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身世之謎淺探之四:出生地何處?

文:枯木上篇文章我們討論瞭李白的籍貫,可以肯定的是,李白是隴西成紀人。本來計劃接著探討李白的祖先之謎,然而看到不少網友對李白的出生地爭論比較熱烈,筆者以前關於出生地的考據過於簡略,因而此篇文章就出生地予以專門談論,同時對一些質疑予以答復。 關於李白的出生地,大致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為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在唐代的碎葉城,第二種為神龍元年(705年)李白出生於四川,其他說法大概相差無幾。對於李白生卒年限的考據,歷代依據的碑傳資料大多有“四序”、“四碑”以及“一表”,即李陽冰《草堂集序》、魏顥《李翰林集序》、樂史《李翰林別集序》、曾鞏《李白集後序》,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並序》、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李白替禦史中丞宋若思為自己上表的《為宋中丞自薦表》。其中尤以李陽冰《草堂集序》、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並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以及《為宋中丞自薦表》兩碑一序一表記事最為明皙。 李陽冰的《草堂集序》有:“神龍之始,逃歸於蜀”, 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有“神龍初潛還廣漢”,確定瞭李白傢族從碎葉城遷往蜀地的時間記載,即神龍元年(705年)。李華《李君墓志銘》中記載“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說明李白享年62歲。《為宋中丞自薦表》有:“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如果可以確定成文時間,那麼李白從出生到去世,以及出生地都可以迎刃而解。然而由於自宋以來對碑文的理解以及對銘表的考據,過於推敲,抑或是由果推因,循環論證,再加上正史記載含糊不清,因而造成瞭結論迥異。 關於李白的去世時間,不是本文討論重點,因而暫時擱置,我們隻談出生年年限。要確定出生年限,那麼就要確定《為宋中丞自薦表》的成文時間,因為這是李白自述的直接證據,並非後人的碑序難以定論。那麼,《為宋中丞自薦表》寫於何年呢?現在學術界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是作於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另一種意見認為是上元二年(761年)或寶應元年(762年),前後相差四年,是不是很微妙?因為根據第一種,那麼李白確定無疑出生在碎葉城,若是第二種,則恰好李白在傢族回歸當年出生在蜀地。至於哪一種意見比較符合事實,我們用證據說話。 關於《為宋中丞自薦表》(以下簡稱《表》)出現異議,都是對文中字眼的反復推敲和揣摩,因而形成不同結論。其中李白幾次系獄就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李白隻被關押過一次,也就是在至德二載(757年)被關押,後來未曾被關押。第二種意見理解為李白曾經兩次系獄。第一次是崔渙解救,第二次是宋若思解救;第一次是至德二載,在彭澤,永王兵敗,李白被逮;第二次是上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三年後,在潯陽又因事系獄。由於《表》文是替宋若思所寫,因而得出結論此文為李白第二次系獄所作,因而此文作於上元二年(761年)。 然而這個論據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關於李白被解救,歷史記載也相互矛盾,《舊唐書》記載:“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也就說隻有一次。《新唐書》記載:“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遊並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說明李白兩次系獄,第二種意見就是依據《新唐書》得出的結論。那麼,究竟是一次還是兩次呢?我們先確定,彭澤是哪裡?潯陽是哪裡?彭澤,一指彭澤湖,也就是鄱陽湖;一指彭澤縣。彭澤古稱彭蠡,秦朝以前屬於九江郡。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改秦所設的九江郡為淮南國,彭澤建縣自此始開始。三國時,彭澤的南境入吳屬彭澤郡;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分廬江、武昌二郡之一部,立尋陽郡,共領三縣,原屬豫章郡之彭澤,此時即劃入尋陽郡;同年,又析彭澤地之一部,置上甲縣,與彭澤同屬尋陽郡。南朝宋、齊兩代,彭澤仍屬江州郡;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開皇九年(589年),廢除梁、陳二代所設的郡縣,撤除晉陽、和城、天水、彭澤四縣,合為龍城縣;至開皇十八年,又廢龍城縣,復改名為彭澤縣,仍屬江州郡;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彭澤屬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江州,領湓城、潯陽(唐以後改尋陽為潯陽)、彭澤三縣。武德八年(625年)廢浩州,撤銷樂城縣復並入彭澤,與都昌縣同屬江州管轄。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置西道觀察使,轄洪、饒、虔、吉、江、袁、信、撫八州,其中江州轄潯陽、彭澤、都昌三縣。再看潯陽,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置廬江國,領縣十二,尋陽為其一。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領尋陽隸荊州。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因軍事需要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郡治柴桑,隸江州。隋唐又在尋陽地立尋陽縣,隸江州,江州乃因襲尋陽(潯陽)之名,唐朝以後史書作潯陽。 從上面可以看出,彭澤和潯陽時而分開,時而合在一起,在唐代彭澤和尋陽(潯陽)都歸屬江州管轄。按照第二種意見,李白因為參與謀逆,被關押在江州彭澤,流放夜郎,三年後又回到江州潯陽,又被關押,豈不是太巧合太悲慘,在同一個地方被關押兩次?而且關於第二次為何被關押,沒有人能說出原因。因而筆者推理,《新唐書》所記載的“逃還彭澤”,並非逃到彭澤縣,而是彭澤湖,也就是尋陽附近,被捉拿歸案後,既不可能在彭澤縣,也不可能在尋陽縣這兩個小縣城,而是關押在江州郡所。並且不是兩次關押,而是是一次。《新唐書》比《舊唐書》增加瞭“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是當時宋人參照李白的詩詞添加,其實應以《舊唐書》為準。因為李白作為參加“謀逆”大罪,自然不是一個人可以說瞭算的。期間,郭子儀、崔渙、宋若思等都出瞭力氣,尤其是在《表》中有“前後經宣慰大使崔渙及臣推復清雪,尋經奏聞。”,並不能理解為“兩次奏聞”並被“批準”,而是崔渙(曾相玄宗,出為江淮宣慰使)先奏聞,然後宋若思後奏聞,都是為瞭一件事,那就是關於李白的“參與謀逆”之事,而不是前後兩件事。 那麼李白這首《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餘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該作何理解?,宋若思作為江南西道采訪使(采訪處置使),有臨時處置職權,宋若思經過和崔渙“前後經宣慰大使崔渙及臣推復清雪”,認為李白並無大罪,而是被脅迫,因而讓李白“脫囚”,無需長期關押,因而於是釋放,臨時作為幕府參謀,然而最終確定如何處置需要等到朝廷的詔書,這裡的“脫囚”並非“脫罪”。而在朝廷方面,在郭子儀和崔渙的努力下,最後李白被判流放夜郎。這就是為什麼《新唐書》記載“未幾辭職”,李白當時非常落魄,自然不可能放著報恩參謀之職而不顧,隻是因為朝廷詔書明令“長流夜郎”,隻好作罷。這樣的解釋可以滿足以上諸多疑點。因而筆者斷定,李白隻是被關押一次,就在江州,後來流放夜郎,遇赦北歸去世。不可能第二次在尋陽又被關押。輔助以上證據的還有,在至德二載(757年),宋若思確實是江南西道采訪使,《太平寰宇記》卷105記載:“唐至德二年,采訪使宣城郡太守宋若思奏以此地山水遙遠,因置縣邑,仍以年號為名,屬尋陽郡。”,又《舊唐書・地理志》載:“江州至德縣,至德二年九月中丞宋若思奏置’”。可以明確看到宋若思是采訪使兼宣城太守。那麼如果按照第二種意見,李白“第二次”入獄,恰巧遇到宋若思被解救。那麼在上元二年,要麼宋若思當時還是江南西道采訪使,要麼有權限處置囚犯。 而根據歷史記載,《唐方鎮年表》“江南西道”之“江西”條記載:“江西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兼洪州刺史,領洪、江、信、袁、撫、饒、虔、吉八州”,至德二載“二月,永王璘南奔鄱陽,江西采訪使皇甫侁遣兵殺之。”,“賈至授元載豫章防禦使制”。乾元元年(758年),韋儇為江西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韋元甫為江西觀察處置使,上元元年(760年),同樣為韋元甫。從以上歷史資料可以看出,宋若思隻是采訪使(並非江南西道)兼宣城太守,在至德二載(757年),歸屬江西采訪使皇甫侁節制,因而帶領“吳兵三千”前去追剿永王璘餘部,有權限處置被俘叛軍,李白由於知名度高,因此要奏請朝廷定奪,暫時脫囚等待詔書。到瞭乾元元年以後,兵事平定,自然沒有權限處置地方事務,而且當時的采訪使都不是宋若思,而是其他人員。這就證明瞭宋若思並非是上元元年(760年)處置的李白事件。以前有學者在考據的時候,偏重於考據宣歙太守,用乾元元年“中丞鄭炅之擁旄濟江,辟為從事。”,即當時宣歙節度使鄭炅之來反駁,其實是資料沒用對,因為同屬江南西道,然而宣歙和江州屬於同等平行地位,都歸屬江南西道節制。以上歷史史實,證明瞭宋若思處置李白的時限,隻能是至德二載,不可能是上元元年。這就說明李白隻是一次系獄,而不是兩次系獄。那麼替宋若思寫《為宋中丞自薦表》明確時間為至德二載,也就是公元757年,時年五十七歲,按照古人計算年齡虛歲,那麼李白出生於701年確定無疑。 考證到這裡,針對某些學者提出的“商山四皓”典故應用是否妥當,就很容易解釋。有些學者認為,李白在《表》中寫道:“昔四皓遭高皇而不起,翼惠帝而方來。君臣離合,亦各有數,豈使此人名揚宇宙而枯槁當年?”,李白曾在玄宗朝作過官,不可能用“商山四皓”來比喻他與玄宗的關系,這是對唐玄宗的不敬。筆者並不這麼認為,李白用“商山四皓”並不是貶低唐玄宗,“商山四皓”出自《史記·留侯世傢》,四位隱士因為漢高祖“上漫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後來漢惠帝受到趙王如意和戚夫人的威脅,在張良策劃下厚禮聘用這四位,輔佐漢惠帝,從而穩固瞭地位。這和當時唐肅宗和唐玄宗的關系多麼相似!永王璘從小被唐肅宗李亨撫養,倍加疼愛,然而李璘起兵爭奪皇位據說是得到唐玄宗允許,因而威脅到唐肅宗,這裡李白用商山四皓自喻,也將唐肅宗和漢惠帝並同,說明“君臣離合,亦各有數。”,用典並無不妥當之處。再就是按照這些學者意見,要等唐玄宗死後才能用“商山四皓”之典,那麼唐玄宗是寶應元年去世,此文應該是寶應元年(762年)以後,那麼李白出生應該在神龍二年以後,這又和“神龍初”自相矛盾,因此這個證據既不能成立,也沒有道理。唐肅宗前面論證《為宋中丞自薦表》雖然比較繁瑣,然而可以作為一個證據,證明寫作年代為至德二載(757年)。那麼我們再來添加輔助證據。 證據二:李白的《與韓荊州書》:“白,隴西佈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此文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前,文中的韓荊州,即韓朝宗,開元二十二年前任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二年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使,後“坐南陽令貶洪州都督,遷蒲州刺史。”。從文中“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語意判斷,李白寫此文應該三十多歲,否則不可能“歷抵卿相”,若是按照李白出生於神龍元年(705年),那時李白尚未到三十歲,文中所言自然不能成立,若是生於長安元年(701年),34歲,非常符合邏輯。 證據三:關於李陽冰《草堂集序》:“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薑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的理解。認為李白出生於蜀地的,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是聯系起來的,認為逃歸於蜀,先復姓,後生李白。而筆者認為,《草堂集序》是對李白的一生的概括,就像其他名人傳記的記載一樣,簡潔總結,最後一句是對李白出生異兆的描繪,而不是有前後邏輯。就如前一句“復指李樹,而生伯陽。”指的是復姓的根據,借用老子李耳李伯陽的典故,說明本傢姓李,如果按照那些學者的前後邏輯,那不成瞭老子才誕生?雖有些詭辯,然而隻是說明斷句理解,因分為三段,那就是回歸年代,復姓,並說明李白出生異兆,從而指出李白的神奇經歷。當然,這個隻是語義辯論,不能作為任何一方的確切證據。唐玄宗證據四:也是本系列文章中筆者一直說的鐵證,那就是李白懂番語番書。《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記載:“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元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蕃書”通“番書”,指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文字。在唐代,既可能是吐蕃語,也可能是突厥語或者梵語,當時西域通用梵語梵文,唐玄奘大師取經西去,學習的就是梵文梵語。突厥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是突厥人7至10世紀使用的語言。吐蕃文據藏族史書記載,松贊幹佈(617年-650年)統一西蕃各部,建立政權後,派遣圖彌三菩札留學天竺(今印度),回國後,參照梵文,創造瞭吐蕃文,相對較晚。以上三種文字語言皆有可能,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然而可以確切無誤的證明李白是能言會寫,“辯如懸河,筆不停綴。”。 在唐代,大唐帝國和西域諸國交往頗多,西域人士欽慕中華文化,前來唐都長安,學習漢語文字,唐人也有不少學習梵文,主要是翻譯佛教著作所用,一般是僧徒才會學習,教坊司即便是有懂外國語言的也不是多數。而李白,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假如出生在四川,有沒有必要學習番語番書?況且四川相對處於比較閉塞的西南偏遠省份,誰來教授番語番書?李白學習番語番書有什麼意義?如果李白是崇信佛教,研究佛教著作,那麼在四川學習番語這有可能,可是李白並不是崇信佛教的,而是比較崇拜道教,自然沒有學習番語番書的可能。如果非要說是興趣使然,似乎有點說不通,因為當時學習文化,大都是為瞭參加科舉,試問還有時間學習一無用處的番語番書?如果李白是出生在碎葉城,當時雖然是屬於大唐管轄范圍,然而由於地處邊疆,民族混居,相互日常交往很多,難免要學習當地語言,這樣,李白出生後學習番語番書就成為可能。李白出生於長安元年(701年),遷往四川是神龍元年(705年),父祖輩長期生活在碎葉城,和少數民族交往成為必然,自然懂得語言文字,耳濡目染,3歲到5歲非常容易接受當地語言,再加上李白天資聰慧,很容易掌握少數民族語言,而且遷往四川後並沒有忘記,從碎葉城帶回的書籍資料肯定會有少數民族的文字,因而李白既會說又懂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這樣的邏輯才能成立。說句俏皮話,李白可是比較早的“雙語教學”的優等生哦。 後來,李白因為詩文被唐玄宗列為朝廷翰林供奉,日常交往有外國使節前來拜見唐玄宗,李白的幼時“雙語教學”就派上瞭用場,因而有“元宗嘉之,以寶床方丈賜食於前,禦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無比儔。遂直翰林,專掌密命。將處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遊。”的隆恩寵遇。綜合以上證據,李白出生在碎葉城證據十分充分,而認為李白出生在四川則證據不足,並且紕漏較多,和許多證據很難吻合,因而筆者認為,李白出生地確切無疑應該為唐朝時期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 當然,話說回來,李白出生在哪裡,並不代表李白是哪裡人,上篇文章討論過,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人,是地地道道的興聖皇帝西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宗室子弟,這篇文章又考證李白出生在碎葉城。那麼,李白究竟是那一枝李氏?為何全傢被迫貶謫西域,又為何回遷後來到四川?我們下一篇文章接著談。(待續)2019/6/3榆木齋白身世之謎淺探之四:出生地何處?


文:枯木

上篇文章我們討論瞭李白的籍貫,可以肯定的是,李白是隴西成紀人。本來計劃接著探討李白的祖先之謎,然而看到不少網友對李白的出生地爭論比較熱烈,筆者以前關於出生地的考據過於簡略,因而此篇文章就出生地予以專門談論,同時對一些質疑予以答復。

關於李白的出生地,大致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為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在唐代的碎葉城,第二種為神龍元年(705年)李白出生於四川,其他說法大概相差無幾。

對於李白生卒年限的考據,歷代依據的碑傳資料大多有“四序”、“四碑”以及“一表”,即李陽冰《草堂集序》、魏顥《李翰林集序》、樂史《李翰林別集序》、曾鞏《李白集後序》,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並序》、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李白替禦史中丞宋若思為自己上表的《為宋中丞自薦表》。其中尤以李陽冰《草堂集序》、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並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以及《為宋中丞自薦表》兩碑一序一表記事最為明皙。

李陽冰的《草堂集序》有:“神龍之始,逃歸於蜀”, 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有“神龍初潛還廣漢”,確定瞭李白傢族從碎葉城遷往蜀地的時間記載,即神龍元年(705年)。李華《李君墓志銘》中記載“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說明李白享年62歲。《為宋中丞自薦表》有:“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如果可以確定成文時間,那麼李白從出生到去世,以及出生地都可以迎刃而解。然而由於自宋以來對碑文的理解以及對銘表的考據,過於推敲,抑或是由果推因,循環論證,再加上正史記載含糊不清,因而造成瞭結論迥異。

關於李白的去世時間,不是本文討論重點,因而暫時擱置,我們隻談出生年年限。要確定出生年限,那麼就要確定《為宋中丞自薦表》的成文時間,因為這是李白自述的直接證據,並非後人的碑序難以定論。

0d8b76edf9993eaa72a7467f0e0af95d

那麼,《為宋中丞自薦表》寫於何年呢?現在學術界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是作於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另一種意見認為是上元二年(761年)或寶應元年(762年),前後相差四年,是不是很微妙?因為根據第一種,那麼李白確定無疑出生在碎葉城,若是第二種,則恰好李白在傢族回歸當年出生在蜀地。至於哪一種意見比較符合事實,我們用證據說話。

關於《為宋中丞自薦表》(以下簡稱《表》)出現異議,都是對文中字眼的反復推敲和揣摩,因而形成不同結論。其中李白幾次系獄就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李白隻被關押過一次,也就是在至德二載(757年)被關押,後來未曾被關押。第二種意見理解為李白曾經兩次系獄。第一次是崔渙解救,第二次是宋若思解救;第一次是至德二載,在彭澤,永王兵敗,李白被逮;第二次是上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三年後,在潯陽又因事系獄。由於《表》文是替宋若思所寫,因而得出結論此文為李白第二次系獄所作,因而此文作於上元二年(761年)。

然而這個論據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關於李白被解救,歷史記載也相互矛盾,《舊唐書》記載:“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也就說隻有一次。《新唐書》記載:“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遊並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說明李白兩次系獄,第二種意見就是依據《新唐書》得出的結論。

那麼,究竟是一次還是兩次呢?我們先確定,彭澤是哪裡?潯陽是哪裡?彭澤,一指彭澤湖,也就是鄱陽湖;一指彭澤縣。彭澤古稱彭蠡,秦朝以前屬於九江郡。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改秦所設的九江郡為淮南國,彭澤建縣自此始開始。三國時,彭澤的南境入吳屬彭澤郡;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分廬江、武昌二郡之一部,立尋陽郡,共領三縣,原屬豫章郡之彭澤,此時即劃入尋陽郡;同年,又析彭澤地之一部,置上甲縣,與彭澤同屬尋陽郡。南朝宋、齊兩代,彭澤仍屬江州郡;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開皇九年(589年),廢除梁、陳二代所設的郡縣,撤除晉陽、和城、天水、彭澤四縣,合為龍城縣;至開皇十八年,又廢龍城縣,復改名為彭澤縣,仍屬江州郡;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江州郡改為九江郡,彭澤屬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江州,領湓城、潯陽(唐以後改尋陽為潯陽)、彭澤三縣。武德八年(625年)廢浩州,撤銷樂城縣復並入彭澤,與都昌縣同屬江州管轄。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置西道觀察使,轄洪、饒、虔、吉、江、袁、信、撫八州,其中江州轄潯陽、彭澤、都昌三縣。

再看潯陽,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置廬江國,領縣十二,尋陽為其一。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領尋陽隸荊州。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因軍事需要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郡治柴桑,隸江州。隋唐又在尋陽地立尋陽縣,隸江州,江州乃因襲尋陽(潯陽)之名,唐朝以後史書作潯陽。

從上面可以看出,彭澤和潯陽時而分開,時而合在一起,在唐代彭澤和尋陽(潯陽)都歸屬江州管轄。按照第二種意見,李白因為參與謀逆,被關押在江州彭澤,流放夜郎,三年後又回到江州潯陽,又被關押,豈不是太巧合太悲慘,在同一個地方被關押兩次?而且關於第二次為何被關押,沒有人能說出原因。

因而筆者推理,《新唐書》所記載的“逃還彭澤”,並非逃到彭澤縣,而是彭澤湖,也就是尋陽附近,被捉拿歸案後,既不可能在彭澤縣,也不可能在尋陽縣這兩個小縣城,而是關押在江州郡所。並且不是兩次關押,而是是一次。《新唐書》比《舊唐書》增加瞭“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是當時宋人參照李白的詩詞添加,其實應以《舊唐書》為準。因為李白作為參加“謀逆”大罪,自然不是一個人可以說瞭算的。期間,郭子儀、崔渙、宋若思等都出瞭力氣,尤其是在《表》中有“前後經宣慰大使崔渙及臣推復清雪,尋經奏聞。”,並不能理解為“兩次奏聞”並被“批準”,而是崔渙(曾相玄宗,出為江淮宣慰使)先奏聞,然後宋若思後奏聞,都是為瞭一件事,那就是關於李白的“參與謀逆”之事,而不是前後兩件事。

那麼李白這首《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餘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該作何理解?,宋若思作為江南西道采訪使(采訪處置使),有臨時處置職權,宋若思經過和崔渙“前後經宣慰大使崔渙及臣推復清雪”,認為李白並無大罪,而是被脅迫,因而讓李白“脫囚”,無需長期關押,因而於是釋放,臨時作為幕府參謀,然而最終確定如何處置需要等到朝廷的詔書,這裡的“脫囚”並非“脫罪”。而在朝廷方面,在郭子儀和崔渙的努力下,最後李白被判流放夜郎。這就是為什麼《新唐書》記載“未幾辭職”,李白當時非常落魄,自然不可能放著報恩參謀之職而不顧,隻是因為朝廷詔書明令“長流夜郎”,隻好作罷。這樣的解釋可以滿足以上諸多疑點。因而筆者斷定,李白隻是被關押一次,就在江州,後來流放夜郎,遇赦北歸去世。不可能第二次在尋陽又被關押。

輔助以上證據的還有,在至德二載(757年),宋若思確實是江南西道采訪使,《太平寰宇記》卷105記載:“唐至德二年,采訪使宣城郡太守宋若思奏以此地山水遙遠,因置縣邑,仍以年號為名,屬尋陽郡。”,又《舊唐書・地理志》載:“江州至德縣,至德二年九月中丞宋若思奏置’”。可以明確看到宋若思是采訪使兼宣城太守。那麼如果按照第二種意見,李白“第二次”入獄,恰巧遇到宋若思被解救。那麼在上元二年,要麼宋若思當時還是江南西道采訪使,要麼有權限處置囚犯。

而根據歷史記載,《唐方鎮年表》“江南西道”之“江西”條記載:“江西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兼洪州刺史,領洪、江、信、袁、撫、饒、虔、吉八州”至德二載“二月,永王璘南奔鄱陽,江西采訪使皇甫侁遣兵殺之。”,“賈至授元載豫章防禦使制”。乾元元年(758年),韋儇為江西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韋元甫為江西觀察處置使,上元元年(760年),同樣為韋元甫。從以上歷史資料可以看出,宋若思隻是采訪使(並非江南西道)兼宣城太守,在至德二載(757年),歸屬江西采訪使皇甫侁節制,因而帶領“吳兵三千”前去追剿永王璘餘部,有權限處置被俘叛軍,李白由於知名度高,因此要奏請朝廷定奪,暫時脫囚等待詔書。到瞭乾元元年以後,兵事平定,自然沒有權限處置地方事務,而且當時的采訪使都不是宋若思,而是其他人員。這就證明瞭宋若思並非是上元元年(760年)處置的李白事件。以前有學者在考據的時候,偏重於考據宣歙太守,用乾元元年“中丞鄭炅之擁旄濟江,辟為從事。”,即當時宣歙節度使鄭炅之來反駁,其實是資料沒用對,因為同屬江南西道,然而宣歙和江州屬於同等平行地位,都歸屬江南西道節制。

2cb191243f51d052a31d5cfa91ae02d6

以上歷史史實,證明瞭宋若思處置李白的時限,隻能是至德二載,不可能是上元元年。這就說明李白隻是一次系獄,而不是兩次系獄。那麼替宋若思寫《為宋中丞自薦表》明確時間為至德二載,也就是公元757年,時年五十七歲,按照古人計算年齡虛歲,那麼李白出生於701年確定無疑。

考證到這裡,針對某些學者提出的“商山四皓”典故應用是否妥當,就很容易解釋。有些學者認為,李白在《表》中寫道:“昔四皓遭高皇而不起,翼惠帝而方來。君臣離合,亦各有數,豈使此人名揚宇宙而枯槁當年?”,李白曾在玄宗朝作過官,不可能用“商山四皓”來比喻他與玄宗的關系,這是對唐玄宗的不敬。筆者並不這麼認為,李白用“商山四皓”並不是貶低唐玄宗,“商山四皓”出自《史記·留侯世傢》,四位隱士因為漢高祖“上漫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後來漢惠帝受到趙王如意和戚夫人的威脅,在張良策劃下厚禮聘用這四位,輔佐漢惠帝,從而穩固瞭地位。這和當時唐肅宗和唐玄宗的關系多麼相似!永王璘從小被唐肅宗李亨撫養,倍加疼愛,然而李璘起兵爭奪皇位據說是得到唐玄宗允許,因而威脅到唐肅宗,這裡李白用商山四皓自喻,也將唐肅宗和漢惠帝並同,說明“君臣離合,亦各有數。”,用典並無不妥當之處。再就是按照這些學者意見,要等唐玄宗死後才能用“商山四皓”之典,那麼唐玄宗是寶應元年去世,此文應該是寶應元年(762年)以後,那麼李白出生應該在神龍二年以後,這又和“神龍初”自相矛盾,因此這個證據既不能成立,也沒有道理。

唐肅宗

前面論證《為宋中丞自薦表》雖然比較繁瑣,然而可以作為一個證據,證明寫作年代為至德二載(757年)。那麼我們再來添加輔助證據。

證據二:李白的《與韓荊州書》:“白,隴西佈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此文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前,文中的韓荊州,即韓朝宗,開元二十二年前任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二年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使,後“坐南陽令貶洪州都督,遷蒲州刺史。”。從文中“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語意判斷,李白寫此文應該三十多歲,否則不可能“歷抵卿相”,若是按照李白出生於神龍元年(705年),那時李白尚未到三十歲,文中所言自然不能成立,若是生於長安元年(701年),34歲,非常符合邏輯。

證據三:關於李陽冰《草堂集序》:“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薑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的理解。認為李白出生於蜀地的,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是聯系起來的,認為逃歸於蜀,先復姓,後生李白。而筆者認為,《草堂集序》是對李白的一生的概括,就像其他名人傳記的記載一樣,簡潔總結,最後一句是對李白出生異兆的描繪,而不是有前後邏輯。就如前一句“復指李樹,而生伯陽。”指的是復姓的根據,借用老子李耳李伯陽的典故,說明本傢姓李,如果按照那些學者的前後邏輯,那不成瞭老子才誕生?雖有些詭辯,然而隻是說明斷句理解,因分為三段,那就是回歸年代,復姓,並說明李白出生異兆,從而指出李白的神奇經歷。當然,這個隻是語義辯論,不能作為任何一方的確切證據。

唐玄宗

證據四:也是本系列文章中筆者一直說的鐵證,那就是李白懂番語番書。《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記載:“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元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蕃書”通“番書”,指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文字。在唐代,既可能是吐蕃語,也可能是突厥語或者梵語,當時西域通用梵語梵文,唐玄奘大師取經西去,學習的就是梵文梵語。突厥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是突厥人7至10世紀使用的語言。吐蕃文據藏族史書記載,松贊幹佈(617年-650年)統一西蕃各部,建立政權後,派遣圖彌三菩札留學天竺(今印度),回國後,參照梵文,創造瞭吐蕃文,相對較晚。以上三種文字語言皆有可能,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然而可以確切無誤的證明李白是能言會寫,“辯如懸河,筆不停綴。”。

在唐代,大唐帝國和西域諸國交往頗多,西域人士欽慕中華文化,前來唐都長安,學習漢語文字,唐人也有不少學習梵文,主要是翻譯佛教著作所用,一般是僧徒才會學習,教坊司即便是有懂外國語言的也不是多數。而李白,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假如出生在四川,有沒有必要學習番語番書?況且四川相對處於比較閉塞的西南偏遠省份,誰來教授番語番書?李白學習番語番書有什麼意義?如果李白是崇信佛教,研究佛教著作,那麼在四川學習番語這有可能,可是李白並不是崇信佛教的,而是比較崇拜道教,自然沒有學習番語番書的可能。如果非要說是興趣使然,似乎有點說不通,因為當時學習文化,大都是為瞭參加科舉,試問還有時間學習一無用處的番語番書?

9752ec0536536a5a40d61308c0dc4887

如果李白是出生在碎葉城,當時雖然是屬於大唐管轄范圍,然而由於地處邊疆,民族混居,相互日常交往很多,難免要學習當地語言,這樣,李白出生後學習番語番書就成為可能。李白出生於長安元年(701年),遷往四川是神龍元年(705年),父祖輩長期生活在碎葉城,和少數民族交往成為必然,自然懂得語言文字,耳濡目染,3歲到5歲非常容易接受當地語言,再加上李白天資聰慧,很容易掌握少數民族語言,而且遷往四川後並沒有忘記,從碎葉城帶回的書籍資料肯定會有少數民族的文字,因而李白既會說又懂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這樣的邏輯才能成立。說句俏皮話,李白可是比較早的“雙語教學”的優等生哦。

後來,李白因為詩文被唐玄宗列為朝廷翰林供奉,日常交往有外國使節前來拜見唐玄宗,李白的幼時“雙語教學”就派上瞭用場,因而有“元宗嘉之,以寶床方丈賜食於前,禦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無比儔。遂直翰林,專掌密命。將處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遊。”的隆恩寵遇。

綜合以上證據,李白出生在碎葉城證據十分充分,而認為李白出生在四川則證據不足,並且紕漏較多,和許多證據很難吻合,因而筆者認為,李白出生地確切無疑應該為唐朝時期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

當然,話說回來,李白出生在哪裡,並不代表李白是哪裡人,上篇文章討論過,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人,是地地道道的興聖皇帝西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宗室子弟,這篇文章又考證李白出生在碎葉城。那麼,李白究竟是那一枝李氏?為何全傢被迫貶謫西域,又為何回遷後來到四川?我們下一篇文章接著談。

(待續)

2019/6/3榆木齋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跟張工教育的陸工學“三大力學”

【跟陸工學“三大力學”】軸向拉壓桿件軸力圖的繪制詳解及特點挖掘材料力學篇湖南陸工知識點詳解:一、軸力及其正負號規定軸力...

· 6秒前

【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D日的海滩激战

1944年6月1日,经过数月战役准备的盟军登陆部队分别在英国南部的15个港口上船。按照预定计划,各登陆编队于6月3 日拂晓启航 ...

· 29秒前

軍隊文職怎麼樣?部隊文職待遇,軍隊文職好不好?軍隊文職工作感受

10月10日更新發帖初衷是為瞭幫助到一些勤奮努力有目標但是在網上找不到太多信息的小夥伴,這篇文章和另一篇備考文章已經將我...

· 1分钟前

【國咨解案】受賄的房子漲價瞭,受賄金額也“漲價”嗎?

基本案情:某某房地產開發公司總經理張某為瞭謀取資產置換、土地開發、職務晉升、銀行貸款等方面的利益,向某市副市長、某科...

· 2分钟前

《美丽人生》主角没有暴露场面,全都是荤段子,变态色魔逗死我了!!!

​听说,前段时间东北下雪,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美成了童话。

· 2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