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话说“马丁事件”

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报》发表了题为《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的文章,署名马丁。马丁真名宋龙祥,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讲师。编发这篇稿子的是该报“社会之声”栏目的责任编辑徐景春。

在这篇综述性的文章中,马丁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概括。文章认为,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任务不再是批判旧的资本主义世界,而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这一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它必须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加国民财富上”,“而这些在《资本论》或其他任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此,中国经济学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走出来,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不应从书本教条出发,而应该从生动的事实出发,创立一门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科学”。文章还指出,政治经济学不能成为现行经济政策的附庸、传声筒和论证工具,只满足于对现行政策进行注释、阐述和论证,应该把经济科学和经济政策统一起来,经济政策必须以经济科学为基础。对于西方经济学,作者提出,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成份应该吸取,科学地批判、分析、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还认为,由于社会是个复杂系统,经济绝不是社会系统中机械地惟一起作用的因素,因此,经济学家不应该陷入“经济唯物主义”的泥潭,而应把经济问题放到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研究一切与经济有联系的社会相关因素。

马丁文章在理论层面的高度如何?可以撇开不谈。但是,第一,文章抓住了改革对经济理论界提出的一些新问题,在当年很有冲击力;第二,作者所用的“马丁”这个笔名,在经济学界没听说过,也引起有关人士的联想:这文章是有来头的。

文章有冲击力,当然是抓住了当下的问题,是好事。但是,冲击力也会引发反弹力。文章发表后,立即在经济理论界、新闻出版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并惊动了中央高层,酿成了一个追溯改革开放的历史不得不关注的事件——马丁事件。

“出口转内销”

马丁文章一发表,《工人日报》社就接到日本《朝日新闻》、美联社、南通社驻北京记者的电话,打听马丁的身份及文章出笼的背景。在北京的一些理论工作者也来电询问,对马文褒贬不一。

《北京周报》(外文版)敏感地捕捉到这个新闻热点,将此文稍加修改后,12月10日在其英文版和日文版上摘登。

12月11 日,日本时事通讯社从北京发出800字的电讯,予以报道:“马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倡仪:为了适应中国的经济改革所面临的任务,要明确指出《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胆采用凯恩斯等西方近代经济学的成果”。

时事通讯社是作为新闻报道的。新闻嘛,求短求快,所抓的要点,就是记者自己的理解。外国人的理解和中国人的表述,有着不可逾越的语言鸿沟。因此,这条新闻不少是记者自己的理解。譬如,马丁主张经济科学研究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记者则理解为马丁主张“实行学术研究的自由化”。再如,马丁说,虽然“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说仍旧是庸俗的和非科学的”,但我们“过去只是注重批判它的庸俗性、辩护性和反动性,而忽视了它还有其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记者说马丁 “高度评价了”西方近代经济学的“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时事通讯社这则电讯,《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等也采用了。《朝日新闻》的标题是《<资本论>失去有效性,提倡现代经济学理论成果》,还增加了一个近500字的注,说“马丁”代表的是“党中央的主流派”,想要“试探国内的反响”。标题耸人,加注更有点郢书燕说。

“国内的反响”还没来,远在纽约的中文报纸《中报》(总编辑傅朝枢)倒有了“反响”。12月19日,《中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扬弃学术功利主义——论中国对经济学研究应有的态度》的社论,对马丁提出尖锐的批评:一、马丁认为《资本论》已失去了“有效性”,错!二、马丁主张“大胆引进”凯恩斯理论,错!社论注明:“根据日本《读卖新闻》12日报道”。

《中报》为了使这篇社论在中国国内产生影响,在发稿前就向新华社驻联合国记者透露了这件事。于是,关于马丁的文章开始“出口转内销”了。

12月18日,新华社驻联合国的记者发回了《中报》这篇批判文章。1986年1月25日出版的《红旗》杂志内刊《理论交流》,以《纽约<中报>论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为题,转发了《中报》的社论。稍后,新华社的《参考资料》也转发。这是一份内刊,供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阅读,每天上下午各一本。

在《中报》一系列操作的同时,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工人日报》马丁的文章。转载前,编辑很谨慎,将马文送给总编辑张惠卿审阅、定稿。“我看了后,觉得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学术探讨嘛”。张惠卿多年后接受我的采访时说。

《新华文摘》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起“马丁”这个生疏的名字来。

“见风就是雨”

1986年2月21日,新华社编辑的一种级别更高的《国内动态清样》,又把《中报》的社论当成新闻,加上前言,加上《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的标题(第380期)。这样,马丁就进入了中央领导人的视野。

1986年3月4日,新华社公开出版的《经济参考》,又把《中报》的社论再“炒”一道,用的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标题。当年,这家报纸发行80多万份,影响很大。

随后,《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上海《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报刊文摘》、《理论信息报》跟进,马丁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报》“出口转内销”,国内媒体是各取所需地“销”:记者们谁也不想去核对一下《工人日报》的原文,去核对一下《中报》的原文,只是在标题上做文章,在倾向性上做文章。

比方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的标题是:《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其实,纽约《中报》的社论中根本没有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的生命力”一说,只是认为,“在社会科学的烛照下,现代西方的马克思学派的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又说,“任何经济理论都没有普遍的或恒久的‘有效性’”。《中报》恰恰主张,中国大量引进西方哲学,“必须在‘纵’的方面对西方经济学的源流作系统化研究”,“必须在‘横’的方面结合正统资本主义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才有可能依靠经济理论的指引,去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世界’”。显然,《国内动态清样》不过是借《中报》社论,宣传自己的倾向性罢了。

而新华社的《经济参考》在转载时,把《中报》指责马丁文章时说的“该论文认为《资本论》不能提供解决今日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已失去‘有效性’”一句,改为“中国大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资本论》……”。把马丁个人的观点扩大为“有些经济学家”,就成为经济学界的一种倾向性意见了。联系到当年的形势,这显然是有醉翁之意——意在提醒有关领导,经济理论界又有自由化表现了。

新华社的刊物不核对原文,而依据新华社《经济参考》来转载的报纸,就更走样了。

3月20日出版的《文摘报》,在转载马丁的文章时,竟然把马丁变成了“外国学者”。文章说:“外国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已在十个领域发生了变化。”文章把马丁原文的第一个观点:“从批判经济学转向建设经济学”,改为“在《资本论》中无法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这样,摘文者就把马丁原文中的十大转变摘成了十一大转变。可是,为了改为十大转变,其中第七个观点出现了两次。令人啼笑皆非。

秦翁失马成好事

在1986年2月召开的一次企业管理会议上,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对《工人日报》发表马丁文章提出了批评,说这是“高层次的精神污染”,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而送达中央领导案头的《国内动态清样》,也引起了关注:

1986年2月22日,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批示说:“启立同志抽空一阅。是否请厚泽同志把各方议论综合起来,研究一下。建议将马丁文章和这篇清样一起送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中顾委常委一阅。此件阅后仍退我。”

2月23日,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批示说:“启立同志:建议将此件印发中央参阅文件。原文所引工人日报文章,因住院不便查找,希中办代查附后,但此件意义之重大远超出一两篇文章之上。当否,请酌定。”

2月24日,胡启立批示说:“按乔木、一波同志批示办。”

这几个批示的意思有所不同。薄一波的批示很具体,中宣部很容易照办。胡乔木的批示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但此件意义之重大远超出一两篇文章之上。”显然,把马丁的文章看得更严重一些了。

至此,在中央的某些部门来看,马丁的问题越来越大,一场批判似乎不可避免。但,有一个人居然无意中化解了这场危局,他就是秦柳方。

秦柳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一位老资格研究员,20世纪40年代就是一位较有名气的马克思主义学经济学家。1949年后继续从事经济研究。进入80年代,他对改革中不断突破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一直抱批评态度,并认为这是经济领域内的自由化,一直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并源源不断地向上密送。

1986年2月,秦柳芳又给中央送上一个报告,选了几篇他认为是经济理论研究领域有自由化观点的文章附在后面,其中之一就是马丁的文章。他是从新华社《参考资料》上收集到马丁文章的。

秦柳方的报告打印后,分送胡乔木、邓力群和胡绳等人。3月1日,胡乔木把这个材料批给了总书记的胡耀邦和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和胡启立、朱厚泽。他在批示中说:“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秦柳方同志日前寄来一信反映经济理论的一些情况,作为一家之言,还值得看看,此件原已分送力群、胡绳同志,故不再报。原附件较多,从略。”

乔木这是关于此事第二次批示了,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3月3日,赵和胡对秦的报告作了批示。赵的批示是:“批判经济理论上的自由化可要慎重,现在更需要的是大胆探索。”胡的批示是:“同意紫阳同志意见。”

既然胡、赵两位意见一致,乔木和力群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马丁文章在高层引起的震动,也就此终结了。

马丁(宋龙祥)一举成名,成为新闻界大胆探索的“勇士”。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晃過上帝》:不忘初心,夢想必將照亮現實

《晃過上帝之重返街頭》是《晃過上帝》系列的完結篇,一次真正理想照亮現實的圓滿收官。這部系列電影說明瞭這樣一個道理,夢...

· 6分钟前

10位清华毕业的85后县委书记!

清华大学堪称中国的顶尖学府,能有幸走进清华园读书无疑都是学霸级人物,因此他们的毕业去向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 ...

· 12分钟前

油污如何清洗?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相信不少人對於抽油煙機上面的油污感到頭疼的問題,因為它每一天都要使用,油煙機表面的重度油污很難清洗,一般都是經過常年...

· 15分钟前

被稱為“甘油三酯大戶”的5種食物,提醒:能不吃就不吃

對於血脂高的人來說,將血脂控制在正常的范圍之內是最為關鍵的。血脂水平的高低,有幾個指標比較關鍵,其中一個就是甘油三酯...

· 15分钟前

齐聚南京金鱼嘴基金街区,共赴ESG之约!一场股权投资盛会即将举办

面向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创投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长期资本形成 ...

· 16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