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墓志》,全稱《唐故董府君墓志銘》,唐開元三年(715年)刊刻,志長寬56厘米,21行,滿行21字,共計400餘字,2002年出土於山西長治市郊。
《董秀墓志》刊刻精細清晰,雖是楷書,卻多融入行書筆意,秀美峻麗,筆致爽利,結體謹嚴,遊絲牽帶,既承隋碑的典雅,餘意,又具盛唐流美的韻味,揮灑適意,雅致風流。
83f490d99f89774d4bca7919fb80709a
一、《董秀墓志》的主要內容
董秀,史書不傳。曾有推文雲《董秀墓志》“記述志主世代官宦遊歷,歷經隋唐之變,直至唐中期武後時期,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此言謬矣。蓋實未詳讀《董秀墓志》內容,而以尋常墓志推言之。
《董秀墓志》內容不長,全文如下:
唐故董府君墓志銘
君諱秀,字榮,隴西人也。遠祖胡浚,封屯留侯,子孫因官遂居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境內)。自剖符錫命,啟土宇於隆周,授簡開祥,擅羽儀於盛族,傢風祖業可略而言。祖粲,隋朝散大夫,父瑩,韜光不仕,並丹山發彩,藍谷馳芳,神粹降靈,溫恭植性,天資英傑,擢嵇樹於千尋,學海澄瀾,湛黃陂於萬頃。道可安排,素履詠平子之歸田,抱甕澆畦,自得忘機之樂。君趨庭雅訓,暎熒雪以飛文,負笈從師,頗得垂惟之趣,孝成百行,宿殫昏定儀,早悟三空妙緣,斯盡恒修,梵行超越俗中,精進持心,逍遙物表,豈謂與善無徵,春秋七十有四,開元元年九月九日卒於私弟(第)。夫人宋氏、王氏,稟訓閨闈,承規閫則嗣紅,妹而珽質,資路媛以凝神,舉案之禮,聿修鼓盆之化,俄及開元三年,歲次乙卯二月癸醜朔八月日庚申合葬於潞州城南廿裡平原,禮也。其地左依龍嶺,右眺漳濱,南望雄峰,北臨狐堆,嗣子珍寶等,南陔相訓,凱風之樂未終,東箭不留,蓼莪之痛行及,恐桑田有易,陵谷變遷,勒石泉扄,千年不朽,其詞曰:邑號英雄,鄉稱哲士,翰菀生花,詞林閑綺,業峻高嚴,韜光不仕,物外幽棲,不拘俗累(其一);有周降祉,爰發宗華,騰聲西隴,流派秦東,弈葉駢暎,耆德惟公,遊心三寶,悅志談空,潘陽寂寂,花萼邕邕,永淪暉於厚夜,望聽署於悲風。
據志文可知,董秀遠祖胡浚,可能因在周時封屯留侯,子孫遂居上黨,“自剖符錫命,啟土宇於隆周,授簡開祥,擅羽儀於盛族”。實則時間久遠,已無可考,故言“傢風祖業可略而言”。
fedb8fa8e5758a2b0b16e05141fcc37f
董秀的祖父董粲曾任隋朝的朝散大夫,父親董瑩則“韜光不仕”,實際是一個“素履詠平子之歸田,抱甕澆畦,自得忘機之樂”的隱士。董秀也不曾為官,“逍遙物表”,並且好修佛道,“君趨庭雅訓,暎熒雪以飛文,負笈從師,頗得垂惟之趣,孝成百行,宿殫昏定儀,早悟三空妙緣,斯盡恒修,梵行超越俗中”應是一個居傢修佛的隱士。董秀死於唐開元元年(713年),開元三年(715年)與夫人宋氏、王氏合葬於潞州城南廿裡平原。
董秀死時74歲,則其生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歷經唐太宗、唐高宗、武後周、唐中宗、唐玄宗等唐代的前中期。董秀世居上黨,死後葬於潞州。
潞州,今山西長治市。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於上黨郡置潞州。隋開皇初廢,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稱潞州。領上黨、長子、屯留等縣。據志可知,志主董秀既無“官宦遊歷”,也未經“隋唐之變”,更勿論志文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a560af67fa34b087ab505e108fe786d0
二、《董秀墓志》的書法藝術價值
《董秀墓志》的最大的價值不在其歷史價值,更多的應是其書法藝術價值。其表現有二:
一是為後世提供瞭楷行結合的精美范本。碑文筆法爽利,結體謹嚴,在用字結構上吸收瞭隋碑的典雅工整的特點,同時又摻入行書的靈動,有些字甚至就是行書字體,如“得”、“私”、“有”、“稱”等字,展現瞭秀雅流美的韻味。
二是開瞭“行狎書”入碑的先河。在鐘繇書論中最有影響的,當屬書體用途的分類學說。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載:“鍾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顧名思義,三體的劃分依據是功用。從嚴肅莊重的銘石書,到日常文書所用的章程書,再到親友相聞的行狎書,三體功用的正式程度逐漸降低。
所謂“銘石之書”,指銘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書寫碑版的字體。書體通常為該時期的官方正體(如魏晉時的隸書,南北朝以後的楷書),典型的銘石書大多嚴整、方峻、尚法度、重裝飾。
“章程書”,即書寫政治文件、奏章等字體,也就是正書,又稱為真書。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說:“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章程書”。
“行狎書”,又作“行押書”,即行書,平時人們用來私下寫收信的字體,應用范圍主要是書信往來,南齊書法傢王僧虔又以“行書”作解。
墓志也是“銘石書”,隋唐以前多是篆書、隸書,楷書,自唐中期以後,始見行書入碑。其中著名者如唐李邕的《麓山寺碑》(730年立)、《雲麾將軍碑(742年立)》等。
《董秀墓志》楷中摻行意,甚至直接以行書入碑,開瞭“行狎書”入碑的先河。唐宋後,以行書入碑者乃多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