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士(Finance PhD)申请回顾与经验

普通选手,写一个申请回顾,有一些经验之谈完全是实践中的个人体会,因为没有参加过学校的招生和审材料,所以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申请之路肯定会有很多坎坷,但到最后其实都会迎来新阶段、新故事的开始,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

保持冷静,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地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祝顺利!

申请回顾

背景

学历:普通选手,人大本硕,北大CCER经双,LSE Msc Finance and Economics

研究经历:LSE/HKU Part-time RA两年多,国内本硕老师RA多段,无Predoc经历。

推荐:LSE RA(强) + LSE 课程(大牛,弱)+ HKU RA(强) + RUC RA(强)

申请

数量:20-25所

选校:Top 15里面选了大约10所申请(自己和几个教授商量划的排名,无明确标准),其他top 30占绝大多数。

结果:LSE PhD Finance(Funded), Boston College PhD Finance(Funded), HKU PhD Finance(HKPFS Funded), 清华五道口 PhD Finance

选择:LSE PhD Finance(MRes/PhD)

申请体会

  1. 美式风格的金融博士项目,推荐人占最大比重(其他欧式英式的项目我不太了解),目前进入Top10这档学校需要国际大牛强推(甚至不止一个),或者有教授直接帮你联系对方/Commitee(工作经验的加成作用不太明晰,因学校而异)
  2. 选校要和在读PhD和海外背景的教授多商量,不要只看ASU/UTD/Tilburg甚至是QS这种排名,榜单借鉴意义很小。
  3. GPA成绩也要不错才行,不掉队,好像我认识的同学成绩都非常好。TOEFL/GRE感觉重要性不高,应该是过了基本线就行(我给自己划的是T105, G325, 具体委员会怎么划各有风格)
  4. CV写一版清晰易读的,老师要能短时间明白你做了什么,内容/发问点在哪儿。因为很可能面试的时候教授才刚开始看你的简历,根据CV内容找找有啥能聊的。
  5. PS也许是重要的,但具体重要性我目前没有非常大的体会,毕竟面试官不会对着PS提问。PS建议把自己的研究经历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思考+逻辑线+升华
  6. Research Proposal美国学校没有看到让交的,英国/HK要求交,最好出个初步实证结果,Introduction/Literature/Model其他的能介绍清楚就行,我当时面试的时候这个并不是重点,不确定重要性多大,可能老师没有仔细看。
  7. Writing Sample就是看一下你写论文的能力,写一篇well-developed的完整论文就行,美国/LSE要求递交,不知道老师看了没(估计也没)
  8. 拒信是常态,被80%甚至90%的学校拒简历关,或者最后只拿到1、2个offer是大多数情况。申请中间遇到拒信不要气馁,学校录取看缘分,乐观心态很重要,实事求是稳扎稳打就行。
  9. 建议广撒网,申请20-30所。Finance PhD这一块的申请感觉很内卷,而且越来越卷。现在即使是Top Predoc也经常遇到被心仪项目全聚德的故事。招的人少的时候,很多玄学情况就会发生。
  10. “金融申请无保底”:选校的时候有保底校有冲刺校,但是面试和考核的时候要做到“无保底”,就是每一个项目都认真对待+冲刺,自己不想去的项目说不定还会拒绝你,甚至成了dream school(论社会毒打的作用)
  11. 面试要注意:自信但要足够谦虚,“自信”是说对自己的能力和研究在介绍的时候展示足够的自信,“谦虚”是说如果老师argue你的问题,可以实事求是defend,实在不会或者发现自己错了,不要嘴硬胡搅蛮缠。Humble是学术界的一个美好品质。

最终选择

1. 相信我,多申请,多拿Offer,有选择也是一种幸福。

2. 我当年选择最终去向的标准是:Senior教授实力/带学生意愿>个人兴趣细分领域的教授实力>学校name/往年placement等

最后:建议有志向于冲刺top10学校的学弟学妹,考虑申请Predoc/Research Fellow全职助研项目,它是拿大牛强推的一个有效路径。(要有其他门路当然也行)

推荐信&科研

目前,海外金融PhD项目(主要说的是美式项目)申请中,推荐信和科研经历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推荐信是每个委员会审核的重中之重,它是绝大多数学生科研潜力的直接评判标准。

我在申请的时候,从教授/学长学姐/论坛上经常听到这样的意思:金融PhD申请基本上就看推荐信。

这些口头之语也许有点夸张,但能侧面体现出推荐信的重要作用。因为金融/经济学取得top journal的发表非常困难(主要是周期太长),所以评判这个学生有没有潜力,就几乎只能从认识该学生的推荐教授的评价中,以教授的名誉为担保来反映。而GPA/GRE这些,仅仅取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证明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未来的思想之星。

所以取得一个知名教授的大力推荐,是得到好学校录取的几乎必经之路。

什么是好的推荐信?

老师知名度:

大牛强推>小牛强推>大牛弱推>小牛弱推

注意这里的小牛也得是“牛人”,我个人标准:比如也得是国际不错商学院tenure,或者top毕业/top AP+发表能力很强,或者top期刊编委之类的。而大牛,则至少得是full professor,而且在学界要地位很高,上到诺奖,下到学院的学科带头人。

目前我感觉进入top 10必须得有大牛强推,如果按“标准流程”的话。

信的内容:

这个可以到寄托论坛去搜,帖子很多。一封好的推荐信最重要的就是impressive+informative。

Impressive是说能明显看出来这个老师非常赏识你,想夸你,觉得你很有潜力/创造力/一定以后是一个star云云,这种赞美之词只要是老师本人写的,是非常有作用的。最重要的强推,就是要impress到老师,深刻印象+好印象。如果这个老师在你RA的时候,他禁不住夸你或者给别的老师吹你,那你八成可以偷着乐了。

Informative是说里面有很多干货信息,不是泛泛而谈。老师会介绍你干了什么,跟他的联系,你做研究哪些地方值得夸,毕竟要夸你是要给出真凭实据的。一般科研推的内容更丰富一点,上课推就会内容少一些。

不好的推荐信就很多样了。比较要注意的就是“努力推”,如果老师只说你“工作很努力”,没说其他的,那可能会是负面信号。因为top school他们希望招到未来的star,未来的能做开创性贡献的人/有天赋的人,不希望只招高级RA。

国外老师一般不会允许学生帮他写推荐信,反正我是没遇到过。自己写的很容易露馅,对老师对自己都不好,这点要注意。

然后一般来说我也看不到老师写的信的内容,所以平时跟老师联系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impress到他们,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可塑之才,在团队里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深刻印象。一般这种情况下,信都不会差。

如何取得好的推荐?

这里说几条路:

  1. 自己申请助研(Research Assistant,RA),通过给老师RA取得强推

助研是获得强推的主流路线,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老师得以很清楚你的潜力、科研能力到什么水平,给他的项目做了哪些突出贡献,这样的信是最informative的。

目前来说,助研分为Part-time RA和Full-time RA。

Part-time RA一般就是自己联系,一般我知道的几种办法:

  • 通过上课结识老师,然后跟老师说能不能给你RA(我一些本科同学在海外交换的时候,得到了这样的RA机会);
  • 通过私人邮件海投轰炸,这个在给国内老师RA有挺多人成功的,国外貌似概率比较低,但我也见到过成功的;
  • 在这门考试考得好,然后跟老师说能不能RA,
  • Twitter/微信/WhatsApp群转发的JD,类似找实习。

Full-time RA(Predoc),这种一般属于“工作”范畴,给工签/工资的,目前在国外有成熟的体系,一般叫Pre-doctoral Research Assistant/Research Fellow,它们给教授一般全职助理2年,深度参与研究项目。获得强推的概率很大,现在很多top项目都快被predoc包揽了。(想进top 10,一般路径我建议基本就考虑这条路)

目前很多进入top school读博的配置都是Master+Predoc,我们LSE FE项目校友就有很多从这条路进入Harvard/Stanford/Kellogg/Booth等读Fin PhD的。申请海外Predoc链接在这里:

目前我知道的几个比较成熟的/去向很不错的Predoc项目:

注意,但现在Predoc很多需要多轮笔试面试,还要推荐信,所以在本校也是要多抓住机会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

2. 其他路径:

其他路径为非标准路径,有的是学校平台/导师互相推荐RA,有的是本科交换/海外本科等,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内推:有教授或者学校平台直接推荐优秀的学生给对方院校教授做RA,然后那边教授帮你给他/她所在本校委员会推荐,录取概率较大。
  2. 暑研:在海外交换的时候,通过海投简历等方式得到暑研机会,再拿到推荐信(有一些本科生通过这条路成功申请到top5)
  3. 海外本科:近水楼台,本科就跟很多大牛老师做科研,顺水推舟推荐你的人很多是委员会内的,然后留本校/申到别的地方。
  4. Master:读Master的时候项目自带配备的RA,表现非常突出,得到强推。
  5. 特殊规定:项目里面自带设置,只要考前几名或者多少分,自动给offer(LSE Econ)

补充:关于申请PhD比较好的跳板硕士项目,我这里曾经总结过一个帖子:

RA的内容?

这个你申请RA的时候,大概率会能看到简介。

但其实内容是不是直接参与paper写作,我觉得不太重要,大多数工作可能还是读paper、给组里的人介绍新 paper、收集数据、跑数据等工作,能学到技能就行。

抓住机会能贡献几个idea就行,让老师觉得你smart,即使没被采纳,也没关系。

是否需要发论文?

有top 期刊的发表或者R&R,那当然非常有用,因为几乎没几个人能做到(注意,要是海外field top或公认的top 5/top 3,国内刊物据说没作用)。

海外top刊物确实发表周期挺长的,一般人无法在申请时候就攒到这样的期刊,但比如你要是有篇JFQA/MS R&R我觉得已经是一个非常正向的Signal。

是否需要套磁?

怎么定义套磁呢?自己给老师发research proposal&简历然后老师觉得你不错就直接把你拉进来给offer?

我个人观点,这恐怕不太可能。如果动用了其他关系,恕我知识面不够,不太清楚。

一般来说Fin这边我了解的,美式项目不需要套磁,都是得看推荐信/RA。如果是通过套磁,得到RA机会,RA再得到推荐信,那是可以的。

选校

PhD项目选校的特点

PhD项目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市面上的商业榜单都不靠谱”。因为PhD属于实打实的科研学位,它考察了学生最后能不能取得非常亮眼的科研成果,受到最好的科研培训和交流机会,给学生最大的学术人脉支持,和未来的学术工作安排。所以,它和学科的科研实力、教授水平是最相关的。而哪个学科的哪个大牛在哪个学校,他/她的方向是否有前景,他/她还愿不愿意带学生,学生以前都推去了哪里,后来的发展怎么样,这种很看专业和私人信息的地方,市面上很难有榜单做的能接近靠谱。

首先,单纯用QS,NS News,TIMES,上交等等排行榜做的学校/学科排名,以此来选PhD校,基本可以先不用看了。

总体而言,PhD选校是一个很多私人信息拼拼凑凑,加上自己的意愿,研究方向匹配度,甚至生活意愿度,属于一种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但也是可以有一些遵循的规律的。

一些可以参考的标准

我讲一下我个人当时选校遵循的几个规律:(按重要性从高到低)

  1. 所在方向的Active Senior教授水平

Senior教授(一般就可以理解成正教授)是最后很可能要给你上Job Market时写推荐信的导师,他们很多时候代表了这个学校在这个学科的最高水平,他们的人脉、名誉和科研资源可以带给学生很大的帮助。你在读PhD的时候有可能可以和这些教授交流很多学术观点,甚至coauthor。但要注意一下他们在学术界是否还很活跃(我听到别人的建议,具体原因我还不太明晰)

Senior教授各有各的风格,有的人喜欢高产发很多top paper,年年top 3见到他好几篇,有的人喜欢很久写一篇,但这一篇就很轰动,很有开创性;还有的大牛体现出“集邮”式(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top 5/top 3每个journal轮流发;也有的大牛就喜欢在一个期刊上发paper。

所以Senior教授怎么样,有时候不能只看他们在top 3/5上发了多少篇,还要看他们的paper的引用,或者被讨论的程度,或者在学术界内的知名度。这种时候不是问专业内的教授这信息很难摘取出来,比如如果提到Ian Martin,不管是哪个学校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或者提到他的"The Lucas Orchard"和"What is the Expected Return on the Market?"

还有几个指标也许可以。一个就是看这个教授是否在Econ/Fin top 5/3的编委中,比如说AER的副主编,JFE的副主编/主编这样,因为能够进入一个top journal的Editorial Board是能代表这个人在该领域享有很高荣誉的。

另一个就是看这个教授是不是在北美top校任教过,并且拿到了tenure。比如这个教授在斯坦福或者MIT拿到过tenure,那肯定算是个牛人。

比如我当时查LSE的时候,我就研究了我们老师的每个人的CV,LSE这边的公司金融(Mike Burkart,Daniel Paravisini,Dirk Jenter)和资产定价(Dimitri Vayanos,Ian Martin, Christopher Polk)都非常强,整体可能theory比empirical强一点,但都很均衡。3个JF副主编,3个JFE副主编,教授一大批从Stanford/MIT/Columbia拿到tenure回来的,我就觉得这里的科研支持绝对不会差,想做什么方向都有大牛能carry。

我选其他学校的时候也都看了每个学校每个老师的CV,能瞬间了解到很多信息。

2. 教授是否愿意带学生

这个东西说实话只能去道听途说或者问在读生了,有不少top校的老师对学生很放羊,或者“养蛊”,就是只把stars好好培养,其他的就随他们去吧。这种东西就擦亮眼睛竖起耳朵好好去打听吧,其实是比想象要重要得多的。

3. 该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般一个学校该专业科研水平就取决于Senior的名气,但是Junior水平和发表文章的数量、学术整体权力,学科名气,也很重要。Junior厉害的地方,也许会有更多的coauthor机会,因为junior会比较著急发文章,他们要评Tenure,所以需要很多RA或者Idea,跟着好junior合作一些能发到top的paper最后是大有裨益的。

发表文章的数量/学术整体权力我可以推荐几个网站:

① Top 期刊Editorial Board

谷歌搜“XXX Editorial Board”,自己去数数里面有几个该学校的老师,简单粗暴就行

比如:

② ASU Finance Paper Beans Counting

统计了金融三大刊《Journal of Finance》(JF),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F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RFS),还有《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FQA)的文章数量。

自己拉一下横幅,大概看看近3-5年发表的数量怎么样

③ UTD Business School Ranking

这个是整个商科所有期刊加起来的,自己把Finance期刊拿出来看看就行,跟ASU没啥区别

④ Tilburg Economics Ranking

荷兰蒂尔堡他们做的一个整个Econ的期刊影响力排名。

(注:以上所有榜单都不能算靠谱,还是要自己多打听各方观点,很难有衡量学科水平的量化指标)

4. 往年placements

虽然说placement这个东西有很强的内生性,比如Senior教授流动和学生质量波动的延时效应、学生自己对毕业去向的私人考虑(比如有的人就是想回国/去欧洲或新加坡/离家近的城市任教),但是看看往年的placement还是有不少信息能够reveal,像MIT Econ这种年年牛逼到天上去的placement,怎么说破天人家也不会是弱校。

Placement重要性也不低,因为它是最直接的毕业去向体现,但是有些学校不公布/少公布,最好就看看近5年的就差不多了,再更久的有点太久远了。

然后,多关注一下中国同学后来都去哪儿了,这个也许比看全部的placement更靠谱。

Placement很好查,直接google“XXXX Finance PhD Placements"。

5. 这个学校的经济学(Econ)怎么样

经济学很好的学校,Finance不会太差,因为会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尤其在做宏观金融方面。经济学选校就不赘述了,不是我的专业。

6. Job Market Candidates

Google "XXXXXX Finance Job Market Candidates",看看近几年毕业的学生他们毕业时候的profile,也许会有一些不错的信息。

一些可行的方法

  1. 和学术界内的教授商量

这个应该是最靠谱的,如果你要申请海外PhD的话,最好和海外的教授直接商量,或者国内的海归(深度参与海外发表)or有海外任教经验的教授。

他们看看你的list,给你参考一下(要懂你的方向),问一些内幕、传说甚至八卦出来。他们甚至还可以给你参考下你能不能申请上这个学校,根据他们招生的经验。

2. 问问在读PhD学长学姐。

他们就读的体会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们觉得特别Suffer/学不到东西/教授不好好对待学生,那就要注意了。

然后也可以问问他们当时拿到了哪些Offer,后来是怎么选的,这就叫“显示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但毕竟是个人的偏好,考虑因素较多,有方向、有地域、有课程、有家庭原因,可以听听他们的想法,说不定对自己的决策也很有用。比如我在LSE的同学里,有拒绝了Duke, OSU, BC, UMich, Oxford等等来的,但反过来选的也一定有,我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各有各的理由和个人计划,多问问也许会有不错的信息。

不过要注意,在读生可能也是有强Bias的,自己要多问些人,汇总多方意见,独立思考。

3. 根据上面标准自己查资料

根据上面写的标准,上网查查发表情况,每个教授的官网简历CV都点开看看,方向自己喜不喜欢,发表的文章怎么样。

4. 看一下对生活的计划

你想在哪里生活?你的家人/伴侣想在哪里生活?有的人喜欢美国的广袤物产丰富,有的人喜欢欧洲的文化历史等。

你喜欢在大城市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乡村,喜欢热闹还是安静?

你倾向于以后去哪儿工作?

以上这些生活问题也都很重要。

简历(CV)/文书(PS)

这里暂不会提供任何模板。

我没有参与过PhD招生,也目前没这个资格,所以只能说一下一个申请者&旁观者的看法,不要全部听信,仅供参考。

每一个学校都需要提交CV和PS,至少我所知道的学校没有不要交的。这两个文件的特点就是,篇幅比较短,Committe教授如果选择看的话,它们属于信息密度比较大的文件。

一个原则:抢时间

这里要注意一个现象:

  1. 委员会初审几百个申请者的材料时,不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平均一个人的时间就更短。

因为教授平时非常忙,每周有好几场Seminar要听,自己的paper要推进,要给学生上课,要主持Office Hour,还要顾及家庭。而且教授的来去很自由,经常有的教授一年都不在学校,到别的国家访问去了,或者就是大都在家办公,所以能把教授聚在一起很难,共同的时间更是少,我甚至不确定有没有可能更多是线上的meeting。

而且,PhD招生本来就只是一部分,冬天的一个更大的重头戏是招新老师。大概在1月份左右就陆陆续续开始,招新老师花的精力会远远更多、更繁杂,Job Market Candidates们要来一个个展示自己的Job Market Paper,教授们要argue他们的观点,然后他们再一个个跟教授们聊自己的思路,committee再看看合不合适选为自己的同事,对于学院学科发展有没有利。这个过程反反复复要持续很长时间,所以也占去了大量老师们的精力。

因此,不要期待自己的材料会被教授反反复复看,不论最终是不是被长时间看了,都要做好只被粗略看一下的准备。

2. 招PhD的标准是看这个学生有没有未来做出Star科研成果的潜质。

这不仅仅是技术水平,也是这个人有没有创新力和天赋、对学术概念的理解,还有,有没有作为一个学者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现在这么卷的情况下,努力/高分等等这些大家都做得大差不差。

因此,在撰写CV和PS的时候,要注意结构要很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而且能很快让人抓到你的闪光点。注意:闪光点,体现你的潜质,不是仅仅努力+拼命。一切目标就是“如何几分钟内让教授觉得你这个人不错,以至于可能愿意再多花几分钟看你”,给自己多争取几眼。

简历(CV)

简历我建议的就是,1-2页纸结束(学术简历可以很多页,但我觉得2页就差不多了,除非你发表/参会真的很多)

注:有长期工作经历的同学,我的结构不一定适用。

我的简历就是这样几部分:

  • Education(教育背景):简洁清晰。
  • Research Interest(研究兴趣):一行结束。
  • Research Experience(研究经历):写自己的RA等等。
  • Working Papers(已经写好的文章):如果写好了,请把Abstract或者简介附在下面。
  • Work in Progress (正在写的文章):可以写一个简介,也可以就写个标题。
  • Internship Experience(实习经历):可以没有这部分,如果和研究方向相关或者有不错的研究成果可以写。
  • Leadership(领导力):可以没有这部分,看你有没有空间随便写几句,如果不是特别闪光的,大概率没用。
  • Other Skills(其他技能):把自己GRE/TOEFL,会说几国语言,会哪些编程语言可以提一提。
  • References(推荐人):写上自己推荐老师的职位,院系,联系方式等。

不是每个部分都一定要有,但是重点和科研相关的部分要突出,和科研和研究方向无关的部分,不写也没事。

Education(教育背景)

这一部分就用最简洁的方式,写出自己的学校、专业、学位、获了哪些值得提及的大奖(比如国奖、论文一等奖)、GPA(如果很高或者前几名的话,可以写上),Coursework(看自己想不想写了,如果上过一些比如三高、硬核数学课,这些都可以写)。最好用时间倒叙。

注意,格式整齐即可,不要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Research Experience(研究经历)/Working Papers(已经写好的文章)/ Work in Progress (正在写的文章)

在写自己的科研经历的时候,标题要加粗,然后把自己这个项目做的是什么,几个词写出来。要让老师一秒中就能归类到这是一个什么科研项目。

比如,可以用关键词法,就是把自己研究的几个变量直接标出来。如果我做了一个RA,是研究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股价信息含量的关系,那么就可以写”Insitutional Herding and Price Informativeness";如果我研究的是“如何识别假因子,以防对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的估计有严重错误”,我可以写“Spurious Factors,Expected Return and Volatility Forecasting"

还可以用更加复杂的句式,把自己研究的问题直接写出来,比如“Does Institutional Herding Increase the Stock Price Informativeness?”,“Reduce Overfitting by Penalizing Spurious Factors",看你怎么写排版漂亮了。但注意,最好题目不要太长,一行以内为佳。

下面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时,首先一句话就把自己研究的什么问题要说清楚(你要expect到老师可能就只看到你的第一句话),然后就把自己最值得被提及的经历(也许是一个重大贡献,也许是一个很难的东西)提出来,但也要简洁。

越靠后的句子,教授看到的概率越低,如果成功用两三句话让教授对你感兴趣,那后面的句子被看到的概率大大增加,这就为自己赢得了时间。

如果自己有成型的paper,或者正在写,那么题目就自然是paper的名字,下面附上自己的Abstract,如果太长也要精简。前提也是一句话说清楚自己做了一个什么事,比如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来测量羊群行为,那就可以写”I proposed a novel method of measuring investors' herding behavior. (后面还可以加一点从句说明一下怎么novel了)

具体简历怎么排版,建议就到官网上去看教授们和Job Market Candidates是怎么排版的,有些人会用LaTeX的可以用LaTeX标准的学术简历模板。

注意,如果你的文章已经发表/R&R,那就按照老师们怎么写自己的“Publication”的方法去安排,因为那个顶尖期刊本来就证明了你的实力。如果还没发表,但已经成型,可以把简介写上,就像Job Market Candidates一样。

References(推荐人)

去各个学校官网找今年即将毕业的PhD(Job Market Candidates),看他们怎么写的,自己也怎么写就行。

文书(PS)

有的学校叫Personal Statement,有的叫Statement of Purpose,等等,就类似是一个文书的意思。

文书的撰写确实我之前很紧张,很多次打磨,我以为委员会会看的很认真,但最后感觉并没有看得很仔细。

但还是要好好准备,在推荐信这些重头戏之后,也许在剩下shortlist里面再选人的时候,就会详细看你的文书这些了。

文书我的结构大概是这样(可以有很多很好的结构,这里只是我的):

  • 开头:就是简单开个头,类似托福综合写作的开头。
  • 教育经历:介绍自己的背景,做了哪些事,最后引出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规划。
  • 研究经历:分好几段写,我写了自己做的几段RA,成果,思考,升华。
  • 研究兴趣/正在做的项目:我分了几段写,写我的几个兴趣,然后配上这个兴趣下我写出来的paper,发现了什么,有啥创新点。
  • 选校:为什么要选这个学校,煽情(据说如果不是有很强的渊源,效用都差不多)

开头

我就写我的初心,为什么喜欢上了经济学,而为什么又especially金融学,最后以至于我的理想就是投身科研。各有各的写法,有人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有人讨论一个社会现象,等等,你觉得不错就行。(几行搞定,不要太长,5行左右就不错了)

教育经历

我回顾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哪些学校哪些项目,取得了一些成绩,然后为什么读了二硕。这些岁月的洗礼不断淬炼我的意志,坚定了投身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志向。我还穿插回顾了我自己学会了那些solid的技能(比如数学、各类编程)。然后最后我提及了我的职业规划。

我就用了一段,这里各取所需,看自己的安排。注意把自己的经历要会“起承转合”,用逻辑线联系起来,几个项目为什么要读,读了有什么进一步的思考,和下一段经历怎么联系起来的,可以串起来。

研究经历

我回顾了我的几段RA,分了很多段,每段RA各一段。第一句我介绍了我跟哪个老师做RA,为什么跟他做的起因,怎么结缘的。然后我一句话简单介绍了这个RA的主要内容。之后就细细展开自己做了哪些,有什么卓出贡献、闪光点。最后我会写这段RA带给了我什么,我有了哪些思考,哪些升华,然后为下一段RA做出伏笔。

比如,我曾经写了这一句话:

然后引出了我下一段,我下一段就做的Factors相关的研究。

重点在于:1.开头要明确,简洁介绍你做了什么;2.中间详细介绍的时候把自己做的最好的地方要突出;3. 结尾的时候要有升华思考和伏笔。

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不会完全是机缘巧合,一定有逻辑线和因果在里面,所以写PS的时候要会串起来,找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逻辑线”,不能让别人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个逻辑线最好是能带着自己的思考一步步深入的,比如我的A经历为什么让我觉得该做B了,B的一些经历又让我进一步做了C,中间有了一步步更深的思考,现在我觉得是时候申请贵校了。这样子看起来就是一个story。

当然,我的几段经历,真实情况就带有很好的逻辑线,它们本来就体现出我过去经历中的一种奋斗和缘分的结合,我自己争取到了很多贵人,连带着遇到了很多其他帮助了我的人,然后以前失败了很多次,再后来越来越容易做成功事情,随着认识的人、见过的事越来越多,我不断进步,这些回想的时候是有传奇色彩的。

比如我的几段研究很多都是前一个老师觉得我有潜质,推荐给后一个老师,从而一步步打开自己的科研局面的,当然中间也有我奋力争取他们认可的成分。在回忆这些情节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带有真情实感,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确实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它们让我更加饱满和对未来有信心。(因此写PS有的时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你真的做了很多)

如果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经历确实有的偶然性太大,那也可以选择写出这个偶然性,也是一个有趣的点。但最好不要满篇都是偶然、奇迹、运气,那可能是自己没好好思考过去呢。

研究兴趣/正在做的项目

我的研究兴趣当时写了两个,恰好一个是我RA的领域,一个是我论文的领域,我就分了两段。我先介绍了我的研究兴趣领域,然后说我感兴趣这个领域的哪个具体课题,为什么,这个方向现在有哪个点我觉得值得被深究一下,因为我发现很多学者在XXXX地方好像有点欠缺,或者说XXXX课题目前很火,我觉得我也有自己ABCD的一些独特思考。然后我就介绍了我就正在写一篇论文/做研究项目,它研究了XXXX,我发现XXXX,以后我打算进入博士之后,继续深挖XXXX。

选校

两个点:1.夸;2.找渊源

夸:这个就自己头脑风暴吧,把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学校就写出来。比如怎么知道这个学校的、研究方向怎么适合、哪个喜欢的教授、读过XXX的paper、学校文化有多喜欢、这个城市有多lovely…….

找渊源:这个我一般就是比如推荐老师有coauthor在这儿,我的推荐老师在这儿,我在这儿交换过/读过书,上过XXX的课,就类似这种,如果自己老师就在这个学校任教或者有coauthor在这个学校,那就有的写了。

我感觉选校上可以写的不多,我一段就写完了。

文书的重要性我没有办法明确评判,没参与过招生,我感觉可能委员会会读每个人的,但不知道会读多么仔细,因为真的每个top校都是上百甚至几百个投材料的,委员会的老师估计初审会跟批改高考作文那样速读,后面在shortlist也许会更加精细的去分析你的材料,甚至读你的paper。所以要把干货突出并且放在最明显的位子上,给自己争取进一步的机会,也要认真去写PS。

最后注意的点

  1. 文书字数不要太多,两页纸以内,我用的Times New Roman,五号字,稍微把页边距拉短了点,大概1200-1500字就差不多足够,更短也可以。(有的学校有字数限制,自己微调)
  2. 用语不要太过高傲,觉得自己做出了什么诺奖级别的贡献,要实事求是,过度的自夸,尤其是不真实的“拉踩”可能会让别人觉得缺乏学术界应有的谦逊和求真的性格
  3. 语言可以好好润色一下,英语至少要过关,有可读性。

面试

我当时申请的项目主要是committee录取制,所以最后你的面试官并不能有100%的决策权,有的时候会有多个面试官,有的时候会有几轮面试,到最后可能还有招生主席面试。

我在面试之前没有想到过自己的这些面试风格会这么多样,中间的过程用“惊险刺激”毫不夸张,而且到了后面又有很多的传奇色彩,既有机缘巧合和轻松愉快,又有各种运气和智慧的博弈。

好好准备面试,面试的重要性不低,在有些项目的最终轮里,甚至可能有决定性作用。

总体回顾

一般来说,面试的时间很多样,有的学校很早就开始第一轮面试,比如HKU在12月初就开始组织面试了,多数学校会在1月底2月初开始陆续发面试通知,然后2月初到3月开始面试,整个申请期都要多注意邮件。

当然,我那年也有一些top校会发面试较晚(Booth、Wharton之类的),每个学校发面试的时间有他们自己的计划,他们也会考虑同等级学校竞争对手怎么跟他们互相博弈。

第一次面试一般就是在short-list之后,经过简历关筛选,剩下了20-30个人左右(这个数字只代表我了解的部分学校),然后开始发邮件通知面试。大多数是1月底开始发通知,2月整个陆陆续续面试通知+拒信一起发,分多批来面。

部分学校会先有一个线上录视频的面试,叫“One-way Video Interview”。就是给你一个网站,然后里面会随机出现几个问题,看到问题之后有一点点准备时间,然后就开始讲,是限时的,全程录像(就想象跟托福一样那种,只不过会录视频)。进入这个流程的人可能会比较多,不算严格的第一轮面试,可以算第0.5轮。

然后正式的面试一般是在Zoom上,会有一个或几个教授开始跟你聊。一般收到面试邀请之后,给的时间不会很多,当然面试官会给你一些选项,问你大概啥时间行,有的更加随意一点就直接私人邮件一样地问“你啥时候有空咱聊聊?”,多数会把时间定在收到邮件后一周以内,具体自己要灵活规划一下。

第一轮面试一般就会有人入选,如果很牛的人,或者委员会很想要你,可能第一次面试之后过几天就给你发Offer了。

精彩的地方在于如果你在第一轮面试后,没有第一轮收到Offer,委员会可能是把你放到了waitlist里面,第一批发的同学有一些如果拿到更喜欢的或者更top的学校了,他们拒绝这个学校之后,委员会会在waitlist里面顺位或者再选择面试一遍,这个时候的面试往往会在3月到4月展开。

这个时候就真的是在斗智斗勇了,届时如果时间临近4月,他们还没招满人,当然这时肯定还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正在经历“杳无音讯”的焦虑情况,那么他们会发邮件在组织面试,或者单纯叫“咱聊聊”,然后跟你会谈各种各样风格的问题,一是看如果给你发offer你有多大意愿来(此处省略很多酸甜苦辣),二是再看看你这个人做学术的潜质怎么样。

学术界的面试风格就是经常很多轮博弈在里面,其实Job Market Candidate他们找教职会更加磨人,各种Campus Visiting各种多人单人presentation然后一直持续好几个月。就把它当成一种精彩的动态博弈过程,一段紧张但美好的经历就行,毕竟有面试总比没面试好。

注意:不到收到offer letter时,无论面试官给你说了什么,不要100%确定自己就能拿offer,保持冷静谨慎。具体不展开了,无言胜过万言。

面试考察什么?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教授招PhD是考察你的科研潜质,是不是未来可以做出开创性的成果,成为学术star。那么什么是好的科研潜质呢?我认为考察主要三个方面:

  1. 思维层面:是否有很好的经济/金融直觉。它可不是说我会背诵多少公式和算法,而是能不能思考一个经济问题或者定理时,把Intuition(直觉)说的很明白(Intuition在学术界相当重要)。现在学术界相当看重对一个问题的独特理解,数学模型只是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规范化思维的一种载体,会推导模型可以帮我们思考,在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之后,可以让数学帮我们延申直觉,但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新的Intuition,加深对社会和人的理解。
  2. 技术层面:这个就是看你是不是掌握了一些做理论或者实证科研的一些技术工具,你做RA和上课的时候就能学到。这个其实在面试里面,我没感觉到考察了很多。
  3. 情商层面:以为做学术研究不需要情商了吗?错!做学术(至少我这个领域)简直太看重情商了,甚至不亚于业界,因为发论文很多是合作者一起发,而且要经常到世界各个地方大学去游学、开Seminar,能有学术界的open-minded,能把自己的观点sell出去,能network到大牛,能找到很好的合作者,能想办法找到很好的数据/访谈对象,能给学校拉来赞助,这些全是靠情商。所以学术EQ素养也是被重点考察的一个方面。

面试流程

面试流程的多样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总结一下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

  1. 标准流程:自我介绍+对着申请材料问科研相关的问题+其他。
  2. 加试流程:自我介绍+先考你几个金融课的技术问题+对着申请材料问科研相关的问题+其他
  3. 商业流程:自我介绍(也许都没有)+你想不想来?你申了啥?拿到啥offer了?你想选哪儿?
  4. 闲聊流程:自我介绍+纯粹闲聊,生活/校园/文化/认识的熟人/科研的意义/饮食/婚姻家庭
  5. 社牛流程: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主要说,讲他自己的研究,哪个有趣的事情,自己倒像个倾听者,能插上话就不错了。

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标准流程

这个是需要好好准备的流程,因为一般来说面试还是会围绕着自己的申请材料展开,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教授招PhD是考察你的科研潜质,具体前面讲过了。所以面对标准流程时,要让面试官觉得你这个人有学术思维深度,而且有学术界的优秀品质(实事求是,谦虚自信)。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许面试的时候会有一些必问问题,但是老师并没有针对你的材料排练过,所以他们还是看着CV之类的材料,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发问,只不过都是围绕着你的科研展开的。

一般来说,经常会以自我介绍展开“Briefly Introduce yourself”,自我介绍准备短一点,2min左右差不多了,简单过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科研经历、研究兴趣诸如此类就行,就是个开场白。

然后,有的学校会为了有更多跟你聊的出发点,会找你的可以讲的东西,比如:

"Please briefly introduce your proposal/paper"

或者,

"Please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RA with XXX"

诸如此类,这些开场找话聊的地方无外乎就是你的几个科研经历和论文。

注意,上面这些briefly introduce都简洁一些,先说最重要的,一两句话把做了个啥事说清楚,然后讲自己最突出的地方/创新点/重要发现。不要想着把细节全都说清楚,那就不brief了而且还会让教授抓不住重点,有的时候论文/RA这些说个3min左右说清楚就行。而且经常其实说一半教授就会打断你了,中间找个有趣的点就发问了。

在准备标准流程时,最好提前把CV/PS完全吃透,尤其科研相关的,每个细节,尤其是你RA/paper里的创新点/重要贡献,这一块儿他们会着重去问,这里要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尽量提前准备清楚,可以先写个word准备一下,大概能用英语复述出来。

要注意的是,他们在问你的论文和RA时,往往会考察你对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解,也即intuition,看你修炼的内功怎么样。会重点问下面几个方面:

  1. 你的这个RA/论文,为啥这个问题interesting?对经济学研究的贡献之处是什么?
  2. 你的研究的经济学Intuition在哪儿?

比如我跟面试官讲我做的一个研究,用神经网络构建投资组合,研究最优组合的特点。面试官没有去问神经网络是什么,这太CS了,他们问了我这样的几个问题:

这就是要求你解释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工具,它的经济学道理是什么样的,还是落脚于intuition上。

注意,如果答不上来,或者教授argue你论文一个地方错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错,你可以自信的defend,就跟答辩一样。但如果明显你都知道自己有问题,或者你真的不知道,你可以make guess解释一下之后谦虚的说"Actually I don't know the exact answer, but I would figure it out in my PhD life".(只是一个例子,不要照抄照搬,要随机应变)

总的来言,不要跟招生官无理硬怼,闹不愉快,那样很可能是减分项,有时可以一定程度承认自己的问题。就比如“我也是个学生,我可能没有了解那么多,我觉得我以后读了phd肯定就更有体会,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读PhD”,我们的Job Market Candidate在Seminar讲自己Job Market Paper的时候,听众argue一个问题,他们有时候都会说“Ok I'll think about it. I'm gonna talk to you after the seminar."(注意随机应变)

谦虚+自信,要注意把握这个度,这个玄学一点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加试流程

我在面试有一个学校时,遇到了先问几个金融学的学术问题,再讨论自己的材料。它们就是平时资产定价/公司金融里的课程问题,但是他们明显不只是问你会不会公式,而是侧重于问你这个定理背后的逻辑和直觉。

比如:

这里要注意了,自己把课程材料复习明白,一定要从直觉上回答它们。如果实在不会,也可以说“I don't know too much about this, because XXXX, but I think XXX (some economic intuition guess)"

注意不要明明答错了还胡搅蛮缠嘴硬,学术的东西可能没法和稀泥,硬怼反而会是减分项。

商业流程

有的学校短平快直奔主题,我也不想再考察你了,我挺想要你的,但不知道我在你心里多重要,我要看看你到底想不想来我们这儿。

这种我听说有的学校初面就这样了,而我是在3-4月就是比较晚的时候的二面或者招生主席面的时候,经常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具体而言,他们会关心你手里现在有什么?你申了什么?你想选哪儿?他们考察的重点就是”如果我打算给你发offer,你想不想来“

具体怎么应答,我没有好的分享心得,我自己也不确定我当时答的怎么样。这种比较“斗智斗勇”的问题也许去看看卖货的商家一般怎么答更合适,但可以先有个expectation,注意保持冷静,见招拆招。

闲聊流程/社牛流程

这种情况其实还挺多的,我在美国学校面试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而且也听说有不少top都是这样面的。因为推荐信+其他材料可能基本上已经决定老师想不想要你了,来面试一下其实就是聊一聊看个“眼缘”,觉得你这个人能不能聊得来,性格适不适合做学术。

这种情况老师就跟拉家常一样,东聊聊西扯扯,比如有个教授就跟我说“哦你在LSE读硕士啊,太酷了我很喜欢那儿/我原来也是LSE F&E的学生……谁教你课啊?啊Ian Martin! 那人很不错啊…….还有谁?哇Christian Julliard!他太有趣了,我跟他关系可好了,你帮我给他问好!”

类似这种,还会聊到他的研究,他觉得他的研究很有意义,他们给非洲一些国家政府做项目,在那里建立了网络银行,帮助了很多需要资金支持的人。这些就是很随意了,一开始可能会问你“为啥想读PhD呢?”,后面的问题就完全随机了。

在这里倒不是说要提前准备啥,倒是应该平时多跟人闲聊,就看会不会聊天了。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可以交流,而且对学术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自信,且挺有热情的,能接上学术对话。

面试常见问题

总结一些我当时面试,给自己准备的一些问题,仅供参考,祝同学们面试顺利!

简单介绍类问题:

这类问题建议准备的简短一点,个人感觉不超过3min为宜,其实很多时候你还没介绍完教授就可能发问了,所以把最重要的、概括性的、闪光的放在前面

  1. Briefly introduce yourself.
  2. Briefly introduce your related research experience.
  3.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your RA with XXX.
  4. Briefly introduce your related research experience.
  5. Introduce one difficulty you have overcome.
  6. Briefly introduce your proposal.
  7. Briefly introduce your paper about XXX.
  8. What are your research interests?
  9.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your work in XXX, how is that related to your passion in doing a PhD.

关于科研:

  1. What's the meaning of your research proposal?
  2. Why you study typically the Chinese/Japanese/UK market?(如果你研究了某个对方教授陌生的市场)
  3. Can you tell us more about your new method? What's the benefit of this new method? (如果你的论文里有什么新方法)
  4. What is XXX Method? (如果你用了一个以前文献中经典的办法)
  5.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your data and data cleaning process.
  6. How do you solve the endogeneity problem? (Robustness)
  7. What other people do in measuring XXX? (如果你测量了一个XXX,想问你其他文献中是怎么测量这个的)
  8. Which paper links to your proposal/RA the most? What's your difference?
  9. What's the meaning of your RA work?
  10. How does your reseach help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nomy/financial markets?
  11. How does your research have impact on the real world?
  12. What's the future prospect of this field?
  13. What is XXX (这里把一些特殊的名词/概念准备一下)

其他:

  1. Why PhD? Why research?
  2. Why do you like this field (such as Asset Pricing, Corporate Finance or something more specific)
  3. What is your long-term goal?
  4. What is your plan for the following year before PhD?
  5. What is your favorite paper?
  6. Why this school?
  7. How do you get the newest information in academia and society? Do you use Twitter or XXX?
  8. Are you applying to any other programs? How would you decide then?
  9.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 to ask us?

注意:

  1. 这里不会提供答案和分析,因为我暂时也没有标准。

2. 仅适用Fin/Econ且偏学术类的面试,其他的学科/方向不太清楚,可能很不一样。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園(1)

1985年建成的“石景山雕塑公園”,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南路”與“八角西街”交匯處的東北側。公園建有“水景雕塑區”、“林蔭...

· 2分钟前

严冬绿田| 节气物种日历:冬至 • 小麦

作者:张敬莉 编辑:生态客团队 秋种与夏收 冬季低矮的小麦田,(图片来源:geo.msu.edu) 严冬时节,在降雪稀少的华北平原 ...

· 3分钟前

陌陌是什麼軟件,又是幹嘛用的

陌陌記得第一次用陌陌是15年的時候吧,一個女生朋友告訴的,我想著那既然女生多,機會就大瞭。可能我本身條件太普通,玩瞭一...

· 3分钟前

房價地圖 | 上海134個板塊「早期商品房」價格公佈!15個板塊超過10萬/㎡,淮海中路、七寶板塊數據亮眼!

關於房價地圖一房一萬已經出到第5期瞭,之前的4期想必大傢都已經看過:·上海134個板塊的房價地圖·5年板塊價格漲跌幅地圖·上海...

· 4分钟前

繪圖工具千千萬,為何作圖還“難產”|教你針對性選擇最合適的科研繪圖工具

曾經有位論文審稿人在自己的博文中寫道:“我審稿時看稿件的順序是題目、摘要、圖表、前言、參考文獻和正文”。圖表是有效的交...

· 4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