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选手,写一个申请回顾,有一些经验之谈完全是实践中的个人体会,因为没有参加过学校的招生和审材料,所以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申请之路肯定会有很多坎坷,但到最后其实都会迎来新阶段、新故事的开始,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
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地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祝顺利!
学历:普通选手,人大本硕,北大CCER经双,LSE Msc Finance and Economics
研究经历:LSE/HKU Part-time RA两年多,国内本硕老师RA多段,无Predoc经历。
推荐:LSE RA(强) + LSE 课程(大牛,弱)+ HKU RA(强) + RUC RA(强)
数量:20-25所
选校:Top 15里面选了大约10所申请(自己和几个教授商量划的排名,无明确标准),其他top 30占绝大多数。
结果:LSE PhD Finance(Funded), Boston College PhD Finance(Funded), HKU PhD Finance(HKPFS Funded), 清华五道口 PhD Finance
选择:LSE PhD Finance(MRes/PhD)
1. 相信我,多申请,多拿Offer,有选择也是一种幸福。
2. 我当年选择最终去向的标准是:Senior教授实力/带学生意愿>个人兴趣细分领域的教授实力>学校name/往年placement等
最后:建议有志向于冲刺top10学校的学弟学妹,考虑申请Predoc/Research Fellow全职助研项目,它是拿大牛强推的一个有效路径。(要有其他门路当然也行)
目前,海外金融PhD项目(主要说的是美式项目)申请中,推荐信和科研经历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推荐信是每个委员会审核的重中之重,它是绝大多数学生科研潜力的直接评判标准。
我在申请的时候,从教授/学长学姐/论坛上经常听到这样的意思:金融PhD申请基本上就看推荐信。
这些口头之语也许有点夸张,但能侧面体现出推荐信的重要作用。因为金融/经济学取得top journal的发表非常困难(主要是周期太长),所以评判这个学生有没有潜力,就几乎只能从认识该学生的推荐教授的评价中,以教授的名誉为担保来反映。而GPA/GRE这些,仅仅取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证明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未来的思想之星。
所以取得一个知名教授的大力推荐,是得到好学校录取的几乎必经之路。
老师知名度:
大牛强推>小牛强推>大牛弱推>小牛弱推
注意这里的小牛也得是“牛人”,我个人标准:比如也得是国际不错商学院tenure,或者top毕业/top AP+发表能力很强,或者top期刊编委之类的。而大牛,则至少得是full professor,而且在学界要地位很高,上到诺奖,下到学院的学科带头人。
目前我感觉进入top 10必须得有大牛强推,如果按“标准流程”的话。
信的内容:
这个可以到寄托论坛去搜,帖子很多。一封好的推荐信最重要的就是impressive+informative。
Impressive是说能明显看出来这个老师非常赏识你,想夸你,觉得你很有潜力/创造力/一定以后是一个star云云,这种赞美之词只要是老师本人写的,是非常有作用的。最重要的强推,就是要impress到老师,深刻印象+好印象。如果这个老师在你RA的时候,他禁不住夸你或者给别的老师吹你,那你八成可以偷着乐了。
Informative是说里面有很多干货信息,不是泛泛而谈。老师会介绍你干了什么,跟他的联系,你做研究哪些地方值得夸,毕竟要夸你是要给出真凭实据的。一般科研推的内容更丰富一点,上课推就会内容少一些。
不好的推荐信就很多样了。比较要注意的就是“努力推”,如果老师只说你“工作很努力”,没说其他的,那可能会是负面信号。因为top school他们希望招到未来的star,未来的能做开创性贡献的人/有天赋的人,不希望只招高级RA。
国外老师一般不会允许学生帮他写推荐信,反正我是没遇到过。自己写的很容易露馅,对老师对自己都不好,这点要注意。
然后一般来说我也看不到老师写的信的内容,所以平时跟老师联系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impress到他们,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可塑之才,在团队里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深刻印象。一般这种情况下,信都不会差。
这里说几条路:
助研是获得强推的主流路线,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老师得以很清楚你的潜力、科研能力到什么水平,给他的项目做了哪些突出贡献,这样的信是最informative的。
目前来说,助研分为Part-time RA和Full-time RA。
Part-time RA一般就是自己联系,一般我知道的几种办法:
Full-time RA(Predoc),这种一般属于“工作”范畴,给工签/工资的,目前在国外有成熟的体系,一般叫Pre-doctoral Research Assistant/Research Fellow,它们给教授一般全职助理2年,深度参与研究项目。获得强推的概率很大,现在很多top项目都快被predoc包揽了。(想进top 10,一般路径我建议基本就考虑这条路)
目前很多进入top school读博的配置都是Master+Predoc,我们LSE FE项目校友就有很多从这条路进入Harvard/Stanford/Kellogg/Booth等读Fin PhD的。申请海外Predoc链接在这里:
目前我知道的几个比较成熟的/去向很不错的Predoc项目:
注意,但现在Predoc很多需要多轮笔试面试,还要推荐信,所以在本校也是要多抓住机会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
2. 其他路径:
其他路径为非标准路径,有的是学校平台/导师互相推荐RA,有的是本科交换/海外本科等,一般有以下几种:
补充:关于申请PhD比较好的跳板硕士项目,我这里曾经总结过一个帖子:
这个你申请RA的时候,大概率会能看到简介。
但其实内容是不是直接参与paper写作,我觉得不太重要,大多数工作可能还是读paper、给组里的人介绍新 paper、收集数据、跑数据等工作,能学到技能就行。
抓住机会能贡献几个idea就行,让老师觉得你smart,即使没被采纳,也没关系。
有top 期刊的发表或者R&R,那当然非常有用,因为几乎没几个人能做到(注意,要是海外field top或公认的top 5/top 3,国内刊物据说没作用)。
海外top刊物确实发表周期挺长的,一般人无法在申请时候就攒到这样的期刊,但比如你要是有篇JFQA/MS R&R我觉得已经是一个非常正向的Signal。
怎么定义套磁呢?自己给老师发research proposal&简历然后老师觉得你不错就直接把你拉进来给offer?
我个人观点,这恐怕不太可能。如果动用了其他关系,恕我知识面不够,不太清楚。
一般来说Fin这边我了解的,美式项目不需要套磁,都是得看推荐信/RA。如果是通过套磁,得到RA机会,RA再得到推荐信,那是可以的。
PhD项目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市面上的商业榜单都不靠谱”。因为PhD属于实打实的科研学位,它考察了学生最后能不能取得非常亮眼的科研成果,受到最好的科研培训和交流机会,给学生最大的学术人脉支持,和未来的学术工作安排。所以,它和学科的科研实力、教授水平是最相关的。而哪个学科的哪个大牛在哪个学校,他/她的方向是否有前景,他/她还愿不愿意带学生,学生以前都推去了哪里,后来的发展怎么样,这种很看专业和私人信息的地方,市面上很难有榜单做的能接近靠谱。
首先,单纯用QS,NS News,TIMES,上交等等排行榜做的学校/学科排名,以此来选PhD校,基本可以先不用看了。
总体而言,PhD选校是一个很多私人信息拼拼凑凑,加上自己的意愿,研究方向匹配度,甚至生活意愿度,属于一种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但也是可以有一些遵循的规律的。
我讲一下我个人当时选校遵循的几个规律:(按重要性从高到低)
Senior教授(一般就可以理解成正教授)是最后很可能要给你上Job Market时写推荐信的导师,他们很多时候代表了这个学校在这个学科的最高水平,他们的人脉、名誉和科研资源可以带给学生很大的帮助。你在读PhD的时候有可能可以和这些教授交流很多学术观点,甚至coauthor。但要注意一下他们在学术界是否还很活跃(我听到别人的建议,具体原因我还不太明晰)
Senior教授各有各的风格,有的人喜欢高产发很多top paper,年年top 3见到他好几篇,有的人喜欢很久写一篇,但这一篇就很轰动,很有开创性;还有的大牛体现出“集邮”式(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top 5/top 3每个journal轮流发;也有的大牛就喜欢在一个期刊上发paper。
所以Senior教授怎么样,有时候不能只看他们在top 3/5上发了多少篇,还要看他们的paper的引用,或者被讨论的程度,或者在学术界内的知名度。这种时候不是问专业内的教授这信息很难摘取出来,比如如果提到Ian Martin,不管是哪个学校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或者提到他的"The Lucas Orchard"和"What is the Expected Return on the Market?"
还有几个指标也许可以。一个就是看这个教授是否在Econ/Fin top 5/3的编委中,比如说AER的副主编,JFE的副主编/主编这样,因为能够进入一个top journal的Editorial Board是能代表这个人在该领域享有很高荣誉的。
另一个就是看这个教授是不是在北美top校任教过,并且拿到了tenure。比如这个教授在斯坦福或者MIT拿到过tenure,那肯定算是个牛人。
比如我当时查LSE的时候,我就研究了我们老师的每个人的CV,LSE这边的公司金融(Mike Burkart,Daniel Paravisini,Dirk Jenter)和资产定价(Dimitri Vayanos,Ian Martin, Christopher Polk)都非常强,整体可能theory比empirical强一点,但都很均衡。3个JF副主编,3个JFE副主编,教授一大批从Stanford/MIT/Columbia拿到tenure回来的,我就觉得这里的科研支持绝对不会差,想做什么方向都有大牛能carry。
我选其他学校的时候也都看了每个学校每个老师的CV,能瞬间了解到很多信息。
2. 教授是否愿意带学生
这个东西说实话只能去道听途说或者问在读生了,有不少top校的老师对学生很放羊,或者“养蛊”,就是只把stars好好培养,其他的就随他们去吧。这种东西就擦亮眼睛竖起耳朵好好去打听吧,其实是比想象要重要得多的。
3. 该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般一个学校该专业科研水平就取决于Senior的名气,但是Junior水平和发表文章的数量、学术整体权力,学科名气,也很重要。Junior厉害的地方,也许会有更多的coauthor机会,因为junior会比较著急发文章,他们要评Tenure,所以需要很多RA或者Idea,跟着好junior合作一些能发到top的paper最后是大有裨益的。
发表文章的数量/学术整体权力我可以推荐几个网站:
① Top 期刊Editorial Board
谷歌搜“XXX Editorial Board”,自己去数数里面有几个该学校的老师,简单粗暴就行
比如:
② ASU Finance Paper Beans Counting
统计了金融三大刊《Journal of Finance》(JF),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F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RFS),还有《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FQA)的文章数量。
自己拉一下横幅,大概看看近3-5年发表的数量怎么样
③ UTD Business School Ranking
这个是整个商科所有期刊加起来的,自己把Finance期刊拿出来看看就行,跟ASU没啥区别
④ Tilburg Economics Ranking
荷兰蒂尔堡他们做的一个整个Econ的期刊影响力排名。
(注:以上所有榜单都不能算靠谱,还是要自己多打听各方观点,很难有衡量学科水平的量化指标)
4. 往年placements
虽然说placement这个东西有很强的内生性,比如Senior教授流动和学生质量波动的延时效应、学生自己对毕业去向的私人考虑(比如有的人就是想回国/去欧洲或新加坡/离家近的城市任教),但是看看往年的placement还是有不少信息能够reveal,像MIT Econ这种年年牛逼到天上去的placement,怎么说破天人家也不会是弱校。
Placement重要性也不低,因为它是最直接的毕业去向体现,但是有些学校不公布/少公布,最好就看看近5年的就差不多了,再更久的有点太久远了。
然后,多关注一下中国同学后来都去哪儿了,这个也许比看全部的placement更靠谱。
Placement很好查,直接google“XXXX Finance PhD Placements"。
5. 这个学校的经济学(Econ)怎么样
经济学很好的学校,Finance不会太差,因为会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尤其在做宏观金融方面。经济学选校就不赘述了,不是我的专业。
6. Job Market Candidates
Google "XXXXXX Finance Job Market Candidates",看看近几年毕业的学生他们毕业时候的profile,也许会有一些不错的信息。
这个应该是最靠谱的,如果你要申请海外PhD的话,最好和海外的教授直接商量,或者国内的海归(深度参与海外发表)or有海外任教经验的教授。
他们看看你的list,给你参考一下(要懂你的方向),问一些内幕、传说甚至八卦出来。他们甚至还可以给你参考下你能不能申请上这个学校,根据他们招生的经验。
2. 问问在读PhD学长学姐。
他们就读的体会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们觉得特别Suffer/学不到东西/教授不好好对待学生,那就要注意了。
然后也可以问问他们当时拿到了哪些Offer,后来是怎么选的,这就叫“显示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但毕竟是个人的偏好,考虑因素较多,有方向、有地域、有课程、有家庭原因,可以听听他们的想法,说不定对自己的决策也很有用。比如我在LSE的同学里,有拒绝了Duke, OSU, BC, UMich, Oxford等等来的,但反过来选的也一定有,我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各有各的理由和个人计划,多问问也许会有不错的信息。
不过要注意,在读生可能也是有强Bias的,自己要多问些人,汇总多方意见,独立思考。
3. 根据上面标准自己查资料
根据上面写的标准,上网查查发表情况,每个教授的官网简历CV都点开看看,方向自己喜不喜欢,发表的文章怎么样。
4. 看一下对生活的计划
你想在哪里生活?你的家人/伴侣想在哪里生活?有的人喜欢美国的广袤物产丰富,有的人喜欢欧洲的文化历史等。
你喜欢在大城市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乡村,喜欢热闹还是安静?
你倾向于以后去哪儿工作?
以上这些生活问题也都很重要。
这里暂不会提供任何模板。
我没有参与过PhD招生,也目前没这个资格,所以只能说一下一个申请者&旁观者的看法,不要全部听信,仅供参考。
每一个学校都需要提交CV和PS,至少我所知道的学校没有不要交的。这两个文件的特点就是,篇幅比较短,Committe教授如果选择看的话,它们属于信息密度比较大的文件。
这里要注意一个现象:
因为教授平时非常忙,每周有好几场Seminar要听,自己的paper要推进,要给学生上课,要主持Office Hour,还要顾及家庭。而且教授的来去很自由,经常有的教授一年都不在学校,到别的国家访问去了,或者就是大都在家办公,所以能把教授聚在一起很难,共同的时间更是少,我甚至不确定有没有可能更多是线上的meeting。
而且,PhD招生本来就只是一部分,冬天的一个更大的重头戏是招新老师。大概在1月份左右就陆陆续续开始,招新老师花的精力会远远更多、更繁杂,Job Market Candidates们要来一个个展示自己的Job Market Paper,教授们要argue他们的观点,然后他们再一个个跟教授们聊自己的思路,committee再看看合不合适选为自己的同事,对于学院学科发展有没有利。这个过程反反复复要持续很长时间,所以也占去了大量老师们的精力。
因此,不要期待自己的材料会被教授反反复复看,不论最终是不是被长时间看了,都要做好只被粗略看一下的准备。
2. 招PhD的标准是看这个学生有没有未来做出Star科研成果的潜质。
这不仅仅是技术水平,也是这个人有没有创新力和天赋、对学术概念的理解,还有,有没有作为一个学者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现在这么卷的情况下,努力/高分等等这些大家都做得大差不差。
因此,在撰写CV和PS的时候,要注意结构要很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而且能很快让人抓到你的闪光点。注意:闪光点,体现你的潜质,不是仅仅努力+拼命。一切目标就是“如何几分钟内让教授觉得你这个人不错,以至于可能愿意再多花几分钟看你”,给自己多争取几眼。
简历我建议的就是,1-2页纸结束(学术简历可以很多页,但我觉得2页就差不多了,除非你发表/参会真的很多)
注:有长期工作经历的同学,我的结构不一定适用。
我的简历就是这样几部分:
不是每个部分都一定要有,但是重点和科研相关的部分要突出,和科研和研究方向无关的部分,不写也没事。
Education(教育背景)
这一部分就用最简洁的方式,写出自己的学校、专业、学位、获了哪些值得提及的大奖(比如国奖、论文一等奖)、GPA(如果很高或者前几名的话,可以写上),Coursework(看自己想不想写了,如果上过一些比如三高、硬核数学课,这些都可以写)。最好用时间倒叙。
注意,格式整齐即可,不要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Research Experience(研究经历)/Working Papers(已经写好的文章)/ Work in Progress (正在写的文章)
在写自己的科研经历的时候,标题要加粗,然后把自己这个项目做的是什么,几个词写出来。要让老师一秒中就能归类到这是一个什么科研项目。
比如,可以用关键词法,就是把自己研究的几个变量直接标出来。如果我做了一个RA,是研究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股价信息含量的关系,那么就可以写”Insitutional Herding and Price Informativeness";如果我研究的是“如何识别假因子,以防对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的估计有严重错误”,我可以写“Spurious Factors,Expected Return and Volatility Forecasting"
还可以用更加复杂的句式,把自己研究的问题直接写出来,比如“Does Institutional Herding Increase the Stock Price Informativeness?”,“Reduce Overfitting by Penalizing Spurious Factors",看你怎么写排版漂亮了。但注意,最好题目不要太长,一行以内为佳。
下面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时,首先一句话就把自己研究的什么问题要说清楚(你要expect到老师可能就只看到你的第一句话),然后就把自己最值得被提及的经历(也许是一个重大贡献,也许是一个很难的东西)提出来,但也要简洁。
越靠后的句子,教授看到的概率越低,如果成功用两三句话让教授对你感兴趣,那后面的句子被看到的概率大大增加,这就为自己赢得了时间。
如果自己有成型的paper,或者正在写,那么题目就自然是paper的名字,下面附上自己的Abstract,如果太长也要精简。前提也是一句话说清楚自己做了一个什么事,比如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来测量羊群行为,那就可以写”I proposed a novel method of measuring investors' herding behavior. (后面还可以加一点从句说明一下怎么novel了)
具体简历怎么排版,建议就到官网上去看教授们和Job Market Candidates是怎么排版的,有些人会用LaTeX的可以用LaTeX标准的学术简历模板。
注意,如果你的文章已经发表/R&R,那就按照老师们怎么写自己的“Publication”的方法去安排,因为那个顶尖期刊本来就证明了你的实力。如果还没发表,但已经成型,可以把简介写上,就像Job Market Candidates一样。
References(推荐人)
去各个学校官网找今年即将毕业的PhD(Job Market Candidates),看他们怎么写的,自己也怎么写就行。
有的学校叫Personal Statement,有的叫Statement of Purpose,等等,就类似是一个文书的意思。
文书的撰写确实我之前很紧张,很多次打磨,我以为委员会会看的很认真,但最后感觉并没有看得很仔细。
但还是要好好准备,在推荐信这些重头戏之后,也许在剩下shortlist里面再选人的时候,就会详细看你的文书这些了。
文书我的结构大概是这样(可以有很多很好的结构,这里只是我的):
开头
我就写我的初心,为什么喜欢上了经济学,而为什么又especially金融学,最后以至于我的理想就是投身科研。各有各的写法,有人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有人讨论一个社会现象,等等,你觉得不错就行。(几行搞定,不要太长,5行左右就不错了)
教育经历
我回顾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哪些学校哪些项目,取得了一些成绩,然后为什么读了二硕。这些岁月的洗礼不断淬炼我的意志,坚定了投身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志向。我还穿插回顾了我自己学会了那些solid的技能(比如数学、各类编程)。然后最后我提及了我的职业规划。
我就用了一段,这里各取所需,看自己的安排。注意把自己的经历要会“起承转合”,用逻辑线联系起来,几个项目为什么要读,读了有什么进一步的思考,和下一段经历怎么联系起来的,可以串起来。
研究经历
我回顾了我的几段RA,分了很多段,每段RA各一段。第一句我介绍了我跟哪个老师做RA,为什么跟他做的起因,怎么结缘的。然后我一句话简单介绍了这个RA的主要内容。之后就细细展开自己做了哪些,有什么卓出贡献、闪光点。最后我会写这段RA带给了我什么,我有了哪些思考,哪些升华,然后为下一段RA做出伏笔。
比如,我曾经写了这一句话:
然后引出了我下一段,我下一段就做的Factors相关的研究。
重点在于:1.开头要明确,简洁介绍你做了什么;2.中间详细介绍的时候把自己做的最好的地方要突出;3. 结尾的时候要有升华思考和伏笔。
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不会完全是机缘巧合,一定有逻辑线和因果在里面,所以写PS的时候要会串起来,找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逻辑线”,不能让别人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个逻辑线最好是能带着自己的思考一步步深入的,比如我的A经历为什么让我觉得该做B了,B的一些经历又让我进一步做了C,中间有了一步步更深的思考,现在我觉得是时候申请贵校了。这样子看起来就是一个story。
当然,我的几段经历,真实情况就带有很好的逻辑线,它们本来就体现出我过去经历中的一种奋斗和缘分的结合,我自己争取到了很多贵人,连带着遇到了很多其他帮助了我的人,然后以前失败了很多次,再后来越来越容易做成功事情,随着认识的人、见过的事越来越多,我不断进步,这些回想的时候是有传奇色彩的。
比如我的几段研究很多都是前一个老师觉得我有潜质,推荐给后一个老师,从而一步步打开自己的科研局面的,当然中间也有我奋力争取他们认可的成分。在回忆这些情节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带有真情实感,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确实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它们让我更加饱满和对未来有信心。(因此写PS有的时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你真的做了很多)
如果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经历确实有的偶然性太大,那也可以选择写出这个偶然性,也是一个有趣的点。但最好不要满篇都是偶然、奇迹、运气,那可能是自己没好好思考过去呢。
研究兴趣/正在做的项目
我的研究兴趣当时写了两个,恰好一个是我RA的领域,一个是我论文的领域,我就分了两段。我先介绍了我的研究兴趣领域,然后说我感兴趣这个领域的哪个具体课题,为什么,这个方向现在有哪个点我觉得值得被深究一下,因为我发现很多学者在XXXX地方好像有点欠缺,或者说XXXX课题目前很火,我觉得我也有自己ABCD的一些独特思考。然后我就介绍了我就正在写一篇论文/做研究项目,它研究了XXXX,我发现XXXX,以后我打算进入博士之后,继续深挖XXXX。
选校
两个点:1.夸;2.找渊源
夸:这个就自己头脑风暴吧,把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学校就写出来。比如怎么知道这个学校的、研究方向怎么适合、哪个喜欢的教授、读过XXX的paper、学校文化有多喜欢、这个城市有多lovely…….
找渊源:这个我一般就是比如推荐老师有coauthor在这儿,我的推荐老师在这儿,我在这儿交换过/读过书,上过XXX的课,就类似这种,如果自己老师就在这个学校任教或者有coauthor在这个学校,那就有的写了。
我感觉选校上可以写的不多,我一段就写完了。
文书的重要性我没有办法明确评判,没参与过招生,我感觉可能委员会会读每个人的,但不知道会读多么仔细,因为真的每个top校都是上百甚至几百个投材料的,委员会的老师估计初审会跟批改高考作文那样速读,后面在shortlist也许会更加精细的去分析你的材料,甚至读你的paper。所以要把干货突出并且放在最明显的位子上,给自己争取进一步的机会,也要认真去写PS。
我当时申请的项目主要是committee录取制,所以最后你的面试官并不能有100%的决策权,有的时候会有多个面试官,有的时候会有几轮面试,到最后可能还有招生主席面试。
我在面试之前没有想到过自己的这些面试风格会这么多样,中间的过程用“惊险刺激”毫不夸张,而且到了后面又有很多的传奇色彩,既有机缘巧合和轻松愉快,又有各种运气和智慧的博弈。
好好准备面试,面试的重要性不低,在有些项目的最终轮里,甚至可能有决定性作用。
一般来说,面试的时间很多样,有的学校很早就开始第一轮面试,比如HKU在12月初就开始组织面试了,多数学校会在1月底2月初开始陆续发面试通知,然后2月初到3月开始面试,整个申请期都要多注意邮件。
当然,我那年也有一些top校会发面试较晚(Booth、Wharton之类的),每个学校发面试的时间有他们自己的计划,他们也会考虑同等级学校竞争对手怎么跟他们互相博弈。
第一次面试一般就是在short-list之后,经过简历关筛选,剩下了20-30个人左右(这个数字只代表我了解的部分学校),然后开始发邮件通知面试。大多数是1月底开始发通知,2月整个陆陆续续面试通知+拒信一起发,分多批来面。
部分学校会先有一个线上录视频的面试,叫“One-way Video Interview”。就是给你一个网站,然后里面会随机出现几个问题,看到问题之后有一点点准备时间,然后就开始讲,是限时的,全程录像(就想象跟托福一样那种,只不过会录视频)。进入这个流程的人可能会比较多,不算严格的第一轮面试,可以算第0.5轮。
然后正式的面试一般是在Zoom上,会有一个或几个教授开始跟你聊。一般收到面试邀请之后,给的时间不会很多,当然面试官会给你一些选项,问你大概啥时间行,有的更加随意一点就直接私人邮件一样地问“你啥时候有空咱聊聊?”,多数会把时间定在收到邮件后一周以内,具体自己要灵活规划一下。
第一轮面试一般就会有人入选,如果很牛的人,或者委员会很想要你,可能第一次面试之后过几天就给你发Offer了。
精彩的地方在于如果你在第一轮面试后,没有第一轮收到Offer,委员会可能是把你放到了waitlist里面,第一批发的同学有一些如果拿到更喜欢的或者更top的学校了,他们拒绝这个学校之后,委员会会在waitlist里面顺位或者再选择面试一遍,这个时候的面试往往会在3月到4月展开。
这个时候就真的是在斗智斗勇了,届时如果时间临近4月,他们还没招满人,当然这时肯定还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正在经历“杳无音讯”的焦虑情况,那么他们会发邮件在组织面试,或者单纯叫“咱聊聊”,然后跟你会谈各种各样风格的问题,一是看如果给你发offer你有多大意愿来(此处省略很多酸甜苦辣),二是再看看你这个人做学术的潜质怎么样。
学术界的面试风格就是经常很多轮博弈在里面,其实Job Market Candidate他们找教职会更加磨人,各种Campus Visiting各种多人单人presentation然后一直持续好几个月。就把它当成一种精彩的动态博弈过程,一段紧张但美好的经历就行,毕竟有面试总比没面试好。
注意:不到收到offer letter时,无论面试官给你说了什么,不要100%确定自己就能拿offer,保持冷静谨慎。具体不展开了,无言胜过万言。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教授招PhD是考察你的科研潜质,是不是未来可以做出开创性的成果,成为学术star。那么什么是好的科研潜质呢?我认为考察主要三个方面:
面试流程的多样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总结一下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
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标准流程
这个是需要好好准备的流程,因为一般来说面试还是会围绕着自己的申请材料展开,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教授招PhD是考察你的科研潜质,具体前面讲过了。所以面对标准流程时,要让面试官觉得你这个人有学术思维深度,而且有学术界的优秀品质(实事求是,谦虚自信)。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许面试的时候会有一些必问问题,但是老师并没有针对你的材料排练过,所以他们还是看着CV之类的材料,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发问,只不过都是围绕着你的科研展开的。
一般来说,经常会以自我介绍展开“Briefly Introduce yourself”,自我介绍准备短一点,2min左右差不多了,简单过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科研经历、研究兴趣诸如此类就行,就是个开场白。
然后,有的学校会为了有更多跟你聊的出发点,会找你的可以讲的东西,比如:
"Please briefly introduce your proposal/paper"
或者,
"Please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RA with XXX"
诸如此类,这些开场找话聊的地方无外乎就是你的几个科研经历和论文。
注意,上面这些briefly introduce都简洁一些,先说最重要的,一两句话把做了个啥事说清楚,然后讲自己最突出的地方/创新点/重要发现。不要想着把细节全都说清楚,那就不brief了而且还会让教授抓不住重点,有的时候论文/RA这些说个3min左右说清楚就行。而且经常其实说一半教授就会打断你了,中间找个有趣的点就发问了。
在准备标准流程时,最好提前把CV/PS完全吃透,尤其科研相关的,每个细节,尤其是你RA/paper里的创新点/重要贡献,这一块儿他们会着重去问,这里要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尽量提前准备清楚,可以先写个word准备一下,大概能用英语复述出来。
要注意的是,他们在问你的论文和RA时,往往会考察你对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解,也即intuition,看你修炼的内功怎么样。会重点问下面几个方面:
比如我跟面试官讲我做的一个研究,用神经网络构建投资组合,研究最优组合的特点。面试官没有去问神经网络是什么,这太CS了,他们问了我这样的几个问题:
这就是要求你解释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工具,它的经济学道理是什么样的,还是落脚于intuition上。
注意,如果答不上来,或者教授argue你论文一个地方错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错,你可以自信的defend,就跟答辩一样。但如果明显你都知道自己有问题,或者你真的不知道,你可以make guess解释一下之后谦虚的说"Actually I don't know the exact answer, but I would figure it out in my PhD life".(只是一个例子,不要照抄照搬,要随机应变)
总的来言,不要跟招生官无理硬怼,闹不愉快,那样很可能是减分项,有时可以一定程度承认自己的问题。就比如“我也是个学生,我可能没有了解那么多,我觉得我以后读了phd肯定就更有体会,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读PhD”,我们的Job Market Candidate在Seminar讲自己Job Market Paper的时候,听众argue一个问题,他们有时候都会说“Ok I'll think about it. I'm gonna talk to you after the seminar."(注意随机应变)
谦虚+自信,要注意把握这个度,这个玄学一点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加试流程
我在面试有一个学校时,遇到了先问几个金融学的学术问题,再讨论自己的材料。它们就是平时资产定价/公司金融里的课程问题,但是他们明显不只是问你会不会公式,而是侧重于问你这个定理背后的逻辑和直觉。
比如:
这里要注意了,自己把课程材料复习明白,一定要从直觉上回答它们。如果实在不会,也可以说“I don't know too much about this, because XXXX, but I think XXX (some economic intuition guess)"
注意不要明明答错了还胡搅蛮缠嘴硬,学术的东西可能没法和稀泥,硬怼反而会是减分项。
商业流程
有的学校短平快直奔主题,我也不想再考察你了,我挺想要你的,但不知道我在你心里多重要,我要看看你到底想不想来我们这儿。
这种我听说有的学校初面就这样了,而我是在3-4月就是比较晚的时候的二面或者招生主席面的时候,经常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具体而言,他们会关心你手里现在有什么?你申了什么?你想选哪儿?他们考察的重点就是”如果我打算给你发offer,你想不想来“
具体怎么应答,我没有好的分享心得,我自己也不确定我当时答的怎么样。这种比较“斗智斗勇”的问题也许去看看卖货的商家一般怎么答更合适,但可以先有个expectation,注意保持冷静,见招拆招。
闲聊流程/社牛流程
这种情况其实还挺多的,我在美国学校面试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而且也听说有不少top都是这样面的。因为推荐信+其他材料可能基本上已经决定老师想不想要你了,来面试一下其实就是聊一聊看个“眼缘”,觉得你这个人能不能聊得来,性格适不适合做学术。
这种情况老师就跟拉家常一样,东聊聊西扯扯,比如有个教授就跟我说“哦你在LSE读硕士啊,太酷了我很喜欢那儿/我原来也是LSE F&E的学生……谁教你课啊?啊Ian Martin! 那人很不错啊…….还有谁?哇Christian Julliard!他太有趣了,我跟他关系可好了,你帮我给他问好!”
类似这种,还会聊到他的研究,他觉得他的研究很有意义,他们给非洲一些国家政府做项目,在那里建立了网络银行,帮助了很多需要资金支持的人。这些就是很随意了,一开始可能会问你“为啥想读PhD呢?”,后面的问题就完全随机了。
在这里倒不是说要提前准备啥,倒是应该平时多跟人闲聊,就看会不会聊天了。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可以交流,而且对学术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自信,且挺有热情的,能接上学术对话。
总结一些我当时面试,给自己准备的一些问题,仅供参考,祝同学们面试顺利!
简单介绍类问题:
这类问题建议准备的简短一点,个人感觉不超过3min为宜,其实很多时候你还没介绍完教授就可能发问了,所以把最重要的、概括性的、闪光的放在前面
关于科研:
其他:
注意:
2. 仅适用Fin/Econ且偏学术类的面试,其他的学科/方向不太清楚,可能很不一样。
關於房價地圖一房一萬已經出到第5期瞭,之前的4期想必大傢都已經看過:·上海134個板塊的房價地圖·5年板塊價格漲跌幅地圖·上海...
曾經有位論文審稿人在自己的博文中寫道:“我審稿時看稿件的順序是題目、摘要、圖表、前言、參考文獻和正文”。圖表是有效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