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公共精神缺失的價值觀基礎——個人主義泛濫
在林語堂看來,國人缺乏公共精神首先與他們信奉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
1.1
現狀
按照個人主義的定義,傳統中國顯然不是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因為傳統中國社會既不“高度重視個人自由”,也不“廣泛強調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因此,林語堂此處講的“個人主義”並非其本來含義,而是賦予瞭特殊含義,即特指那種隻為自己及小集團謀利益的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也就是說,林語堂認為近代中國的國人之所以普遍缺乏公共精神,首要原因是人們的價值觀出瞭問題,大傢眼裡隻有傢庭或傢族利益,而沒有社會關懷,本質上還是自私自利主義。
當人們隻顧關心自己的小傢庭利益、隻顧效忠自己傢族的時候,外面的世界,涉及眾人的公共事務自然就顯得無足輕重,甚至懶得理會。
“老婆孩子熱炕頭”是中國民間頗為流行的一句話語,也是眾多國人的生活理想,其中既表達瞭對傢庭的高度關切,也流露出對社會的淡漠。隻要小傢庭好就行,社會好壞與我無關的處世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是多數國人的實際選擇。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是一句在中國古代讀書人中流行的口號,其中倒是飽含社會關懷的公共精神,但多數讀書人隻是嘴裡喊著“治國平天下”,心裡真正渴望和追求的是個人的功名利祿,並非福澤蒼生。因此,那些高喊“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口號的讀書人,一旦身居要職,真正實際造福蒼生的寥寥無幾,為自己及傢族謀私利的卻比比皆是。在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泛濫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公共精神的養成非常艱難。
2.1
歷史
269197b29b457db8de9919e1798c7bac
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泛濫還帶來另外一個消極後果,即人們不但自己不關心公共事務,而且懷疑、鄙視他人熱心公共事務。信奉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人認為,人們的行為都應當是為自己及小集團利益服務,否則就不正常。因此,當看到他人熱心公共事務時,極端個人主義者要麼懷疑他向社會公眾獻殷勤以沽名釣譽,要麼覺得他多管閑事,是正常人類典型的迷路者。
20世紀初期,有些中國知識青年受美國文化影響,醉心於美國式的社會服務,他們組織瞭一些志願團體,在民眾中推行“掃除文盲”運動,志在提高國民文化素質。這本是一件實踐公共精神、服務社會的好事,但當時一位頗有權勢的軍閥卻公然批評道:學生就應該勤勉讀書,不宜幹涉外界事務。文盲不幹涉你們學生的事,你們憑什麼去幹涉人傢?一幫年輕人熱心搞掃盲運動以提高國人文化素質,卻被人看做幹涉他人事務、多管閑事。因此,林語堂感嘆:“在中國人看來,社會工作常視作於幹預他人的事。一人熱心於社會改革或任何其他公共事務,看來常覺得有些可笑。
2.2
結語
正因為人們把熱心公共事務的人當作正常人類的迷路者,所以不願意自己的孩子熱心公共事務。林語堂指出:“當我們瞧見一個孩子具有公共精神太豐富,勇於參加困難糾紛,吾們將確信地預言這個孩子定為父母的致命傷。”
因此,一旦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思想,為瞭孩子及傢庭的利益考慮,必須及早壓服他,改正他好管閑事的毛病。
傢庭教育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和其他長輩教育小孩要關愛他人,要相互幫助,並且在他做好事後給予表揚和獎勵,在這種傢庭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小孩往往富有愛心和公共情懷。反之,如果父母和其他長輩教育孩子一切為自己,對孩子熱心做好事不但不鼓勵,反而老是批評,那麼孩子好管閑事的“毛病”肯定會漸漸改變,其本來具有的公共精神自然也會慢慢泯滅。
當一個社會的多數成員隻考慮自己及傢族的利益,不願意關心公共事務,甚至還鄙視他人熱心公共事務,那麼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泛濫和公共精神的匱乏就是必然的結果。
作者:何正付
來源:知網
聲明:所有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許可不可擅自商用,本文僅供學習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報告出品方/作者:開源證券,諸海濱,趙昊)1、公司情況:深耕智能終端產品,2021年營收上漲39%1.1、發展歷程:成立於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