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它是一种DNA病毒,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
一、病因分析
(一)西医的观点
西医认为,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而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是带状疱疹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中医的观点
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发生疼痛。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痛。
春季是带状疱疹的高发期,因此时天气忽寒忽热,人们容易营卫失调,一旦邪热外袭,郁于少阳经即容易发此病。
临床观察,深秋和入冬以后,中老年朋友容易患带状疱疹。一方面,入冬天气变冷,出汗少,运动也少,而饮食热量偏大,特别是过食牛羊肉火锅,容易增其内热;另一方面,中老年人自身阳气偏弱,无力运化过多的热量,加上肉类生产中多添加激素和各类药物,更易导致热毒内闭。热毒郁滞于少阳经,即可能引发带状疱疹。所以说,除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可致病,饮食不当也是导致此病的重要原因,请中老年朋友们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二、治疗方法
(一)西医治疗方法
西医的处置原则是保持病变皮肤干燥、减少不良刺激、药膏治疗。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止痛和营养神经,但这些方法容易导致后遗神经痛,如烧灼、电击、紧束、针刺及撕裂般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了防止后遗神经痛,西医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疱疹患者接种疫苗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可降低39%。
(二)中医治疗方法
此病属少阳火毒郁滞于皮下。祛邪是治疗的根本。邪气一祛,正气自能来复。祛邪的关键是给邪气以出路,邪在皮肤,当解表。寒凉固然能清解热毒,疏风则可开邪热外透的出路,二者需结合应用才好。
另外,此病针灸治疗效果极好,其病多在少阳经,取穴以循经远取为主,针用泻法,一般针泻外关、液门、阳陵泉、侠溪、丘墟诸穴。
此病凡属火郁致病,都可刺血拔罐,常用放血部位包括曲泽、尺泽、大椎、委中、膈俞、耳尖等等,或用皮肤针扣刺,或三棱针点刺,或刺后拔罐,可助速愈。且完全无后遗神经痛!
中医学将带状疱疹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刘老认为本病初期多为湿热火毒,后期多是正虚血瘀夹湿邪为患。因发病部位多在体侧,皮疹单侧分布,体侧属肝胆二经循行之处,故本病与肝胆二经关系密切。在发病过程中以“气血不畅”为主病机,初期以湿热火毒阻滞,气滞血瘀为主,后期以气虚血瘀或肝阴不足,气血不畅,虚实夹杂为主,故行气活血之法必须贯穿始终。治疗时应以“止痛”为关键,同时注意“祛邪”与“扶正”并重,标本兼治,求本为要。
中药的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证:证见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疼痛剧烈,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当归、炒柴胡、炒栀子、炒黄芩、川木通、车前子、制乳香、制没药、蒲公英、全蝎、蜈蚣。
2、脾虚湿盛证:证见皮肤淡红,疱壁松弛,疼痛较轻,纳差或腹胀,大便溏,舌质淡,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治法:健脾利湿,活血止痛。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生苡仁、白蔻仁、厚朴、法半夏、通草、淡竹叶、土茯苓、生蒲黄(包)、五灵脂、川芎、蜈蚣、全蝎。
3、气滞血瘀证: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难以忍受,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当归、白芍、赤芍、生地、炒黄芩、川芎、制乳香、制没药、全蝎、蜈蚣、甘草、八角枫等。
4、肝阴不足证:皮疹减轻或消退后,留色素沉着斑,感疼痛难忍,口干,舌淡红干,苔薄少津,脉弦细。治法:益气养阴,通络止痛。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当归、生地、枸杞、麦冬、川楝子、川芎、炒黄芩、生蒲黄(包)、五灵脂、制乳香、制没药、蜈蚣、全蝎。(注:药方仅供参考,用药前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