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最早指的是莫桑比克口孵非鲫,而现在可泛指慈鲷科切非鲫属和口孵非鲫属多种鱼类及其杂交后代。现在“罗非鱼”一词已经成了慈鲷科非鲫属(Tilapia)和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多种鱼类及其杂交后代的泛称,英文统称为Tilapia。
除了非洲鲫鱼,罗非鱼还有很多别名,譬如福寿鱼、吴郭鱼、越南鱼等等,香港人管它叫金山鲫,台湾人叫它台湾鲷。抛开别名不说,“罗非鱼”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些让人困惑,它是从何而来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罗非鱼经越南传入我国广西。罗非鱼在越南语中写作Cá rô phi,Cá 是鱼的意思,rô phi即“鲈非”,所以音译的“罗非”两字也就是“非洲鲈”的意思。Cá rô phi连起来就是“非洲鲈鱼”,指代非洲产的鲈形目罗非鱼非常合适。
自引进后,由于不规范养殖造成大量罗非鱼逃逸到野外,凭借超强的“装备”与“技能”,罗非鱼很快就成为一方强者,霸占江湖。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生物入侵物种名单里,罗非鱼是名列前茅的“种子选手”。首先是罗非鱼身上坚硬的武器——硬棘。罗非鱼的背鳍、臀鳍、腹鳍上都有硬棘,在面对被捕的危险时,可用于刺伤敌人或是增大面积让捕食者难以直接吞食,从而保护自身。
其次罗非鱼不挑食的特性使得它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罗非鱼的食性很杂,基本上一切能吃的物质都能转化为罗非鱼生长所需的能量,因此就算在富含腐殖质、水质较差的水域,罗非鱼也能自在生活。雄性罗非鱼在繁殖期间会游到沿岸的淤泥处,利用胸鳍和口挖出一个个泥坑,充当求偶场所和育儿室。
这一行为不但会破坏水底植被的正常生长,也侵占了其他水生生物生长。
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快,且繁殖周期较短,一年内能进行多次繁殖。幼鱼一般几个月便能性成熟进入繁殖阶段。虽然罗非鱼产卵量并不算大,但雌鱼的口孵习性和护幼行为,使得其后代成活率较高,因此在野外容易形成多代共存庞大种群。凭著无肌间刺,食用方便,价格低廉,营养丰富,养殖罗非鱼甚至远销海外,可谓是名满天下。
部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