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在公众号和微博上的文章,为了能让更多人用搜索引擎搜到,在zhihu上也发一份。
翻了翻《中国鸟类观察手册》竟然没写,其他手册有的文字里提到。今天的更新就补一下这个好了。叉尾(6)的雌鸟和雄鸟一样尾羽末端有白斑,从背面看不到,从下面往上看就有。其实还是个挺罕见的特征,中国和中南半岛的Aethopyga属太阳鸟就它和绿喉(5)有。图版《Birds of South-East Asia》
2.
新疆的朋友发了一段家附近公园湖附近大天鹅踩雪的视频,因为太可爱了就以发一个天鹅小姿势为交换跟她要了视频发微博。天鹅和雁鸭虽然都不怎么怕低温,但都要求休息的水面需要保有一定量不上冻的地方来躲避捕食者。其中鸭类尤其是水面觅食的浮水鸭如绿头鸭则更讨厌降雪,没有天鹅那样巨大的身材,大量降雪会对它们在田和水田里觅食产生更大的影响。不过就算是天鹅也是很讨厌大量降雪的,之前有一年新泻暴雪让当地越冬需要在田里觅食的小天鹅数量锐减。虽说这个公园的天鹅和绿头鸭明显是冲着人喂的食物来的,不过……在缺少食物的时候,绿头鸭等鸭子还会捡大天鹅充满植物纤维的粪便吃哦。
参考:植田睦之. 2007. ハクチョウ类やカモ类の越冬数に积雪や気温がおよぼす影响. Bird Research 3: A11-A18.
,时长00:05
大天鹅冻饺子
3.一些欧洲鸟类分布范围的扩张
西黄鹡鸰(Motacilla flava)feldegg亚种繁殖地范围扩张:https://sisn.pagepress.org/index.php/rio/article/view/303
黄头鹡鸰(Motacilla citreola)繁殖地向西扩张:https://sisn.pagepress.org/index.php/rio/article/view/540
上面那篇提到的繁殖地也在扩张的黑头鹀(Emberiza melanocephala)的geolocator迁徙追踪: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av.02783
4.美国阿拉斯加的迪纳利国家公园和保留区 (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作为世上少数能让普通游客轻松体验到极地苔原景观的地方之一一直倍受欢迎。按照2019美国国家公园的年报,该地2018年接待了近60万游客。
然而近期一篇论文指出该地无序的旅游开发和决策已经对当地苔原繁殖鸟类产生了影响。作者查阅了博物学家的历史文献记录描述与现在对当地人的采访和实地调查进行比对,发现在公园道路周围的北美苔原繁殖鸟如美金鸻(Pluvialis dominica)、北极燕鸥(Sterna paradisaea)、穗䳭(Oenanthe oenanthe)和中杓鹬/新分出来的哈德森杓鹬( Numenius phaeopus/N. hudsonicus)几乎完全消失,美洲树雀鹀(Spizelloides arborea)、铁爪鹀(Calcarius lapponicus)、长尾贼鸥(Stercorarius longicaudus)和柳雷鸟(Lagopus lagopus)在人类徒步活动强度大的地区数量也远小于小的地区,而20世纪初期的博物学家记录的当地鸟类数量和种类也远比今天要丰富。作者认为在苔原景观由于没有高大植被,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噪音和活动影响范围会很大。虽然也有能利用道路边缘高干扰的物种,但开发整体还是给苔原繁殖的对干扰敏感鸟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作者建议该地需要一些限制措施平衡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
5.
,时长00:38
6.猫头鹰系列姿势(这好像是本号第一次写猫头鹰相关)
大家可能经常听说猫头鹰夜里活动的种类有深色虹膜能更好地隐蔽,但其实猫头鹰虹膜颜色具体有什么功能是不是能帮助它们更好地在夜里隐蔽现在还没有定论,只能说和昼夜活动节律相关但例外非常多。比如仓鸮晨昏也会活动但虹膜是黑的,一些角鸮和长耳鸮鬼鸮雕鸮更偏向夜行性虹膜也很浅。有人根据200多种猫头鹰的虹膜颜色和昼夜节律分析发现严格夜行性的猫头鹰中的确更常出现深色虹膜。现存的两个猫头鹰科中草鸮科的祖先更可能是深色虹膜,鸱鸮科祖先虹膜可能是浅色的,可能和猫头鹰早期的演化有关。虹膜深浅确切的演化和功能仍然需要探讨。
来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jav.01908
《鸟类行为图鉴》中对欧洲分布的几种猫头鹰昼夜活动的描述
不少猫头鹰飞羽边缘有梳状结构和表面有绒毛状结构可以用于消音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了,其实这些结构在不同种类之间发达程度有很大差异。Krista LePiane(2020)等人检视和对比了不同种类猫头鹰的标本和文献,认为以前提出的关于这些消音结构作用的“不让翅膀声音干扰到自己用听觉发现猎物”“不让猎物听见自己”这两个假说都是正确的。
同时他们发现夜行性越强的猫头鹰相比昼行性强的猫头鹰这些结构要更发达,而猎物主要是哺乳动物(听觉好)的也比主食昆虫的猫头鹰的发达。最不发达的是以鱼为食的渔鸮们,虽然渔鸮主要也是夜行性,但显然它们不需要关心猎物的听力,本身也不靠听力觅食。
不过这样用于无声飞行的羽毛结构恐怕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不然昼行性和以昆虫和鱼为食的猫头鹰的消音结构为何要退化,其他鸟类也很少有类似趋同演化呢。Winzen A(2014)等人发现这样的结构可能会导致仓鸮翅膀的空气动力学性能降低,降低飞行效率。要消音还是要飞行效率,用现在群里流行的形容来说,真是一种trade off。
参考:https://academic.oup.com/iob/article/2/1/obaa001/5709817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49236
一些猫头鹰飞羽,可以根据它们的食性和活动时间对比一下这些结构的差异。图片均来自featherbase:
短耳鸮
长耳鸮
雪鸮
乌林鸮
西红角鸮
纵纹腹小鸮
雕鸮
猛鸮
鬼鸮
上面那篇论文中也提到鸮形目并不是唯一具有特殊翅膀消音结构的类群,主要在夜晚活动的夜鹰目的一些成员如蟆口鸱、林鸱、夜鹰和裸鼻鸱科的裸鼻鸱翅膀也都或多或少具备消音结构。其中一些蟆口鸱更是把猫头鹰的消音三件套集齐了(图2和3茶色蟆口鸱Podargus strigoides),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猎物也具备听力。虽然昆虫给人不需要听力的印象,但近来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有听力的昆虫昆虫尤其是飞虫如蛾蝶对鸟振翅的声音异常敏感,距离2.5米就能做出反应,蝉和直翅目以及螳螂的听觉范围似乎也和鸟振翅声频率重叠。
参考: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bl.2013.0319
7.前几天瑞士朋友加新了红腹灰雀就用照片撺掇我发它的小姿势,其实它还真的有值得说道说道的奇异特点——那就是它有很特别的小蝌蚪。图3A是家麻雀的小蝌蚪,也是大部分雀形目小蝌蚪典型形状,B是红腹灰雀的;C从左到右分别是红腹灰雀、赤胸朱顶雀和灰头灰雀的。可以发现红腹灰雀的小蝌蚪和它的近亲都不太一样,呈现一种非常独特的形状,而其他雀形目大部分小蝌蚪的形状主要和演化关系有关。作者认为这和红腹灰雀实行严格单配制缺少蝌蚪竞争有关,而红腹灰雀的雄性生殖器重量和体重的比例也非常小,只有0.29%左右,作为对比,雌雄关系非常“乱”的林岩鹨有3.4%。而近期一项环志彩环个体追踪研究证实红腹灰雀的确可以称得上“模范夫妻”:427只被彩环个体追踪的红腹灰雀中几乎所有配对关系都持续到有一方死亡或者消失,只有3对在配偶还活着的时候“离婚”了,在每年换配偶才是主流的小型雀形目中可以称得上是一股清流。
8.安岛信天翁(Diomedea antipodensis)原本被认为是漂泊信天翁的一个亚种,现已独立。它们和漂泊信天翁一样10岁左右才能开始繁殖,通常两年才能繁殖一只幼鸟,所以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宝贵的。然而由于容易死于延绳钓的兼捕,近些年它们数量在不断下降。雌鸟比雄鸟更容易被兼捕,在一些繁殖种群中雌雄比例甚至可达1:2,被认为不采取任何措施很有可能在20年内会灭绝。为了了解哪些海域对它们来说更危险,科学家2019年给63只安岛信天翁戴上追踪器进行了最长12个月的追踪,找出了它们和延绳钓船渔业高度重合的地区(图3),也是对它们来说的“危险海域”。新西兰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已经要求北岛西侧商业渔船需要采取防止海鸟兼捕的措施,国际鸟盟也在斐济渔港开展了活动。希望其他的公海金枪鱼渔业管理组织如WCPFC也能尽快行动起来。
参考:https://www.doc.govt.nz/globalassets/documents/conservation/marine-and-coastal/marine-conservation-services/reports/final-reports/antipodean-albatross-distribution-and-fisheries-overlap-2019.pdf
9.说到同一种鸟不同性别在不同的地区活动,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繁殖的叉尾鸥( Xema sabini )也是一例。当地戴上geolocator的叉尾鸥回收的数据中有93%在传统上认为的南美越冬地越冬,而7%却去了大西洋非洲西岸。其中一个繁殖对甚至发现一窝的雌雄亲鸟会分开这么远的距离越冬,还是很罕见的。
来源: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66043#pone-0166043-g002
10.这几天朋友一直在海南看鸟天天发各种鸟片馋我不说,还用照片骗我发小姿势,那今天就用她拍的阔嘴鹬(图1)发一些阔嘴鹬小姿势。
中国主要是鸻鹬的越冬地所以国内很少有人发它们繁殖的信息,图2这本《鸟类行为图鉴》画了一些。如图3所示,它们喜欢在很湿润的地方筑巢,对筑巢地点选择和红颈瓣蹼鹬差不多。对它们的繁殖研究不多,有趣的是一些观察显示虽然阔嘴鹬是雌雄鸟轮流孵化但是一进入育雏期雌鸟就消失了,可能和鸻鹬中流行的雌鸟先一步离开去生下一窝或者先走有关。一些测量值显示它们也是雌鸟比雄鸟略大喙略长,虽然雌雄鸟喙长度重叠的情况不少,不过有时候看到一些喙极端短的个体就能知道是雄鸟,比如图7右和图8。通过喙长也能看出图4留在窝里照顾雏鸟的是雄鸟呢,真是好爸爸。
笔者有一个梦想是去高纬度地区看繁殖鸻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参考:https://sora.unm.edu/sites/default/files/journals/iwsgb/v085/p00051-p00054.pdf
http://birdsmongolia.blogspot.com/2014/12/part-two-special-broad-billed-sandpiper.html
11.这几天朋友在海南观鸟问我一群黑尾塍鹬里有一些特别大的个体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看到特别大的黑尾塍鹬,它们可能是新亚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