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咱們這片擁有上千年文化積淀的土地,所特有的一種文字表達形式。
語言簡練但意思深刻,你看,這句話,用瞭9個字。
是用語句來表達這句話核心意思最簡練的組合瞭。
但用成語的話,“言簡意賅”,4字足矣。
不過,因為成語惜字如金,要表達的意思卻往往深沉似海。
所以成語被誤讀是常有的事兒,今天咱們就為成語們叫個屈。
看看都有哪些成語在成百上千年間,在口口相傳之時,被人們無意或故意誤讀瞭。
是不是以為我第一個要說的成語是“首當其沖”?
放心吧,安安從來不聊別人聊爛瞭的知識!
92da0bb660d239f0b3d4869784ccef16
1左右逢源
這個成語,大傢應該不陌生的。
即便從來不看書,每天沉迷電視劇,這個詞語都算得上是個高頻詞匯。
老外們要報考漢語言等級考試,恐怕這也是一個漢語四級五星詞匯。
現在大傢聽到什麼人被形容為“左右逢源”,基本上就把這個人定性瞭。
喜提這個成語的人,往往善於鉆營,熱衷投機取巧。
“左右逢源”表示不太高興啊,人傢本來是個大大的褒義詞啊,怎麼用著用著就成瞭貶義瞭?!
“左右逢源”出自《孟子·離婁下》,原句是: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原(通“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看不懂是吧,必然的!
即便倒退一千年,回到古代,文言文也不是隨便拉一個人就能聽懂的。
翻譯一下:人吶,知識學的腦殼都裝不下瞭,那就可以開掛瞭,隨便向左向右向前看,哪哪都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也就是說,孟子所說的左右逢源,指的是學識廣博,做什麼都能得心應手。
是不是跟現在的意思差瞭十萬八千裡?
其實,倒退100年,這個詞還是以本來面目示人的。
c582c63ead81552524aa13c39d900e5f
(鄒韜奮)
比如民國時期偉大的共產主義學者鄒韜奮,
在《經歷·青年“老學究”》一文中,
就用“成竹在胸”和“左右逢源”這兩個詞,
來形容撰寫文章的功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詞開始走瞭下坡路。
盡管現代成語詞典裡,“左右逢源”還是有一個褒義的釋義,但人們,很少褒義地運用這個成語瞭。
如果有一天,聽到誰把這個成語用在瞭恰當的褒義語境中,給ta一個眼神肯定。
2呆若木雞
這個成語群眾基礎更廣泛瞭,隨隨便便就能在各種聊天場景中出現。
就是說一個人傻呆呆的像隻木雞一樣嘛,三歲孩子都知道用這個詞形容別人跟罵人差球不多。
但是!!!
“呆若木雞”表示不服!!!
這個詞出自《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什麼意思呢?
西周時期,一個叫紀渻子的哥們給周宣王訓練鬥雞。
宣王是個急性子,過瞭十天就問雞訓的怎麼樣瞭。紀渻子說早著呢,這雞燥的很,點火就著,處於得誰問誰“你瞅啥”的初級階段。
又過瞭十天,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說:這雞雖然過瞭主動詢問別人“你瞅啥”的階段,但又進入瞭“瞅你咋地”的不服階段,還欠訓。
再過瞭二十天,周宣王終於等到瞭最想要的回答:這雞成瞭,即便擺一圈慘叫雞在它周圍,它也會面無表情波瀾不驚,呆的仿佛一隻木雞,德行齊備,別的雞根本不敢直視它,都隻能繞著它走,鬥雞中的戰鬥機!
所以說,莊子本來說“呆若木雞”是指一個人大智若愚、擁有深沉且高明的精神內功。
然而,今時今日,這個成語原本的意思,已經被抹的幹幹凈凈瞭。
“呆若木雞”要麼被用來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要麼被用來形容別人癡傻呆愣。
不知道是從哪位大神開始望文生義,把這麼個有故事的成語搞得寡淡無趣。
可嘆可嘆!
3槁木死灰
這是個非常迎合“喪”文化的成語,心情低落、意志消沉的最佳表述。
這四個字每一個單拉出來,看著都夠喪眉耷眼的,組合起來就更別提瞭。
然而,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是個發人深省的質問:就算身體幹枯瞭,精神和思想就一定灰飛煙滅嗎?顯然,這是一句表達精神不滅的雞湯口號,表達瞭精神境界高於肉體境界的崇高哲學思想。
形雖如槁木,但心絕不會成死灰!
但客觀說,這個成語,還是今天的釋義用起來更順暢一些。
所以成語的誤讀,也不都是望文生義的鍋,畢竟人們用著習慣,也是進步的體現。
4空穴來風
這個成語,講真,更尷尬瞭。
在不久之前,這個成語還保留著它原始的釋義:比喻消息和傳說是有根據的。
《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和2012年第6版,現在居然規定瞭這個成語比喻消息和傳說是沒有根據的。
好吧,這是誤讀戰勝原意最大的一次勝利。
傢裡有學生的,敲黑板瞭,這裡一定要記住,看看考試大綱是依據哪版詞典制定的。
找對詞典,這是一道送分題,找錯,就是一道送命題瞭。
“空穴來風”出自《風賦》,作者是跟潘安、蘭陵王、衛玠並列為古代四大美男的宋玉。
58a8b32b93799889740c29f3eeebee98
(宋玉)
原句是:“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意思是:喬木彎曲有叉,容易引鳥築巢。有空洞的地方,風才會吹過來。
隻有空穴,才會來風,沒穴,當然也就招不來風。
隻有有根據,才會有傳言,沒有根據,傳言是傳不起來的。
你看,美男子宋玉的意思,就這麼被人誤讀瞭,所以說古人惜字如金也不是什麼好習慣。
除瞭節省紙張和墨,沒啥優勢。
5目無全牛
這個成語沒有被官方誤讀,釋義仍然保留瞭原始內核。
但普通大眾,看見這四個字非常容易想當然,覺得這是個形容人以偏概全、沒有全局觀念的貶義詞。
其實,這是個形容人技藝高超的褒義詞。
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這也是個故事:戰國時期,有個星級大廚,給魏惠王表演現宰肥牛,耍瞭一套中華小當傢。
魏惠王驚得呆若木雞!這廚師表示,一開始我也菜的一比,眼睛隻能看到一整頭牛,根本不知道從哪下手。
後來練得多瞭,面對一頭牛,我基本可以左右逢源瞭,根本就不把它當做一整頭牛來看,我隻看得到我要下刀的地方,手起刀落,刀刀切中目標。
所以說,目無全牛,指的是:技藝得心應手,已經到達瞭純屬的境界。
以後,遇到有手藝的人,你就可以誇他一句“目無全牛”。
然後,在他發火之前,趕緊把上面那個庖丁解牛的故事講給他。
不然對方給你一拳,你可就得槁木死灰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