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高乐菌的印度古代史。
如果我告诉你,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在印度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白皮肤的印度雅利安人和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可以平等相处。在这个时代,种姓制度形同虚设,任何出身的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达成阶级的跃迁。在这个时代,教权完全被王权所控制,甚至连宗教的最高解释权都被王室牢牢掌控。
很魔幻不是吗?但这样一个时代切切实实地,曾经出现在印度的历史上。这就是十王之战之前的印度。
我们所熟知的印度文明,其缔造者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他们并不是南亚的原住民,而是在公元前1700到1500年迁入南亚的。这个时候,印度雅利安人的诸多部落中,其中有一个出现了一位天降猛男,叫做普鲁。
在普鲁的领导之下,他的部落很快击败了许多别的部落。这其中不仅包括印度雅利安人的部落,也包括南亚原住民的部落。但是作为天降猛男,普鲁在军事上取得的战绩,还不算什么。他真正的高光在于战胜这些部落之后的制度设计。
一般情况下,被征服的部落往往都会沦为胜利者的奴隶。但是普鲁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他将所有被征服的部落,以及他自己的部落全部打散,然后重新组合成五个部落。这五个新的部落组成一个新的国家,而普鲁就是这个新的国家的君主。
在这五个部落里,既有作为白人的印度雅利安人,也有其他肤色的南亚原住民。他们在这些新的部落里享有一样的权力,而每个新的部落之间也都是平等的。这样的制度被简单地称为般遮罗,也就是“五个部落”的意思。而这个词很快也成为了这个新国家的名字,普鲁也从一介部落首领,变成了般遮罗国的国王。
通过般遮罗制度,普鲁在自己的王国内,实现了种族的平等。而在当时的南亚国际局势中,普鲁也通过自己的武力成为了霸主级别的存在。在普鲁的主导下,印度雅利安部落和达罗毗荼部落形成了军事上的同盟。也就是说,普鲁这时实现了各种族之间的外交平等。
正是因为普鲁打造的国内制度和国际秩序,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了印度历史上一个种族平等的时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种姓制度也还没有成形。
印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南亚之前,还有一个兄弟民族,那就是古伊朗人。根据现在的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不论是印度雅利安人还是古伊朗人,都习惯把人群分成几个等级,分别是地位较高的祭司和武士,数量最多的牧民和农民,以及地位最低的奴隶。但实际上,就算两个民族已经分化了数百年,这样的社会阶层划分都没有形成实质上的制度。
在这一时期,所谓的种姓只是标记一个人出身的工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掌权者的赏识,而脱离原来的社会阶层,飞黄腾达。同样的,就算是高种姓出身的人,也有可能因为卷不过其他人,而沦为普通的手工业者或者农民。
简单来说,在普鲁治下,种姓只是决定了一个人起点的高低,但不会限制个人未来的走向。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在这个时期任何出身的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达成阶级的跃迁。
松散的原始种姓,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依旧有着社会层级跃迁的机会。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尤其是对于普鲁来说,这更意味着,自己能够让王权扼住宗教的脖子。具体的体现就在于般遮罗国的最高祭司,也就是众友仙人。
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个新的词汇,就是仙人。实际上,仙人在梵语中对应的是Rshi,也可以音译为梨师。最初,仙人指的是《吠陀经》的作者。《吠陀经》是印度文化和宗教中的最高典籍,就相当于中国的四书五经或者基督教的《圣经》。之后,这个词又开始代指那些,通过苦修或者研习《吠陀经》而获得超自然能力的人。
所以,我们就看出来,这位众友仙人既然能被称为仙人,说明他在印度宗教界的影响力是泰山北斗级别的。但魔幻的是,众友仙人并不是出身于婆罗门种姓,而是刹帝利种姓,是普鲁的堂亲。
也就是说,普鲁通过让出身王室的亲戚担任最高祭司,垄断了宗教的最高解释权。而且,众友仙人的仙人称号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就说明,这一安排在当时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的。不仅如此,普鲁还通过般遮罗强盛的国力,让周围的国家,或者说部落,也接受了众友仙人的宗教解释权。由此,众友仙人从般遮罗国的最高祭司,摇身一变,变成了诸国联盟的最高祭司。
到此为止,我们看到,普鲁和众友仙人联手,将当时的印度打造成了一个非常不印度的时代。各个民族相对平等,种姓还没有对社会形成桎梏,宗教也被王权驯服。有着这样一个开局,印度何愁建立不了可以比肩罗马、大汉的帝国?但是很可惜,作为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3500多年之后的人,我们自然可以知道,印度并没有延续普鲁的道路,甚至是在另一条背道而驰的路上一路狂奔。
一切的改变来自于另外一个、逆向的天降猛男。这就是苏达斯。苏达斯和普鲁是亲戚,都是同一个家族的成员。但是相比于普鲁的开明和又作为,苏达斯就显得很反动了。作为白皮肤的印度雅利安人,苏达斯瞧不起南亚的原住民,认为被征服者就应该称为胜利者的奴隶。而且有着同样想法的,不仅仅有苏达斯一个人,他所统治的婆罗多部落也都有着相同的观点。
与此同时,普鲁让出身王室的众友仙人担任了最高祭司,这让出身婆罗门的祭司就很不满。其中,就有一个能力出众的代表,也就是极裕仙人。欸,没错,他也是一个仙人。而且在后世的地位还要比众友仙人高。其实讲到这里,我就特别像提一个关于极裕仙人的传说,很诙谐的一个传说。
因为某些原因,极裕仙人抑郁了,就像投河自尽。我们要知道,在没有跨江大桥的时候,投河不是从桥上跳下去,而是从岸边往江心的方向走。一旦水流大到足以把一个人冲倒,那基本上就算完成了投河的步骤了。极裕仙人就这样,从印度河的河岸朝深水区走。但是极裕仙人发现哪里不对劲。自己走过的地方,河水都会自动让开,可以说是自带摩西体质了。这种让极裕仙人很不理解,他就把河神给叫了出来,问她为什么要跟自己对着干。然后河神就说,您可是誉满天下的大仙人,要是死在我这儿,我怕是要永世不得超生了。听了这话,极裕仙人表示理解,然后就放弃投河的念头了。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极裕仙人抑郁的原因,大概就是普鲁打击婆罗门的行为。而极裕仙人放弃投河之后,就投入了苏达斯的阵营当中,成为了婆罗多部落的最高祭司。就这样,当时最重要的两位逆向猛男就达成了同盟。除此之外,苏达斯还拉上了一个叫做特尔特舒的部落作为自己的盟友。
既然反动的轴心已经形成,那么接下来就是高举叛旗,掀翻普鲁的王座了。这就是一开始我所提到的十王之战。
这场战争之所以叫十王之战,是因为不论什么时候,普鲁这边的联军都至少有十个王国参加。如果要把普鲁的所有盟友都数一遍,其实一共是有十六个。既然四大天王都有五个,那么十王之战有十六个王不是很正常吗?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苏达斯这边只有两个部落,普鲁这边则是有至少十个,其中的主力还是南亚国力最为鼎盛的般遮罗。所以,在战争初期,苏达斯和他的婆罗多部落只能不断地撤退。最后,苏达斯都被逼到了印度河最靠西的支流。也就是说,渡过这条河之后,苏达斯就基本算是被赶出南亚了。毕竟过了这条河之后,就是沙漠,沙漠过后就是阿富汗的山区了。
可是,苏达斯完全不是普鲁的对手,只能被迫渡过这条河,朝更远的地方逃去。但是,这场战争的转机就在这个时候到来了。
苏达斯和他的军队渡河的时候,水位很浅,可以很快的通过。但是当普鲁率领的联军追来,打算渡河追击的时候,水位却忽然猛涨。被洪水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联军,一下子损失了大半的兵力,战场的形式立刻逆转。
当洪水褪去,苏达斯立刻率领自己的军队杀了回来。这时候,普鲁的联军依然没有从洪水带来的冲击中缓过来。就这样,原本胜券在握的普鲁被苏达斯成功反杀。十王之战最后也已苏达斯的胜利而告终。
以上,就是印度学者和美国学者对十王之战的叙述。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印度和美国的学者呢?因为在印度历史的研究上,还有一群学者有发言权。没错,这就是十处打锣,九处有他的英国。
按照英国学者的说法,普鲁是比苏达斯更早就已经进入南亚的印度雅利安人首领。因为已经在南亚生活了几代人,所以已经和当地人形成了和平共处的方式。但这个时候,还有一些生活在阿富汗山区的印度雅利安人,而苏达斯率领的婆罗多部落就是其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以苏达斯为代表的第二波,或者更严谨地说,最后一波印度雅利安人侵入南亚。他们的到来伴随着暴力和战争,将原本已经安定下来的南亚又一次搅了个天翻地覆。因为以普鲁为代表的早期印度雅利安人已经适应了南亚的生活,按照网上的流行语就是,已经费拉不堪了。所以苏达斯进入南亚的战争可以说是摧枯拉朽,以一当十地拿下了十王之战的胜利。
至于印度的学者为什么要强调和英国学者们不同的叙事,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过,不管怎么说,十王之战的结果就是苏达斯和极裕仙人的同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此,婆罗多建立起来了南亚的第一个超级大国。直到现在,印度人都自认为是婆罗多部落的后裔,甚至印度这个国家的官方名字都是婆罗多共和国。而极裕仙人则将教权再一次夺回到婆罗门祭司手中,并开启了以宗教固化种姓制度的过程。
因为印度历史的当地特色,我们无法确定十王之战发生的时间。但根据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推测十王之战应该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当然了,这一左一右,就能差出去两三百年。
从婆罗多部落建立霸权后,印度开启了对南亚北方的梵化过程。也就是印度雅利安人从现在新德里一带,逐渐朝整个北印度扩散的过程。这过程一直持续到了公元前6世纪。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婆罗多以外,还陆续产生了三代霸主,并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十六雄国。那么,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就让我们留到下一次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