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川地區“僚人”的歷史

原文章鏈接:http://mp.weixin.qq.com/s/kdJmJwk0z4-RyQvvP2lurQ

1️⃣新津縣與夜郎

唐宋八大傢之一的蘇轍,曾與其兄蘇軾遊覽新津縣修覺山,並寫下《絕勝亭》一詩:

夜郎秋漲水連空,上有虛亭縹緲中。

山滿長天宜落日,江吹曠野作驚風。

爨煙慘淡浮前浦,漁艇縱橫逐釣筒。

未省嶽陽何似此,應須子細問南公。

道光版《新津縣志》收錄的蘇轍《絕勝亭》詩

其中首聯“夜郎”一詞,頗讓人費解,新津縣與夜郎有何關系呢?

無獨有偶,道光版《新津縣志》藝文卷收錄的歷代詩歌中,帶有“夜郎”二字的,就有五首。如清代縣令王夢庚寫的新津十二景詩之一《琴堂古柏》“勝地風流供覓句,新詩題遍夜郎溪”,清代縣令劉璋《贈朱道人》“胎息氣吞寧謐府,步虛聲滿夜郎天”,上舍生吳俊寫的《玉皇閣》“長望夜郎國,興懷日又西”,邑人中江教諭王瑋寫的《泛夜郎溪》。

從字面上看,新津有一條“夜郎溪”。翻閱歷史上各種典籍,也有對夜郎溪的零星記載。

b337eb221cb5804a1d51ca04f40eaee1《方輿勝覽》對新津夜郎溪的記載

最早記載新津夜郎溪的文字是南宋的《方輿勝覽》,其五十二卷說:“夜郎溪,在新津北七裡。”而在描述“投龍觀”時,則說:“投龍觀,在新津縣南六裡,枕夜郎溪及白木水,上有龍穴,祈雨有驗。”仔細琢磨,《方輿勝覽》關於夜郎溪和投龍觀的位置描述有矛盾。夜郎溪既在新津縣北七裡,而投龍觀卻在新津縣南六裡,兩者中間有縣城和南河相隔,那投龍觀又如何能“枕”夜郎溪?

明代的《大明一統志》第六十七卷記載:“夜郎溪,在新津縣南七裡,溪北有投龍觀。”又說:“修覺山,在新津縣東南五裡,山有修覺寺,因名。寺旁有絕勝亭。”從明代的記載來看,夜郎溪在修覺山附近,而投龍觀在夜郎溪北。

再結合宋、明兩代典籍來分析,《方輿勝覽》記載的“夜郎溪,在新津北七裡”,剛好方位反瞭,應該是“南”七裡才對。

此後的典籍對於夜郎溪的具體位置則描述得更準確。

明代《成都府志》記載:“夜郎溪,新津治東南二裡,水自夜郎壩而來。”清代《四川通志》卷二十三記載:“夜郎溪,在縣東南二裡,自縣南夜郎壩來,至縣東南入江。”清代《讀史方輿紀要》也說:“又夜郎溪,在縣東南二裡,自縣南夜郎壩而來,亦合於白木水。白木水,或曰即白馬水。”

此三書不僅指出瞭夜郎溪在新津縣城東南方二裡,而且更進一步道明其水源來自“夜郎壩”。

既有“夜郎溪”,又有“夜郎壩”,而且新津民間將南河南岸和岷江西岸崖壁上的洞穴稱為“蠻子洞”,並說平岡治的鐵鑄三郎神像是夜郎竹王第三子,難道新津在古代真的是夜郎國的轄地?


2️⃣西南大動亂:僚人入蜀

四川是個多民族大省。秦滅古蜀後,一直到西漢,都陸續從中原遷來大量漢人與土著雜居、融合,成都周邊州縣漢人密集,而邊遠地區依然有很多少數民族生存。要想說清新津縣夜郎溪的來源,就不得不談到西晉末年的巴蜀戰亂。

三國歸晉後,全國短暫地統一瞭,但沒過多少年就爆發瞭“八王之亂”。297年秋,關中發生大饑,疫病流行。298年,略陽、天水六郡流民十萬餘眾流入梁州、益州,“就食巴蜀”,主要分佈在三蜀之地(即蜀、廣漢、犍為三郡)。他們有的給漢人做幫傭,有的結伴開荒,既受本地地主欺壓,又受當地官吏勒索。六郡流民中,賨人李特、李庠兄弟很有威望,儼然成為領袖。300年,益州刺史趙廞想乘中原“八王之亂”之機割據益州,便扶持李特、李庠兄弟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後又拒絕晉惠帝調其任大長秋一職,殺死新任益州刺史,並派兵攻占南安(今樂山市)、魚涪津(今四川夾江西)。趙廞公然反晉,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封李庠為威冠將軍駐守綿竹,斷絕自關中入川的道路。301年,趙廞擔心李氏兄弟勢力太盛,借故殺死李庠及其子侄宗族三十餘人(一作十餘人)。李庠兄李特憤而起兵攻占瞭成都,打敗趙廞,但並沒有自立的意思。晉朝廷任命瞭新任益州剌史羅尚,同時強令流民返回疾病流行的原籍,羅尚派官兵催逼,又處處設關卡大肆勒索流民財產。土著蜀人也因流民占用瞭巴蜀的土地、就業機會等資源,對流民極為仇視,協助官兵逮捕、驅逐、甚至殺害流民。流民“人人愁怨”,實在忍無可忍,最終在李特率領下與官軍展開戰鬥,數戰之後,大敗晉軍。

流民軍打敗西晉官軍

303年,李特在與羅尚的綿陽一戰中陣亡,其子李雄繼為流民軍首領。304年,流民軍攻占成都,李雄自稱“成都王”。306年又稱帝,國號“大成”,這是“五胡十六國”的第一個割據政權。包括新津在內的三蜀原住民害怕流民軍的報復,開始大規模逃亡,《華陽國志》記載:“蜀民流迸,南入東下,野無煙火。”

334年李雄病死,大成政權內亂。338年,李壽篡位,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340年,成漢政權攻打東晉,爭奪瞭牂牁郡。經幾十年戰亂,此時的成漢政權“都邑空虛,野無煙火。”梁朝李膺的《益州記》記載:李雄當政時,曾派遣李特攻打朱提郡,占有瞭南中之地。李壽篡位後,因都邑空虛,就把周邊郡縣傢中超過三個男丁的傢庭遷徙到成都,充實人口。又從牂牁郡引僚人入蜀境,自象山以北盡為僚人居住。蜀地原本沒有僚人,從此時開始,共有十餘萬傢僚人佈滿在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犍為、梓潼等郡的山谷,與巴蜀土著雜居。

晉以前,僚人主要分佈在今貴州及周邊地區,巴蜀的中心地並沒有僚人的記載。成漢之後,僚人才大量進入巴蜀。四川東部的僚人入蜀是強制性的,隻是引瞭牂牁郡的僚人進入巴西、蜀郡、漢中,並編入戶口,這些僚人是要向成漢政權交納稅賦的,並逐漸與漢人融合,被稱為“熟僚”。

《華陽國志》記載保子帝攻青衣

其實,還有從四川南部自發入蜀的僚人。早在古蜀時期,就有獠人生活在青衣(今樂山市轄境)一帶,開明王朝的保子帝就曾攻打青衣,稱雄於獠人和僰人的生存地區。川南的僚人乘成漢政權腐敗衰落之機,大舉順岷江、沱江入蜀,攻破州縣,占據山嶺,他們不繳稅賦、不與漢人融合,還經常劫掠,大為百姓之患,被稱為“生僚”。新津的僚人,即是“生僚”。

兩個方向入蜀的僚人,數量比當時蜀地漢人還多得多,結果漢人反而成瞭四川的“少數民族”。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在四川、重慶范圍內共有15郡,除瞭新都郡外,蜀、犍為、汶山、漢嘉、江陽、朱提、越嶲、廣漢、涪陵、巴郡、巴西、巴東、建平等14郡都有僚人的相關記錄。《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資治通鑒》等典籍記載,與新津相近的邛州、眉州、嘉州、雅州、黎州、瀘州等,都說自東晉以來“沒於夷僚”,不置郡縣。

東晉時期四川僚人分佈圖


3️⃣僚人的習俗

“獠”,是我國南方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群體,古代史書將其族名寫作犬旁,帶有大民族主義的歧視之意。南朝梁時的字書《玉篇》“獠”字條註明:“力道切,夷名。”唐代《晉書音義》對作為族稱的“獠”註音為“音老”,也就是現代讀音“lǎo”,應是“仡佬”的連讀,到底是現代哪個民族的前身已不可確考。1940年,國民政府正式發佈訓令《改正西南少數民族命名表》,將“獠”改為“僚”。

“獠”作為族稱,始見於西晉張華的《博物志·異俗》。該書說:從荊州西南邊界一直到蜀地邊緣,有一個叫“獠子”的少數民族。獠人婦女懷孕七個月就跑到水邊去生孩子,孩子生下來就被放在水裡,如果孩子浮起來就帶回傢撫養,若是沉下去瞭那這個孩子就不要瞭,但大多數都會浮在水面上。等到孩子長大後,會拔掉兩顆牙齒,穿孔戴在身上作為裝飾品。

《魏書》卷一百一《獠傳》

正史中最早為僚立傳的是北齊魏收的《魏書》,該書第一百一卷專門設有《獠傳》,詳細介紹瞭僚人的風俗:僚人是南蠻中的一種,從漢中到蜀西川洞之間到處都有分佈。僚人內部又分很多種,散居於山谷,沒有族別和姓氏之分。不管生男生女都不起名,隻以老大、老二、老三相稱。他們習慣倚靠大樹搭建木樓,全傢都居住在這種叫“幹欄”的木樓上。族人往往推舉長者為首領,像中原的貴族一樣父死子繼,死者豎棺而埋,葬俗很特殊。娛樂方面,僚人用竹片制成簧,經常聚集在一起擊鼓作樂,尤擅鑄銅,以銅鼓為貴。僚人對鬼神很敬畏,祭祀尤其隆重,甚至還有以人頭向神靈祭祀的原始習俗。飲食方面,僚人擅長潛入水中用刀刺魚,用嘴吃東西而用鼻子飲水。宋代的朱輔在《溪蠻叢笑》中談到仡佬族也有此俗:“犵狫飲不以口而以鼻,自取其便,名曰鼻飲。”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南邊人習鼻飲,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漿。暑月以飲水,雲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資治通鑒》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僚人有竹王崇拜,與夜郎國關系密切。東晉史學傢常璩認為僚人崇拜的竹王就是夜郎王,他在所著的《華陽國志》中記載瞭竹王及竹三郎的傳說:有一個叫竹王的首領,興起於遯水。有個女子在遯水邊洗衣服,上遊漂下一根三節的大竹筒,流到女子的雙腳之間。女子用手去推,竹筒卻不漂走。女子聽見竹筒裡隱約傳出小兒的聲音,就把竹筒拿回傢,破開之後,裡面居然有一個男嬰。男嬰成大後,很有才幹,且武力超群,最後在夷濮地區稱王。這個部落以竹為姓氏。當初女子把破開的竹片扔在野地上,居然長出瞭竹林,也就是現在的竹王祠的竹林。後來漢武帝拜唐蒙為都尉,開發牂柯郡,又帶著厚重的貨幣撫慰各民族的部落首領,首領們都表示服從漢朝廷,隻有竹王不服,最後被唐蒙斬殺。後來一些濮人阻斷牂柯城,都心懷怨恨地向牂柯太守吳霸訴說竹王並非人的精血氣脈所生,希望朝廷能立竹王的後代繼位。吳霸就向朝廷上表,請封竹王的三個兒子為列侯。他們三個死後,族人將三人塑像供奉於竹王的祠堂,這就是現在的竹王三郎神。

《華陽國志》對竹王及竹三郎的記載


4️⃣僚人對新津的影響

新津,本是岷江水運樞紐,從漢代起就是商賈雲集之地,十分富庶。但經成漢時期長期戰亂,土著外流,南方入蜀僚人又順岷江先後占領宜賓、樂山、眉山、彭山的群山和部分州縣,新津自南河以南、岷江以西,都為生僚占據。東晉滅瞭成漢之後,無暇驅趕這些生獠。南梁武帝蕭衍雖然年年下令梁益二州伐僚,但他的目的也僅僅是掠奪僚人的人口和財產,並沒有一舉光復失地。

僚人這一占就占瞭200餘年,導致新津之地長期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土地荒蕪。鼎鼎大名的東漢時期道教二十四治的稠稉治、平岡治、平蓋治因為僚人的到來而香火斷絕,平岡治不再有道教神像,隻有一座僚人祭祀竹王及竹王三子的“三郎廟”。岷江西岸山崖上從西漢開始修建的漢墓群,其規模大者,內有石室、石廳、石床、石灶、通氣孔、排水道,結果也被僚人打開,作為現成的居住之所,石床、石灶用於生活,精美的畫像棺、畫像石、陶俑等被拋出丟棄。獨具特色的漢崖墓,竟成瞭流傳1600多年的“蠻子洞”、“僚洞”。今車灌壩一帶,成瞭僚人活動的“夜郎壩”;車灌壩到修覺山的一段南河,變成瞭“夜郎溪”。長江中下遊入蜀的商船,也不敢在岷江西岸停靠。

僚人不僅不交納賦稅,還經常劫掠作亂,隻知刀耕火種和漁獵,導致土地荒蕪,對新津的生產力、經濟、文化造成瞭極大的破壞。

a81c4492772a25cadb60b3330b3017a6《元和郡縣志》對邛州生獠的記載

與新津緊鄰的邛州和隆山縣也是如此。唐《元和郡縣志》第三十二卷記載:邛州的治所在依政縣(今邛崍市牟禮鎮永豐村),南朝宋、齊、梁三朝都不在此設立郡縣,唯有個別能壓服獠人的漢族豪強之傢,稱為“保主”,總屬益州管理。南梁益州刺史蕭范在蒲水口(在今兩河口臨江村,是蒲江河與南河交匯之地,新津、彭山、邛崍的交界)立柵欄為簡易城池,名為“蒲口頓”,以防備生僚。並說邛州漢民與夷獠雜居的復雜程度比其他州郡還嚴重。

西魏從南梁手中奪取瞭蜀地後,開始強力攻伐僚人,並率先攻打瞭新津的生獠。北周取代西魏後,延續瞭這一政策,並於孝閔帝元年(557年)設立瞭新津縣。由於岷江西岸群山還有僚人居住,為瞭安全穩定計,就將縣治設在瞭岷江東岸的新津市。

新津建縣後的兩年,即559年,邛州生獠造反,陸騰率兵征討。隨後,北周朝廷從新津出發,沿著岷江向南驅趕僚人、收復州縣。

《隋書·楊文思傳》記載:北周武帝天和初年(566年),武都太守楊文思在討平十姓獠的叛亂後,又率兵打敗瞭隆山郡隆山縣(今眉山市彭山區)的生獠。557年新津建縣就是從隆山縣劃分出去的,9年之後的566年,隆山都還有生獠,可見獠亂有多嚴重。

ae4ae77343b83350f03c8c933013082e《隋書》記載楊文思攻打隆山生獠

北周軍隊在驅逐隆山生僚後,繼續往南收復眉州失地。唐代的《元和郡縣志》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都記載:洪雅縣,本齊樂郡的南部轄地,從東晉到南朝宋,被夷僚占據。一直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才把夷僚趕走,設立瞭洪雅鎮。隋朝開皇十三年(593年),才改洪雅鎮為縣。

《元和郡縣志》記載的洪雅僚人

古代的“鎮”不是現在的行政區劃單位,而是軍鎮,駐軍之所,目的是為瞭防禦僚人。因為驅逐生獠的行動並非一帆風順,僚人與漢族平民一樣,有時為瞭反抗政府的橫征暴斂、繁雜的徭役,或者中央政權不是特別穩定的時候,蜀地僚人也會發生暴亂。這種侵擾一直延續到隋唐。《舊唐書》《新唐書》記載,唐代四川的邛州、眉州、嘉州、邛州、雅州等32個州尚有僚人。《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南蠻傳》記載:眉州獠人反叛,郭行方大敗獠人。沒多久,又打敗洪州、雅州的獠人,俘虜獠人男女五千人。當年,益州獠又造反。獠人的反復,可見一斑。後來,隨著朝廷的打壓和懷柔手段,一部分生獠逐漸與漢人融合,一部分不願歸附的則遷往川南涼山等地。

至此,我們終於弄清楚,新津的“夜郎溪”、“夜郎壩”是川南地區有竹王崇拜的僚人在新津居住兩百年留下的遺跡,與貴州的夜郎國無關。戰亂的悲歌雖早已銷聲,但“夜郎溪”、“蠻子洞”的傳說,歷經唐、明、清幾代的移民,至今依然在新津人的腦海中保留著深刻的烙印。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進口咖啡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作為上班族,咖啡簡直就是必備飲品。 早上上班,坐在辦公桌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泡杯咖啡。 咖啡特有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

· 25分钟前

大一工程化学复习

标准状态:系统中每种气体的分压为101.325kpa

· 27分钟前

给故人烧头七的意义

最近可能由于回答了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于是很多人在后台都咨询了我相关烧头七以及能为故人做什么的问题。

· 31分钟前

藏族文化——紮西德勒

一、引言紮西德勒,吉祥如意之意,是藏族人民表示歡迎、問候、祝福等意的日常用語;紮西德勒,是藏語裡最吉祥、最能表達祝福...

· 36分钟前

晚上能喝茶嗎?看這裡

許多人都說,晚上不能喝茶,喝瞭會失眠。在晚上的時候喝茶,一定會影響睡眠嗎?其實未必。茶有提神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

· 48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