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天為大傢帶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紀念劉和珍君》的原文、寫作背景、教案及ppt課件等相關內容,希望能給大傢的教學和學習帶來幫助!
1《紀念劉和珍君》原文
一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瞭一點什麼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瞭《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瞭,這雖然於死者毫不相幹,但在生者,卻大抵隻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隻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隻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那裡還能有什麼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而此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瞭。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二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瞭。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瞭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瞭。
三
在四十餘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雲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瞭,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瞭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後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後瞭,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於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後,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於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瞭,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此後似乎就不相見。總之,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瞭。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於這些傳說,竟至於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瞭,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屍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瞭;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五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瞭,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隻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瞭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於是死掉瞭。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瞭,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瞭,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隻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醫院裡呻吟。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瞭。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六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隻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瞭血痕瞭,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瞭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說過,“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倘能如此,這也就夠瞭。
七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傢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於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瞭。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2《紀念劉和珍君》寫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內,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八國聯軍入侵時與清政府簽訂的《辛醜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並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瞭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後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端竟命令衛兵向請願群眾開槍,並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二百餘人,制造瞭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愛國青年都是在當時遇害的。http://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5.html
然而,當時的反動文人卻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的熱血青年進行中傷、誣蔑,致使魯迅悲憤之極,他在《無花的薔薇之二》中寫道:“如果中國還不至於滅亡,則以往的史實教過我們,將來的事情要大出於屠殺者的意料之外──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言,決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同時,又寫瞭《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動政府的兇殘行徑,揭露反動文人的醜惡嘴臉,深刻指出瞭烈士死難意義,總結瞭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
3《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教學目標 】
1.弄清文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學會從具體事實中體會事件的意義, 從人物的具體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瞭解復雜記敘文立意、選材、結構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記敘文中肖像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對表現人物、表達中心的意義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方法】講解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在我國文學史上,閃爍著一顆璀璨的巨星,他領著我們回過《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瞭《社戲》,通過《一件小事》,懂得瞭什麼是真正的《拿來主義》。今天,我們再隨著他重溫“三·一八”慘案的歷史,一起《記念劉和珍君》(板書)。這位巨星就是大傢非常熟悉的魯迅先生。 二、結構把握
1. 本文題目告訴我們這是一篇紀念性文章,紀念的中心人物是劉和珍。
那麼,課文的七節中,
(1)哪些小節集中寫紀念劉和珍君?
(目的:啟發思路,引導思維方向) 三四五節是紀念的主體部分
(生前事跡,遇難經過)
②那麼第一二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交代為什麼要為劉和珍君寫一點東西即寫作的緣起。
③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④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起,及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對於將來的意義。三者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個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2、下面看局部思路
第一部分,(朗讀)問:作者為何反復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這三個“必要”意思相同嗎?
第一部分:由愛到憎是按邏輯順序安排思路的。
再看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時間:相識——遇難。
第三部分呢? 先否定瞭這次徒手請願的做法,然後用“然而”將筆鋒一轉,肯定瞭這次死難的意義,鼓勵“真的猛士”奮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邏輯順序。
3、具體思路:我們知道,局部思路不僅包括各層次間的思路,也包括各個層次段落中句與句之間的思路。請大傢齊讀第二節,思考這兩個自然段以及每個自然段中的思路。
學生明確後,引導背誦。
第一段共5句話,第一句表明紀念死難者應采取的態度,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緊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評價和認識;第三、四兩句寫庸人的態度,將其與“真的猛士”比照,這樣“真的猛士”就成瞭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嘆。
第二段是寫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所以,這兩節的整個思路就應該定位在:
面對慘案,“真的猛士”的態度→庸人的態度→我們的態度。
再看第四節:這一節共有5層意思。
聽到噩耗→頗為懷疑→見到屍骸→聽到誣蔑→號召爆發
齊讀課文一、四兩節。
三、小結:本節課學習重點是理清思路。那麼,同學們知道什麼叫理思路?
明確:理清思路,是指在閱讀中,理清課文所體現的作者的思路,即從什麼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到達什麼終點,都要清清楚楚。
理清思路的重點是文章的總體思路和局部思路,怎樣理清呢?
明確:①把握主旨;②理清脈絡;③弄清順序;④列出綱目。這樣用本節課的方法就可以解決以後遇到的類似問題。
四、當堂默寫課文第2節
五、作 業:
1. 思考下面的問題:
文章為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 作者為什麼要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反復說“無話可說”?
2.復習課文,理清課文感情脈絡。
【明確】
①在艱難的生活中,“毅然預定瞭《莽原》全年”── 與眾不同, 追求真理;
②在女師大風潮中,“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
③女師大復校,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
④平時她“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從這些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位青年:渴求真理, 富於鬥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革命責任感。
第二課時
一、檢查練習
1.註音: 噩耗 è 羽翼 yì 屠戮 lù 浸漬 zì 菲薄
2.釋詞:
喋血 屠戮 長歌當哭 賃屋 寥落 桀驁不馴 深味 欣然 殞身不恤 洋溢 詫異 廣有羽翼
【附答案:血流出來的樣子;殺;拉長;當作;租借;稀疏;順從;體會;高興; 顧慮;充滿而流出;驚訝;鳥的翅膀,這裡指幫兇。】
二、分析第一部分
討論:1、開頭時間交代意圖何在?
用“中華民國”紀元,引女師大全名並標出“國立”,不僅表明態度鄭重,而且包含瞭強烈的諷刺之意和憤慨之情——以先烈的犧牲換來的“民國”已經“十五年”瞭,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僅沒有什麼改變,反而愈演愈烈,演出瞭“在禽獸中所未曾見”的醜劇。當局不但照舊像歷代統治者一樣地殺人,而且殺到瞭“堂堂”大學的手無寸鐵的女大學生頭上,甚至公開把“執政府”門前變成瞭屠場。可見,段祺瑞執政府已經兇殘到何等地步。“中華民國”早已不是人民的國傢;所謂“民國政府”,那是屠殺人民的機器;所謂執政府總統,完全是民國的敵人,屠殺人民的劊子手。……一個狀語,就準確地交待瞭悼念的來由和背景,又鮮明地表達瞭作者強烈的愛憎,為全文作瞭很好的鋪墊。
2、開追悼會時,為什麼魯迅先生“獨在禮堂外徘徊”?( 引導學生註意作者的悲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詞,表露瞭作者心情的哀痛、悲傷,再用一“獨”字,設置瞭環境,渲染瞭氣氛,有力地襯托作者對死難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3、“正告”的含義和作用是什麼?
字典裡的意思是“嚴正地告訴”,規勸,語氣比較莊重,一般用在事前。文中應是“鄭重地告訴”。(註意和“警告、忠告”的區別);引出本文寫作原因和目的。
4、“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瞭”,“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願;“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紀念死者的願望由來已久。
5、“無話可說”的原因是什麼?(從幾方面說明原因)
一是反動政府的暴行“使我艱於呼吸視聽”不能有言語;一是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使我難以痛定,不能長歌當哭。這樣寫既揭露瞭的敵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現瞭作傢的憤怒和悲痛。
6、為什麼敢於直面與正視就是真的猛士,為什麼說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論睜瞭眼看》)。可見正視是首要的條件,真的猛士必須敢於面對黑暗的現實,隻有如此,才會激起變革社會的鬥志,才會為推翻黑暗的現實而沖鋒陷陣,視死如歸;如果沒有面對的勇氣,他在敵人面前,輕則消極遁世,重則變節投降。
哀痛者——憂國憂民;幸福者——奮然前行,英勇鬥爭,並以此為幸福。和庸人相比,他們多瞭一份哀痛,卻也因此成瞭真正的幸福者。
7、三個“必要”各指什麼?
①針對烈士劉和珍;②針對魑魅魍魎的世間;③針對忘卻的救主。
三、分析第二部分
這是文章的紀念主體部分。見姓名→見本人→聽講義→永別。(思路)
討論第三節第1段:“在四十餘……中國的青年”
問:作者先肯定劉和珍是“我的學生”,接著又否定劉和珍“是我的學生”, 這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我們已經知道,對同一事物或問題,考察的角度不同, 會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和結論。那麼,作者在這裡前後兩次選出的判斷、角度相同嗎?
這裡前後兩次判斷並不矛盾,肯定是從“師生關系”角度講,否定是從“革命精神”角度講,而“茍活到現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謙之詞,表達瞭作者對劉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責。
1、句子主幹:[待到……時候],我(主語)才見(謂語)……泣下(賓語)。充分說明其責任感。
2、第四節抒寫瞭魯迅先生聽到噩耗時的驚愕與義憤。在這部分裡,作者使用瞭大量的虛詞,如居然、但、竟、然而、也、況且、更等。為瞭體會虛詞在語境中的作用。采取朗讀法。朗讀原文;刪掉虛詞朗讀。體會情感作用與文章一氣呵成、回腸蕩氣的力量美。“才……便……”說明時間之短,其哀莫可名狀。
3、第四節第1段:“中國人”是指哪些人?
結合介紹這一時期魯迅的思想傾向,再引導學生聯系第七節第1段中的“中國人”進行分析,“中國人”是泛指,既包括反對派和走狗文人,也包括一般國民。
第5段:“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瞭……滅亡。 ”(課後“練習”二.3)修辭:對偶、反問、反復
怎樣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沉默”,就是“默無聲息”。 這裡說的是兩種沉默:一種是“出離憤怒”、陷於極度悲痛的“沉默”,“於無聲處聽驚雷”,預示著革命暴風雨即將來臨之前的“沉默”;一種是逆來順受,真正“默無聲息”,不敢反抗,走向滅亡的“沉默”。兩種“沉默”,兩種前途,兩種結果:不在沉默中爆發革命,摧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統治,被滅亡。作者懷著最大的憤怒,發出最有力的號召,啟示人們:事情已經到瞭盡頭,對中外反動派說什麼話也沒有用,必須起來和兇殘的敵人作殊死的鬥爭。這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意圖所在。
4、魯迅先生的“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和“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一樣嗎?
不一樣。一是憤激之詞,一是因為“慘象”和“流言”使他們害怕而不敢說,表明瞭他們的麻木與落後。其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極其兇殘的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
四、齊讀第四節,背誦
第三課時
一、 第四節,檢查背誦
二、分析第五節
1、為何詳寫劉和珍遇害場面?為何反復強調劉和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
都是為瞭突出敵人的兇殘。突出她的“始終微笑”,強調瞭“確是死掉瞭,這是真的”,流露瞭一種他腦海中永存劉和珍始終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願意她死、卻真的死掉瞭的極度傷痛之感。由這種極度的悲憤,爆發出作者對反動派的抨擊和揭露。
2、“當三個女子……這是……偉大呵!……抹殺瞭。”
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
偉大——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中國軍人”的行動,實際上是“八國聯軍”的意志,“三·一八慘案”實質上是中外殺人者互相勾結的結果。“婦嬰”專指女子,即後面所講的學生。(“八國聯軍”指題註所講的八個國傢,不是1900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
這裡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襯托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麼“偉績”,什麼“武功”,所以,“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瞭”。“偉績”“武功”是他們的自誇。反語。
最後一個自然段是用形象的寫法,諷刺中外反動派的恬不知恥。是的,日本帝國主義炮擊國民黨,反倒提出“抗議”、“最後通諜”,段祺瑞執政府殘暴地屠殺瞭學生,反誣學生是“暴徒”……。“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這一句的刪節號表示中外反動派的歷史的現實的罪行罄竹難書,中國人民對他們的仇恨刻骨銘心,永遠不會忘記。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由學生讀第6節第1段,並討論魯迅對徒手請願的看法,回答時要緊扣課文。
教師明確歸結:魯迅不同意徒手請願。“時間永是流駛……不過是徒手的請願”。這一層說明徒手請願意義寥寥,因為“街市依舊太平,”徒手請願不能觸及現存的統治秩序,不能改變當時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如果說請願有作用的話,“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無惡意的閑人”指那些對愛國青年的鬥爭、犧牲冷眼旁觀的人,烈士的鮮血不過給他們當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有惡意的閑人”,是魯迅對走狗文人的痛斥。下面一層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血戰前行”的歷史,隻有不畏懼流血犧牲,歷史才能前進,而且是無數人流瞭大量的血,歷史才能前進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隻是一小塊”。代價太大,得不償失。不過“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的”,意即徒手請願者流瞭大量的血,卻隻換得個“街市依舊太平”的結局,於歷史進步無補益。
“有限的幾個生命……不算什麼的”含義
一是說在反動派眼裡算不瞭什麼;一是說少數人的請願對黑暗的中國起不瞭作用;一是說喚不醒庸人們的覺悟。——此句滲透著惋惜、哀傷和激憤的感情。
魯迅總結徒手請願的教訓目的何在?告誡愛國青年們要用別的鬥爭手段。比《記念劉和珍君》晚一天寫的《空談》中,對這一點說得非常深刻(用投影幻燈打出下列文字):
“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屍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瞭,從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麼大的損失。”
“這回死者的遺給後來的功德,是在撕去瞭許多東西的人相,露出那出於意料之外的陰毒的心,教給繼續戰鬥者以別種方法的戰鬥”。
魯迅沉痛地告誡青年們,要用“別種方法的戰鬥”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才是魯迅總結教訓的用意所在。
下面由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並回答第2段的段意。教師點撥:第2段指出瞭烈士的血不會白流,影響一定會擴大。第2段開頭的“然而”是承接上一段徒手請願意義寥寥而言的。“血痕”,是愛國青年流血犧牲的形象化的說法,更是愛國青年在流血犧牲的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說法,說它“不覺要擴大”,是指這種崇高精神的影響一定會擴大。“不覺”是指這影響是阻擋不瞭的。這影響有多大呢?文章用瞭一個詞:“至少”。這是和上一段的“至多”對應的,“至多”極言徒手請願意義之寥寥,“至少”,指影響遠不止此。“至少,也當浸漬瞭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實際上,“庸人”、“茍活者”、“真的猛士”,不都受“血痕”的影響嗎?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駛,“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顏色是不一樣的,而在“親族、師友,愛人的心”中,“縱使時光流駛”,也會“洗成緋紅”,這裡的“緋紅”,是和第2節的“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紅的血色”對應的,突出瞭“親族,師友,愛人”會永遠記住烈士的崇高精神,會永遠記住這筆血債,要求敵人用同物償還的意思。下面引用陶潛的詩,表達瞭魯迅發生自己的感情,並以此作結。
由學生回答第6節段意:總結徒手請願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影響。
2.由學生讀第7節第1段,並回答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教師明確指出,從“我已經說過……流言傢竟是至如此之下劣”,這幾句話是第4節、第5節的照應和總結,“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是如是之從容”,這一句既照應瞭第5節的第2自然段,又開啟瞭下文的議論。這一段作者寫瞭三種人,分別用“兇殘”、“下劣”、“從容”給以形容,用“這樣”、“如此”、“如是”分別指出其壞或好的程度,用三個“竟”表示壞或好的程度都出乎作者之意料。這三個句子句式整齊,作者用這樣的排比句強調地指出:敵人的殘虐兇險,即使在“禽獸中”也“未曾見”,所以超出瞭作者的想象,而中國女子的優秀與崇高也使作者感到驚心動魄。
學生朗讀第7節第2段。引導學生討論。提示: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贊揚中國女子的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於”這個連詞和上句連接並把意思推進一層,歌頌中國女子在彈雨中互相救助,殞身不恤的崇高品質。特別要指出,從“至於這一回”到“消亡的明證”是一個單句,其主幹成分是:“事實為明證”,“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這是一個轉折復句,在這單句中是“明證”的附加成分,理清瞭第二句的結構,意思就清楚瞭。這第二句的內容既照應瞭第5節第2段的記述,更深刻地指出瞭,中國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動派也消滅不瞭的。幾千年來,封建統治階級用“陰謀秘計”壓抑她們,勇毅精神消亡不瞭,“三·一八”慘案中她們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足可證明這一點。那麼今後,這種革命精神將更加發揚,這於“將來”意義重大。所以第三句總結上兩句的意思,“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於此”。這一段三句話,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關系,連接的詞語是“至於”,第三句是前兩句的總結。下面由學生歸納此段段意:歌頌中國女子的偉大,指明烈士犧牲的意義。
第3自然段,把這個意義具體化瞭:烈士的精神昭然於世,茍活者“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她們的“親族,師友,愛人的心底”將“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
最後一段回應開頭,“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一句,再次點明寫作意圖。
可見第7節的意思是:總結全文,指出烈士犧牲的意義,鼓舞人們奮然前行。
那麼第6、7節的意思應該是:總結徒手請願的教訓,指出烈士死難的意義。
3.引導學生回顧全文,並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動軍閥政府的殘虐兇險,走狗文人的下劣無恥,熱烈頌揚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激勵革命者更加奮然前行。
提示:這個中心,貫穿於文章的始末,悲憤的感情滲透於每一節中。第1、2兩節,通過交代寫作目的,表達瞭極度的悲憤而又難以排解的沉痛。為什麼會這樣?第3、4、5三節作瞭回答。劉和珍是追求真理,堅持正義,富有鬥爭精神,又溫和善良、堅毅樂觀、目光遠大的好青年,殺瞭她這樣的青年,就是毀瞭中國的未來,因為“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無花的薔薇之二》)。而敵人的殘虐兇險、下劣無恥又遠遠地超過瞭作者的想象,“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無花的薔薇之二》)在贊頌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憤的洪流都傾註在字裡行間瞭。第6、7兩節通過總結教訓和指明烈士死難的意義,再次頌揚愛國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遠的意義。對烈士的歌頌是那樣的深摯而熱情,對她們的犧牲又無比的痛惜。
綜上所述可見,文章的前兩節猶如序曲,中間三節是記念文章的主體,後兩節是主體內容的升華,又回應開頭,猶如尾聲。在每節文章中,強烈的悲憤一以貫之,正如許廣平所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瞭心坎裡的同聲一哭”。正是這強烈的一字一淚的悲憤之情,才把方方面面的材料凝聚起來,形成整體,所以本文的線索就是這悲憤交加的感情。
4.關於本文的表達方式。
由中心思想和線索可知,本文既要抨擊敵人,歌頌烈士,又要激勵後人;既要回憶烈士的事跡,又要評述徒手請願,更要揭露敵人,粉碎讕言;無論涉及哪方面,魯迅的一腔悲憤都形諸筆墨。可見,單一的表達方式是難以勝任的,必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才能完成寫作意圖。由此產生瞭這篇文章在表達方式的什麼特點?以此問激起學生討論,教師來引導。
提示:這特點應該是兩方面的:第一、無論是記敘或議論都有強烈的抒情色彩;第二、記敘常和抒情或議論結合。要求學生舉例分析說明。
四、總 結
寫作背景、課文結構、表達方式綜合總結
五、作 業
1、近義詞辨析:正告,忠告;居然,竟然;謠言,讕言,流言。
2、下面這首詩的順序已被打亂,請調整。
A、楊柳青青著地垂,B、借問行人歸不歸,C、楊花漫漫攪天飛,D、柳條折盡花飛盡
3、仿照“沉默呵……滅亡”的句式,以“鬥爭”為開頭,寫一句話。
4、以“劉和珍”為開頭,重組“在四十餘……中國的青年”句子為一個復句,要求不改變原意。
附魯迅《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註釋】[1]本篇在收S入本書前未在報刊上發表過。《魯迅日記》一九三二年十月十 日:“午後為柳亞子書一條幅,雲:‘運交華蓋欲何求,……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湊成一律以請’雲雲”。詩中“破帽”作“舊帽”,“漏船”作“破船”。(華蓋,迷信的人認為運氣不好,是有華蓋星犯命,叫交華蓋運。和尚華蓋罩頂則走好運)
[2]千夫指《漢書·王嘉傳》:“裡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孺子牛,《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晉代杜預註:“孺子,荼也。景公嘗銜繩為牛,使荼牽之。荼頓地,故折其齒。”清代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同裡錢秀才季重,工小詞。然飲酒使氣,有不可一世之概。有三子,溺愛過甚,不令就塾。飯後即引與嬉戲,惟恐不當其意。嘗記其柱帖雲‘酒酣或化莊生蝶,飯飽甘為孺子牛’。真狂士也。”條幅所說“偷得半聯”,指此。
附答案:
1、鬥爭呵,鬥爭呵!不在努力鬥爭中走向光明,就在放棄鬥爭中陷入黑暗。
2、劉和珍是我的學生,在四十餘被害的青年之中,但她又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而是為瞭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正因為如此,我對向來這樣想這樣說她“是我的學生”,現在覺得有些躊躇,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和尊敬。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匯總
http://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5/jiaoan.html
4《紀念劉和珍君》ppt課件
《記念劉和珍君》ppt課件匯總
http://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5/ppt.html
5《紀念劉和珍君》其他教學資源
《記念劉和珍君》其他精品教學資源(ppt課件、教案、學案、試題及素材)匯總
http://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1/3115.html
新的一年輕松備課就來人教版教師之傢,官方網址 http://www.renjiaoshe.com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