的直观性[7]。
各种仪式的进行,开歌头,还阳歌等,表达了一种对死者的敬仰,特别是还阳歌更是把这种哀思发挥到极限,更是在悲伤中寄托了死者对生者的希望,以及对生者的祝福。陜南紫阳丧葬风俗, 老人亡故后, 一般要装棺停放三天, 有的长达五至七天, 以便远出的子女和亲友都能赶到吊唁,居丧期间, 四邻好友都要轮流到灵堂坐夜、守灵, 同时请来歌师(俗称歌先生)唱孝歌, 以追悼亡灵、寄托哀思与烘托气氛。这种带有丧礼性的风俗活动,有俗成的仪式套路,如首先是开歌路,即祭祀亡魂开奠仪式和最后的还阳歌。
在此,歌师充当了一个沟通鬼与神角色,他的歌词,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带有一种大众的教育性,和代替神人的话语权意识。如:“一根竹竿圆溜溜,孝家请我开歌头。歌头不是容易起,未曾开口汗先流。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五方。开人人有三魂七魄,开神神有一路豪光。(开歌头)”[2]“说还阳来就还阳,还阳还到磨盘上。左推三转生贵子,右推三转状元郎。”“说还阳来就还阳,还阳还到板凳上,孝家板凳好停丧,只许千年停一次,不许万年停两双。(还阳歌)”。这类歌词在紫阳孝歌中是很常见的,它不仅是仪式进行必须要经过的阶段,更是师徒相授时不可改变的习俗,具有固定的套路,带有一种祝福性和神秘主义色彩。
这种仪式的纷杂,各种观念糅杂,尤重鬼神的民间信仰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总之紫阳的孝歌内容方面具有这三点独有的特征,它不仅是乡间民间文化的历史沉积,更是民间文学精华。面临着现当下的时代潮流,语境。这种独特的文化走向衰落,亟需各方面的重视,使其得到传承和保护
三、结论
紫阳孝歌是从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影响和民间艺人高超的创作艺术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不仅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信仰观念和孝道文化自身的教育娱乐功能。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学,紫阳孝歌无疑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面对大时代的潮流,它应该从非物质文化角度得到有效的保护,优秀的部分得以有效的继承,糟粕得以去除,使中华民族各种古老的文明得以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6
[2]本文歌词系团队田野调查记录所得,下同。
[3]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
[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弊书[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5]刘昌安.汉水上游孝歌文化价值探析 [ J].2010
[6]魏征,等.隋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898
[7]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