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聖人,翻譯一下就是,現實的大政治傢。從道德的制高點,很多人鄙視他;但從實際出發,又不得不佩服他的作為。
這個形容來自於那本著名的小說,卑鄙的聖人曹操。我沒讀過這本小說,但這個稱呼之所以這麼火,是因為觸到瞭大眾的認同感。所以,題主所問也就是說,為何歷史上曹操的形象為何會是個“卑鄙的聖人”。
首先,我們要瞭解一個概念,史書中的形象是不是就是本人的形象?
當然不是,都是握在史官的筆下的。因此,我們在分析曹操形象的時候,從士大夫的角度,曹操有四個方面都是他們討厭的。
第一,曹操出身不好。這件事雖然隨著他地位的升高,但是一切悲劇的根源,他為何喜歡殺名士,為何重用寒門(第二點第三點詳細講解)?因為士大夫不喜歡鳥他。
陳琳在官渡之戰前,為袁紹寫瞭一篇檄文,文中罵曹操是贅閹遺醜。這一點,是曹操一生的尷尬之處,他的父親是宦官的養子。因此,他算是宦官之後。
何進在謀誅宦官時,曹操說殺瞭領頭的就可以瞭,如果要殺光肯定要出亂子。這本是極高明的政治手段,卻被譏笑為出於同類,於心不忍。
0728e5959097fa1dd8138013c794cf0b
宦官集團對東漢的政治造成瞭極惡劣的影響,又一手炮制瞭黨錮之禍,漢末三國的士大夫對宦官那是深惡痛絕。因此曹操的出身天然就會引起士大夫的厭惡。而袁紹這種清流,最受士大夫的歡迎。
第二,曹操喜歡殺名士。曹操本來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然而他處在漢魏之間,又有極大的政治野心。因此士大夫對曹操是復雜的,對曹操有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感覺,又不願意歸附這個贅閹遺醜。
曹操對這些士大夫的處理辦法是,能忍的就算瞭,不能忍的?那就殺瞭。從兗州邊讓、到孔子後裔孔融、再到四世三公的楊修,曹操殺瞭不少的不合作者,還都是重量級選手,他更加讓自己站到瞭士大夫的對立面,而這些人自然也不會說曹操的好話瞭。
第三,曹操用人重才不重德。這一點既有現實的政治需求,又有無奈的選擇。既然你們不選擇我,那我也不選擇你們。曹操多次下求賢令,並在他的求賢令中明確表示“唯才是舉”。
這句話現在看來是褒義詞,可在當時,並不是一句好話。
2c524f188d38f7e12950a7091c7e0fd8
東漢時代最重氣節,人才上升的通道是“孝廉”,看到沒有,作為德的“孝”在前,才“廉”在後。東漢世傢大族也是靠累世的名望和經學研究立身。因此東漢是個重德大於重才的時代。而曹操公然不在乎德名,隻重才幹,這還瞭得?
因此,他們對曹操的人才觀也是頗有微詞的。
第四,曹操喜歡說實話。這個實話的意思是,他說的話很現實,他不喜歡端著。士大夫就喜歡端著的政治傢,換句話說,說些那種讓人聽不懂的官話然後讓人去猜。
而你看曹操說的大實話:
1、這天下要是沒有我,哼哼,還不知道多少人稱王稱霸呢!(設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霸)
2、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如果天下註定是我的,那我還是做周文王吧!(是兒欲將吾置於爐上耶?如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可乎?)
f8794a20c069c72aea36516c17848f8d
要是換個說法,
1、幸好天下沒有分崩離析(隻出瞭兩個敗類),不然我嘔心瀝血,愧對漢室啊。
2、我德行不夠,怎可稱帝呢?我還是扶保漢室,做個周公吧!
實際上意思差別不大,但士大夫就喜歡後者這種端著的。因此曹操的名聲便成瞭“名托漢相,實為漢賊”瞭。
也不能說曹操是對的,士大夫就是錯的;但在士大夫們的筆下,曹操的形象肯定會不完美的。
除瞭士大夫的偏好,還有歷史的原因,曹魏最終沒能統一天下,立國數十年就被晉國篡滅,而晉國又把中國賣給瞭五胡。
因此那些要為三國吳蜀說話的人要罵他,因為他是敵人;那些要為西晉洗白的人要罵他,都是他開的好頭;那些責怪晉的人要罵他,都怪他沒活過司馬懿,沒看出司馬懿的野心,早不殺他,還非要征召他來當官。
所以,曹魏沒有統一天下,魏晉導致中華的衰落,這些鍋都是他背著,當然卑鄙瞭。
但是,就當時形勢而言,曹操有他雄才大略的地方,因此他又是聖人。
東漢帝國分崩離析的時候,連四世三公的袁紹也想著分一杯羹,漢室已註定然難以續命。
這樣的時候,曹操能將漢獻帝劉協迎於許昌,照顧瞭漢獻帝一生一世,還嫁瞭三個女兒給他。對於漢室,曹操也算是仁至義盡。
如果不是曹操,天下是不是要成為東晉十六國時期那種亂相都不好說。
對內,曹操以其傑出的軍事政治能力,從小小的東郡太守,占兗州,殺呂佈、逐劉備,滅袁術,北收河北袁氏,西平關中隴右,將中國北方統一。敗在曹操手下的劉備、呂佈、袁紹、馬超,都不是省油的燈。
對外,曹操還分南匈奴為五部,將匈奴牢牢壓制;遠征烏桓,將東北隱患消於無形;西設西域長史,繼承瞭兩漢對西域的統治。
雖然沒有統一天下,可曹操的功業,也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從他的功業和他對漢室的存續來說,也算是不世出的偉大政治傢瞭。
從這個角度說,曹操又是天下的聖人。
文/子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