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的核心有兩個:文言字詞、文言句式。
文言字詞內容:1.文言虛詞的理解 2.文言文斷句(句讀 dou 四聲)3.古今異義詞 4.通假字
文言句式內容: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判斷句(主謂賓結構)
Additional:文化常識、翻譯句子、中心內容。
1.連詞
2.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有時也做主語,譯為“你”。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 3.好像,如同。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瞭”。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而後:才。例如: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志·諸葛亮傳》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層的意思。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既而:不久,一會兒。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既望
疑問代詞
副詞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麼”。例如: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涓官傳序》 通“呵”,呵斥,譴責。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做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3.乎
介詞 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助詞 用於形容詞後。例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副詞 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澤為“才”“這才”“就”等。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隻”“僅”等。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十八騎。《項羽本紀》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代詞 第二人稱,常做定語,譯為“你的”;也做主語,譯為“你”。不能做賓語。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傢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用作連詞,解釋為“至於”“如果”等。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例如: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就這樣”。例如: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3連詞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例如: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後誅之乎?《孟子·萬章下》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例如: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連詞 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況且”。例如: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傢》 表示順承關系。可譯為“然後”“那麼”。例如:聞姊傢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項脊軒志》 表示讓步天系。可譯為“尚且”“還”。例如: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表示並列關系。可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準陰侯列傳》
副詞 將,將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遊褒禪山記》 暫且,姑且。例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可譯為“況且”“再說”。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峰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且如】就像。例如: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1動詞 譯為“像”“好像”。例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連詞 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至,至於。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恒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若夫淫雨靠靠,連月不開。《嶽陽樓記》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例如: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幹】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車後若幹遞送夫。《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名詞 處所,地方,位置。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出師表》
代詞 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名詞性的詞組,指代人或事物。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助詞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所謂】所說的。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所在】 到處。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所在之處,處所。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染》
2介詞 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例如: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介紹原因或目的。譯為“為瞭”“因為”。慎勿為歸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介紹涉及的對象。譯為“給”“替”。於是秦王不怪,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對,向。為之奈何?《鴻門宴》 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3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 譯為“呢”。如今人方為刀姐,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兼詞 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可譯為“在其”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代詞 相當於“之”。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哪裡,怎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3語氣詞 做句末語氣詞。譯為“瞭”“啊”“呢”。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做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
1介詞 表示工具。譯為“拿”“用”。例如:願以十五城請易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例如: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戰》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以八月十三斬於市。《譚嗣同傳》 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例如:趙上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例如: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省略。例如:以一當十(成語)夜以繼日(成語)
2連詞 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表示修飾天系,前一動作行為任在是石一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3助詞 做語氣助詞,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如: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做語氣助詞,起調整音節作用。例如: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4動詞 以為,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5名詞 譯為“緣由”“原因”。古人秉燭遊,良有以也。《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以為】認為,把……當作或看作。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以是】【是以】相當幹“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斷的結果。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也。《石鐘山記》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沒有什麼辦法用來……”例如: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鴻門宴》
1介詞
依照,根據。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依靠,憑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趁著,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過,經由。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為,由於。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夢溪筆談》
2連詞 於是,就。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3名詞 原因,緣由,機緣。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4動詞 根據。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五蠹 沿襲,繼續。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1介詞 在,從,到乃設九賓禮於庭。《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方面”“從……中”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由於。例如: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向,對,對於。 請奉命求放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被。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與,跟,同。減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比。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 【於是】 1相當於“於十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口技》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於是秦王不怪,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見……於】表示被動。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傢。《秋水》
1介詞 和,跟,同。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孟子·公孫醜下》 給,替。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傢》 比,和……比較。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2連詞 和,跟,同。例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3動詞 給予,授予。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結交,親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對付。龐暖易與耳。《燕召公世傢》 參加,參與。塞叔之子與師。《崤之戰》 贊許,同意。朝過夕改,君子與之。《漢書·翟方進傳》
4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汕》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後),譯為“哪如”“與其……哪如……”。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1連詞 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鴻門宴》 表示條件、假設關系。牛列假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例如:入則無法豕拂士,出則無故國外患者,國恒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子都用在意思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分句之間是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2副詞 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及諸河,則在舟中矣。《痘之戰》
3名詞 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例如:《論語》六則 準則,法則。例如:以身作則
4動詞,效法。例如: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周本紀》
5通假。同“輒”,總是,常常。例如: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則是】隻當是。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連呼則則。《祭妹文》
2語氣詞 用於判斷句,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3定語後置的標志。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1代詞 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太後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後》 指示代詞,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2助詞 結構助詞,可以不翻譯。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虎兕出於l,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放在倒置的動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箭骨之強。《勸學》 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專足音節,沒有實際意義。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於國也》 3動詞 到……去。胡為乎隍隍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傢》
卑鄙
古義:卑,地位低下;鄙,見識淺薄。 今義:品質惡劣。 先帝不以臣卑鄙,辰目杜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肉食者鄙(見識短淺),未能遠謀《曹劌論戰》位卑(地位低下)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北面
古義:面朝北(稱臣)。 今義:四個主要方向之一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不行 古義:不能走路,這裡是說柔弱。今義:不可以,不被允許 九歲不行。《陳情表》
便宜 古義:1.有利於治國、合乎時宜的辦法或建議。2.因利乘便,見機行事。 今義:1.物品價格低,讀做 pian yi 2.方便合適;便利。讀bian yi。 1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張釋之列傳》 2(李牧)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廉頗藺相如列傳》坊市109坊
博學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成立 古義:成人自立。 今義:(組織、機構等)開始存在;(理論、意見)站得住腳。 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幸優渥。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春秋 古義:1.年紀。2.泛指四季。3.書名。4.春季與秋季 今義:1春季、秋季;2時代名稱。 且陛下春秋高。《蘇武傳》春秋鼎盛:形容君王年富力強。 蟪蛄不知春秋。《逍遙遊》(怎麼翻譯看一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報任安書》 春秋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三峽》
初一 古義:剛開始。 今義:農歷每月的第一天。 初一交成,操軍不利。《赤壁之戰》
地方 古義:土地方圓。 今義:1泛指空間的一部分。2民間。3地區 割據江東,(主語)地方數千裡。《赤壁之戰》
反復 古義:書信往返。 今義: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復。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馬諫議書》
非常 古義:1.意外事故(名詞)。2.不同尋常的(形容詞)。今義:很(副詞)。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遊褒禪山記》
風流 古義:傑出的。 今義:1.有功績而又有文采的,英俊傑出的。2有才學而不拘禮法的。3跟男女情愛有關的。4輕浮放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詠懷古跡》
逢迎 古義:迎接。 今義:奉承、拍馬。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
感激 古義:感奮激發。今義:感謝。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根本 古義:樹根。 今義:事物最重要的部分。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故事 古義:先例,舊事。 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的事情。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果然 古義:飽足的樣子。 今義:表示事實與所說所料相符。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逍遙遊》
黃泉 古義:地下的泉水。 今義:迷信的人指陰間、地府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
橫行 古義:縱橫馳騁。讀heng xing 今義:行動蠻橫;依仗權勢做壞事。讀heng xing 當橫行天下,為漢傢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婚姻 古義:兒女親傢。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鴻門宴》
假借 古義:①寬容,原諒。②六書之一。 今義;利用某種名義、刀重守米達到目的。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荊軻刺秦王》
窮困 古義:走投無路,處境窘迫。今義:貧窮。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荊軻刺秦王》)
山東 古義:①指戰國時秦國崤山、函谷關以東之楚、趙、韓、魏、燕、齊六國。2之指太行山以東地區 今義:山東省。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 晉兵先下山東。《晉世傢》
唐代關外:玉門關外。
稍稍 古義:漸漸地,慢慢地。今義:稍微。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使者 古義:送信的人。 今義:奉使命辦事的人。 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祭十二郎文》
雖然 雖:即使 然:但是 古義:盡管如此,即使這樣。 今義:用於讓步復句的關聯詞。 雖然,董、聶不足道也。《譚嗣同傳》
所以 古義:用來……的;……·的憑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 餘叩所以。《獄中雜記》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所字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鞠躬 古義:1彎著身子。2恭敬地、謹慎地。今義:彎身行禮 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傳》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縣邑
可憐 古義:1.可愛。2.值得同情。3.可惜。今義:值得憐憫。 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翁》 3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宿建德江》
可以(組詞翻譯) 古義:可,可以;以,憑,靠。可以憑借今義:能夠 可以一戰。《曹剃論戰》
交通 古義:1.勾結。2.交錯縱橫。今義:郵電業和運輸業的統稱。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論貴粟疏》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美人 古義:1.歌伎、宮妃2.指內心愛慕之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者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義:美貌女子。 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賦》
明年 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廉頗藺相如列傳》
妻子 古義:妻子和子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子佈、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
親戚 古義;指內親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義:指近親及姻親。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至於 古義:到達。 今義:①終於達到某種程度。2表示另提一事的連詞。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遊褒禪山記》
指示 古義:指給……看 今義: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說明處理某問題的原則或方法。 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中國 古義:中原地區。 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李憑箜篌引》
中間 古義:中,當中;間,夾雜著。今義:當中。 中間力抗崩倒之聲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祖父 古義:祖輩和父輩。 今義:父親的父親,即爺爺。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
左右 古義:近臣,侍衛人員。 今義:1方位詞,左和右兩個方位;2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
往往 古義:處處。今義:常常。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傢》
文采 古義:文章。 今義:文學方面的才華 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報任安書》
無論 古義:更不必說。 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犧牲 禮儀之邦 古義:做祭禮的牲畜。 今義: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
行李 古義:外交使節。 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第一類:名詞作動詞
第二類:形容詞為動詞
第三頁:名詞形容詞作名詞
(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我在慢慢地吃飯
“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瞭。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厭”通“饜”,滿足。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說”通“悅”,高興,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知”通“智”,明智。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反”通“返”,返回。今日往而不反者。《荊河刺秦王》
“見”通“現”,出現。圖窮而匕首見。《荊何刺秦王》
“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距關,毋內諸侯。《鴻門宴》
“要”通“邀”,邀請。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
“倍”通“背”,背叛。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坐”通“座”,座位。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說”通“脫”,脫身。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詩經·氓》
“錯”通“措”,措施。例:緬規矩而改錯。《離騷》
“取”通“娶”,娶親。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孔雀東南飛》
“馮”通“憑”,乘。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蘇軾《赤壁賦》
“直”通“隻”,隻是,不過。直不百步耳。《寡人之於國也》
“無”通“毋”,不要。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傢祭無忘告乃翁
“頒”通“斑”,頭發花白。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寡人之於國也》
“景”通“影”,像影子一樣。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有”通“又”。1.再。雖有槁暴,不復挺者。《勸學》2表示整數加零數。百有餘年矣。 六十有七
“奉”通“捧”,雙手捧著。《過秦論》臣願奉璧往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孰”通“熟”仔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孰視之
“畔”通“叛”,背叛。不顧恩義,畔主背親。《蘇武傳》
“亡”通“無”,沒有。:空自苦亡人之地。《蘇武傳》
“以”通“已”,已經。前以降及物故。《蘇武傳》
“銷”通“消”,消散。雲銷雨霽,彩徹區明。《滕王閣序》
“冥”通“溟”,大海。北冥有魚。《逍遙遊》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陳情表》
“屏”通“摒”,舍去。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
“辟”通“避”,躲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崤之戰》
“裁”通“才”,剛剛。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
“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蓋”通“盍”,何、怎麼。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火”通“夥”,夥伴。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惠”通“慧”,聰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具”通“俱”,全、皆。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嶽陽樓記》
“被”通“披”。散著。被發行吟則畔。《屈原列傳》穿。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傢》
“闕"通“缺”。1.中斷。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2.缺點。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出師表》
“詘”通“屈”。1.窮盡,匱乏。公輸盤詘。《公輸》2.彎曲。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女”通“汝”,你。誨女知之乎。《論語》
“食”通“飼”,喂養。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馬說》
“鄉”通“向”,從前。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屬”通“囑”,囑咐,囑托。屬予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
“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信”通“伸”,伸張。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帖”通“貼”,貼上。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靜”通“凈”,幹凈。茅簷長掃靜無苔。《書湖陰先生壁》
第一類:判斷句
……者……也結構、……者……結構、……者也結構、……為……結構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用“乃、即、則、皆、素、誠、非、未、弗、無、莫”等同“也”聯合判斷
第二類:被動句
1.“為”“見”“被”作為標志 (臣恐見其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2.“為……所……”表示被動(舉例)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3.“受+謂語+於”(受制於人)“謂語+於”(於字結構)
第三類:省略句
1.省略主語(不講)
2.省略謂語謂語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因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對話而省略的。
(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例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鴻門宴》
(2)蒙下文謂語而省略。例如:殺人如(恐)不能舉,刑小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3)共喻省略,即根據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麼。後公改(任)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記王忠肅公翱事》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
賓語“之”往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時要補充出來。
1.省略動詞後的賓語。例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2.省略介詞後的賓語。例如: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促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