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阿梁,最近又因為“耳根子軟”的問題被領導罵瞭。
公司前陣子有個項目交給阿梁負責,他在跟廣告公司對接時,對方提供瞭幾套方案,並極力推薦最燒錢的方案,說得天花亂墜。
阿梁剛開始還猶豫瞭一下,但沒幾分鐘就在對方的軟磨硬泡下妥協瞭。
回過神來,他才發現這方案很可能超出預算,而其中成本適中的那一套方案就能達到公司所期待的效果。幸好領導及時補救瞭,沒造成大的損失。
領導批評他說:“你這耳根子還是那麼軟,作為甲方能不能硬氣一點,給你點發揮空間就做不成事瞭嗎?”
最後,領導讓他把這個項目移交給瞭另一位同事。
眼看同期入職的同事都早已升職,而他卻因為“耳根子軟”的毛病一直在原地踏步。
職場中,像阿梁這樣“耳根子軟”的人不在少數,這是個危險信號,很容易讓自己在工作中陷入被動,危及自身職業發展。
一位外貿公司的總監,為瞭考察兩名求職者,給出瞭這樣一個題目:談判時如果客戶堅持的報價超過瞭底線價,第一步你會怎麼做?
小林很直接地表示會考慮對價格作出讓步。
而另一位候選人小吳給出瞭真正讓總監滿意的回答。小吳認為底線價是個安全線,如果不堅定這個立場,隻會讓自己在談判中更為被動。
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想辦法把討論重心繞回到產品和服務本身,突出其中的亮點,讓客戶覺得花這筆錢是完全值得的。
毫無疑問,在這場較量中小吳勝出瞭。
小林之所以被淘汰,是因為從領導角度看,他在談判時面對客戶的堅持,沒有積極博弈,想辦法扭轉局面。這樣的人太“聽勸”,判斷力和執行力都不夠,專業性上就不合格。
往長遠來說,定力不夠,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領導不放心交托重要任務,更別說讓你升職瞭。心態不穩,就有跳槽的風險,可能別人一句“這傢公司福利不夠好”,就讓你糾結半天。
這樣的人,即使當瞭領導也隻會是位“廢”領導。
8add591f8eced94d6220da5467e8216c
美國心理學傢赫爾曼·威特金曾提出過一個叫“場依存性”的概念,場依存性者過於謹慎,不願冒險,容易受他人的意見和態度影響,導致學習的積極性下降。
張平就是一個典型的場依存性者,因為這樣的性格讓他在工作中越來越沒有存在感。
在小組討論時,張平在每次投票表決時總是搖擺不定,不相信自己的直覺。聽瞭這個方案覺得好,另一個方案聽瞭也覺得有道理,轉過頭去懷疑前者,猶豫不決。
這樣的次數多瞭大傢都覺得他的決定不重要,漸漸地他自己也會這麼認為。不敢承擔後果,習慣被動作出選擇,被動去適應新問題,不思進取,讓自己成瞭隻會依附在別人身上的職場“寄生蟲”。
可預見的是,一旦沒瞭依附,當自己在獨立處理一些更為棘手的問題時就會手足無措,做事越來越沒譜。
習慣“被動適應”,就是在職場中越混越差的前兆。能力不更新甚至退化,會讓自己逐漸失去“價值”,進而導致職場身價貶值。這對於求職和晉升,都是不利的。
(1)信任自己的感受,建立起基礎屏障
解決“耳根子軟”的第一步,就是信任自己的感受,建立起第一道“防護網”。
白巖松曾說:“外在所有的聲音如果能夠影響你,是因為你內心沒有自己的主見。要學會跟各種各樣的聲音共存,這其中包括雜音和噪音。”
這就啟發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多去傾聽自己的聲音,相信自己的直覺,別人怎麼看都是次要的,自己的感受才是你做出一切判斷的前提。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從在小事上多做決定開始,從量變到質變進行突破。這有助於提升自我價值感,有效建立起基礎屏障,把雜音和噪音隔離在外。
(2)冷靜思考,不讓“小人”趁虛而入
情緒和理智之間有個時間差,心理學傢保羅·艾克曼稱之為“理智空白期”,這時做出的決定都受情緒所支配。
在職場中,大部分別有用心者正是抓住瞭這段“理智空白期”趁虛而入,幹擾我們的思考和判斷。
有一種方法能夠幫助縮短“理智空白期”,即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快速擺脫情緒幹擾。
當處於憤怒、緊張、焦慮、興奮等狀態時,先深呼吸,告訴自己一定要冷靜,通過多次傳達這個聲音給自己“洗腦”,預留出時間穩住情緒。
心態穩瞭,才有餘力去思考和分析問題,找出最優解,做出靠譜的判斷,不被別人逮住機會見縫插針。
(3)明確原則和底線,讓對方清楚你的“邊界”
邊界感模糊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是沒有“原則”的。不少“職場老好人”就因此吃盡苦頭,甚至被PUA,被領導和同事一次次地試探,他們得寸進尺,提出更過分的要求。
正如周國平所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而一切麻煩和沖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隻有設立好原則和底線,同時在需要的時候亮明自己不讓步的態度,其他人才不敢隨意越界。
不樂意瞭就要嚴肅地表達出來,敢於說“不”。在相處過程中拿捏好“度”,不僅可以省去職場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也更容易獲得尊重。
隻有守護好自己的“邊界”,讓耳根子硬起來,才能不再“受制於人”。
當我們發現自己有“耳根子軟”的苗頭時,要重視起來,學會化被動為主動,這才是破局的關鍵。
願所有職場人都能將主動權握在手中,走出“耳根子軟”的困局,還自己一份自在。
留言說說,你打算怎麼讓耳根子硬起來?
英語原文鏈接:http://blogs.smithsonianmag.com/design/2012/07/where-sherlock-holmes-popular-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