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抽動癥成因與調理。
抽動癥是當代新興的一種兒童心理障礙導致的神經癥,開始規模出現大約在上個世紀末,我初次接觸抽動癥是1997年,那時候很多醫院都不知道穢語抽動綜合癥,當然也不隻是穢語和抽動的癥狀,還有很多的癥狀被忽略瞭。當年遇到三例,後來這三個兒童成人後隻見過其中一個當時最嚴重的,後來完全沒有任何癥狀,由於我們對傢庭規矩、傢長態度和素質的要求特別嚴格,所以孩子成人後性格素質都很好,還格外善良,挺有擔當。
時隔13年後,2010年又遇一例,痊愈後我便在百度貼吧上發瞭一個相關的帖子,才知道十幾年的時間抽動癥已經發展得很普遍瞭,而且出現瞭青春期和成人抽動癥,又是十年過去瞭,很多兒童抽動癥已經成人,仍然有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地伴隨著叫聲或抽動。在以前,孩子多多少少有點擠眉弄眼,清嗓甩頭這都不算什麼,到青春期一般都能自然康復,很少有人發展到成年,最容易長期存在的癥狀就是口吃。但現在生活條件和傢長的狀態等都發生瞭變化,發展到成人仍然存在抽動癥狀已經不是稀罕事兒瞭。
如果以感冒為標準來衡量抽動的話,抽動癥就算不上疑難病,因為一般感冒從有感覺,到徹底沒感覺,通常在七到十天,身體差點的或許半月二十天。而抽動癥的癥狀調理,通常在十天半月左右,重一點的二十天左右。就調理癥狀而言和感冒自愈比較相差不多,這個毛病麻煩就麻煩在傢庭上,如果傢庭混亂沒有規矩,或傢長心弱,孩子動轍與傢長頂嘴,傢長沒有尊嚴和威嚴,調理起來效果要差很多,對過後的穩定影響也挺大。所以,時間多數用在對自以為沒有病的傢長身上,因為這種孩子的傢長多數沒有規矩或自身就存在心弱問題,傢長短時間內找不到做傢長的感覺,甚至自降身份跟孩子做朋友,半個月可消除癥狀,但半個月難變一個傢長。
很多傢庭的男傢長角色不突出,缺少責任和擔當,有的雖然是很好的取款機,但情感方面妻子感受不到陽剛之氣和堅定靠山的感覺,甚至感覺不到內心的溫暖,孩子感受不到父親的高大和威嚴。當然這隻是常見情況,還有其它情況,神經癥孩子的傢長真需要重新成長,孩子的神經癥隻是傢長心理問題的投射,傢長精神成長的過程就是孩子康復的過程。
為瞭更好地讓大眾瞭解抽動癥,以便預防和調養,下面作一下細致的解析。
A、抽動癥成因。
解決癥狀有很多種方式,但我個人並不贊成單純去除癥狀,因為抽動不是孤立存在的單一癥狀,而是一個癥候群,抽動隻是其中之一,其中還包括膽小,依賴,邋遢,敏感,緊張,拖拉,犯賤,色傾向,壞脾氣,不合群,傢裡橫外面弱等,有的還伴有哮喘,神經性疼痛,間斷性發燒等,很少有人隻有單純的抽動癥狀。這裡所謂的色傾向是指有的男孩子喜歡玩生殖器,喜歡說屎,大便,屁股等字眼,或聽到這些字眼就興奮,喜歡聞異性傢長的體味或衣服的味道,喜歡摸女傢長的敏感部位等等。因為所有神經癥都與性壓抑有關,也就是下氣不揚,所以,抽動癥的女孩子也會出現夾腿現象。如果隻解決抽動的癥狀而忽略其它癥狀,就相當於把一棵樹砍去瞭一個比較礙眼的樹枝,更多的樹枝和樹根仍然存在,樹木依然茂盛,礙眼的樹枝也會因為樹根的存在死而復生,所以,還是要除根斷源,以利長久。
有的說抽動癥是多巴胺分泌過多,那多巴胺分泌過剩的的原因是什麼?有的說是肝火旺盛,那肝火旺盛的原因是什麼?無緣無故多巴胺就多瞭?肝火就旺瞭?抑制瞭多巴胺或肝火就能使其正常?若源頭不明再出現怎麼辦?凡事兒要究其根本,從源頭上認識才行,半路阻截很難去根。
跟孩子們聊抽動,他們很容易理解我的意思,但傢長未必馬上聽懂,因為孩子有切身體會。有一個抽動癥孩子偷偷問他媽:“這個老師是不是也得過抽動癥,我感覺他比我還瞭解我的感覺,有些感覺老師不說我都沒註意。” 他說對瞭,正是因為眾人都沒註意,所以,一直在癥狀上折騰,不在真實感覺上下功夫。再者不在於得不得抽動癥,人的感覺是相通的,我稱之為通感,男人沒有痛經也可以感知女性之痛,這需要心靈的力量。
說穿瞭抽動癥其實就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解決抽動癥就是解決感覺問題,解決瞭感覺問題就解決瞭一切,就這麼簡單。
不管是抽動還是穢語,必然先有感覺,感覺來瞭就抽一下,抽過就舒服瞭,有時候感覺一直存在,那就一直抽,抽不透就和癢癢撓不透一樣,很不爽,所以有時候孩子會歇斯底裡地狂抽大叫。所有的抽動穢語都是因為內裡的感覺,這一點無可厚非,隻要感覺沒瞭,抽動自然停止,不需要控制和管理。因此抽動癥的孩子睡著瞭一切正常,早晨醒來又忙活上瞭,這是為什麼呢?
精神二元論告訴我們,感官和本能應當和諧一致(或者心靈和意識應當一致),本能通過感官(或心靈通過意識)來展現生命的價值,從想法到行為都有本能心靈的配合,由於情感培養出現瞭紊亂,致使二者不一,各行其道。本來並沒有想動的意識,卻產生瞭想動的感覺,不動就難受,然後就形成瞭抽動癥狀。
所謂抽動就是非意識支配而產生的身體動作,它與多動癥完全兩回事兒,多動癥的動作是通過意識的,隻是動的過於頻繁招人煩而已,多動與抽動的共同點是都在通過動來釋放內心的躁氣。
那麼,體內不舒服的感覺是怎麼形成的呢?切記,心裡的感覺和身體的感覺是互通互化的。由外界刺激而形成的感覺很容易消失,比如拍一巴掌,紮一針,蚊子叮一下等,不管你理不理會,一段時間後都會自然消失。而導致抽動的感覺是從內裡生出來的,但凡內生的感覺都和心有關,也就是說,抽動的不舒服感覺是由心裡不舒服的感覺轉化過來的,同時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形式表現在神經上,我把它叫做神經性抽動;一種形式表現在心裡感覺上,我把它叫做強迫性抽動,表現在神經上能很清晰地感覺到在某個部位有種不舒服的感覺,那種感覺很難描述,說酸不酸,說癢不癢,像是偏重於疲勞,又像有點緊,嚴重者酸癢木脹,極其難受,逼著你不抽不快,有的抽瞭也不爽。雖然難以描述,但當事人感覺很清楚,連其厚薄深淺,范圍大小都能感覺出來。
有啊啊叫聲癥狀的是因為壓抑導致的壓氣,喊一聲就舒服瞭,其實是下氣上不來;有的是心裡感覺不通透,悶著很不舒服。不管是什麼,根本原因都是內心不痛快,那種不痛快不是感官層面的,而是心靈的壓抑,價值的否定。這種情況進一步加深就會變成穢語,穢語就是說臟話,凡有穢語,必有強迫。開始隻是爆破音,說話的時候突然一句聲音挺大,或者一句話突然有幾個字很重。敏感到一定程度後,有的話不等思考便脫口而出,說出來之後自己才知道。
註意,脫口而出是不經過大腦或超過大腦思維速度的,這種現象作為搞精神方面研究者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對瞭解精神分裂,超常精神現象等深層精神問題有極大的幫助。
如果強迫思維與穢語長期存在,患者為瞭適應環境就會自行調節和掩飾,外人聽到的隻是患者隨著抽動偶爾嘟嚕一聲,也聽不清說的什麼,嘟嚕的聲音背後都是有意思的,隻是為瞭避免麻煩,患者會自行掩飾瞭一下而已,其中的意思他本人都知道,比如一個孩子一邊玩玩具一邊嘴裡不停地嘟囔一句話,旁人聽到的似乎是模模糊糊的“我在啊”,後來仔細地聽才聽明白,原來是“王某某是免崽子”,在用縮音說自己呢。
有一次我指著孩子父親問孩子:“你管他叫什麼?”我話音剛落,孩子脫口而出:“牲口。”旁邊的人都笑瞭,他卻紅著臉害怕地看著他爸說:“不是我說的,是我裡面那個小孩說的。”這就是心靈那股力量,就像一個小調皮鬼,很能胡搗蛋,卻很有規律,很多抽動的孩子存在犯賤現象,甚至到中年也還有犯賤的感覺,就是這股力量的原因,凡有犯賤現象,必然隨時有沖動的感覺,即使控制著也會蠢蠢欲動。如果不瞭解精神二元論,出現這種現象就亂瞭方寸。
犯賤是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個詞語,就是表現出一些賤相,比如自己把痰吐在手裡,然後再舔嘴裡,有的把粘鼻涕拉得挺長,然後仰面吸嘴裡,有的舔尿,還遇到兩位嚴重強迫的孩子直接抓屎嘗,這種孩子對骯臟和危險的東西特別想觸碰,不管別人什麼態度,對別人的東西亂碰亂拿,對別人做鬼臉,搞破壞等,總之什麼事兒讓人討厭他就專門做什麼事兒,這是一種抵觸心理的外在反映。
犯賤的孩子你越打他越犯賤,明明打得很疼,卻還嘴上找事兒:“打呀,打呀,打死我呀!”似乎小調皮鬼成心地惹你狠狠地揍他,揍得很厲害還是嘴賤,這種情況狠狠收拾一通,然後冷著,一直冷到不寒而栗,往往起到不可思議的效果,但收拾的時候要確實有威嚴和力度,有種排山倒海的震懾作用為好。如果收拾過後再去心疼,道歉,買東西或做好吃的來撫平創傷,這就是傢長犯賤,孩子必然加碼,傢長在孩子面前怎麼做人,孩子在外面就怎麼做人。
跟抽動的癥狀一樣,犯賤隻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孩子自己管不住,能管住就不會犯賤瞭。凡是犯賤的孩子,傢長一定對孩子犯賤,比如巴結,哄,發嗲,寵愛,特別是無原則地遷就等。
真正投入實踐,你會發現表現形式各種各樣,無論形式千變萬化,歸根結底都是內心真實感覺的表達,切勿被表相所迷惑,就像有人心裡不痛快,表現出各種沒事找事胡攪蠻纏一樣。
孩子內心的不舒服感覺是怎麼產生的呢?因為孩子沒有社會經驗,更沒有思想觀念,所以,孩子的感覺通常來自傢庭和傢長。為什麼不是來自於幼兒園或學校呢?因為在外講理,在傢講情,隻有在傢才有真正的情感,盡管學校也能對孩子情緒產生影響,但人都有種感覺,外界交往都是暫時的,有情緒但沒有親人之間的那種情感,很少影響到深層,所以外界充其量是誘因,極少是原因。
因為情感是互動的,你用什麼態度對孩子,孩子將產生什麼狀態,也就是說,孩子內心的不良感覺是傢長或傢庭不良感覺的投射。
理順一下穢語抽動癥形成的順序——
傢長真實的不良感覺或傢庭氣場——感染孩子內心不良的真實感覺——表現在孩子神經或心理上——形成抽動自閉或強迫等各種神經癥,如此而已。特別強調:那種致病的感覺是心靈的壓抑和價值的否定,這是所有心因性疾病的共同原因,通常心理表現為在意,敏感,緊張。
抽動癥幾乎沒有青春期以後才得的,即使有極少人青春期才出現,自言自語在以前曾經有過短暫而輕微的癥狀但未好徹底,不能否定有特殊情況,但基本都在兒童時期產生,一般三歲上幼兒園,五歲有抽動苗頭,這是成長規律決定的生病規律。
B、抽動癥的預防。
隻要知道抽動癥產生的原因和條件,預防就簡單瞭。一個人一個性格,性格本身沒問題,關鍵在於傢長用什麼方式和態度培養,具體到實踐中,保持三點即可:規矩,主動,價值。簡單地說就是用規矩培養孩子的主動性,通過多用培養孩子的價值感。
自然有規律,處處有規矩,無視規矩,我行我素,必然天下大亂。在體為道,在用為德,規矩就是德,本能也是德,無規便無德,沒有規矩者必然缺乏意志和志氣。聰明程度對人生的影響不大,影響最大的是意志力,故,規矩嚴明才能培養志氣和意志,然後心安理得,心安力得,心安立德。
凡是有心理問題者,無不存在消極被動,因為主動是發自本能的力量,是一種底氣,有瞭底氣就有瞭力量,所以,要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須培養孩子的主動性,隻有形成主動,才算培養成功。凡是明顯被動,即使沒有醫學標準上的病癥,那也不是一個健康的人。
培養孩子離不開“用進廢退”的規律,從小多就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目的是通過實踐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感官,展現本能價值和培養生活能力,做的多瞭自然就會激活本能和展現價值,即使沒有一項超越別人的能力,也不會消極自卑,因為本能激活後感覺改變瞭。多做事兒能夠建立人的價值感,有本能體現的人就不會感覺自卑,自然生活充實。
直觀而論,預防孩子心理問題就是改變傢長內心不良的真實感覺,改變傢長的心性心態必須改變傢長的認知觀念,隻要認識並做到外合規律內合本能,傢長的心態和傢庭的氣場就會改變,然後熏陶孩子,因為先有水後有魚。切記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生命程序已經設定好瞭,我們改變不瞭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的規律,改變不瞭一睡一醒吃喝拉撒的本能,我們隻是環境和身體的使用者,違背環境和本能就會受到懲罰和自取滅亡,
C、兒童抽動癥的調理。
生活即是醫道,醫道即是生活,生活既能生病,生活也能好病,故,大道至簡,醫道從簡,天人一致,大醫無術。
從來沒有人專門生病,又何必專門治病?做傢長的都想把孩子養好,可是卻不知不覺把孩子養病瞭,然後去看醫生。由於不知道怎麼把孩子養抽的,所以,一邊看醫生,一邊繼續原來的培養方式,等於一邊救火,一邊放火,醫生幫著救火,傢長也想滅火,可就是沒能熄火。
生活中生病,生活中好病。解決心理疾病必須依據自然規律,從生活中的培養方式入手,疾病的預防與調理是一樣的,即:“用規矩培養孩子的主動性,通過多用培養孩子的價值感。”
別把問題搞得太復雜,也不要相信得瞭神經癥死不瞭也治不好,有句話說:會的不難,難的不會。我調理過大量抽動癥,最後得出結論:孩子身上的癥,傢長心裡的病,是傢長的培養態度出現瞭問題,所以總結瞭這兩句話作為調理兒童抽動癥的良藥,患兒傢長隻要深入理解並認真落實,抽動癥乃至其它兒童心理和神經問題就會好起來,已經經過瞭反復驗證,迄今雖有落實不到位者,但尚無例外。千萬不要看著癥狀來落實,那樣容易被癥狀的波浪起伏所迷惑,隻管認真去做,隻把癥狀當參考,正則無癥,落實越好效果越好,回歸正常的精神生活,兒童抽動必然康復。這種方式是不管樹冠多茂盛,隻管刨根斷源,根源截斷,樹木自枯。
兒童時期的抽動癥是不固定的,隻要傢長平和而有力,傢庭又和睦溫暖守規矩,加上傢長不在意,一般一段時間後都可以自行康復,有的可能一兩周時間,有的可能三五個月,有的可能半年一年,也有的持續到青春期前才康復,取決於氣場的力量。作為小孩子出現點抽動癥狀不算什麼,因為眨眼努嘴聳鼻子,口吃發燒清嗓子,都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心理平衡或應急反應,如果處理得當,很短時間就消失瞭,有的傢長本來沒事兒,一旦發現孩子異常,接著緊張兮兮,或許因此而給孩子定性而持久存在。
抽動癥是由在意到敏感再到緊張,然後表現出癥狀,所以,傢長什麼事兒都太當事兒,過度在意必然使孩子過於敏感,敏感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一種下意識的緊張,一旦遇到誘發因素,便會形成抽動等各種神經癥。所以傢長應當用自己的態度幫助孩子減少在意敏感和緊張,而不是用自己的擔心和焦慮培養孩子的不良情感。
遇到一個6歲頻繁眨眼的孩子,傢長跟我說的時候都是悄悄地,生怕孩子聽到,這種孩子特別敏感,一旦讓他發現我們在說悄悄話,就會不經意地猜測,然後更加敏感。我的處理方式除指導傢長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同時,還要用坦然的態度淡化癥狀。
我問孩子:“你怎麼會不停地眨眼?”
孩子說:“我眼睛老是癢。”
“我眼睛也不舒服,眨一眨就舒服瞭,你呢?”
“我眨眼也很舒服。”
“切!你肯定不如我眨得快,要不咱倆比一比?”
小孩子都喜歡鬧著玩,先把他發動起來,然後就跑過來對著我快速眨眼,後來幾天一見面第一件事兒就是跑到我面前比眨眼,五六天下來外人不仔細看就看不出來瞭。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會不會讓孩子形成眨眼的習慣?非正常的功能是不會形成習慣的,如果形成習慣,那不是學來的,身體內部已有不平衡,通過學找到瞭一個輕松平衡的方法而已。再者其發展方向是由內心感覺決定的,如果讓孩子感覺到在意緊張,那將越眨越明顯,如果孩子感覺到挺好玩兒,也就隻眨一段時間,反復眨眼就會覺得好無聊,自然就不眨眼。
你要知道本能是非常聰慧,如果抽一下你就動心當事兒,他就覺得挺好玩,然後就更想那麼做,但這種做多數時候連孩子本人也不知道,有的已經很大瞭還沒發現自己的真實感覺,其實那是心靈壓抑的報復。比如在看電視或做作業的時候,抽一下順便會瞥一眼傢長,如果傢長特別在意,那就會越來越重,如果平和坦然地對待就不會持續存在,比如說:“看我幹什麼?想抽就抽唄,自己舒服就行。”這種情況雖然不是一下化解抽動,但肯定不會加重,因為態度對。
隻要心對感覺就對,感覺對怎麼做都對,感覺不對怎麼做都不對。或者說隻要態度對,怎麼做都對,隻要態度不對,怎麼做都不對,這就是精神力學的妙處,傢長心不對就先去調解自己的心。
a.怎麼理解用規矩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呢?
師長要用規矩培養孩子,必須自己先懂規矩,自己都不懂規矩還怎麼用規矩?宇宙有規律,國傢有法律,社會有規則,傢庭有規矩,馬路有交通規則,經商有商業法規,上學有學生守則,住店有住宿要求,公司有公司章程,生活有生活秩序,我們是在規律中做人,在規律中做事,故,天下沒有無規矩的自由,隻要所制訂的規矩,章程,法律,規則等目的是和諧一致,那就是德。所謂大德,厚德,高德之人,是指此人對“和”或“一”做得好,所謂缺德便是遠離規律,無視規則,違背本能,打亂秩序,生活違背自然,必生病殃。
傢長心中有德,育兒自有分寸,長幼輩分分明,男女界線清晰,在傢有大有小,入鄉隨風就俗,依規抓大放小,不必幹涉太多。
培養孩子不是讓孩子明白太多的道理,而是讓孩子有強大的心力,道理再多代替不瞭心力,心力夠瞭道理自然明白。所以,傢長盡量規矩擺明,一切用規矩處理,少用嘴巴處理,孩子的事兒少幹涉不幹涉,但是違背原則那就不客氣,處理就處理到位,原則問題決不姑息。如果傢長什麼都管,什麼都管不住,必然造成孩子心煩,同時親子關系混亂,做傢長的沒尊嚴,做孩子的沒人格,傢長可以憑自己的心情隨意幹涉孩子,孩子可以借自己的喜好肆意挑戰傢長的權威,規矩混亂,道德缺失,必然傢氣內耗,禍殃暗生。
比如現在的孩子少,傢長和隔輩老人都對孩子特別重視,這本無可厚非,但因疼愛而破規失德,那就不可取瞭。傢長可以無視道德規矩,但自然無言,規矩永恒,如銅墻鐵壁,堅定不移,違背規律,必遭天譴,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那些長大以後,滿腹學問卻高不成低不就,整天在傢被父母養著的人,那些對傢長出言不遜,吹胡子瞪眼的人,那些從小聰明伶俐長大神經癡呆的人,應該都有過度幹涉,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或嬌生慣養疼愛有加,或從小本末倒置當爺伺候,或吃喝住用以孩子為中心。尤其是隔輩老人,動轍端著碗追著趕著喂孩子,吃飯時有好吃的先給孫子,穿衣要提前為孩子準備好,脫鞋要替孫子收拾,出去玩耍老人肩膀上挎個水杯,不停地喊孫子喝水,本來子女都應當尊敬的長輩,在孫子面前變成瞭傢奴,孩子走河邊怕淹著,走石階怕摔著,走平路怕汽車,走快瞭怕氣喘,走慢瞭怕懶散,下雨怕淋著,刮風怕吹著,這樣的培養方式不用到青春期,很容易培養成廢物,很多精神殘疾人就是這樣煉成的。你以為你傢養的是什麼?你在傢用什麼態度對待孩子,到外面孩子就用什麼態度對待別人,這是傢庭模式與社會規則不接軌。在傢你可以把孩子當祖宗供養,到社會上人人平等,沒人把你傢孩子當回事兒,到時候落差太大,孩子適應不瞭,要麼待在傢裡,要麼不合群,能不毀瞭孩子嗎?這都是因為傢庭沒大沒小,長幼規矩亂套,違背自然法則所造成的傷害。
傢長事事包辦和替代,使孩子越來越依賴,甚至形成一種自己就是老大的習慣,安排孩子做點傢務都安排不動,還跟傢長頂嘴:“憑什麼讓我幹?”這話恐怕是很多神經癥經常說的話,尤其玩遊戲的時候,這不就是慣的嗎?一巴掌呼過去看還敢不敢犟嘴?一巴掌就解決的事兒,非要搞得那麼復雜,扯皮鬥嘴,互相糾纏,最後雙方都氣得不得瞭,什麼事兒也解決不瞭,還找個借口說:“對孩子不能體罰。”“要蹲下來跟孩子講話。”你以為養瞭個太歲呢?畢恭畢敬唯唯諾諾能培養出陽剛大氣?講理不聽,嘴罰沒用,罰款沒有,躲瞭心疼,你說還有規矩嗎?孩子如果覺得自己有理可以平靜地講,但跟傢長嘶吼瞪眼就不行,那就先餓上三頓再說。別以為講理是萬能的?如果講理是萬能的,還要司法幹什麼?如果人人都能自律,還要警署幹什麼?自然規律就是天理,我行我素違背規律,那就天理不容,自尋滅亡;法律法規與天理一樣,就是對那些無視規則,肆意枉為者的懲治,沒有法就混亂,執法者不嚴,護法者無力,就等於有法而無用,無法無天必將天下大亂,傢庭規矩又何嘗不是如此?天道不言,從無疏漏,違背道德,自尋滅亡。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心理那麼脆弱?動不動就跳樓自殺,動不動就離傢出走?因為他感覺他很委屈,怎麼說傢長也不聽,委屈得沒人理解,沒法活下去,心理極度不平衡才走極端,這就是規矩和情感教育問題,違背自然法則,長幼無序,甚至顛倒,動轍以孩子為中心,尊老愛幼變成卑老媚幼。如果從來好吃好用的都先有老人,偶爾給他點好處,孩子會美上天;整天替孩子著想,為孩子操心,孩子生活在一種物質極大滿足,精神極度無聊的矛盾世界裡,那會是什麼感受呢?走極端的孩子哪一個有精神自由?有幾個走極端的孩子不是在履行著傢長的意志而極度無奈?為什麼好好的孩子會變得那麼抵觸傢長?為什麼傢長為孩子付出極大的代價,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反叛?因為傢長的極度自私,嘴上說一切都是為瞭孩子好,可是孩子真的感覺到好瞭嗎?感覺到的是壓抑和無奈,沒有靈魂自由地活著還不如死瞭更好。
有一個19歲的孩子,發起火來歇斯底裡,用腦袋咚咚撞墻,一不高興就犯病,冬天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傢長苦苦哀求,一不順心就離傢出走,動不動還拿死威脅傢長。後來我跟他聊瞭兩次,發現孩子思維清晰,從小生活中就隻有學習,其它沒有,再就是慣的沒樣。第三次見面父母說孩子又犯病瞭,腦袋撞墻。我問孩子:“為什麼要用腦袋撞墻?”他說:“撞墻能緩解痛苦。”然後我就輕描淡寫地跟傢長說:“撞墻是好事兒,能緩解痛苦,以後你們就別再心疼和阻攔瞭。”從此一次也沒再撞墻。後來又躺水泥地上,傢長晚上11點給我打電話,說已經躺瞭三個小時瞭,怎麼辦呀?
我回:“你平靜坦然地告訴孩子:‘既然躺著舒服那就躺著吧,把外套脫下來應該效果更好。’然後讓他躺著,你睡你的,隻管按我說的做。”他媽把話說完就躺床上瞭,不到三分鐘,孩子爬起來站在床邊說:“媽,我這病就是你給我造成的。”他媽回頭狠狠一句:“我的肝炎還是你給我造成的呢!”孩子啞口無言,乖乖上床躺下,不一會兒就睡著瞭。
知道嗎?當人心裡內疚的時候就沒有瞭沖勁,這些自殘行為就是做給父母看,再攻一攻火就會走極端。用他自己的話說:“隻要我爸媽痛苦我的目的就達到瞭,我這樣做就是為瞭讓他們痛苦。”這都是從小隻重學習,不重生活,知識有瞭,不會生活,沒規矩,情感教育缺失造成的後果。其實都是慣的,為什麼會慣孩子?隻要傢長心裡滿意,隻要孩子服從傢長的意願,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為瞭讓孩子成為自己的精神附屬,不惜打破天理,扔掉規矩。
道德首先是規矩,規矩很重要,傢長必須知規矩,懂規矩,守規矩,然後用規矩教育孩子,少用嘴,少幹涉,給予孩子充分自由,卻又能守規立德,規矩培養出來的孩子做事自然主動,不會事事都問傢長,事事依賴傢長,有責任,能擔當,有毅力,有志氣。
b.如何通過多用培養孩子的價值感呢?
學和做不是一回事兒,學是知識的攝取和積累,做是能力的喚醒和展現。雖然都在說“知識就是力量”,但隻要沒有做的過程,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會變成力量,學而不用不但變不成知識,還會變成書呆子,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指那些學而不做者。
不管學不學,學多少,隻要做就會激活和展現本能,因為本能是通過感官來表達先天價值的。人隻要有價值感就不會自卑,也就不會帶來各種神經病。
所謂多用就是傢長形成一種培養習慣,從小孩子就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比如能拿筷子擺凳子的年齡就讓孩子去做,能洗衣服瞭就讓孩子洗衣服,能去市場買東西瞭就多讓孩子去買,能操心傢事瞭就多讓孩子參與等等。
千萬不要以為把孩子當太上皇伺候,孩子將來就有太上皇的命,太上皇的位子不像當爹當爺當太爺一樣論資排輩自然上位,那是馳騁疆場,刀光劍影換來的。不讓孩子拖地孩子將來就有媳婦替?不讓孩子幹活,孩子將來就是領導?孩子將來如何,看的是心,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心性要高,心力要強,隻要心力強大,必然有責任有擔當,曲能韜光養晦,伸能決勝千裡,有思想有作為方有成功的未來。
大度的父母培養大氣的孩子,傢長的格局越大,孩子的格局越大,傢長既要敢於擔當,更要敢於放手,上行下效,有樣學樣,孩子自然有魄力有擔當。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傢長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傢長自身強迫焦慮,孩子必定難以開化,一個整天擔心焦慮在意敏感的傢長,很容易把孩子培養成神經癥或狹隘無用的孩子,一隻天生野性的虎崽跟著綿羊長大也沒瞭威風,
即使傢長多慮多愁,隻要尚有理性,守住規矩,硬著頭皮大膽放手,孩子也會強於父母;如果父母本身謹小慎微,顧慮重重,從小舍不得放手,走哪裡都想把孩子系腰帶上,那必然黃鼠狼子下老鼠:一窩不如一窩。
孩子將來必須要獨立面對社會,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必須在安全范圍內盡量放手,隻有經歷多瞭孩子才更成熟,才可以預防心裡障礙的產生。
下一篇
宝子们,赶上双11,一年才一次,不管你打算买啥,咱先领了红包,薅了羊毛,再考虑别的~
禾谷类作物的花序结构(谷穗)的形态建成直接影响谷类作物的产量,且是研究生物结构复杂化的理想模型(Kellogg 2015; Zh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