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方证词
1、核心人物主要事件证词表:
强盗(多襄丸)、女人(真砂)、武士(武弘)这三人是谋杀过程的亲历者,信息量也最大。除了核心问题武士怎么死的以外,其他类似“女人是否有教唆强盗杀武士”等对于人物评判和还原事件全貌也很重要,因此其他事件我也按照大概时间顺序做了整理。
2、其他证人证词:
樵夫:尸体发现者,同时说明了死者和现场的状况,遗留物品只有绳子、梳子
僧人:死者生前目击者,介绍了武士和女人的装束和装备(马、腰刀、弓箭)
差役:抓到强盗时的场景和赃物(马、腰刀、弓箭等都吻合);同时介绍了强盗的背景信息,有名的大盗,之前就有杀人罪行
老妪:女人的母亲,介绍了武士和女儿的情况,强调自己女儿性格好强、对丈夫专一
以上就是我们从小说证词里知道的信息,当然其中肯定有谎言,下面就是来分析辨别
另外分析的思路是确认有限的事实,再基于事实对比确认真相和谎言,逐步推演。
主要判断谎言和真相的方式比较简单,也在后面的叙述中反复用到,先整理如下:
注意事项:
开始分析~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多人都猜到了——樵夫贪利拔走了匕首
说他是切入点,是因为能快速确认凶器。下面说下认为樵夫投匕首的具体原因
1、先看武士最后的证词——有人偷偷拔走匕首
武士说匕首被一个人拔走,这点信息非利己证词,而且细节描写较多,所以说应该是真实的,而最可能拔走匕首的就是发现死者的樵夫。(女人证词描述了解开武士绳子,没有说拔走匕首;其他陌生人物就没什么意义了)
2、樵夫自己的证词——刻意更改/强调了伤口干了
先说流血,后面改说不流了,伤口干了(对比武士证词中拔刀还在流血),这样樵夫的说法更像是自己偷刀的掩饰。(樵夫的“不”也可以理解为不是改口,而是对审判者问题的回答,不过与武士证词的对比效果不变;另还看到一个朱娅姣的译本中这个“不”是译为了“不对”,改口的意味更强)
3、故事设计——精彩的设计
脱离证词,个人相信是樵夫偷了匕首,还一个主要原因是这样故事设计才更精彩。
整篇故事以樵夫开始(樵夫证词最先),以樵夫结尾(武士证词引出偷匕首的这个人),设计更妙。因为强盗、女人、武士的证词中各有说谎,这对读者来说有预期的,而最后冷不丁的引出最先出场的樵夫偷拔走了匕首,那么——原来樵夫也说谎了!
樵夫的说谎对读者来说是预期之外,毫无防备的,更有触动,也与篇小说这种利己主义谎言和龌龊的氛围更贴合。这个樵夫偷匕首也是我认为故事中最精彩的设计。
1、凶器推演
确认了樵夫偷了匕首,那么凶器也就确认是匕首了,通过凶器也就排除了强盗的决斗说法,只可能式采用了匕首这一凶器的“女人杀夫”和“武士自杀”的说法。
对比分析就会发现“武士自杀”说法的问题较大,如果该说法为真:
1)“武士自杀”的说法中,自杀前女人就逃离了。那逃走的女人无法知道丈夫死了,也就不需要去寺庙忏悔杀夫了,女人没有上帝视角的。这样如果女人要知道丈夫死了,就得跑回来偷看丈夫自杀,这点不太可能。
2)即使女人真的回来看到丈夫死了,女人在寺庙里忏悔说杀夫也不合理。既然不是自己杀的,女人没必要硬说成自己杀的丈夫。如果要忏悔的话,显然为武士的自杀进行辩解更合理,也更符合自身利益,比如解释说什么丈夫为不能保护妻子而羞愧自杀。
相较而言,“女人杀夫”的证词就与已有事实更吻合,应该是事实。
因为“武士怎么死的”是最核心的真相,也是后续进行情节事件推演的基石,需要充分确认。如上的凶器切入点分析可能还无法说服所有人,下面我再综合对比分析来更完整的说明。
2、综合对比分析
1)可能死亡方式:已知武士死亡事件的参与者只有强盗、武士、女人,那么武士的死亡方式可能有如下情况:
以上就是死亡方式的所有可能。如果再脑补其他情节和人物就脱离小说的叙述架构了,就不能说是这部小说的真相了。也就是分析思路中说的尽量在小说叙述范围内挖掘,避免过度脑补。
2)已知事实:也就是死亡方式的真相要导致下面的结果:
那我们再做一个各种死亡方式下与已知事实冲突的冲突分析:
以上可以发现,只有“女人杀夫”的说法与已知的各种事实最匹配的,其他的说法都会与事实有冲突。
在“女人杀夫”的真相下,强盗和武士各自说撒谎说是自己杀的原因也比较好理解:
所以结论就是女人用匕首刺死了自己的武士丈夫
这就要看前面故事是细节发展了
武士证词说有劝说,应该是可信的。
原因:武士说这点非利己证词;且如果不说这点,反而说强盗没有劝的情况下,女人就背叛了显然更有利于武士表现自己的冤屈,没有必要杜撰这个情节
强盗和女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故事,对该事件说谎和略过也很好理解。(后面比较好理解的利己主义说谎原因就不再解释说明了)
强盗劝说女人跟自己走
这点女人和丈夫的证词冲突:女人证词说有嫌弃;武士证词没有嫌弃,甚至还有通过眼神劝妻子别听强盗的。
分析这两个证词都有“利己”性,不能通过这点标准来判断
但可以通过事件的纵向发展的前后行为自洽来判断,如果真如武士所说没有嫌弃妻子,并且还有眼神劝说的话,那么这点和女人最终杀死了丈夫的结果(上面已经确认女人杀夫为事实)就不自洽了。
毕竟丈夫都没有嫌弃,凭什么还要跟着强盗去过有风险的日子?通过强盗自己证词和前面没有杀武士行为看,这个强盗也是能不杀人就不杀的,应该也不存在死亡威胁。
所以我的判断是武士有嫌弃被强盗糟蹋的妻子
强盗和武士都说了女人要跟强盗走,在没有上帝视角串供的情况下,强盗和武士不可能都编出一样的情节,符合多人证实原则,也与前后的发展自洽,应该是可信的。
女人在丈夫嫌弃,强盗劝说的情况下,决定要跟强盗走。
强盗和武士都说有,且都在临走时;女人说没有——应该是有,原因同上。
临走时,女人要求强盗杀了武士丈夫,杀了才跟强盗走。
这点各执一词,逐个分析:
那这个就是真的了么?我的判断也有部分说谎,原因如下:
1)前面也有说这个强盗是尽量不杀人的,现在突然正义感爆棚,要为武士主持公道就要杀女人,不合理。按照这个说法强盗拉女人走的时候没有想着解绑武士,后面转变后又来解绑,也是一样不合理。
2)武士的“强盗让武士决定是否要杀女人”的说法,显然与已经确认“女人杀夫”这一最终事实在纵向发展上是不自洽的。按武士说法是在自己犹豫杀不杀时女人逃离了,后面强盗将武士解绑后离开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完成女人杀夫这一结果,那么就要求女人逃离后很快又得跑回来,同时先一步抢到地上的匕首,接着还要刺死已经松绑的武士,这个说不通。其他推演也都不合理
所以在这点上,个人倾向于认为强盗、女人、武士都说了谎。我的判断真相其实很简单,应该是强盗看女人这样的要求,直接就丢下女人就走了(一脚踹开倒可能是真的)。而原因也很好理解,女人逼强盗杀自己丈夫太狠毒,跟这样的女人没法过,强盗也犯不上纠缠。
这样回看武士证词中的“强盗拒绝女人要求,一脚把女人踢倒在竹叶上。然后让武士决定是否要杀女人”,可能只有前半部分强盗对女人的拒绝和抛弃是真实的,再让武士决定老婆生死就是加戏了。(武士的这部分说谎加戏,应该是为了某种程度的“报复”妻子,“人盗共愤”、人人唾弃)
强盗拒绝女人的要求,直接就丢下女人就走了
确认完强盗怎么走的之后,后面的就简单了,女人最终捡起匕首杀了武士。
这部分虽然只剩女人证词可参考,杀夫的行为是真实的。不过细节可能有谎言,主要这2点:
当然上面2点对核心真相影响不大,只是个人认为更有合理和有戏剧性的一个过程:女人最终捡起匕首走向武士,武士哀求不要杀,但女人还是把匕首刺进了武士的胸口。(经过了前面武士的嫌弃和见证了女人的背叛,好强的女人已不可能停手)
女人杀夫后的行为证词应该是可信的:(这部分证词没什么利己理由来说谎了)
女人看到武士已经死了(女人以为,实际没有),解开了武士的绳子离开了。
再后面女人还有说自己想过寻死,只是没死成,同样的利己孤证,且前后也不是很合理。个人倾向认为没有寻死的情节。女人就是单纯的离开了,只是心里被杀夫这一行为困扰,于是去寺庙忏悔,求个心安。
后面,樵夫登场,发现武士的尸体(实际濒死),并偷拔走了匕首,武士吐血并最终死亡。
上面就是我所理解的整个事件的真相了,下面我将完整的真相过程按时间顺序串一下。
在整理时间的时候,感慨小说中的用词是非常非常准确,还发现有一个隐藏事件的彩蛋。
《竹林中》里不仅有明时间(证人直接说时间),还有暗时间(通过场景描写体现),直接上整理的时间信息:
通过看这个时间整理,会发现一个时间上的谎言:
这样会发现樵夫再第一次发现武士尸体的时间上也说了谎,整个事情也就更清楚:武士在被女人刺中胸口后,昏死过去,女人以为武士已经死了,就解绑后离开了。而后,武士在日落时分醒转过来,有一段日光暗淡过程中的濒死记忆。而这段时间樵夫也发现了武士,可能发现后先暗地里观察了一段时间,等天黑和以为武士死干净了(实际濒死),偷拔走了匕首。拔的时候武士还有反应,樵夫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点,然后今天早上过去再确认死亡后才报的官。
甚至樵夫有可能目击了前面凶杀的部分过程,但一直不敢出来,只是观察,最后等女人走了,也以为武士已经死了,这时才贪图小利去偷拔的匕首。而面对捕快之所以没说这些,只是因为说出来反而有很多麻烦,另外偷刀的事也没法掩盖了。当然这些就有些脑补的居多了。
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樵夫昨晚从武士身上拔走的匕首,证词说今天早上才发现的武士尸体也说谎了。
最终整理真相如下:
以上就是我的《竹林中》真相全貌分析,当然不能说这是绝对的真相,只能说是自己分析真相的某个合理版本,相信问题也是这个意思。为了省事,我姑且就说这是真相了,那么下面再补充说点“正事”:
这么斤斤计较地分析一个虚构的小说故事的真相,是不是会显得格局不够高?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小逻辑。而且本身《竹林中》可能更多要表达的就是这种事实真相不可得。所以说不纠结真相才是更有意义的理解。
对此我的看法有些不同,首先《竹林中》确实有表达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也表现了某种怀疑主义;但要说因此就不需要和不认可分析探究真相的价值,却也是另一种误解和敷衍。
当然也不是说要上价值来追寻真相balabala,我认为是有很实际的理由的:
1、读完《竹林中》,挺想知道真相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一种探寻的本能,不应该压抑或贬低。反正我是前天读完小说后,躺床上脑子里翻来覆去想了一个多小时才睡着,然后昨天早上开始整理分析,又搜到知乎有这个问题,写回答不知不觉就码了几千字,不断修正补充,直到现在。
2、认真分析也是对好作品和作者的尊重。无论怎么样,可以肯定在作者芥川龙之介心中是存在一个真相的,这也是创作的原点。正是基于这个事实真相,作者再根据的人物的关心、角度、目的和情感的不同,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讲述,最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样整个故事才经得起推敲。而且我相信,这个真相是可以通过作者用心的叙述传达出来的,在分析小说的时候,也是不断感叹语言和构思都太严谨和巧妙了。举几个细节的例子:
细节1:前面说的彩蛋时间“薄暮冥冥”
作者是有意提供了证词的明时间和暗时间的,也更好的将故事串起来。在武士最后的拔出匕首的情节描述中,这个“薄暮冥冥”是极其重要的:
细节2:强盗知道武士死于胸膛刀伤,有没有上帝视角的问题?
上面分析“武士怎么死的”时候之所以排除“武士自杀”的说法,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这样,在寺庙独忏悔的女人无法知道武士死了(武士“自杀说”中女人前面就跑了),否则就有上帝视角的嫌疑了。但同样的,如果按照我上面提供的“女人杀夫”的真相,强盗也并没有看到女人自己杀了丈夫(之前强盗就走了),或者即使走时候想到后面会女人会杀丈夫,那么武士怎么能明确“我的刀刺穿了他的胸膛”。
答案是强盗的证词没有上帝视角问题,因为他是被官府抓住审问:
樵夫证词:“发现那具尸体的,正是小人”
强盗证词第一句:“杀死那个男人的正是本人”
虽然没有场景描述,但证词传达的信息很明确——那个武士的尸体现在就在公堂上;且武士证词在同一公堂上的樵夫之后,所以强盗证词自然知道武士死于胸口刀伤等等信息了。(仔细琢磨会发现女人被安排在寺庙忏悔的这个场景和活动设计也很高明,可以琢磨下)
细节3:强盗话语的停顿,事实和谎言的分界点
“没要男人的命——对”,前面应该有捕快的问话,这个“——”是强盗自己的话语有停顿,关于强暴前的叙述说的都是事实,以至于强盗在供述事实的过程中都忘了得描述自己杀了武士。因为强盗不仅是原本没打算杀武士,而是根本就没杀,所以停顿了。然后从这个停顿之后,强盗开始思考编造谎言,此后的供词也就夹杂了谎言。(作品中的停顿或对话设计都挺精巧的)
细节4:为什么女人的忏悔中,专门提到杀死丈夫后又解绑了他身上的绳子,是否有些多余?
由女人忏悔中说出解绑绳子,这点对于小说的“真相”极其重要: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说明。
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