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由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年度大劇《清平樂》開播,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拉回瞭宋代,這個朝代的繁榮、昌盛與淡雅在觀眾的眼前徐徐鋪開。
第一集中,官傢私自出宮,品嘗到瞭蜜餞、酥餅、千層糕、七寶擂茶等宋代名小吃,看得觀眾心癢癢:“好想沖進屏幕裡把官傢的飯吃個幹凈。”
最能引起資深劇迷共鳴的,當屬七寶擂茶,它還曾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出現過,大傢饞這道美食不是一天兩天瞭。
b81c46a597e1b2c1ae360c84e666b34ca96254a4eb4b9ac49c3140aa8b27c01d
劇中軼事雖不可考證,我們卻可以管中窺豹,從中看到宋代飲茶之風的風靡。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黃庭堅也曾將宋代茶餅描述為“鳳舞團團餅”。
▲宋 趙佶《文會圖》局部
經文字的記錄和技藝的傳承,關於宋茶的飲茶法、制茶法逐漸形成今日的非遺項目。值此“春水煎茶”之際,不妨聽非遺君細細道來。
擂茶
客傢人的養生好物
宋代常講的“吃茶”其實就是吃擂茶。
吃茶吃茶,他們是真的把茶吃下去,而且可以吃得很飽。據記載,宋代北方人飲茶的習俗承襲於唐代,那時的老百姓,會將薑鹽桂椒等材料加入茶裡,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喝掉。
《清平樂》和《知否》中提到的七寶擂茶,則是指七種谷物:燕麥、糯米、黑米、花生、芝麻、蓮子、薏仁,加上茶葉在一起擂制而成。七寶擂茶分咸、甜兩種口味,根據食用者之需要來調制。它實際上是一種營養性的保健飲品,類似今天的八寶粥。
不過當時的南方人不太這種接受得瞭這種口味。大文豪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對於北方人喝茶的這個習慣,就作詩吐槽過:“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薑誇滿口。”
現今,擂茶在全國的絕大部分地區消失瞭,隻有客傢人及西南地區極個別的少數民族仍傳承瞭下來,並有所創新和發展。
鬥茶
一鬥湯色,二鬥水痕
在宋代,文人雅士間流行的生活情趣便是鬥茶,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風很大”。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除去鬥茶的名流雅士外,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有些人傢,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通常為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一鬥湯色,二鬥水痕。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制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
首先看茶湯的色澤是否鮮白。湯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藝,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
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水沖入茶碗中,需以竹制的茶筅拼命用力打擊,就會慢慢出現泡沫。
點茶
幾百年前的“卡佈奇諾”
說到鬥茶,不得不提到點茶。鬥茶時,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也就最容易獲勝。
中華飲茶法經歷瞭唐代煎茶、宋代點茶、明清泡茶,點茶當屬其中最雅致的一種。
宋徽宗將點茶的核心總結為“碎玉鏘金,啜英咀華”。“碎玉”指的是碾碎茶團,而“鏘金”則是在高級的茶捻中制作茶末時發出的聲音。這裡說的英華並非單純指茶中的精華,而是一種對審美境界的追求。
這種飲茶法,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鶴唳華亭》中都有演繹。
許多觀眾看後不禁感嘆:其實,我們的宋朝老祖宗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將“拉花”和茶“卡佈奇諾”玩得溜到飛起來瞭,不過這難度要比咖啡拉花高得多。
建盞
可容宇宙之美
隨著“鬥茶”這種茶事活動的日漸興起,也就要求飲茶器皿能滿足日常鬥茶的需求。所謂"好馬配好鞍",不僅需要好的茶品,還需要優質的茶盞。
《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這種鬥茶,黑白分明。鬥茶傢們都對黑釉建盞情有獨鐘,皆因建盞最適合"鬥茶"。
建盞,黑瓷之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其形成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
它如皓月當空,漫天星辰,盡現宇宙無限奧秘;又如萬海歸一,澎湃浩蕩,領略大海寬廣胸懷。
它無言,但有容,黑黑的身體裡訴說著今日昔時,倒映著冷暖流年。風雅之頌,唐宋之風,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此一盞,與君共酌。
千百年來,宋人的茶事,如同一泓清泉,緩緩流淌在詩詞歌賦中,也沉睡在每個人的心底,遙遠卻仿佛又近在咫尺。
它好像在等待著人們從那口春茶鮮中,感悟日常生活中的風雅宋,不負人間的四月天。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留言聯系。
往期回顧
9e700d883ecb2f2d1a5502ab14dc3b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