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沒啥資格聊這個話題,畢竟我沒拍過一張能拿得出手的照片。想聊聊是因為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解海龍拍攝的那張著名的《大眼睛》數字藏品在網上拍賣,賣得挺火的。其實我很早就對攝影感興趣,小學時就在傢廁所學習沖洗底片,沖洗照片。那時候對未來的憧憬,就是將來能當個到處流浪的職業攝影師;最想擁有的東西,就是一臺美能達的單反相機(那時美能達比尼康便宜,現在連美能達這個牌子都沒有瞭)。
我記得第一次看見《大眼睛》是在一個全國的攝影比賽上,結果不甚理想,好像就是個三等獎,後來作為希望工程的宣傳片而名滿天下。
攝影,其實分瞭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技術層面,由三部分組成:曝光、用光、構圖。
我這裡說的曝光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焦、二是曝光。
在手動相機的時代,這兩點並不容易。對焦要麼在取景器裡面去盯著看,要麼靠肉眼估算距離,還得選合適的光圈來保持一定的景深范圍。更難的是曝光,根據肉眼估算的曝光量來手動設置光圈和快門,晴天、陰天、雨雪天等等曝光量都不一樣,何況還有側光、逆光、是不是在樹蔭下等等,都有區別。那時候的相機膠片寬容度又不高,曝光準確可不簡單,所以專業攝影師都會隨身帶一個測光表。現在這些都已經不是事兒瞭,數碼相機的自動對焦、自動曝光徹底消滅瞭這個難度。
用光現在就成瞭攝影要面對的第一個技術門檻。拿室內的肖像攝影來講,燈光就分瞭很多種:主光、副光、環境光、背景光、輪廓光、裝飾光、眼神光……之前的照相館,往往是擺瞭一圈燈具,而且房間全黑,就是為瞭消除室外雜光的幹擾。現在數碼攝影讓佈光簡單瞭很多,不過用光的水平還是能代表一個攝影師的基本素質。
光線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兩種,我們大部分的攝影都是利用瞭自然光。所有的光線都有幾個屬性:方向、強度、一致性和色溫。如果是自然光,大傢都知道,在日出後一小時和日落前一小時,是攝影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是最容易拍出漂亮照片。
對新手來講,最容易把握的其實是逆光,逆光不但能在人身上勾出來一個美麗的輪廓,而且使景物看起來更有層次感。如果逆光太強,就必須要正面補光。這就是為什麼外景攝影師必須要麼用反光板,要麼用離線閃光。
用光非常復雜,不經過專業訓練也很難找到感覺。看電影的時候我經常會註意到影片的用光,拍電影的那些攝影師每個都是用光高手。
構圖這事可深可淺,隻要平常多看看別人拍的照片,或者看一些名畫,構圖就不會出大的差錯。
我們中國畫講究:密不透風、疏可走馬,這些基本原理和攝影是相通的。
照相構圖的第一步是選鏡頭,選鏡頭的焦段。長焦還是短焦基本上就可以確定照片的風格是密不透風還是疏可走馬。第二步是選畫幅和長寬比,是橫幅還是豎幅。接下來是確定距離和視角。
想拍出好的照片,就要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不是站在天上,就是趴在地下,好的攝影師有個厚臉皮也是必須的,不但要隨時能竄高,還能隨時躺倒。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攝影師的獨特視角。
f4d4422832bbf3fda6d13f7a30b3f732
其實構圖包含的東西也很多,往往被忽略的是色彩搭配,一張照片上主要的色調不能超過三個,一個主色兩個補色,這些東西說起來容易,到實際場景中就沒那麼簡單瞭。
關於攝影構圖的書簡直是多如牛毛,有總結瞭什麼黃金分割法、三分法、三色法。。。等等,在實踐中其實都沒啥鳥用,構圖這事全憑個人審美的訓練。
好瞭,如果把前面三點能做好,差不多就是一個合格的攝影師瞭。但是,做到這些談何容易呢,用光和構圖不但要經過大量的訓練,而且還必須有對美的感知能力。就我看到的很多人的婚紗照,有很多在用光方面都不合格——多是一個大平光把臉打得煞白,缺少真實皮膚的質感。
如果能掌握瞭用光和構圖,那就達到瞭拍“糖水片”的境界。也是攝影愛好者們終身的奮鬥目標。所謂糖水片,就是在技術上無可挑剔,但不能說是好照片——不能在影賽中獲獎,但可以靠拍照賺錢瞭。
第二個層次是藝術性
比糖水片更高一個的層次,我叫他藝術性,雖然不是很準確。從專業的角度來評判一張照片的好壞,主要是從這麼幾點去衡量:難度、稀缺性、創新性。
難度,包括有拍攝難度、技術難度等。拿風光攝影來舉例,假如一個攝影愛好者和一個攝影傢,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去拍攝同樣角度的一張風景照片,所使用的器材也一樣,而這樣看起來差不多的照片,攝影傢拍的就能獲獎,而愛好者拍的就是張普普通通的糖水片。
為什麼?簡單說,有可能他用包圍曝光的方式,對同一場景拍攝瞭幾十張照片,通過後期復雜的處理合成瞭一張照片。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相機有景深、有寬容度的問題,在一個大場景中是沒法通過一張照片把所有細節都照清楚,有的地方會過曝,有的地方會欠曝,有的地方還會失焦,好的照片就是仔細處理好瞭照片上的每個細節,這不但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而且還有很大的技術難度。當然,最後做出的結果在外行眼裡其實差別不大。
除瞭技術難度,還有拍攝難度,好的風景攝影師往往要在一個點等很久,也許幾個小時也許幾天,等光線的變化,雲彩的位置,溫度、濕度、風力對空氣透視的影響,要拍到一張心目中完美的照片很大程度上要靠運氣。而其實在我看來,相對於風光攝影,人像攝影、街拍還要難得多。
再說稀缺性,有首詩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可能很多人都在荷塘邊拍過蜻蜓落在荷花上的照片,這個主題拍得再好,也就是一張糖水片。但如果能拍到一隻蛤蟆嘴裡銜著一隻蜻蜓站在荷花上,那這個照片就能獲獎,如果能拍到一隻蛤蟆跳起來去咬剛剛起飛的天鵝,那毫無疑問,這張照片隻要不犯技術上的錯誤,妥妥的獲獎。這個就是稀缺性。所以攝影是個累活,不但要全神貫註的註意稍縱即逝的機會,還要有對畫面預期非常準確的判斷。街拍那些看似有趣的巧合照片,都是花費瞭大量的準備時間等待來的。
最難的其實是創新性,就是不要按照別人的套路走,開辟一個新的視角。我始終記得第一次看電影《黃土地》時心裡的震撼,頭一次見攝影構圖還可以是這樣。黃土地是陳凱歌導演的第一步電影,但讓攝影師張藝謀一鳴驚人。張藝謀本來就是攝影專業出身,這部電影在國際上獲得巨多的攝影獎項,都是對他攝影創新性的認可。
e9607c5a05fd87a0983498e9f6b49a80
第三個層次是故事性
看看下面這張照片,李曉斌就憑這一張照片封神,(我印象裡他是中國荷賽第一人,現在網上卻搜不到,可能是我記錯瞭)
290dce385d72bcd6a41fd5b44cfbb8a7
這張照片的名字是《上訪者》,被國傢博物館當作歷史文物收藏,現在這張照片的限量拷貝版已經拍賣到幾十萬一張瞭。
這是他騎自行車在天安門廣場溜達時候拍的,按他的說法看到這個人時候心裡狂跳不止,匆匆拍瞭幾張就趕緊騎車跑瞭,路上怕被跟蹤還故意繞繞繞去,終於在拍攝過後十年拿出來發表。不論從構圖和用光上看,也一般。但是就是照片本身代表的故事性,賦予瞭這張照片巨大的價值。
所以,與故事性相比,不論技術層面還是藝術層次,都是浮雲。
重點來瞭,我們每個普通人,不論有沒有經過攝影訓練,完全都可以拍出非常好的照片,隻要給照片賦予一些故事表達。比如,拍一張孩子平常吃飯的照片,就顯得普通。但是,如果是孩子第一次吃麥當勞,一邊吃一邊笑,這時把這個場景拍下來,就是非常好的照片。對,拍照最重要的是情緒的表達。
比如下面這張在人像攝影界神一樣的存在的照片:
丘吉爾的情緒是攝影師創造出來的——他迅速地搶走瞭丘吉爾正在抽的雪茄,激怒瞭他。這剛好符合丘吉爾的性格和時代的背景。
當然,如果在這個基礎上能掌握一點技巧,可以讓照片更美一些。比如,遠焦站著,廣角蹲下——調整不同的視角;不要用大平光——最好逆光,其次側光;構圖要用減法——背景不能有太雜亂的東西;盡量不要讓主角感覺你刻意在拍他——少一些123茄子的照片。
當然,還是那句話,同故事性相比,這些都是浮雲。重要的是去拍,時間都是轉瞬即逝的,拿出手機記錄日常的有意思的點點滴滴,能夠準確記錄情緒的照片,都是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