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麼瞭,最近越來越覺得自己很差勁,很多方面做的不夠好——盡管最近讀書學習比以前更多瞭。因此,隻要有機會學習,我絕對排除萬難去參加,就是為瞭勝任自己的各種角色。怎樣才能走一個合格的好媽媽呢?
一、 改變心態,增加學習。其實,這是每個父母所熟知的內容,隨著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孩子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多,孩子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如果還用父輩教育我們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已經out瞭,行不通瞭。有些父母總是說,我小的時候,沒人管我,我照樣努力勤奮地學習,並取得較好的成績。那是因為彼時的你,內心有一股激發你前進的力量,有一個聲音告訴你除瞭努力學習,別無他路,否則你就要像自己的父輩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紮根於美麗的田野。(現在覺得美麗的田野,小時候並不覺得,隻覺得苦與累),總而言之,你的內驅力發動瞭。
另外,我們小時候的誘惑有多少?沒有現在的網絡遊戲、手機微信、QQ聊吧等外界誘因。
因此,我們不能用自己的過往與孩子的現在作比較。更不能等到問題出現瞭,再去“亡羊補牢”,雖說不晚卻也會後悔不已。父母趁早好好好好學習,孩子才能早點天天向上!“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結局。”父母怎樣改變?怎樣確定自己的格局?
答案隻有一個:改變不良狀態、增加學習!
整天刷朋友圈的父母,會被孩子成為“手機的爸爸、媽媽”,指望孩子心無旁駑、一心隻有學習嗎?這樣是不現實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父母是生產線,孩子是產品。在什麼樣的傢庭環境裡長大,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的確如此。
為瞭沒有太多的遺憾和悔恨,從現在開始學習,走起!!
af77ac466dbc9cea0bf34acc3df60835
二、 因材施教,堅定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成長經歷,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模式來對待。按心理學分析,人大致分為四個類型,“活潑型”、“玩美型”、“力量型”、“和平型”,對待同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處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同。
瞭解瞭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就能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從而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比如“活潑型”的孩子,樂觀積極、忽左忽右,目標不明確,做事沒有恒心,不重承諾;“完美型”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有完美的計劃,獨立性比較強,但是特別愛面子,容不得在眾人面前丟臉;“力量型”的孩子自我意識過剩,一旦有瞭主意,態度強硬,脾氣特別犟;“和平型”的孩子大多是和事佬、老好人,但是做事無主見。
如果瞭解瞭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然後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優缺點,采取恰當的方法,有的放矢,傢庭教育的效果就會很好。每個孩子都有天才的領域,每個孩子都有引爆生命的開關。好比不同的花朵,花期不同,卻綻放出一樣的美麗!
9307f4c2f00e1684edf85a4f429d7a34
三、 放大優點,縮小缺點。
“鼓勵能讓白癡變天才,批評能讓天才變白癡。”有個故事,主人公胡一舟,1978年4月1日,出生在中國的武漢,這一天正是愚人節。他是個先天性愚型兒。智力隻相當於幾歲的小孩子。但是舟舟的媽媽並沒有放棄他,而是經常鼓勵表揚他,並發現舟舟從小偏愛指揮的愛好,當音樂響起時,舟舟就會拿起指揮棒,揮動短短的手臂,像真正的指揮一樣,直到曲終。
在媽媽的愛心教育下,舟舟終於成功瞭,成為瞭一名國內知名度很高的指揮。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會讓孩子的優點越來越多,多一個優點,就會少一個缺點。批評、指責、抱怨隻會讓孩子失去自信,破罐破摔,從而失去上進的動力。
應該像雞蛋裡挑骨頭一樣找孩子的優點,然後放大優點,渲染優點,讓孩子習慣自己的優點,慢慢會更優秀,隱形的優點也會顯現。比如我的孩子,因為苛刻的要求,他在我面前,尤其是我們倆獨處的時候,還是比較乖的:每日的作業獨立完成;學習用具自行整理;心有餘力的時候還能幫忙做傢務。
但是因為在學校個別課堂上的淘氣表現,讓我一直耿耿於懷,總是拿這一缺點問罪。因為常常這樣,孩子在我面前收回瞭真正的面孔,在他人面前完全綻放。盡管他上課講話不對,也不能拿著這一問題不放,然後孩子心裡就有一個定位:我課堂愛講話,我是有問題的學生,也許這樣會促進這一缺點的更加膨脹。換一種方式處理,瞭解孩子上課講話的意圖,對癥下藥,也許隻有這樣才會根治。
四、放下一切,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陪伴。
有一位父親,陳述瞭自己的真實案例,前幾年,因為心裡隻有掙錢的想法,卻忽略瞭對孩子的陪伴,夫妻二人在外打工,孩子卻成瞭留守兒童。去年暑假,當發現自己的大女兒出現叛逆問題的時候,當意識到孩子已經變成班級倒數的時候,夫妻二人商定回到來傢發展,全程陪伴,可喜的是孩子重拾學習的快樂,現在已經是班級前20瞭。掙再多的錢,也掙不夠孩子的一生,更何況,錢會貶值,房子會變舊,隻有培養孩子正確的思想,永不貶值,永不老舊!
孩子貪戀遊戲,孩子迷戀網絡,因為這些好玩,如果有比這些更好的玩法,孩子一樣喜歡。陪伴需要高質量的在一起,不是生活在一起,就叫陪伴,這是“啞巴式”的陪伴,隻提供衣食住行,隻負責上下學接送,不叫真正的陪伴。真正的陪伴是融合、互化,陪伴6歲的孩子,就讓自己變成6歲,陪伴12歲的孩子,就讓自己轉化成12歲,隻有這樣,陪伴才有意義,才會真正起作用。
看著睡熟的兒子,一個聲音鏗鏘有力:無論如何,學做一名智慧型媽媽。改變從現在開始,哄哄自己,讓自己莫名其妙的多一份自信,讓自己“無可救藥”的樂觀,帶著一種豁達的態度,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