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簡史(一):初出茅廬,世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二十歲的李白在成都遊歷後,前往渝州,準備拜謁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壇前輩,正在渝州刺史任上的李邕。當時的李邕不僅學識不凡,而且仗義疏財,廣交天下士人。

來到刺史衙門,李白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呈上,然後在旅舍之中等待消息。誰知過瞭十幾天還沒有消息傳來,李白隻得再次呈書詢問。過瞭幾日,焦急等待的李白終於得到瞭消息,前往刺史府上,卻隻見到一個小吏。

原來,李邕善辭賦,卻很少寫詩,對於一些民間歌謠類的更是不屑一顧。李白所投的"行卷"中有賦、有詩,也有有關蒼生社稷的策論等,不巧的是放在最上面的是他遊歷途中聽過民間歌謠後寫的《巴女詞》:“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月三千裡,郎行幾歲歸?" 李邕看瞭這第一首,便不再想看下去瞭。

等到李白再次呈書,李邕終於想起來這事,但當時正在創作興頭上的李邕便吩咐一個復姓宇文的小吏去回復李白。倉促間隨口說道:"這些不過是下裡巴人之曲,恐怕難登大雅之堂,還談什麼濟蒼生,安社稷啊?他不遠千裡而來,好歹打發他一些盤纏罷瞭。"

李白雕像

這位宇文同學倒是對李白寫的東西挺感興趣的,認為利用有些迂腐,但也不好多說什麼。他熱情接待瞭李白,委婉地安慰瞭一番,不僅如此,除瞭李邕所送的銀錢外,自己還送上瞭一些紀念品。

對於宇文同學的尊重和安慰,李白很是感激,他留下宇文同學所送的紀念品,並贈詩說:

但對於傲慢的‘專傢’李邕,生性驕傲的李白卻不由有些惱火。

等瞭十天半月,等來這麼個結果。再想起之前在成都遇到的益州長史蘇頲雖然對自己贊賞有加,卻被他手下僚屬以自己是商人之子而輕慢辱罵的事情。不由得更是悲憤異常。

於是他再次提起筆,寫瞭一首‘贈送’給專傢同志的詩:

大鵬出自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可以說是驚世駭俗的偉大理想和自由的象征。

d1d732ea3d4a29c0a4868a9e35a02e45

李白一生引鯤鵬為自喻之意。而這首詩大概便是青少年時代的李白首次以大鵬自比。

開篇就是激昂高調,氣象雄偉。想象中,李白自己已經化身為直沖雲霄的大鵬,乘風而起,振翅而飛,扶搖直上九萬裡。即使過瞭一會風停瞭下來,大鵬落在大海上,也會激起驚濤駭浪。

這兩句看似在說大鵬,實則隱喻很明顯。風自然指李邕,李白的意思用大白話來說:即使沒有你李邕的幫助,我一樣能在將來造成非凡的影響!

這種自信,這種膽氣,大概隻能用一個狂字來形容瞭。

詩的後四句,更是對自己被怠慢的反擊。“世人”是那些凡夫俗子,“殊調”指不同凡響的言論,當然也可以指自己的宏大理想;而不管是非凡的詩篇,還是宏大的抱負,都被這些凡夫俗子冷顏嘲笑。

而很顯然,李邕這樣的名士,在李白看來,也和他們一樣,沒有眼光。

於是,李白就抬出孔聖人的事跡來反唇相譏。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宣父是指孔子,唐太宗貞觀年間,下詔尊孔子為宣父。《論語》:“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除瞭這句話之外,其實還有孔子被一個七歲孩童難住的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遇見一個小孩正在用樹枝在路上畫畫,走近一看,原來是畫瞭一座漂亮的城池,於是便從一旁繞路而過。沒想到,小屁孩不高興瞭,說你這老先生放著好好的城門幹嘛不走?孔子說我看你畫的漂亮,不忍踏上。小孩說:城若不讓過,要城何用?

孔子見這小孩聰明伶俐,便有心試探,就說:你畫的城門太小瞭呀。

沒想到小屁孩一拍腦門,做恍然大悟狀,說:“對,這個城門太小,是給小人走的。你是大人,給你畫個大的吧?” 於是,用手虛空一劃,然後恭敬地對孔子說:您上路吧。

孔子很喜歡這孩子,就約他一路同行。結果一路上,這孩子又發出瞭好幾個靈魂拷問:

問題一:松樹冬天為何不落葉,天再冷也能枝葉長青?

孔子說松樹心實不虛故而耐得嚴寒。下屁孩就懟:竹子心虛不實,為何也能耐嚴寒?

問題二: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響亮?

孔子這回小心點瞭,想瞭想才答:鵝的脖頸長,故能引吭高歌。

小屁孩再次搖頭:“癩蛤蟆的脖子算長嗎?可是它叫聲響亮,不亞於鵝!”

...

這個孩子便是項橐。《三字經》中“昔仲尼,師項橐”便是說的這個典故。

李白就這樣用孔聖人的典故來揶揄李邕: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後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聖人還要高明?

李白這首詩,用現在的話來說,那便是:

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這句話,他這一輩子說的次數看起來還不少。

其實歷史上,李邕是一個豪邁之人,對後被頗為提攜。這位宇文同學將這首詩惴惴不安地呈送上去,正準備挨一頓訓斥呢。不料李邕看瞭以後說道:“初生牛犢不怕虎,勇氣可嘉。倒是我慢待他瞭。” 接著又說:“此人才華出眾,但如此傲氣,讓他去闖闖也好。”

這首詩和背後的故事,似乎可以很好概括李白的一生。

作為不可明言的、淪落民間的宗室之子,生性豪邁的李白雖蔑視權貴,卻又渴望渴望有所作為,而覺得被別人輕視,骨子裡的傲氣就常常讓他得罪人。

於是李白的人生悲劇似乎就註定瞭--- 在江湖之遠和廟堂之高間首鼠兩端。

一、關於李白的身世

眾所周知,李白的身世成謎。在唐代時,就已經諱莫如深,李白自己很少談及傢世,偶然提到也隻提遠祖,諱言近親。《新唐書》等史籍中隻記載李白為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李暠是李唐皇室認定的先祖,也就是說李白應該是宗室子第。但關於李白的曾祖父、祖父,史料上隻字未提。一般認為其祖先大概因罪或別的原因避居西域,直到李白父親才潛回蜀地隱居,"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到當代,有學者甚至認為李白可能是李建成玄孫。

至於李白的父親,倒是留下瞭一個名字 -- 李客。 據唐代范傳正為李白遷墓所撰寫的碑文《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中說:“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

為何到李客這代才“潛還廣漢”,學者們眾說紛紜。學者們對於李客的身份,有隱士、大商人等等說法,現代學者安旗先生,則猜測李客是一位‘俠客’,她認為李客於神龍初年(公元705年)逃歸於蜀,是因為“任俠殺人”而“避仇”,“其仇傢屬於可畏的豪門權貴”。

李客任俠殺人的詳情雖不得而知,但從他避居窮鄉僻壤,隱姓埋名,終其一生看來,絕不屬於欺壓貧賤,侵凌孤弱是可以斷定的 ...... 李客的任俠殺人是屬於扶危濟困或伸冤雪仇,而不是仗勢欺人。(《李白縱橫探》)

李白本人也是率性任俠,在青少年時代在傢鄉曾從趙蕤學《長短經》,修縱橫術與兵法;又曾“學劍來山東”,一生都以俠客自居,以好劍任俠自許。

在《俠客行》中對俠客的熱情謳歌,更是膾炙人口。

如此看來,李客俠客說似乎是說得通的。

不管如何,有這麼幾點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1)李白是宗室子弟

2)李白傢應該還是挺富裕的

3)李白因為傢庭的原因,無法通過正常的科舉踏入仕途,不管是因罪或是因商人之子。

所以,以詩文幹謁名士,以期得到推薦,大概就成瞭李白期望建功立業的唯一出路。

三、我常得罪人,這好像是我天生的本領

李白此後大概在24歲開始辭親遠遊,出川遊歷天下,到處拜訪交遊。

但他的求推薦(幹謁)之路,實在是比較淒慘,要一直到40多歲,才通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被唐玄宗召見。可惜,那也隻是短暫的風光。

而之所以是這樣的結果,大概還是和他的性格有關,說好聽點是豪邁大氣,蔑視權貴,骨子裡大概還是因為口不擇言,感到被怠慢瞭就揶揄嘲諷。

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這種話,我們都知道,隻能心裡默默腹誹而已。而李白有時候是直接說出來的。

我們通過他後面的經歷,再來慢慢聊聊這個話題。

參考資料:

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

安旗 《李白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你以為《清華園日記》就寫瞭看大腿?那你確實低估瞭青年季羨林

1說起季羨林先生,首先浮現腦海的便是專屬於他的各種標簽:“學界泰鬥”、“國學大師”、“國寶”。關於季老先生的稱謂和榮譽羅列出...

· 3分钟前

最簡單的正念訓練(附我的方法)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情緒的問題所困擾,也有許多人會有意識地去學習情緒管理的知識,希望自己能夠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而是...

· 4分钟前

各个行业可以考的资格证书(超全)

18个不限专业就可以考取的证书,为以后转行、兼职做准备!

· 5分钟前

夏日之夢(作者:傅許)

一首純音樂。曲調其實蠻簡單,一個主要旋律貫穿全章,淡淡的。有點小歡喜,又是亦步亦趨,小心翼翼,又是輕盈的,悄悄的。就...

· 5分钟前

上映十六年後,《雙瞳》依然是我心中最好的華語恐怖片

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唐人街探案2》算是一匹黑馬。雖然豆瓣評分沒有超過前作,但累計32億的票房也給瞭陳思誠足夠的底氣拍完三...

· 9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