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解读的是私募之王苏世民。
苏世民出生于1947年2月14日,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苏世民曾经写了一本书,叫做我的经验与教训,
据说这本书被称之为是有史以来最贵的一本书了。因为这本书的成本高达15亿美金,苏世民花了两年的时间亲自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然而苏世民当时在黑石领的工资年薪就7到8亿美元。黑石是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巨头,而苏世民就是私募界的巴菲特。
25岁的那一年,苏世民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去了雷曼,刚刚入职不久,就有一家学生贷款公司要IPO上市,而雷曼兄弟,作为主要的承销商。需要承销1亿美元的股票,结果时间过了一半,仅仅完成1/10,因此雷曼兄弟开完会后就把这个失败的IPO项目扔给了苏世明,并且要求他限定时间搞定,搞不定就滚蛋。
苏世明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需要凭自己的力量去筹集到将近1亿美元的资金,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他之前没有募集过资金,所以他就想从哪里开始呢?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学,他们大学就有当时全球最大的大学捐赠基金,或许他们会对这家学生贷款公司感兴趣,但是像他这样的初级经理是根本不可能约到哈佛大学的财务主管的,所以他就以一个哈佛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给财务主管打电话请求见面。见面当天,他打开了厚厚的项目建议书,准备长篇大论来说服财务主管。结果他刚刚开了个头,立刻就被打断了。然后财务主管就说你应该对我这么说,我正在开展美国未来规模最大的学生借贷业务,我想让你出资两千万,现在你按照我说的说一遍。苏世明就照着说了一遍。话音刚落,对方立刻回答好主意,我出两千万,你就拿着这个材料去耶鲁找他们的财务主管,告诉他哈佛投了两千万,我决定让耶鲁出资1500万,去普林斯顿向他们要一千万美元。那么事实上呢?财务主管其实是在教导他,因为机构投资者一直都在寻找好的投资机会,他们不会根据你的口才决定要不要投资,因此在见面之前,他们肯定已经研究过资料并拿定主意了,他们只是不确定应该投多少而已。所以你不需要长篇大论,你越是降低他们的决策难度,就越容易达成交易。按照这个策略,1亿美元的款项迅速的被他完成。从此他一战成名,六年以后苏世民成为了雷曼兄弟的合伙人,并升为兼并与收购部的主席成为了CEO彼得森的左膀右臂。但就在那个时间点,雷曼兄弟发生了一场政变,二号人物格鲁克斯曼所领导的交易部门,在牛市当中赚了大钱,连续五年的盈利创造了记录。所以他逼宫,要求CEO彼得森辞职,把位子让给他。
格鲁克斯曼上任之后,为了赚得更多,疯狂的加杠杆,进行大量高风险的商业票据交易,股市突然间震荡下跌,亏损额度超过了公司自有的资本。雷曼兄弟其实已经在技术上破产了。所以刚入行的时候,苏世明就一直想不通,他说为什么同样是借贷,金融机构需要付出的利息反而比实业的公司要高?结果他的老板告诉他,因为实业公司衰落,倒闭至少要花好几年,但是金融机构的破产往往只需要一天。在那个时候,身为兼并与收购部的主席,他就秘密的策划了一个大的并购案。只是跟以前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次需要卖掉的是自己的东家,所以他必须要在消息走漏之前找到金主收购雷曼兄弟,否则雷曼分分钟倒闭。结果美国运通出价3.6亿美元接盘了雷曼兄弟。交易完成之后,运通要求苏世明留下作证,但是格鲁克斯曼已经成功翻盘,完成了雷曼兄弟内部又一次的政变,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苏世明对雷曼兄弟的内斗文化彻底失望了。他决定离开,从头缔造一家全新的公司,重新塑造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在1985年,也就是苏世明38岁的时候,他已经是投行界顶级并购专家,他的前任老板彼得森59岁,两人相差21岁,彼得森在雷曼兄弟做过十年的CEO,并且曾经是尼克松政府的商务部部长,有着极深的人脉资源,所以他们俩一起共同出资20万美元创立了一家新的公司,黑石集团,又名佰仕通集团
为什么叫黑石呢?因为他们俩都是犹太人,所以分别把两个人的姓氏各取一个出来,组合在一起就叫黑石,由彼得森任主席,苏世明任CEO。最开始的业务就是并购交易。
他们在纽约市中心的繁华地段租了豪华的办公室,发出去了400多封非常讲究的介绍信,而且还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整版的广告,宣告公司成立。结果开业第一天,他们俩坐在办公室,连个客户的影子都没见到。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还是一档生意都没有。可是他们在不久之前,还是华尔街金字塔塔尖的人。
之后有一次他们俩去拜访潜在客户,到了约定时间,苏世明说,我们约了下午三点会面,门卫说今天星期五,他们早就下班了,我看见他们已经走了。
还有一次拜访客户,对方告诉他完全没有合作意向。苏世明就问,那你为什么要邀请我们飞过来见面呢?对方的答案是,你们是金融界的知名人士,我们就是想见见你而已。
黑石创立了一年以后,才真正出现了一个翻盘的机会。一家叫铁路公司计划收购一家叫海陆联运的集装箱公司,出价6.55亿美元,这么大的并购案,利润极其丰厚,按理来说早就被各大投行抢走了,怎么可能轮到黑石呢?主要的原因是那一家被并购的公司大股东拥有海陆公司39%的股份,他们只要碰到低位,就大量买入股票,等到有人来收购这家公司的时候呢,可以趁机索要高价。所以,苏世明就带上律师跟大股东谈判,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要发起邀约收购,强行并购海陆公司,我不会用现金来购买你的股票,而是采用定向蒸发,用不是现金的优先股来支付,并且没有到期的日期。这里面当然会涉及到一堆复杂的金融操作,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法律漏洞,如果拒绝合作,大股东的股票就会变成一种特殊的优先股没有现金分红,也没有到期日,无法赎回,不能够在证券交易所交易,那么这种股票肯定很难找到人接盘。这一招非常狠毒,连他自己都承认有一点不太厚道。当大股东问自己的律师说他们这样做可以吗?律师点点头,他们可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这一起的并购案,让黑石获得了最大的一笔佣金,并且在整个投行界一炮打响,从此奠定了并购专家的名声。
所以他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叫做问题越困难,你的建议才越有价值。为人人避之而不及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才能够实现竞争最小化,机会最大化,当然收益也是最大化。
不过呢,光靠传统的并购业务,黑石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的,实际上,黑石的快速崛起是因为抢先进入了一个新兴的投资领域,这就是杠杆收购,也称之为LBOS。
那么典型的杠杆收购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投资方收购目标公司,如果目标公司是上市公司,那么收购结束之后,目标公司就退市了,他的股份就会变为私募股权。那么在收购过程中,投资方一般会向银行借款,也就是加杠杆,这就叫做杠杆收购。
第二步,收购完成之后,投资方会对目标公司的运营做全面的改进,提升目标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市场地位。
第三步,等到合适的时机,投资方再把公司卖出去,收回投资。当然你可以把这三步理解为买入一只小猪,并且把它养肥了,然后再卖掉。
那么这种杠杆收购跟传统的并购区别在哪里呢?传统并购案的投行它只是一个中介,收取佣金,本身并不会参与到交易当中去。而杠杆收购,是投行自己发行私募基金去收购目标公司,收购完成之后,投行还要负责改善目标公司的经营,承担风险和责任都会更大,但预期收益也会更丰厚。简单来讲,过去传统的就是你去做并购,我来给你服务,但是他们这种呢,是我自己先把公司买下来,透过改造好,经营好,再找到另外的一个标的卖掉。所以做杠杆收购的私募基金一般锁定为十年。有十年的时间来完成一轮买入、养肥、卖出的操作。这10年可以舒舒服服的赚管理费,不用每天拎着包出去寻找并购案了。
彼得森认为规模在五千万美元左右,测试一下小范围。苏世明坚持认为首支基金的规模就得10亿美元,因为他说一支基金最少得五到十个投资者,如果总共只有五千万美元,那么靠十家投资机构去募资,每家只要500万,太浪费时间,太亏了,不如直接要个五千万或者一个亿。这一刻其实是他向哈佛大学的财务主管学到的第二个理由,只有五千万美元,那么在收购目标公司的时候,只能挑最小的去下手,而他们最擅长跟大公司打交道,最适合干大买卖,做大事做小事的难易程度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跟你的努力能够相互匹配。当确立了10亿美元的募资目标之后,就跑遍全美国和日本进行募资。在1987年的九月份,已经有33位投资人承诺投入8亿美元的资金,离目标只差一点点。那么这个时候,美国的股市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市场随时可能反转。苏世明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必须尽快的关闭基金,所以他们团队加班加点的在当年的10月15号之前,把所有的协议都签字盖章,募期的资金到账。四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10月19号,美国金融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大崩盘,所以这些事情想想都后怕,如果再晚几天,投资人的钱在股市上灰飞烟灭,就没有钱投到基金,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那么也就是说,不会有今天的黑石了。所以终于在一系列的操作之后,黑石起飞了,他们做了一系列极为成功的杠杆收购,获利非常丰厚,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邀请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开始加入进来,但是越是辉煌的时刻,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
当时有一个年轻的合伙人推荐了一笔交易,一家实力雄厚的钢铁加工公司正在寻找买家,这个公司的盈利情况非常好,要价3.3亿美元,好像不贵。正准备让这个合伙人跟进的时候,另一个合伙人站出来说,这一家公司没有收购价值,因为他的利润来自于钢材价格的上涨,如果价格一旦降低,分分钟就会破产。当时两个人针锋相对,该听谁的呢?苏世明把这两个人叫到办公室,当场进行辩论,主张要交易的这个合伙人好像更有说服力,结果苏世明同意这笔收购,结果当然是灾难性的,几个月之后,钢材价格急转直下,那家公司果然破产,这笔交易损失惨重。同时苏世民也被投资者骂得狗血淋头。自己对雷曼兄弟的内斗文化已经深恶痛绝,但不知不觉中又在坐山观虎斗,然后自己再来进行决断。事实证明,这种决策的方式本身就是错的,黑石已经发展壮大,公司决策系统不能够再受制于他一个人的能力、感受和弱点,必须设计一套更加完善的决策机制,公司才能够走得更远。
从那以后,黑石所有的提案都要由全体高级合伙人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开会的时候高级和初级经理以及各个团队的人都会到场。开会的目的不是让提案团队来推荐,高级合伙人来审批,而是大家共同讨论可能出现的风险,共同寻找控制风险的办法。比如说一旦经济衰退,目标公司的业绩会如何变化?如果大众商品的价格波动会对目标公司的盈利造成影响?有没有对冲机制能够控制风险,这就把黑石的决策系统变得公开透明,所有的决策都是集体决策,这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因为决策压力太大而动作变形。每一次的交易评估会就是一次最好的内部培训,听完各个业务板块顶尖高手发表对业务的思考,初级经理人可以快速打开眼界,迅速成长,他确实创立了一家和雷曼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当然做私募股权收购的人,像苏世明这样能够做这么好,很多都很难抵挡恶意收购的诱惑,最后往往会把一家好的企业给搞坏,你只要做一次就会被人记恨骂一辈子。所以苏世明在创立黑石的第一天就公开宣布黑石永远不做恶意收购。谁都可以发表这样的声明,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就连他自己都说,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能够坚持不做恶真的很难。
今天的商业故事我们分享到此,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