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的皮疹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银屑病等相似,需仔细鉴别。
二期梅毒斑疹又称玫瑰疹,最多见,占二期梅毒皮疹的70%-80%。早期类似伤寒病的玫瑰疹,为淡红色,大小不等,互不融合,为边界较清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直径为0.5~10cm,按压会褪色,没有自觉症状。
发于手掌、脚掌者,可呈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样鳞屑,底部呈肉红色,压之不褪色,皮疹颜色由淡红,逐渐变为褐色、褐黄,最后消退,但是局部皮肤颜色加深。
复发性斑疹通常发生于感染后2~4个月,皮疹如指甲盖或各种钱币大小,数目较少,中央可消退,皮肤外观恢复正常,边缘发展呈红色,形成环状红斑样。
二期梅毒扁平湿疣的表现可类似病毒疣,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等部位,皮损初起为表面湿润的扁平凸起皮疹,随后扩大或融合成直径1-3cm大小的扁平斑块,表面糜烂,少量渗液。有时也需与药物疹鉴别,后者发病前有服药史,全身发疹,有轻重不一的痛痒,停药后皮疹可自愈。
皮肤损害为二期梅毒的主要损害,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可为斑疹、斑丘疹、丘疹、丘脓疱疹、毛囊性皮疹、扁平湿疣及口腔黏膜斑等。常见的为斑疹、斑丘疹性梅毒疹。
斑疹性梅毒疹:斑疹又称玫瑰疹或蔷薇疹,斑疹占二期梅毒疹的70%-80%,为圆形或椭圆形,数目较多,分布对称,孤立散在,直径为0.5~1cm,呈浅红色至深玫瑰色,没有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皮疹常由躯干开始,之后波及腹部、四肢内侧面,最后对称性分布于全身。
丘疹及斑丘疹性梅毒疹,临床亦常见,约占二期梅毒疹的40%左右,二期梅毒皮肤上长丘疹发生在二期斑疹之后,约晚3周。在面部、躯干、外阴、四肢屈侧出现绿豆至指甲大小的浸润性丘疹,为红色、铜红色或暗红色,表面平滑或有鳞屑。丘疹性梅毒疹变化较大,小的发生在毛囊口,称毛囊性梅毒疹,也可为牛皮癣样、苔藓样、环状鸡眼状等。丘疹鳞屑性梅毒疹表现为皮疹呈暗红色扁平丘疹,可互相融合成片,其上粘有白色皮屑,下有浅表糜烂,边缘一圈呈红色,颇似牛皮癣样发疹者,好发于躯干、四肢等处。
此外可见梅毒性白斑,常发生于女性,一般发生于感染后数月至一年,在颈后及颈侧出现色素减退斑,也可在弥漫性色素加深的基底上,散在有色素脱失斑,边界不清,多呈指甲大小。白斑可持续数月之久,甚至治疗梅毒后也不能使白斑消退。该白斑又称“颈白皮病”,类似白癜风,需要和白癜风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