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解读之面壁者

面壁计划是纯粹的人类思想实验,面壁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者。

科幻小说因为题材的灵活性,经常会给人类设立超现实情境,除了丰富情节之外更多了许多思考空间。《三体》小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作品大量的人类思想实验,让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叙事风格与深刻的探讨空间,这样的作品其实是比较难影视化的,我本人对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并不乐观。

在小说众多人类思想实验中,面壁计划可以说是最奇特最魔幻的人类思想实验,其他的人类境遇设定在真实的人类历史中还多少可以找到一些可类比借鉴的素材,而面壁计划对于人类历史几乎是个完全陌生的设定。面壁计划是一种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完全靠一己之力来改变历史影响集体,人类历史于此相关的情形有宗教、英雄、无政府主义、阴谋论几种情况。

面壁计划与宗教不同,面壁者都是人而不是神,虽然他们也可以被世俗神化,但最重要是他们对于世俗是神秘的存在,并不直接与世俗交流互动,而这是宗教存在的根本。面壁者也不是英雄,人类历史中那些真正影响历史的英雄都不个人式的,他们只是集体的代表而已,只不过他们能被历史记录。但面壁者是绝对意义上的个人。他们也不是无政府主义,因为面壁者是被政府推选出来的。阴谋论也与他们无关,阴谋论之所以被称为阴谋论,就在于其行为必须是秘密的,不能为人所知。虽然面壁者可以被称为最大的阴谋者,可他们的行为都发生在公众视线之下。因此,面壁计划成了作者纯粹的思想实验,面壁者形象就这样诞生了。

小说中设计了四个面壁者,泰勒、雷迪亚兹、西恩斯、罗辑,但最终前三个人都失败了,只剩下罗辑这个唯一的存在。其实这四个面壁者还可以分为两种,前三个人都有破壁人来攻破他,只有罗辑没有外在的破壁人,因为他是三体世界唯一的忌惮。刘慈欣作为中国作家,把这个殊荣留个一个中国面孔是很自然的,但这种区分还真不是简单的自豪感。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四个人的面壁计划。

泰勒试图创造量子幽灵舰队来对抗三体舰队,(关于宏观世界的量子态,刘慈欣在《球状闪电》这部小说中有比较详尽的描写,这是对微观世界量子态的科幻畅想,虽然如薛定谔的猫那样荒诞,但由于弦论关于宏原子的研究,使得这种畅想多了一丝科学理论支持)这种想法荒唐在于,就算量子幽灵存在,就算不考虑坍缩的概率云问题,如何让这些量子幽灵保有对抗三体的意志?为此他去日本试图恢复神风敢死队,去中国去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甚至不惜找到本拉登(小说并没有用真名,但从情境设定上显然就是在指本拉登)。本拉登的回答耐人寻味,如果仇恨消失了,支持自杀式袭击的精神意志也就不存在了。

雷迪亚兹试图毁灭整个太阳系,用这种同归于尽的方式来要挟三体世界。在水星这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上实施核爆炸,通过减缓水星公转速度的方式让其脱离轨道,然后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坠入太阳,打破太阳大气层激射出的高能粒子形成巨大的物质带(就像彗星尾巴一样),继而碰撞其他行星,最终太阳系行星都坠入太阳,而太阳自身爆炸。你三体人不让地球人活,那咱们就都死。

雷迪亚兹的计划在科学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人类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制造如此巨大的可以引发水星坠落的核弹。这个计划的疯狂程度比泰勒更甚,也更为粗暴。小说把雷迪亚兹身份定义为委内瑞拉的前总统,一个与美国对抗的拉美英雄。这就让这个计划具有了现实政治的影子。小国在与大国博弈过程中,由于自身天然的劣势,使得小国更容易走极端,要么就是墙头草一样的摇摆绥靖政策,要么就是极其蛮横强硬的看起来不讲理的对抗政策,二者之间也往往有微妙的彼此转化。

西恩斯试图用控制思想的方式来给人类灌输失败主义。我本人是搞精神分析的,从科学理论上对这个想法最无法接受。基于脑神经元研究,把价值判断这样的思想问题直接等同于神经元的传输模组的动态变化,这是把人类的心灵与计算机完全画了等号。科幻归科幻,西恩斯一定程度上是成功了,可是即便没有他的思想钢印,失败主义还是会在人类社会蔓延的。

他的计划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面壁者表面上是为了要拯救人类的,但西恩斯本人却是个彻底的失败主义者(他还不同于章北海,章北海是想要拯救极少的一部分人类,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他的计划远没有雷迪亚兹和泰勒那样疯狂,却更加令人绝望。西恩斯作为科学家,代表科学的理性精神,也代表着理性自身的脆弱。其实在三体入侵地球早期,精神受到巨大冲击的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最后是罗辑。罗辑与前三个人的不同不在于他表面上成功了,更不代表着罗辑的科学理论更高级。宇宙社会学,这显然是刘慈欣杜撰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其核心原理——生存的第一性,宇宙资源的有限性,包括猜疑链和技术爆炸这两个附加条件,并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甚至在科学的严谨性上远不如前三个人的理论依据,因为社会学远没有自然科学严谨,社会学许多理论表面看上去似乎都是常识。

罗辑与前三个面壁者的真正区别在于,他能一定程度上摆脱人类的自恋,真正面对宇宙。自恋会导致我们无法以平常心来看到外界看到我们自身。总是在自傲与自卑两级摇摆,盲目乐观与极端绝望都是自恋的极端情绪。

人类的自恋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拿一个理论来描述一下,这就是人择原理。人择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人总是要在人的视角中去看问题,但我们经常会忘了这一点,总觉得这个从人的视角出发看到的,就是事物的规律本身。举个例子,当我们想象其他外星文明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按照人的形象去想象外星文明。更有趣的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总觉得地球是太阳系专给人类开辟的居住地,因为形成像地球这样人居条件的行星(自身质量、日地距离、公转自传速率、大气层、水等等条件),即便在宇宙尺度上都是极小概率的。可是人类很少去想,地球也曾经是个绝对荒芜的存在,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充分裸露在恒星辐射之下,是个绝对的生命禁区。而现在的地球其实是在漫长宇宙演化过程中,伴随最低等生命与地球互相作用的结果,地球是被生命创造出来的,但绝不是被人类创造的,更不是为人类创造的,人类不过是地球无数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泰勒、雷迪亚兹与西恩斯都无法走出人类的自恋,所以他们思考的范围也就无法越过人类,真正进入浩淼的宇宙。小说中第一个有这种超越视角的人是叶文洁,罗辑则是叶文洁的继承人。可能有人会说,伊文斯难度不是吗?三体组织不是吗?他们不都是要自我消灭吗,怎么还不是超越自恋?他们还真不是超越,因为他们摆脱不了以人的价值观来定义人。人类是善良的,人类是邪恶的,都是关于人对人的定义。

确实,摆脱这些对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人类很难摆脱自恋的原因。从文化上来说,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很大程度上有这种超越力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无我法无我”。所以我们在罗辑身上能够发现道家与佛家的影子。

简单再聊几句宇宙社会学,刘慈欣既杜撰了这个概念,又把小说命名为《黑暗森林》,很容易让人联系丛林法则的说法,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我们要明白作者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世俗大众的理解。在世俗大众眼中,丛林法则就代表这为了自我生存而不择手段,他人即是地狱。这是庸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让我们回到自然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固然不错,但自然界并不存在不择手段,也不存在物种的高低贵贱,更不存在某些物种必须存在的道理。当我们不以自恋的视角去看待自然的时候,在真正众生平等中去体验生命的时候,所谓弱肉强食只是自然规律而已,是没有善恶差别的,而弱与强也只是相对而言。就像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关系,其实是并生共生缺一不可的关系,谁离开谁都活不了,食肉动物真强吗,食草动物真弱吗?这些只是人的偏见而已。

泰勒与雷迪亚兹都选择了武力的疯狂,这种疯狂把人性的美好面向也彻底湮灭了。最终一个自杀,一个被自己的人民用石头砸死了。西恩斯倒是没有选择武力的疯狂,而是选择了技术疯狂,直接用技术去消灭人的思想意志,把人变成木偶和机器。荒唐的是,这些疯狂都是他们自身理性的结果。当我们说到自恋的时候,总是先想到情感。但其实人类自恋的核心是人类的理性,我们之所以是自我中心的,是人类中心的,恰恰源于我们的认知,还记得前面提到的人择原理吗?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判断,我们的判断决定了我们的价值,我们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看待外界的方式。这一切都是理性的力量,反过来过度理性因为自恋的本质就会走向非理性走向疯狂。泰勒、雷迪亚兹、西恩斯这些政治家科学家都是最具理性精神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没有爱,在绝对理性面前,情感就是没用的累赘。然而没有了爱,理性也就走向疯狂了。

罗辑是有爱的。爱是阻止他走向疯狂的起点,但要超越自恋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壁十年图破壁,面壁的意义在于破壁,从佛家修行上来说,这个破壁就是破自我之壁,这是个自我打破的过程也是个自我建立的过程,自恋的小我被打破,超越自恋的大我才能建立起来,这同时就是自我寻找过程。真正的面壁者只有罗辑一个人,真正的破壁人只能是自己。

罗辑从一开始就不是自恋的。他的玩世不恭既是对世俗的不在意,也是对自我的不在意。作为公民他不在意各种人类道德与价值观、作为大众不在意功名利禄、作为学者不在意学术研究、作为爱人不在意恋爱婚姻。表面上他就是个十足的混子,浑浑噩噩 随波逐流。如果是这样,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堕落者。

但他与堕落者又有本质不同,他没有随波逐流的烦恼焦虑,混子的表面之下其实是超脱世俗的洒脱,这让他具有普通人很难具有的沉着与特立独行,只是他从骨子里就从不标榜这种特立独行,所以他也从来没有自视清高的心态与行为,他是个一直自视为普通人的特殊存在,按照佛家说法,这是难得的慧根。

罗辑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他内心深处对纯真的强烈审美,一个表面上如此玩世不恭的人,竟然在内心生长出来梦中情人并疯狂的爱上了她。

庄颜最核心的品质就是纯真,那种让世俗可以称为“傻”的纯真。这不是罗辑的自恋投射,而是审美。如果是自恋投射,罗辑就会一方面自诩纯真另一方面对人类的龌龊表现明显的厌恶。但他并没如此,只是简简单单又不可自拔的爱上一个虚幻的女孩子而已,没有肉欲没有价值判断的爱,傻傻的爱,这是真正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审美。

人类的自恋既然来于人类的理性,超越自恋就是对理性的超越。可是对理性的超越并不是对理性的放弃,那就意味着放弃判断,真的变成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了。所以超越理性其实是为了警醒理性的自负,而不是放弃理性本身,让人退回蒙昧。

因为理性的存在我们才会爱自己,反过来我们真能纯粹的去爱别人,就是对爱自己的打破,也才可能打破我们的理性自负。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这种爱完全基于情感本身,而不是被理性定义之后,再选择的结果。

我们拿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比较一下,道家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儒家讲仁者爱人。表面看起来似乎道家是无情的,儒家是富余感情的,但其实道家与儒家一样都讲爱,只是道家反对为事物定义。在道家看来,仁者爱人就是定义,这意味着就要区分仁与非仁,爱与非爱,但问题是这种区分很多程度上不就是人为定义的结果吗?人真有资格去决定什么是仁,什么是不仁吗?这就是为什么儒家讲爱有差等,道家要一视同仁。罗辑显然是道家色彩的,他不是先定义什么叫纯真,而是直接诉诸情感。所以,庄颜的形象栩栩如生的活在他心灵之后,他才发现这就是纯真。

这里也讲出一个道理,爱首先是非理性的,然后再经过理性的审视。而这种爱一定是具体具象个体化的,并不是动辄就说对人类的爱对人民的爱。罗辑在面对庄颜的时候,他的面壁计划就是要让对方幸福。对于面壁计划而言,这确实荒唐,但又无比真实。没有这真实具体的爱,也就不可能去升华面对人类的大爱,没有这种对人类的大爱也就无法推己及人,去升华关于众生平等的爱,大爱的本质是众生平等,平等的生平等的死,只有幼稚的爱才幻想永生不死。而只有这种大爱才能超越理性的自负,才能超越人类的自恋。

升华代表着舍弃欲望,如果说罗辑对庄颜的爱还是具有一些欲望的话,那么这种舍弃最终让罗辑产生面对人类的大爱,继而由此产生面对人类的责任。也只有理解众生平等,才能让他真正懂得宇宙社会学,才能接受那个到处都是外星文明的现实,而人类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存在。他为此既不兴奋也不恐惧,就像面对自然一样,也才能有道家一般的冷静去思考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含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不是必须要生,同样也不是必须要死。最终让罗辑想出来应对的办法。

最后再聊一下猜疑链。

面壁者是绝对的孤独,这其实就是被猜疑链构成的。在小说中有一个叫做“面对面壁者的微笑”,这代表了最空洞的怀疑的微笑。这种怀疑令人绝望,因为这怀疑让怀疑本身都虚无了。一般而言,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别人怀疑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但面壁者面对的却是完全没有情绪的怀疑,面壁者本身就是不实在的存在。

猜疑链之所以叫猜疑链,就是因为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的死循环,一旦猜疑链开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就会无限循环下去。罗辑关于宇宙黑暗森林的法则就是在此基础上领悟出来的。不过真要形成无限循环的猜疑链,就意味着信息的绝对不交流,这想必也是非常困难的吧。这里面恐怕还是藏着自恋陷阱吧。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改善视力-预防近视)雾视疗法

说明:雾视治疗法并非新发明,早在100多年前已有眼科医生和视光师使用,许多医学书籍均有提及,可惜这个方法没被有大肆推广 ...

· 8分钟前

去哪兒X訂單來瞭丨入駐去哪兒攻略社區,獲得免費千萬流量扶持

五一出遊達到2.3億人,去哪兒數據顯示,在今年五一出遊的人群當中,“90後”占比超過50%,成為絕對的主力,其中“95後”占比達到2...

· 10分钟前

图文讲解接触器自锁和互锁电路,初学者进

对于电工来说,接触器是最常见的电器元件了,可以说无处不在。如电动机的点动、自锁控制。

· 11分钟前

用戶投訴:伊萊克斯冰箱噪音過大導致難以入睡

來源:黑貓投訴【#伊萊克斯冰箱鬼哭狼嚎#】 在#黑貓投訴# 平臺,不少用戶反饋伊萊克斯品牌的傢電質量問題頻發,其中大部分用...

· 12分钟前

讀思筆記217:讀巫鴻《重屏》隨筆

讀巫鴻《重屏》隨筆巫鴻先生的著作我讀過一些,這本《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也在他的其他書中多次被提及,遂打算讀...

· 13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