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朋友約瞭一起看這本,所以上一本《被討厭的勇氣》看完可,這周就看瞭《幸福的勇氣》。
坦白講,初步閱讀過後,我覺得這本可能更適合教育從業者閱讀。當然啦,我那個朋友是高中語文老師,讀這本書也算是和工作相關吧。至於我,我就是隨意看看啦。
這本書是上一本的青年從圖書管理員之後,做瞭老師,用課題分離的方法,但是感覺自己教不好學生,很困惑,所以繼續來請教哲人。
1.課題分離放在教育裡,是放任自流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都有極力逃脫無力狀態不斷追求進步的需求,也就是“優越性追求”。人都追求自由,追求脫離無力而不自由狀態之後的“自立”。這是一種根本性的需求。教育不是“幹涉”,而是“幫助”其自立。
教育的關鍵就在於獲得這種“人格知識”,取得自立。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行為方面的目標和心理方面的目標。
行為目標:
(1)自立。
(2)與社會和諧共處。
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也有以下兩點:
(1)“我有能力”的意識。
(2)“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
當教育、指導、幫助都以“自立”為目標的時候,其入口就是尊重,唯此無他。
對於尊重得解釋,引用瞭弗洛姆的兩句話來解釋:
“尊重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並認識到其獨特個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
尊重是鼓勵之源。
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要努力去發現那個人本身的價值,並且進一步幫助其成長發展,這才是尊重。在企圖操控和矯正他人的態度中根本沒有絲毫尊重。
尊重他人的興趣——我們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a2709c8e86951134442b414138cede4e
2.尊重和共鳴?
人並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不是“世界如何”,而是“如何看待世界”。我們都無法脫離主觀。
我們一般認為的共鳴,也就是想著“我也是一樣的心情”去同意對方的意見,其實這隻不過是贊同而非共鳴。共鳴是接近他人時的技術和態度。
通過你的身體力行來向他們展示什麼是尊重。展示尊重這種構築人際關系基礎的方法,讓他們瞭解基於尊重的關系。阿德勒說“怯懦會傳染。勇氣也會傳染”。當然,“尊重”也會傳染。
675bf0b2e16b385eb45618ceed96b569
3.“問題兒童”五階段
問題行為五階段
1.稱贊的要求
他們的目的始終隻是“獲得表揚”,進一步說就是“在共同體中取得特權地位”。他們並不是在做“好事”,隻不過是在做“能獲得表揚的事”。他們的生活方式(世界觀)就是“如果沒人表揚就不幹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就幹壞事”。
2.引起關註
好不容易做瞭“好事”卻並未獲得表揚,也沒能夠在班級中取得特權地位,或者原本就沒有足夠的勇氣或耐性完成“能獲得表揚的事”。此時,人就會想,“得不到表揚也沒關系,反正我要與眾不同。”
3.“權利爭鬥”
不服從任何人,反復挑釁,發起挑戰,企圖通過挑戰勝利來炫耀自己的“力量”,並以此獲得特權地位。這是相當厲害的一個階段。
4.“復仇”
向沒有認可這個無可替代的“我”的人復仇,向不愛“我”的人復仇,進行愛的復仇。
企圖通過“憎惡”或者“嫌棄”來想辦法建立某種聯系。自殘行為或者自閉癥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也是“復仇”的一環,他們是通過傷害自己或者貶損自己的價值來控訴“我變成這樣都是你的錯”。
5.“證明無能”
與其認為“也許能辦到”而致力其中結果卻失敗,還不如一開始就認定“不可能辦到”而放棄更加輕松。因為這樣做不用擔心再次受到打擊。
真正進入第五個階段的孩子們在裝傻的過程中有時甚至會被懷疑患瞭精神疾病。他們往往主動放棄一切,不去從事任何課題也不對事物做任何思考。並且,他們總是厭世性地拒絕一切課題和周圍人的期待。
1-3階段尊重和忽視
4階段,第三方和專傢處理
5階段,專傢也很難處理
這一切都根源於一個目的——“歸屬感”,也就是“確保自己在共同體中的特別地位”。
5.什麼是自立?
康德,關於自立,他是這麼說的:“人處於未成年狀態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沒有他人的教導就缺乏運用自己理智的決心和勇氣。也就是說,人處於未成年狀態是自己的責任。”
我們按照“他人的教導”活著很輕松,既不用思考難題又不用承擔失敗的責任,隻要表示出一定的忠誠,一切麻煩事都會有人為我們承擔。周圍的大人們為瞭把孩子們置於“未成年狀態”之中,想方設法灌輸自立如何危險以及其中的種種風險及可怕。為瞭讓其處於自己的支配之下。
父母以及教育者往往對孩子們過於幹涉、過於保護,結果就培養出瞭任何事都要等待他人指示的“自己什麼也決定不瞭的孩子”。最終培養出的人即使年齡上成為大人,內心依然是個孩子,沒有他們的指示什麼也做不瞭。如此一來,根本談不上什麼自立。
一旦學生們自立之後與你站在平等的立場上,你的權威就會喪失。你現在與學生們之間建立的是“縱向關系”,並且你很害怕這種關系崩塌。不僅是教育者,很多父母也潛在地懷著這種恐懼。
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決斷,並幫助其做出決斷。並且,告訴孩子自己隨時可以為其提供幫助,並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隨時提供幫助的距離上守護他們。即使他們自己做出的決斷以失敗告終,孩子們也學到瞭“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這個道理。
教育的意義,就是讓人學會自立,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