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如其名,地名又何嘗不是,那些看似習以為常的地名裡,藏著的都是這片土地最久遠的故事。
它們或因山川河湖而生,或寄托於美好的願望,或蘊含歷史變遷的軌跡……我們將安徽地名一一鋪展開來,就是一部華夏悠久文明史、大美河山的動人畫卷。
01
一本安徽地名錄,半部中國史
安徽地跨南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既有繁昌人字洞、“和縣猿人”遺址,又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青蓮崗文化和印紋釉陶文化影響的區域,老子從這裡走出,最終創立瞭道傢學說。
▼ 渦陽博物館內,來源/亳州市文化旅遊體育局
陳勝吳廣在此揭竿而起,掀起瞭秦末農民起義的巨浪,項羽兵敗至此,於是有瞭“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悲壯故事,朱元璋更是發跡於江淮之間,最終成就瞭大明帝業。
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安徽成為兵傢必爭之地,也因此,地處四戰之地的安徽在歷史上長期處於南北政權對峙的最前線。
|
安徽地名保存著民族記憶
盡管戰爭分裂的時代早已遠去,但那一段段民族記憶卻在安徽地名裡得到瞭延續,西晉末期的永嘉之亂是華夏民族的悲傷史,北方一片狼藉流民大舉遷移南方,因而期盼安寧成為永嘉之亂後所有人共同的願望,於是便有瞭“永懷安寧”名字的誕生——懷寧。
▼ 懷寧縣觀音洞水庫,來源/安徽省旅遊局 =
在世人的印象中,南朝(宋齊梁陳)是萎靡、文弱的樣子,但現實中的南朝也不盡然都是如此。
它也可以充滿鬥志,收復故土成為那個年代最大的願景,梁武帝便是那個靡靡之音時代的強者,“平定遠方”“收復中原”成為梁武帝的至高追求,於是他將一個鄰近北方的新縣命名為“定遠”,以示時刻不忘北伐。
▼ 定遠黃山壩,來源/王喜春&滁州文化旅遊
6e3dc2965388aa2ad190fd6dbb2a1d00
要收復國土的不僅有南朝,還有八百年後的南宋,隻是從行動派變成瞭婉約派,從“平定遠方”變成瞭“懷念遠方”。
南宋時期,宋理宗同樣時刻不忘北伐,曾答復臣下道:“荊山為城,義在懷遠。”取意懷念遠方不忘收復中原失地,於是築荊山城,設懷遠軍,這便有瞭延續近千年未改名的地名——懷遠。
▼ 魅力“榴城”,攝影/王霞;一橋飛架南北,攝影/帖東;來源、榴鄉懷遠,來源/榴鄉懷遠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懷遠與定遠都曾時刻提醒著當時的國人不忘收復中原失地,寄托的都是華夏民族最真切的執念。
分裂年代不僅有戰爭,和平的曙光也曾出現。南北朝時期,北齊為瞭圖謀霸業,準備將蕭淵明送回南方,以立為皇帝,於是兩國會盟,和平近在眼前,故將會合地命名為“和州”,即如今的“和縣”。
戰爭既可以對外,也可以對內,中國歷史上民族內部的戰爭總是頻繁出現,遠有戰國年代列國相互攻伐,近有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如何治理新征服的地區成為統治者的必考題。
漢武帝給出的答卷之一是改名,漢武帝北攻匈奴,連通西域,西漢迎來最興盛的時期。
然而在帝國的南方,卻有一件事曾讓他煩惱不已:位於“六”地的淮南國、衡山國發生叛亂,最終叛亂平定瞭,政權再次一統,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於是“六安”名字誕生。
▼六安淠河風景,來源/圖蟲創意
下一個皇帝親自改名的案例來自於聞名中外的“徽州”,藝術皇帝宋徽宗時期,方臘在今皖南地區起義,一度呈燎原之勢,後來朝廷平定方臘後,宋徽宗有感於應加強對歙州的管理,故改歙州為徽州,意味著對當地的管理要牢牢束縛住。
與皇帝有關的地名還有更美好的一面,東漢建安初年,孫策已平定宣城以東地區,然後孫吳置廣德縣,縣名取得很講究,意在標榜“皇恩浩蕩,帝德廣大”。
皇帝年號同樣也可以作為地名ID ,金章宗泰和年間,改陳留縣為泰和縣,以年號命名,後來元改為太和縣,這才有瞭“太和板面”主角——“太和”地名的降生。
將皇帝賜名發展到最高峰的無疑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濠州“土著”,即使做瞭皇帝後對傢鄉的感情卻是與日俱增,於是在明朝建立後,他將傢鄉所在地升級為府,後來他又將府治遷往新去處,因新府治在鳳凰山之陽,明太祖朱元璋賜府名“鳳陽”,甚至一度在此設立中都,準備將都城遷至鳳陽,至今鳳陽還殘存著中都城遺址。
▼ 位於鳳陽的明皇陵,來源/安徽文旅官微,攝影/落榜進士
||
因“古”得名
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得到皇帝的“寵幸”,但即使沒有背靠皇帝這個大IP,安徽依然有眾多地方憑借厚重的歷史成功出線,它們中有的曾為國都,有的曾為古國,有的曾為“借來”的名字……
商代,亳州曾為成湯之都,戰國時,古壽春(今壽縣)曾為楚國後期的首都,今日江淮中部大量的“郢”地名據說即是楚文化的遺存。
▼ 壽縣古城墻,來源/安徽文旅官微,攝影/凈土199004
而安徽這片土地曾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古國,將安徽地名歷史拉長至兩千年以前。
桐城派的故鄉——桐城即如此,春秋時此地為桐國,此後建制變動頻繁,隋朝設同安縣,唐朝“取桐鄉為名”設桐城縣,千年“桐城”地名史已經超越瞭單純地名的含義,而是承載瞭當地數千年的古桐國歷史以及“桐城派”文化。
▼ 桐城文廟,來源/圖蟲創意
桐城的鄰居舒城得名史也類似,周武王伐紂後封功臣偃姓子爵於此,立為舒國後分立舒庸、舒鳩、舒蓼、舒龍、舒鮑、舒龔,史稱“群舒”,舒城便是群舒地域之一部分,漢高祖置舒縣,九百多年以後,唐玄宗在此地設舒城縣。
▼ 舒城萬佛湖,來源/ 攝圖網
65b333b5e9e2facf4a63c7ea352a9100
同樣的起名套路下一位選手卻玩出瞭新難度。
相傳古代高陽氏在椒陵山(又名覆釜山)建立古椒國,春秋時為楚椒邑,後為全氏居住。漢朝時,在故椒邑置縣設治,故名“全椒縣”。
相較而言同樣是因“國”得名,宿州、蕭縣要簡單直接得多,完全匹配北方人直爽的個性,春秋時期“宋國遷宿國於此”,這便是“宿州”地名的由來。春秋時皖北存有蕭國,秦以古蕭國為名將該地改置為蕭縣,於是才有瞭朗朗上口的“蕭縣葡萄”“蕭縣羊肉湯”。
|||
“移花接木”的地名
名字不僅可以原創,也可以復制粘貼。
南北朝時期,北方大量流民湧入南方,為瞭安置流民,江南朝廷選擇瞭僑置的方式,即將北方郡縣直接在南方復原,而這種郡縣叫做僑置郡縣。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有的僑置郡縣消失在歷史當中,有的卻反客為主,替代瞭原來地名,成為當地唯一的名字,南陵、繁昌、當塗便是這一類強勢的僑置縣。
▼ 當塗縣曾為太平府首縣,圖為復建的古城墻,攝影/上江墨
它們名字的背後反映的是南北朝時期華夏大地風雲變幻的歷史歲月。
02
山水畫卷中的地名
|
“水”的角色
安徽地形多樣,山巒密佈,既有巍峨挺拔的皖南山區、大別山,也有間斷凸起的眾多低矮山丘,兩大山區又將安徽分割為三大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新安江流域,加之密密麻麻的支流,構成瞭江淮大地上密如蛛網的水系,因此“山水”成為瞭安徽地名最好的起名參照物之一。
其中最具話題性的莫過於“兩個胖胖歡迎您”——合肥,其實合肥應為“合淝”,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此,而得名“合肥”。
▼ 環城馬路內老城區,攝影/ 另影先生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迄今已有兩千餘年。
安徽第二大城市蕪湖也因水得名,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此地命名為“蕪湖”。
▼ 蕪湖街景,攝影/infinite
同樣與水有關滁州名字的由來則簡單許多,滁河是長江支流,流經滁州境內,故滁州,因滁水而得名。
滁州境內的來安名稱也來源於河流,即來安水,據《太平寰宇記》:“來安水在縣東三裡,源出馬岑山,東流至來安村為名。”
在安徽因水得名的案例比比皆是,遍及皖南、皖北。
涇縣來源於“涇水”。
▼ 位於涇縣境內的“皖南川藏線”,來源/涇縣文化旅遊
郎溪來源於“建平縣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望江瀕臨長江,故曰“望江”。池州貴池,因“貴池水”得名。潁上因“潁河”得名。渦陽因“渦水”得名。
現代的“淮南”之名,更是簡單標明瞭其位於淮河之南的地理區位。古徽州山清水秀,這裡有一望無際的大山,亦有無數奔騰的溪流,“績溪”於是應運而生。
▼ 績溪龍川胡氏宗祠,來源/績溪縣文旅局
同為古徽州的歙縣,也逃不過河流命名的規律,因境內高山環抱峰巒起伏河流縱橫縈回曲折,故以為“歙”為名。
▼ 位於歙縣的徽州古城,來源/徽州古城景區
||
靠“山”得名
安徽是一個名山眾多的省份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聞名海內外,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構成瞭安徽山區的主體,而這裡也成瞭安徽因山得名最集中的地方,黃山腳下的黟縣便是最典型的代表,黃山古稱“黟山”“黟山”,腳下的黟縣順理成章因“黟山”而得名。
▼ 黃山雲海,來源/安徽文旅,攝影/水從澤
同屬徽州的祁門,亦是與山有莫大的緣分,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乃合名“祁門”。
位於大別山區的古南嶽天柱山,可謂是冠名專傢,自古以來它擁有天柱山、潛山、皖山等多個名字,漢武帝封其為“南嶽”,於是一南一北分別誕生瞭潛山、嶽西兩個市(縣)名,殊途同歸,都是天柱山的孩子。
▼ 天柱山,來源/安徽天柱山
因山得名並非僅在淮河以南的山區,在淮河以北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也有地方與山糾纏不清。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故事流傳至今,而故事發生地在“芒碭山”,這便有瞭“世界梨都”——碭山。
|||
大地的寵兒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擁有資源的稟賦不僅是一個聚寶盆,也是一個唯我獨有的商標。中國銅都即是如此,因山中產銅,漢朝時就在此設銅官,專管采銅鑄錢,形成瞭有一定規模的銅官鎮,又因本地屬丘陵地區故命名為“銅陵”。
▼ 銅陵天井湖,來源/安徽文旅官微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你是否想過這些場景其實都發生瞭一個地方,這便是項羽的傷心地——靈璧,當地盛產奇石,以“山川靈秀,有石如璧”命名,故名 “靈璧”,從此奇石也有瞭個正式的稱呼——靈璧石。
03
唐詩宋詞裡的安徽
|
詩歌裡的安徽
安徽地名不僅寫在歷史書中,寫在旅遊攻略裡,還藏在唐詩宋詞的字裡行間,大唐第一網紅博主——詩仙李白,先後5次來到安徽,寫瞭200餘首與安徽有關的詩歌,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成功送涇縣“桃花潭”出圈。
▼ 涇縣桃花潭,來源/安徽文旅
5238c8d48aafbb7f53023419f18bb6c7
宣城“敬亭山”同樣也是詩仙創作的素材。
李白也是出瞭名的大唐旅遊達人,乘船自由行成為他最常見的出行方式,在長江下遊的蕪湖附近有兩座山,猶如天門般矗立在江邊,李白被這個畫面深深震撼,於是有瞭作品《望天門山》。
李白在安徽送別友人的地方不止有桃花潭,還有宣州,每一句都反映出李白在此處惜別友人的難舍之情。
同為古代熱門打卡地的還有“西湖”,世人皆知杭州西湖,但在安徽卻也有一個“西湖”——潁州西湖(今阜陽)。
慶歷五年(1045年),歐陽修第一次途經潁州,初遊穎州西湖即被西湖的美景深深打動,寫下瞭《初至潁州西湖》一詩:
▼ 阜陽潁州西湖,來源/安徽文旅,攝影/玉樹臨風xg
4年後歐陽修調任潁州為知州,終於重睹穎州西湖的芳顏,詩人不禁心花怒放,整日遊賞其中,飲宴會友賦詩著文,甚至連處理公務亦在湖上。
▼ 潁州西湖全貌,來源/安徽文旅
在詩人看來,相比穎州西湖的美景,同樣秀麗如畫的揚州似乎都要遜一籌瞭,在潁州西湖,歐陽修度過瞭他一生中最後也是最為快樂充實的一年,期間他寫下瞭大量歌詠潁州和潁州西湖風光的詩詞作品。
▼ 潁州西湖歐陽修塑像,來源/安徽文旅
受詩詞作傢青睞的還有合肥,眾所周知,合肥還有另一個稱呼“廬州”,自隋朝起,廬州治所長達一千多年都在合肥,府縣一體讓廬州與合肥難舍難分,一首現代歌曲《廬州月》充滿詩情畫意,讓人浮想聯翩,可在千年以前,以廬州為題的詩詞卻早已出現,高產詩人李白再次以送別友人為題作詩,而這首詩的背景即是友人即將赴廬州上任。
▼ 廬州城內逍遙津,來源/安徽騶虞文創一白
蘇軾也曾在老友赴任廬州時作詩《孫莘老移廬州》寄別:
與廬州有關的詩歌不止於此尤其送別主題尤其多。
讓人意外的是,以“合肥”為題亦存有詩句。明代著名思想傢王守仁(王陽明)在立春日赴合肥途中見聞抒懷,留下瞭有關合肥的詩句:
更有傳奇色彩的是,與合肥關聯最深的詩詞大傢是南宋著名詩詞作傢薑夔(kuí),他創作瞭眾多有關合肥的作品,尤其是賦予瞭赤闌橋很多浪漫色彩。
▼ 位於合肥桐城路的赤闌橋,來源/合肥頭條君
薑夔曾在《淡黃柳》小引裡提到:
在《送范仲訥往合肥詩三首》之二中又提到:
詩詞中的赤闌橋正是薑夔悲壯愛情故事的不朽見證。
▼ 薑夔塑像,來源/合肥頭條君
||
“別人傢”的好名字
古代安徽自然災害及戰爭不斷,因此安徽眾多地名也反映瞭人民期盼風調雨順、平平安安的美好願望,安慶之名正來源此,它由“ 同安郡”和“德慶軍”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寄托瞭人們美好的祝願。
▼ 安慶振風塔,來源/安徽文旅
在東漢建縣的寧國,名稱寓意則更加宏大,寧國名取自《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寓意邦寧國泰,長治久安。
道傢的老子是安徽人,其創立的道傢學說卻影響瞭一個安徽地名的產生,隋朝取道傢之語句,將長江北岸與巢湖之間的新縣命名為“無為”。
最具戲劇色彩的地名誕生在唐朝,晚年的唐玄宗好大喜功,他將生日定為“千秋節”,李林甫等人為討好皇帝建議“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置千秋縣”和“千秋節”呼應,再後來又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而千秋縣也改為瞭天長縣。縱然“天長”之名來源於皇帝的享樂,但如今早已失去瞭原本的意義,成為瞭天長地久的美好寓意。
進入現代,安徽人將寄托美好願望的起名傳統延續到瞭20世紀,“長治久安,人壽年豐”多麼美好的畫面,所以有瞭長豐。
▼ 長豐雙鳳湖,攝影師/金繼華
當我們翻開安徽地名錄,探究每一個地名背後的來歷,才發現平凡之下隱藏著多麼精彩的故事,它們代表瞭五千年華夏文明史,它們見證瞭古代戰爭的刀光劍影,它們描繪瞭山川河湖的華麗景色,它們襯托瞭一個時代最真切的願景。
沒有一個地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歷史上的興衰早已印刻在地名之上,而地名也早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身份象征。
▼安徽黃山,來源/圖蟲創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