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典论·论文》

第六讲.《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概论

一、《典论·论文》

1、基本情况:《典论》:论文总集,5卷22 篇

《论文》:专论文章文学——“论写作”——郭沫若《论曹植》:“文艺批评的初祖”

——没有论述创作规律的问题(以《文赋》为最早)

——文:文字?文章?文学?

2、写作时间:

建安十六年(211)

太子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

——建安二十三年(218)黄初时期:建安二十五年。

二、曹丕简介

曹丕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为魏王太子。

——220年,曹操逝世,继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基东汉,自立为帝,都洛阳,国号魏,改元黄初。

——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储嗣候选人有四位:曹昂、曹冲、曹丕、曹植。

——储嗣候选人:曹丕、曹植。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

二、《典论·论文》解读

【徐干“时有齐气”的问题】

《三国志·魏书》(裴注):“粲长于辞赋,千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南朝·宋

《昭明文选》:“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南朝·梁

《艺文类聚》:“王粲长于词赋,徐干时有逸气,然聚匹也。.”——唐初

《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谈到曹王论建安诸家时,有“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祯,则云有逸气”。

——“齐气”与“逸气”,“然”与“然非”两处——衍文(草书“然”“非”二字形近 )

【“齐气”何解?】

——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汉书·地理志》曰:“故齐诗曰‘子之还兮,遭我乎 (nao)之间兮,此亦其舒缓之体也。

1946范宁:“齐气”为“高气”之误。

1978李华年:“齐气“指“人之仪态,不关文体”。

1982 黄晓令:“齐"训“平”,训“等”,“齐气“乃“平平之气“或现在所谓“俗气“。

1983曹道衡:《礼记乐记》之“齐”,似较“舒缓”或“俗气”稍近,.

1984王梦鸥:“齐“就是“斋”——即严肃、庄重之气。

1992 曹毓生:朱自清《经典常谈.辞赋》以“齐气“评论苗子、屈原的辞赋,并且揭示了“齐气”的含义。

—“齐气”即“谐隐”:“怪诞的思想”与“滑稽的讽谏”。

1992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齐气“指“在气上相当”,即:与王粲相当。

——照应后文“引气不齐”。

2008刘跃进:齐俗以舒缓为核心,齐人充满自负心理,齐地强调融通意识。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阁于自见,谓己为肾。

——为何无法客观评论?

错误观念:

——贵古贱今——好古

——向声背实——好名

——暗于自见——自恋

王粲、徐干——虽张蔡不过——与古人相提并论——王粲>徐干陈琳、阮瑀——今之俊——与今人相提并论

应场、刘桢(和而不壮、壮而不密 )

陈琳、阮瑀>应场、刘桢

孔融——

王粲>徐千>陈琳、阮瑀>应场、刘桢>孔融

——曹丕的论证方法:比较法——委婉地评论当代人物(好朋友)

——这个批评其实应该隐喻有曹植。

曹丕:重视辞赋和章表书记

《典论·论文》全篇结构

《典论·论文》的相关理论命题

一、才性论:

曹丕:平行的比较研究,从比较中指其所长揭其所短,从中比较出风格特色。

——建安七子: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极少。

——一个作家只有当他的才能特点和文学体裁特点相统一时,才能发挥其所长,有所成就。

1、批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文人相轻”

2、文学批评的原则:审已以度人

——进行公证实事求是地评论。要求持一种比较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

3、《人物志》对《典论.论文》的思想原则启迪和影响

(1)对“以已观人”的否弃与对“文人相轻”的剖析

(2)“以耳败目”与“向声背实”

(3)从“依乎五质“到“文以气为主”

二、文体论:

1、四科八体:四科八种,这四科的末异以雅、理、实、丽来区别。文体不同,风格也随之不同,这是最早提出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

——前两科是无韵的,后两科是有韵的。

——已经含有区分文、笔或散、韵两大类的观念。

2、本同末异

——文章本质是一样的,用语言文宇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内容,但具体表现形态则有所不同。

——各种文体既有共同的原则,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既要研究普遍的法则,也要研究特殊的规律。

——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诗赋欲丽

——指出文学作为艺术区别于其他体裁文章的美学特征“丽”,认识到文学应该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表明魏晋时代的文学已经逐渐走向自觉的时代。

三、“文气”说1、“气”的含义问题:(1)“文气”的历史渊源:

先秦:《周易·系辞》“气”世界构成的基本元素

战国:精气说——“气”是万物之本源《管子》

汉代:《春秋繁露》用“气”来解释世界的生成

《黄帝内经》用“气”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

钟嵘:《诗品》——“气”是艺术的根源,艺术感染力

(2)“天之气”——“人之气”——“文之气”

——作品的风格和作家的个性的关系问题

“气”是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风貌在文章中的体现。

(3)“清气…“浊气”

“清气”则是指竣爽超迈的阳刚之气。

“浊气”则是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4)“不能以移子弟”

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为人的天赋禀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

(5)曹丕提倡的“气”与盖子所说的“气”的区别:

孟子“知言养气”的“气”指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曹丕“文气”的“气”是先天赋予的,是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

四、文学价值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文学自觉”说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

2、“非文学自觉”说

理由①:“文章”非“文学”

理由②:创作动机是为了安抚文人

——《典论·论文》作于曹丕为太子之后。

——恰是曹丕、曹植权利之争的白热化阶段,双方的矛盾因曹丕入东宫而趋于公开化。

——提升文章的价值,可以让那些在政治斗争中站错队伍的文人找到人生的慰藉,以减少对即将掌权的曹丕集团的抵触情绪。

《与王朗书》:“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榨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初衷是为了劝导和安抚邺下文士。

——曹丕虽然有政治上的用意,但也是符合文学发展的要求的。时代虽然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但能够拨开迷雾,提炼为鲜明的口号,却是需要这个时代的先鸣者的。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解剖事件:重庆红衣男孩复活,这世界上真的有死亡复活术吗?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个事件相信大部分地曾经听说过,

· 54秒前

Excel函數之數學函數

從小學到大學,數學總是伴我們成長,在Excel中當然也不例外,今天咱們就來聊聊Excel中的幾個常用的數學函數。1、ROUND函數ROU...

· 7分钟前

大理遗珠:下关龙尾关遗址

最大理(zuidali)——风花雪月,自在大理;爱上大理,因为有你,10000+用户订阅的微信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最大理”关注,我们 ...

· 10分钟前

海南第一悍匪杀手孔繁座

孔繁座,1959年生,海南省澄迈县人,特大杀人犯,反社会人员。

· 10分钟前

降低血肌酐的5種藥物方案全覽,保護腎功能才是關鍵

導致肌酐的根本原因是腎功能損傷,但在病情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大急性進展因素會影響到肌酐的穩定,因此在降低肌酐過程中,采...

· 11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