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傢好,歡迎來到哲學小徑第三十五站:社會等級。
本站的出發點,繼續承接實踐理性的外延,講一講由人組成的社會群體中存在的一個現象:社會等級。
社會等級是指,在可定義外延邊界的社會群體中,通過身份對群體進行二次分類和定義,形成次群體,次群體在社會群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享受不同地位與權利,並創建瞭不同的意識形態。
次群體的典型區分方式,是對社會總資源的占有比例。
不同次群體之間對社會資源的分配是不平等的。
為什麼這種不平等會產生,並且一直維持到現在呢?
不是有那麼多古往今來的人喊著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然後推翻瞭社會統治階層嗎?不是有很多人都認為“不患不富患不均”想要建立一個理想中的平權社會嗎?為什麼一次次的努力都失敗瞭呢?
因為從實踐理性出發,再多的社會理想,都必須建立在當前社會生產力可以承載的前提下。
儒傢的發揚光大者荀況在《荀子·禮論》講禮起於何?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使欲必不窮於物,就是儒傢從人的實際欲念出發,思考社會制度的基本構架。因為在任何特定的社會時期,社會的生產力都是一個有限值。
也就是說,任何的制度設計,都必須是一個基於社會生產力為總和的特定方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的欲望,欲念是一個自我嚙噬的心理狀態,一次的滿足很快會被欲念所嚙噬,然後胃口撐大瞭,會再要更多的滿足來填飽肚子。所以社會生產力的有限性,永遠無法滿足人欲念的無窮盡。
在欲念的驅使下,爭奪資源是人的天性。但是如果一個群體中,每個人都隻有爭的沖動,而沒有讓的節制,那麼每個人的周圍都將隻有敵人,同歸於盡是這個群體唯一的結局。
但這樣的結局是不會發生的,因為群體的存在就是建立在公共理性的基礎上,公共理性中存活是先決條件。
那麼答案就呼之欲出瞭:社會等級是以無盡欲念為出發點,在確保群體存活條件下,對有限社會生產力的某個特定解。
這個特定解,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社會階段都會以各種形態來體現,不是唯一的,但本質歸同。
奴隸制、封建貴族制、種姓制、帝國官僚制等等都是各類的解析方程,從本質上來講,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在這裡,有個非常核心的問題需要提出來,也是很多人理解錯誤的問題,那就是:社會等級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是大傢理解的,簡簡單單的一層層的金字塔結構,上層就壓迫著下層嗎?如果是的話,那這個社會不是很容易被碾平嗎?
任何社會等級的構建,其實都很類似於中國木質建築常用的榫卯結構,是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的巧妙結合,通過凹凸來限制每個部件的移動和轉動,形成強大的結構。次群體和次群體之間,相互結合、相互支撐,完全不需要鐵釘這類的強硬制度來進行約束,而是彼此之間形成約束。
好瞭,本站到這裡就告一段落瞭,親愛的讀者朋友們,留下你們寶貴的意見吧。
http://weixin.qq.com/r/AzkNFYTEg9n8rcB292wR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下一篇
Weoftendoourhomeworkafterschool. 我们经常在放学后做家庭作业。(表示时间) Iusuallygotoschoolatseveninthemorning. 我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