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一次性搞懂世界歷史——德國篇

在為大傢介紹法國歷史的時候,曾說到過“歐洲之父”查理曼經過一生的征服,締造瞭一個地跨中西歐的基督教大帝國——查理曼帝國。

但在查理曼死後不久,整個帝國一分為三,形成瞭東法蘭克、中法蘭克和西法蘭克三個王國。並在此後,三個王國發展出瞭不同的習俗、民風、語言,成為瞭獨立的國傢,奠定瞭日後的德意法三個民族國傢。

查理曼帝國的分裂

在上一期為大傢說完瞭西法蘭克和法國的歷史,今天再為大傢說說東法蘭克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變成為德國的歷史故事。

從東法蘭克到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簽訂瞭《凡爾登條約》瓜分瞭查理曼帝國。其中,路易·加洛林獲得瞭帝國東部,建立瞭東法蘭克王國。

雖然東法蘭克王國保存瞭加洛林王朝的統治,但是當地的文化、經濟及政治比起開發較早的中、西法蘭克地區來說較為落後,從查理曼那裡繼承的“羅馬人皇帝”頭銜也始終在中、西法蘭克兩個王國輪流。

而且東法蘭克王國還是面臨蠻族入侵的前線地區,一直受到馬紮兒人和維京人的入侵和襲擾。在抵禦蠻族的過程中,境內的薩克森、巴伐利亞、士瓦本和法蘭克尼亞四大公國相繼崛起,而國王的權力卻越來越小。

維京海盜

到瞭911年,加洛林末代君主“孩童”路易去世,加洛林王朝絕嗣,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被推選為新的國王。

但是在康拉德繼位後,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很是不服氣,多次發動瞭針對康拉德的叛亂。康拉德為瞭平息內亂,讓亨利做瞭自己的繼承人,答應在他死後讓亨利繼任為東法蘭克國王。

919年,“捕鳥者”亨利繼位為亨利一世,薩克森王朝建立。因為亨利加冕時拒絕基督教的塗油儀式,沒有得到教會的承認,所以亨利也被稱之為“無柄之劍”。

到瞭公元936年,被譽為“德意志祖國之父”的奧托大帝繼位,一改他父親亨利對其他三大公國的寬容態度,開始對內打擊反對勢力,對外同馬紮兒人抗爭,並在955年的萊西菲爾德戰役中殲滅瞭馬紮兒騎兵,解除瞭馬紮兒人入侵的威脅。

在奧托大帝的文治武功之下,使得東法蘭克王國成為當時的歐洲強國,因此薩克森王朝也常常被冠以奧托之名稱為“奧托王朝”。

奧托大帝

與此同時,羅馬教皇為瞭擺脫意大利城市貴族的控制,教皇約翰十二世向奧托大帝求援。於是,奧托大帝率軍進入意大利幫助教皇平定瞭羅馬的叛亂,並將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王國納入東法蘭克的版圖。

教皇為瞭感謝奧托大帝的援助,962年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親自加冕奧托大帝為“奧古斯都”,成為瞭羅馬人的皇帝,德意志第一帝國——就是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在此時開始形成。

加冕後的奧托大帝還與教皇簽訂瞭《奧托特權協定》,確立瞭教皇要對皇帝的絕對忠誠,教會繼承人選也要由皇帝決定。

雖然“奧托特權”使得德意志皇帝成為瞭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但也成為日後皇權和教權之間沖突不斷的根源。

1024年,末代君主亨利二世死後無男嗣,奧托大帝的玄外孫康拉德二世繼位為國王,皇位又再次轉到瞭法蘭克尼亞王朝手裡。

法蘭克尼亞王朝的歷代君主繼承薩克森王朝的傳統,不斷加強對意大利和羅馬天主教會的控制,以保證帝國的影響力。

3111f298e8491fd0a393ea82d34d0960神聖羅馬帝國版圖

但在此時,天主教會中誕生瞭一批強調教皇權力至高無上的克呂尼派修士,在全西歐范圍內掀起瞭強化教會力量的改革運動,這場運動因教皇格裡哥利七世是改革的領袖而被稱之為“格裡哥利改革”。

在1075年,格裡哥利七世召開宗教會議,廢除“奧托特權”裡規定皇帝可以對神職人員授職的規定。當時的皇帝亨利四世得知後,不僅不退讓,還打算廢黜格裡哥利。

格裡哥利在得知消息後,先下手為強,下詔將亨利四世開除出教,宣佈任何基督徒對亨利四世的宣誓無效,收回其統治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權力。

消息一出,德意志境內反皇帝一派的主教和貴族們組成聯軍,要求亨利四世退位,發起瞭叛亂。

亨利四世迫於形式不得不向教皇低頭乞求原諒,在1077年1月到意大利教皇居住的卡諾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才得以晉見,在一番痛哭流涕後得到瞭教皇的原諒,恢復瞭他的權力和教籍。這件事就是標志教皇權力開始崛起的“卡諾莎覲見”事件。

亨利四世冒雪求見教皇

亨利回國平定瞭叛亂後,立即帶兵進軍意大利,教皇格裡哥利七世逃離瞭羅馬,客死他鄉。但是後繼的教皇依舊與皇帝展開激烈鬥爭,不斷煽動德國境內的封建主繼續反對皇帝。

在長期的鬥爭中,大傢都已經精疲力盡。最終在1122年,雙方暫時達成妥協,訂立有利於教皇的“沃爾姆宗教協定”,規定德國主教由教會選舉,選舉出來的主教由皇帝授予象征世俗權力的權節,和教皇授予象征宗教權力的牧杖和指環才能作數。

1138年,法蘭克尼亞王朝末代君主亨利五世死後無嗣,士瓦本公爵“紅胡子”腓特烈一世以亨利五世的姐夫身份繼承瞭帝位,霍亨斯道芬王朝建立。

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德國最成功的的統治者之一,在其執政期確立瞭各封建諸侯必須要為皇帝服兵役的采邑法令,並六次進軍意大利,一度恢復對意大利北部的控制。

另外,腓特烈一世還與英格蘭“獅心王”查理一世、法蘭西“狐貍”腓力二世,在1189年一同領導瞭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他們三人也被稱之為“中世紀三大著名君主”。

因此,在他執政期間,德意志帝國獲得瞭“神聖帝國”的稱號,狹義上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成立。

從分裂走向更加分裂

原本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就存在許多實力強大的諸侯,羅馬天主教會和歐洲的法蘭西、英格蘭、拜占庭等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存在,一直不斷煽動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諸侯造反。

bc70fafe027c4ec61f6e8eea72f05743諸侯林立的神聖羅馬帝國

還因為歷代皇帝長期將國傢重點放在入侵意大利和掌控羅馬教會上,為獲得國內諸侯們的支持,對內采取妥協政策。到瞭腓特烈二世時,直接對各大諸侯的割據政權予以承認,導致皇帝在實際地位上和諸侯並無兩樣。

而且帝國境內的城市獨立性也很強,少數城市憑借自己的財富力量獲得自治權,較小的城市也組建為城市聯盟以保護自己的貿易權不被皇帝和諸侯們控制,比如打敗瞭丹麥的漢薩同盟就是由一群德意志小城市組建而成。

因此,“神聖羅馬帝國”這個稱號正如伏爾泰所評價的那樣“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在後期皇帝與教皇的鬥爭中,皇帝長期處於下風,搞得顏面掃地,甚至皇帝的繼任權都要受到教皇的控制。

1356年,查理四世為瞭穩定帝國政局,防止教皇繼續幹涉皇位的繼承,發佈瞭“黃金詔書”,規定以後的皇帝從境內的七個大諸侯中選出,天主教會和教皇不能幹涉選舉。

此舉雖然防止瞭教會對帝位繼承的幹涉,但是七大選候也很聰明,不會為瞭選皇帝而與另外六大諸侯樹敵。所以他們經常都是選出較為弱小的諸侯作為皇帝,以方便他們的控制。

這樣一來,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局勢更加嚴重。

《黃金詔書》

直到1438年,哈佈斯堡傢族的奧地利大公阿爾佈雷希特通過各種聯姻和外交,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此後的哈佈斯堡傢族憑借其強大的財力和軍力一直把持著帝國皇位,開啟瞭長達近4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哈佈斯堡王朝。

哈佈斯堡傢族通過控制神聖羅馬帝國,大大提高瞭傢族的威望和實力,為日後喜歡聯姻的馬克西米安一世的娶妻、嫁女、討兒媳等一些列政治聯姻大開方便之門。

到瞭馬克西米安的孫子查理五世時,哈佈斯堡傢族在歐洲開枝散葉,法國的勃艮第公國、意大利的西西裡王國、撒丁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尼德蘭地區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西班牙及其美洲殖民地都成為哈佈斯堡王朝的管制疆域。

再加上哈佈斯堡傢族此前已經統治的奧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等地,查理五世成為瞭中世紀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成功稱霸歐洲。

“哈佈斯堡帝國”在歐洲的領地

可是到瞭18世紀,這個傢族卻突然衰落,其原因令人困惑。然而科學傢們最新研究發現,亂倫和近親結婚可能是導致這個歐洲皇室傢族衰落的主要原因。

因為哈佈斯堡王室傢族成員流行與他們親屬結婚的傳統,以此保持傢族血統純正。但此舉卻對他們的後代產生可怕的結果,其後繼君主中體質一代不如一代,心智也越來越低齡化。

比如西班牙哈佈斯堡傢族的末代君主“中魔者”卡洛斯二世,八歲才會走路,三十歲時已經老態龍鐘,還常遭受著幻覺和痙攣的折磨,這些都是典型的近親結婚所帶來的後遺癥。

與此同時,法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之後日益強大起來。在上一期的法國篇中就為大傢介紹瞭法國通過意大利戰爭、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那不勒斯王位繼承戰等一系列軍事手段,一步步把哈佈斯堡傢族拉下瞭歐洲霸主的位置。

其中,在三十年戰爭爆發前,在德意志地區率先爆發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僅是這場戰爭起因的根源,而且也是德國和歐洲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為瞭斂財,派人到德意志地區兜售贖罪券,宣稱人們隻要購買瞭贖罪券就可以洗清自身的罪孽而升入天堂,不少諸侯和市民們對教皇的這種騙人把戲感到甚是不滿。

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德國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當年萬聖節前夕,在卡斯爾大教堂門口張貼出瞭批判教皇的《九十五條論綱》,聲稱隻要人們誠心向上帝禱告就可洗清罪孽,還提倡神職人員應該過早期基督徒的清貧生活。

又因為當時的教會資產遍佈整個歐洲,特別是德意志境內有著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教會資產,這些教會土地和神職人員有著不向諸侯和國王交稅的特權。

歐洲的國王和諸侯們早已對教會資產垂涎欲滴,借著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的熱度,許多諸侯宣佈沒收教會資產,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整個歐洲。

德意志的各諸侯分為瞭信奉路德教的新教諸侯,和維持天主教的舊教諸侯兩大陣營,二者圍繞教產問題展開瞭激烈鬥爭。

1618年,皇帝任命舊教徒的皇儲費迪南二世為波西米亞國王,企圖恢復波西米亞的天主教傳統。波西米亞的新教貴族們為表示反抗,將國王的兩個使臣從窗外扔瞭出去,這就是“擲出窗外事件”。

這一事件發生後,波西米亞宣佈獨立,此時已繼位為神聖羅馬皇帝的費迪南二世,聯合南部的舊教諸侯們組成瞭“天主教聯盟”,對波西米亞進行瞭鎮壓。

1d292b76c92378fcbc59b35037f81d4f擲出窗外事件

因為費迪南二世對新教的敵視態度,北方的新教諸侯聯合英國、荷蘭、丹麥等新教國傢組成瞭反抗皇帝的“新教同盟”。

與此同時,在教皇國的號召下,與哈佈斯堡傢族有著血緣關系的西班牙等舊教國傢也紛紛支持皇帝,加入瞭戰爭。

在戰爭後期,眼看天主教聯盟就快取得勝利的時候,作為同是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害怕哈佈斯堡王朝勢力進一步擴大,突然宣佈加入新教同盟,對哈佈斯堡王朝宣戰。

隨著法國的加入,戰場上的局勢發生瞭改變,在新教同盟取得優勢的條件下,雙方締結瞭《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結束瞭長達三十年的宗教戰爭。

《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的簽訂,開創瞭國際會議解決國際關系的先例,標志著近代意義上的國際法真正產生。

同時合約內容裡面不僅承認瞭新舊教有著同等的權利,而且還要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能幹涉各諸侯國的內政、外交,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儼然成為瞭數百個獨立國傢的結合體。

從普魯士到德意志第二帝國

在三十年戰爭中,德意志地區慘遭戰爭的蹂躪,很多諸侯國在戰爭結束後勞動力嚴重不足,不得不恢復中世紀早期的農奴制,開起瞭歷史的倒車,被稱為“農奴制第二版”。

但在北方新教諸侯中的勃蘭登堡候國,在戰爭中獲得瞭東部波美拉尼亞及易北河地區的大片土地,又大量接納其他國傢的新教移民獲得瞭充足的勞動力,還通過剝奪教會的財產積累瞭豐厚的原始資本。

勃蘭登堡候國

更重要的是在新航路的開辟後,勃蘭登堡不僅靠近北海和波羅的海,而且還是易北河、奧得河出海口的起點,商業開始繁榮起來,原來德意志南部的商路也慢慢轉移到瞭北方的勃蘭登堡境內。

到1701年,勃蘭登堡選候腓特烈一世以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條件,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那裡取得瞭普魯士國王的稱號,普魯士王國正式建立。

後來普魯士又通過七年戰爭、瓜分波蘭等一系列戰爭,國土面積不斷擴大,成為瞭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唯一能和奧地利哈佈斯堡王朝抗衡的力量。

到瞭1740年,腓特烈二世繼位後,他推崇法國的啟蒙思想,自稱是伏爾泰的朋友和庇護者,主張科學和理性治國,在普魯士實行獎勵科學、發展工商、招攬移民、重視教育等政策。

雖然腓特烈二世所推行的開明統治,實際上是披著開明外衣的專制主義,但在當時的歐洲算是一種進步,深受啟蒙思想傢們的贊譽。

因此腓特烈二世還獲得瞭“腓特烈大王”的稱號,普魯士也在他的統治之下成為歐洲強國。

普魯士的興起和擴張

但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作為法國鄰國的普魯士害怕法國革命會引起國內的資產階級也跟著鬧革命,於是加入瞭反法同盟,武裝幹涉法國大革命。

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法國軍事天才拿破侖在奧斯特裡茨戰役中擊敗瞭反法同盟的主力俄奧聯軍,迫使哈佈斯堡傢族宣佈解散神聖羅馬帝國,隻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

此後,拿破侖又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時,在耶拿戰役中打敗瞭當時陸軍第一的普魯士,被迫同意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領土組建為依附於法國的萊茵聯盟。

至此,德意志地區分裂為三個大塊——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和萊茵聯盟。

拿破侖戰爭結束後,德意志眾諸侯坐在一起商量成立一個新的統一國傢。當時流行著兩種方案:

第一種,建立一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方案;

第二種,建立一個不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小德意志方案。

普魯士和奧地利

之所以會有排除奧地利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是因為許多諸侯考慮到奧地利哈佈斯堡傢族在歐洲諸國中都有血緣關系,害怕新成立的德意志被卷入王朝戰爭中,另外也擔心奧地利境內有大量的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難於管理。

最終兩種方案進行瞭妥協,成立瞭由奧地利帝國代表為主席的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聯在名義上是統一的,但是組織松散,各邦之間保持完全的主權,甚至都沒有設議會,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為爭奪主導權還經常發生擦槍走火的事情。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德意志各邦越來越渴望國傢的統一。因為在不統一的國傢裡,各地實行的關稅不一樣,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導致商品流通非常困難,阻礙瞭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

而在眾多德意志邦中,普魯士因為大力的發展軍工企業,工業革命發展較為深入,普魯士政府也開始跟著資產階級化,更加渴望統一德意志。

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主張“小德意志派”的俾斯麥擔任首相,開始著手德意志統一大業。

俾斯麥(右)和李鴻章

俾斯麥上任後提出“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意志的問題”(鐵指武器,血指戰爭),以及他在政治、外交、軍事上的強硬手腕,因此俾斯麥被人們稱之為“鐵血宰相”。

依靠“鐵血政策”,俾斯麥先在1864年聯合奧地利發動瞭普丹戰爭,打敗瞭對德意志地區虎視眈眈的丹麥,並將所占領的荷爾斯坦因地區大方的讓與奧地利。

接著兩年後,他指責奧地利對荷爾斯坦因管理不善,故意激怒奧地利,爆發瞭普奧戰爭。普魯士大獲全勝後,迫使奧地利解散德意志邦聯,並且吞並瞭漢諾威、法蘭克福等地,成立瞭北德意志聯邦。

接下來,俾斯麥在還為加入北德意志聯邦的南部諸侯國中散播法國要侵略他們的謠言,並故意激怒法國開戰,爆發瞭普法戰爭。南德意志諸邦害怕被法國吞並,也宣佈加入瞭北德意志聯邦。

1871年法國戰敗後,威廉一世正式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成立,德國終於完成瞭統一。

走向最後的統一

雖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德國新皇威廉一世帶有羞辱性質的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稱帝,並割走瞭法國重要產煤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為法德結下瞭不共戴天之仇。

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稱帝

另外,在新皇威廉二世繼位後,拋棄瞭他祖父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制定的“大陸政策”,開始著手爭奪海外殖民地,改行“世界政策”,與英國和俄羅斯爭奪遠東利益。

於是,報仇心切的法國與英國、俄羅斯結成瞭三國協約,同時德國也為瞭防止法國的東山再起和俄羅斯的入侵,與奧匈帝國、意大利結成瞭三國同盟。至此,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爆發,早已摩拳擦掌的兩大軍事集團以此為借口卷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正式爆發。

當時的歐洲已經和平瞭40多年,根本不知道此時戰爭的可怕,全部國傢都以為三個月內戰爭就會結束。

但是隨著參戰國傢越來越多,戰爭傷亡越來越大,戰爭時間越來越長,人們開始厭倦瞭戰爭,俄國率先爆發十月革命退出瞭一戰。

德皇威廉二世

到瞭1918年的時候,不管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其實已經沒有一方想要再繼續作戰的瞭,大傢真的都累瞭,連德國的新任總理也提出瞭停戰要求。

但是隻有一個人例外,那個人就是德皇威廉二世,他相信就是因為大傢都不想打瞭,所以現在全力進攻,協約國一定會想辦法投降。

於是,忍無可忍的德國士兵和工人們仿效俄國十月革命發動瞭德國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放到瞭荷蘭,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得以結束。

德國十一月革命原本是想成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傢,但勝利的果實被資產階級所竊取,成立瞭以社會民主黨右翼首領艾伯特為總統的魏瑪共和國。

實際上,一戰後的德國繼續保留瞭“德意志帝國”的國號,“魏瑪共和國”隻是歷史學界對這一時期德國的稱呼。這是因為制定新憲法的國民議會在德國小城市魏瑪召開,制定的憲法也被叫做《魏瑪憲法》,憲法中又規定瞭新德國實行共和制度,所以才有此稱呼。

德國在一戰後失去的土地

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形勢很不容樂觀,一度處於崩潰的邊緣。當時德國在政治上,各黨派權力鬥爭十分嚴重,外交上還面臨著巨額的戰爭賠款,在經濟上又遭遇瞭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三十年代經濟危機”。

貨幣貶值、工人失業、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接踵而來,國內的一些地區還萌生瞭獨立的想法。

就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和納粹黨所宣稱的“德意志民族至上,重建德意志帝國”的口號得到瞭民眾的支持。

希特勒執政後,開始實行白色恐怖,將其他政黨驅逐出議會,並利用《授權法》取締瞭所有非納粹政黨。在1933年12月1日頒佈《保證黨和國傢統一法》,正式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

此外,希特勒將國傢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德國總體經濟也因大量的軍事訂單,許多倒閉的工廠紛紛開工,工人重新得到就業,人們的生活開始得到改善和提高,並在1936年成功舉辦瞭柏林奧運會,使得希特勒和納粹黨大獲人心。

希特勒出席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幕式現場

此時的德國不僅恢復瞭一戰前的經濟水平,而且成為瞭世界第三、歐洲第二的工業強國,僅次於美國和蘇聯之後。

恢復瞭元氣的納粹德國從此開始瞭對外擴張的步伐,瘋狂擴充軍事力量,不斷打破巴黎和會上的各種限制,並在1938年合並瞭同為日耳曼民族又是希特勒故鄉的奧地利,建立瞭大德意志帝國。

在外交上,希特勒與奉行法西斯主義的意大利和奉行軍國主義的日本結成軸心國同盟,並幹涉西班牙內戰,以扶持西班牙法西斯主義上臺。

面對德國不斷破壞巴黎和會的規定,英法卻采取綏靖政策,企圖將戰火引向東邊的蘇聯,不斷犧牲其他歐洲小國的利益來達到他們的預謀。

直到1939年9月1日德國發動瞭對英法盟友波蘭的閃擊戰,英法才正式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二戰前期,英法兩國實行靜坐戰,對德宣而不戰,給瞭納粹德國吞並丹麥和瑞典的時間,以及集結西線兵力準備入侵法國的時間。

蘇德瓜分波蘭

當法國人還在天真地認為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的時候,德國的軍事天才曼施坦因指揮A集團軍從法、德、比利時三國邊界的阿登山區突入法國境內,攻陷瞭巴黎。

法國戰敗投降後,德國的裝甲軍團橫掃中歐、西歐和北非地區,但對英國的登陸作戰計劃始終因為海軍力量的薄弱而不能成功。

隨著戰爭的擴大和消耗,德國的工業原料開始顯得匱乏,希特勒已經不能滿足向蘇聯有限的進口石油、木材和煤炭,打算直接入侵蘇聯以控制資源。

更重要的是在二戰爆發後,蘇聯趁著歐洲大亂之際,也在不斷地蠶食和吞並周邊國傢,對德國做出瞭軍事部署,嚴重影響瞭希特勒未來的東侵計劃。於是希特勒撕毀瞭和蘇聯的互不侵犯條約,發動瞭蘇德戰爭。

與此同時,美國因為德國盟友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也加入瞭戰爭,以美、英、蘇、中四國為首的反法西斯聯盟開始建立。

二戰中被德國占領的地區

1942年年底,斯大林格勒戰役、阿拉曼戰役和瓜島戰役中,軸心國集團節節敗退,喪失瞭進攻優勢,盟軍在歐洲、北非、太平洋三大戰區轉入反攻階段。因此,這三場戰役也被當做瞭二戰的轉折點。

到瞭1944年,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瞭第二戰場,同時蘇聯軍隊也已經反攻進入瞭德國本土。

1945年4月30日,蘇聯軍隊攻占柏林,大勢已去的希特勒在總理府暗堡裡開槍自殺,一個星期後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戰爭結束後,德國原來的部分領土被劃給瞭波蘭,剩下的部分又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

美蘇冷戰開始後,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宣佈合並,在1949年5月23日宣佈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就是西德。而蘇聯占領區也在同年的10月7日成立瞭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

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兩德地區成為瞭兩大對壘陣營的最前線,四國共管的柏林也被建立起瞭阻隔兩德人民流通的柏林墻。

但同時美蘇兩國也在大力扶持兩德發展,以向對方展示自己制度的優越性。

東德和西德

在美蘇的幫扶下,再加上德意志民族自身的努力,兩德在六十年代後很快就發展瞭起來。

東德在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處於社會主義陣營領先地位,被譽為“社會主義國傢的櫥窗”,而西德在80年代末的GDP排到瞭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雖然兩德在經濟和工業上作為世界強國,但是由於美蘇的壓力和作為戰敗國所帶來的政治遏制,兩德在國際上的綜合地位遠不如英法等國,兩德人民都迫切的希望能有一個強大而統一的祖國。

到瞭80年代末,趁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衰退的窗口期,兩德人民積極謀劃兩德的統一,兩德領導人也在不斷遊走各方以爭取國際上對德國統一的認可。

柏林墻倒塌

最終,在兩德領導人對世界宣佈“兩德完成統一後,再無其他領土訴求”,並保證以後絕不與奧地利合並的承諾下,在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並入西德,完成瞭最後的統一。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必胜客兼职体验

一、面试 选择一个人少的时间去面试,一般都会安排好,我是3点半去的,面试10分钟左右,面试的人是一位小姐姐,讲话很温柔, ...

· 12分钟前

考研一般怎么报名?在哪里报?

考研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网上报名阶段需登录教育部规定的官方网站进行报名,报名网站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 ...

· 21分钟前

公司培訓管理制度模板分享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創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外我們需要去開拓市場,對內我們需要穩定、團結、...

· 21分钟前

关于蜜蜂和蜂产品的那些事 1 ——蜜蜂的类别

​ 一年蜂忙季即将结束,得花偷闲又开侃。 蜜蜂是自然中常见的生物,是昆虫界群体生活的代表,它们数量庞大群居在一起,过著 ...

· 34分钟前

英语课可以叫自己 Dio 吗? 网络流行语科普-dio是什么意思?

dio,就是嚣张傲慢,又玩世不恭的感觉。 源自《JoJo的奇妙冒险》第三部星辰十字军中的反派角色之一的迪奥·布兰度(dio),迪 ...

· 37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