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 "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清代著名詩人鄭珍的詩句讓我們知道,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貴州茅臺已是人們公認的名酒。
清嘉慶年間,"茅臺(釀酒的)燒房不下20餘傢,所費山糧不下兩萬石"。
華聯輝(1833-1885),祖籍江西臨川,主要經營鹽業,開設“永隆裕”鹽號,是貴州最大的鹽商。興鹽業、建酒房,創辦“文通書局”等文教產業,華氏傢族累積財富、投資文教,惠及桑梓、創立品牌、振興實業、以濟民生。
同治元年,華聯輝在茅臺最先開設“成義燒房”,成為茅臺酒的創始人。
太平天國後期,戰火不斷,茅臺鎮經過那場戰亂,釀酒業重創。華聯輝買下已成廢墟的原釀酒作坊,找回舊時的酒師,在原址上建起作坊試行釀制,釀出的酒經華母品嘗,正是她年輕時喝過的酒。
華聯輝把他的釀酒作坊取名" 成義燒房",就是如今茅臺酒廠最早的雛形。
建" 成義燒房" 的本意,是為瞭滿足華聯輝母親的心願,並用來饋贈親友,滿足應酬需要。
但酒一問世,就受到大傢的歡迎,華傢有好酒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索要此酒的親友和同事,踏破門檻。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於捕捉商機的華聯輝立即決定將酒房擴建,正式對外營業,並將酒房定為" 成義酒房",酒名定為" 回沙茅酒",人稱" 華茅"。
cff20db2d46565a0e222dcb39ca2b66b
據1939年編的《貴州經濟》記載:“咸豐以前,山西鹽商在茅臺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麥為曲藥,以高粱為原料,釀造一種燒酒。後經陜西鹽商宋某、毛某先後改良制法,以茅臺為名,稱“茅臺酒”。
1949年,茅臺酒生產凋敝,僅存三傢酒坊:成義、榮和和恒興。
1862年華聯輝創辦“成義燒坊”,所釀茅酒人稱“華茅”;
1879年王立夫等三人合資創辦“榮和燒坊”,所釀茅酒人稱“王茅”;
1929年周秉衡投資興建“衡昌燒坊”;
1938年賴永初收購“衡昌燒坊”,更名為“恒興燒坊”;
1947年“恒興燒坊”生產的酒定名為“賴茅”。
根據《茅臺酒廠志》、《仁懷縣志》等官方資料的記載,仁懷縣政府通過沒收、接管和贖買的方式,將成義(華茅)、榮和(王茅)和恒興(賴茅)三傢茅臺鎮上規模最大的私營燒坊國有化,1953年成立瞭貴州茅臺酒廠。
這些燒坊裡的資深酒師,就成瞭這傢新酒廠的技術骨幹,把釀酒工藝帶瞭過去。
34dcf29ae15067165c0ae0266f92fb19
三傢燒坊裡,成立最早的是華傢成義燒坊,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
1951年,仁懷縣人民政府將“成義燒坊”收購並公有化,“成義燒坊”更名為“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即今天的茅臺酒廠)。
“成義燒坊”三大酒師——鄭興義、鄭永福、鄭銀安入主茅臺酒廠,史稱茅臺三鄭。1984年,鄭永福的關門弟子方延本成為鄭氏釀酒技術的最後嫡傳,註冊瞭“成義燒坊”商標。
根據《仁懷縣志》記載,在華傢設立成義燒坊後十年(1879年),石榮霄、孫全太和王立夫三位遵義地區的地主,“合股聯營”開設瞭“榮太和”燒坊,燒坊名字分別取自於石、孫的名字,以及王立夫的鹽號“天和號”。
由於實力相對有限,榮和燒坊的酒產量不大。據《茅臺酒廠志》記載,常年產量在5000公斤左右,主要也隻是在本地和臨近遵義的重慶銷售。
1915年,茅臺鎮兩傢最大的酒作坊“成義燒坊”與“榮和燒坊”以“中國貴州茅臺酒”的名義聯合參展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2e63d2cba4dcbca230eb1600b07a9291
和華、王兩傢相比,賴傢做酒晚瞭半個世紀,巴拿馬的獲獎也與其無關。
1920年代末,貴陽一周姓商人在茅臺鎮開設瞭一傢小燒坊。1938年,為瞭抵債,周把燒坊轉讓給瞭他在貴陽的合作夥伴賴永初。
“父親把這個酒分裝為小瓶,在自己商號裡試銷,反響不錯,他覺得前景不錯。”賴永初的兒子賴世強說,接手瞭燒坊之後,父親就斥巨資擴建燒坊,並將燒坊改名為更現代的“恒興酒廠”。
據《茅臺酒廠志》記載,1947年時恒興燒坊的產量已達3.25萬公斤,規模大大超過上面兩傢。
與兩傢先輩相比,賴永初的經營手法看起來更為現代。《仁懷文史資料》寫道,賴永初註冊瞭“賴茅”商標、采用瞭便攜的酒罐、設計瞭別致的包裝圖案,並不斷用廣告和直銷的手段擴大市場,一度銷到香港。
1953年,貴州省將三傢燒坊收歸國有,給予成義燒坊120大洋,榮和燒坊400大洋,恒興燒坊作為官僚資本沒收,成立瞭國營茅臺酒廠。這就是茅臺酒有據可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