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唐開元十六年(728),王維在淇水之畔的生活,被認為是“詩意的棲居”。

有人認為,這就是“隱居”。

對此,我個人認為,這是想當然地在貼“標簽”。

說到真正的“隱居”,那應該是在王維人生的後半段。久在官場,日子四平八穩,也疲瞭憊瞭。於是,好長一段時間內,王維有事無事,喜歡待在自己的“輞川別業”,過著一種“半官半隱”的生活。

當然,這是後話瞭。

相比之下,王維此時在淇水的生活,並不是絕對意義的“隱居”,而隻是一種詩意起居。這種生活,既是蘊“詩意”之無限,更顯人間“煙火”之濃鬱。可以肯定的是,生活質量蠻高的。

有詩為證。

《淇上田園即事》——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

我們來解讀一下啊: 詩裡的“屏居”,當然意為“隱居”。這種看似平淡的生活,亦如“孔雀開屏”般炫麗。 在桑柘林中漫步,任詩意在夕陽下的村落彌漫...... 這一帶生長著許多柘(zhè)樹。這種樹呢,樹皮灰褐色,有長刺,葉子可喂蠶,常與桑樹,並稱為“桑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趁著天尚未黑,踏上歸途,推開自傢的“荊扉”——柴門,回歸生活的平淡。 再美妙的生活,也不過如此。 王維在詩中自稱“靜者”,即“深得清靜之道、超然恬靜的人”。如此境界,似乎對於“紅塵”,早已“放下”。

究竟“放下瞭”嗎?

值得打個問號。

很有意思,王維當時的心態,在五百年後,被南宋慧開禪師寫進瞭《春歌》中,道是:“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辭藻並不華麗,呈現的卻是至理淳樸境界。

時至今日,在我的周邊,仍有許多人,時不時地把這話,掛在嘴邊念叨,以示自己已經“開悟”。

那麼,索性任時光穿越,陪王維來欣賞欣賞這首禪詩。

這首禪詩被收錄在《無門關》一書中,為南宋無門慧開禪師撰,彌衍宗紹編。書的全稱為《禪宗無門關》。

禪詩名為《平常是道》(即《春歌》) 。

詩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善是青松惡是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隻見青松不見花。

面上無嗔是供養,口裡無嗔出妙香,

心中無嗔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31c0adba1b3cb45150504e336f073e83

有人或許會嘟噥:都是些大白話,沒有感覺到寫得有多好啊。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地球人都知道。

話說到這個份上,我隻有無語......

索性問問王維吧!

王維無疑是詩文大傢,且又享譽“詩佛”的名號,看他會怎麼評判?

以我對王維的瞭解,其實無需多問。答案,極有可能就是:“善哉、善哉!”

反正,信不信,由你。

我們還是穿越時空,回到淇水河畔,去傾聽王維、感悟王維。

地球人都知道:王維,字摩詰。先把姓氏擱在一邊,再連起來讀一下:維摩詰。

這名和字,是他的母親崔氏所起。崔氏,是虔誠的佛傢弟子,始終精進修行。起這名字,顯然極賦禪機。

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的一位富翁,傢財萬貫、奴婢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大菩薩”。

王維早就知曉:這位大菩薩久已成佛,才智超群,享盡人間富貴;又擅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堪稱自己心中的楷模,活成“大自在”。

事實上,冥冥之中,王維對“佛”及佛法,始終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4d93fc55255516d5e00feff21b74c7b9

此番在淇水,當然也不例外。

春光明媚,在翠兒的引導下,王維來到瞭大伾山東部的天寧寺。

盡管有心理準備,卻還是立刻被震撼到瞭:

天寧寺院內,依山摩崖,但見一尊伾山大佛,莊嚴佇立......

我們現在來百度一下啊:

伾山大佛,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高22.29米,為善跏趺座式的大型彌勒佛像。其開鑿年代,比樂山大佛早400多年;論高度,比龍門大佛高5米有餘。因此,被專傢稱為“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石佛。

若論佛像,素有“南看樂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之說。 為什麼這裡會有如此高峻的佛像? 傳說,當年黃河從大伾山下流過,河水經常暴漲,沖壞堤壩,淹毀莊稼,鬧得民不聊生。大慈大悲的彌勒佛,不忍心看著黎民百姓受苦,就駕祥雲來到大伾山“治水”。佛力無邊,河妖紛紛逃匿,不敢再作惡。平素暴虐的河水,乖乖地又流歸瞭東海。 為瞭保護彌勒佛像,北魏時修建瞭大佛閣,建瞭天寧寺。

74ffb8c237023bc0cbe6d3437a2125e9

其實啊,初來衛縣時,翠兒的舅舅李邕,也曾給王維,強力推薦過伾山大佛,還留下一個“八丈佛爺七丈樓”的懸念。

在翠兒的陪同下,王維自然想解開這個“謎”。

下得馬來遠觀,還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待王維走到瞭近前,往大佛腳下一看,才茅塞頓開:原來,大石佛是靠山開鑿,總高八丈,底部低於樓房底座約一丈,而大佛閣也就七丈高,所以,“佛爺”雖然住在樓閣裡,個頭兒卻比樓閣高。

原來如此,王維內心充滿敬畏。

在“畫傢”王維的眼裡,大石佛造型古樸,線條遒勁,風格雄建,反映瞭北魏早期造像的藝術特點。

據《浚縣志》載,大石佛系依佛圖澄之言而鑿。佛圖澄是天竺高僧,晉永嘉四年(310年)來中國傳教,以幻術騙取後趙主石勒信任。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疆域轄今河南、山西、陜西等地,為十六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傢。佛圖澄借助石勒勢力,大興佛寺,佛教一時鼎盛。

舉目仰望,大伾山一片山花爛漫。

在淺粉桐花與青嫩榆錢的掩映中,高與崖齊的“伾山大佛”面容肅穆,無比莊嚴。

大佛這種周身散發出的威嚴與肅穆,讓王維聯想起,以往所熟悉的彌勒佛模樣,俱是“大肚盤坐、喜笑顏開”。

為何伾山彌勒大佛的模樣,會如此不同一般?

顯然,從風格上,如此塑造,似乎隱含著什麼寓意。王維目測瞭一下,註意到瞭它的朝向。與一般的坐北朝南的大佛相比,伾山大佛卻是坐西朝東。這種朝向,是否與大佛的身世有關?

歷史上,這裡曾被稱為黎陽縣,黃河流經大伾山東側,而黎陽則是地扼黃河渡口,居四方交通要沖。

大伾山也稱黎山。《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大伾山,在河南浚縣東南,亦曰黎山。”

《漢書·地理志》記載:“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其山上碑雲:縣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陽以為名。”就是說,西漢時的黎陽城南邊是黎山(今大伾山),古黃河在城東流過,黎陽縣以山取名,又因黃河水在縣城向陽的地方,所以,取黎陽之名。

在唐朝初期,朝廷在這裡設置黎州總管府。

王維還聽說,在當地百姓口中,人們一般把大佛叫做“鎮河將軍”。原因很簡單——這座大佛,顯然是為鎮壓“水妖”所造,是為民禳災祈福的產物。

具有如此崇高的使命,“伾山大佛”面容肅穆、坐西朝東,也便可以理解瞭。

“鎮河將軍”與“彌勒佛像”,原本“風馬牛不相及”,在這裡卻“殊勝”地結合瞭。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使然。源於古印度的佛教,在“東傳”的過程中,逐漸與中國文化融合,直至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禪宗”。 解開瞭心中的謎團,王維覺得殊勝無比......

“維哥哥,維哥哥,”翠兒用胳膊,碰瞭碰沉思中的王維,說到,“我還差點忘瞭!舅舅托人來轉告,讓我們明天無論如何,得回去一趟。舅舅好像約瞭房大人......”

王維怔瞭怔,連聲道:“嗯,好、好,我正好有件事,想跟舅舅通報!”

翠兒笑道:“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事。那一日在《偶然作》詩中,把自己說得那麼可憐!難道房大人看不出來?哼,你不是還有翠兒呢!”

王維連連道歉:“翠兒教訓得是,我不該發牢騷!”

翠兒往王維懷裡一鉆,撒嬌道:“我沒有埋怨維哥哥,別自責好不好?我知道,你是想傢瞭!我這個兒媳婦,是該回去看媽瞭!明兒回去就跟舅舅說!”

王維開心地笑瞭......

(未完待續)

(文中配圖,除署名外,來自網絡。若有不妥,請聯系作者刪除)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四個維度告訴你:街邊餐飲店,如何通過門頭規劃實現餐廳爆滿?​

本文大約2367字,閱讀約14分鐘昨天寫瞭關於商超裡的品牌餐飲店如何通過7次效應展示自傢的餐廳。今天我們接著聊聊,街邊的餐飲...

· 2分钟前

學信網賬號密碼找回流程

學信網長期未登錄,忘記密碼,或期間更換瞭手機號。不用擔心,我們可以通過身份證號找回。第一步,“找回用戶名”,填寫身份證...

· 3分钟前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2024年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参考书目汇总

九月份了,最近我发现不少同学是刚刚开始备考,也有的同学一直埋头学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院校已经出简章了,甚至考试科目变 ...

· 5分钟前

治愈系手绘教程,零基础也可以画的简笔画,手把手教你画

治愈系手绘教程,零基础也可以画的简笔画,手把手教你画

· 6分钟前

魔方可以六面还原的数学原理【1459期】

魔方小课堂 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玩魔方 也通过各种方式都学会了魔方,都是根据现有的公式和方法来学习,王老师一直建议小朋友 ...

· 7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