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被一篇文章的標題吸引瞭。
《最佳辯手郭敬明》,閱讀量10萬+。
單看標題,第一時間真的覺得是在褒獎郭敬明。
點開讀瞭前半部分,瞭解事情前因後果。
原來是郭導在一檔節目上跟一個大佬“吵瞭一架”。
還吵的很精彩。
從辯論專業的角度看——
郭敬明的表現的確是相當成功的。
如果從現場的觀眾中發起投票。
單就對手李誠儒和郭敬明這一輪攻防發言進行投票,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支持郭敬明。
可意外就來自於下半部分,文章筆鋒一轉。
才意識到,原來“最佳辯手”這個詞在這裡是個貶義詞。
原來說一個人是“最佳辯手”,就好像在說一個人是“盜聖”。
頗有種“你厲害歸厲害,但說穿瞭就是個賊嘛”的感覺。
這問題就有點意思瞭——
如果這樣的認識在主流社會不是少數,
則說明圈裡人“讓辯論成為一項受人尊敬的活動”的宏願,
就真有點任重而道遠瞭。
本篇不去議論郭敬明事件的是非。
畢竟娛樂圈有自己的一套玩法,可借鑒性很小。
隻站在辯論發展的本位討論這麼三個問題:
1、主流社會中的一部分人看不起“最佳辯手”、覺得“不過如此”的那部分特質是什麼?相比較而言,更“受人尊敬”的特質是什麼樣的?
2、這部分對“最佳辯手”的認識,到底是一種刻板印象,還是一種對中國辯論發展現狀的客觀反映?
3、為瞭實現“讓辯論受人尊敬”的目標,辯圈真正應該向內打破的東西是什麼?
回顧下事情的經過。
在10月11日新播出的第一期綜藝《演員請就位》中。
先是三位年輕演員現場演繹瞭一段《悲傷逆流成河》的選段,
這段作品從原著、電影、到演員現場表演,都是郭導的作品。
表演過程從嘉賓的表情可以看出對作品和表演並不滿意。
表演結束,被問及觀感。
耿直的李誠儒率先捅破瞭大傢不好意思捅破的窗戶紙,
點出兩點問題:
演員層面,臺詞功底弱,說話聽不清,同時暗指郭導演功力差。
作品層面,靠廉價的青春曖昧挑起觀眾的情緒。
一次是這樣。
一次是這樣的。
d3952ace771e44b10422070134140f5d
觀眾的歡呼和掌聲無關作品,隻因發糖。
接著上升到對暢銷書整體的批評。
好,鏡頭對準面色凝重的郭敬明。
如果是你,該怎麼辦?
郭敬明迅速鎮定情緒,開始回擊
1、你說演員有問題我承認,暗指我導演水平不行我也承認。
2、作品層面,《悲傷》不是沒深度,不懂請別亂評價,《悲傷》是中國第一個嚴肅探討校園暴力的文學作品。
相信聽到這連《悲傷》的讀者自己都嚇瞭一跳。
3、郭導用最大筆墨回擊的,當然還是李誠儒這段話裡面最大的漏洞——
你要是上升到對整個暢銷書行業的質疑,
那不好意思,我有一百種辦法打回去。
於是就有瞭下面這段金句。
4、最後一波結辯標準的價值升華。
我甚至一度以為他要推一推眼鏡,補充一句“以上”。
相信看到這,大傢——尤其是辯圈的朋友會非常疑惑。
郭導這番回應與李誠儒的攻擊扣的嚴絲合縫,漏洞抓的很準,反擊也犀利有力,以“說服第三方”這個標準來看,勝負也很明顯。
如果換做任何一個圈內的頂尖辯手。
在那麼短的時間內,還能比郭導回應的更好嗎?
這樣幹凈漂亮的技術處理,如何就成瞭別人口中的“詭辯”瞭?
事件爆發後,輿論開始一邊倒地聲援郭敬明,
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冷靜下來細想,質疑郭敬明詭辯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多。
直到現在,你可以嘗試在任何一個搜索框裡輸入“詭辯”、“郭敬明”,這兩個詞幾乎已經是一個意思瞭。
那麼這群人所指責的“詭辯”,到底指的是什麼?
一部分網民到之前在另一檔綜藝同樣與郭敬明發生過“辯論”的dr.魏的微博下面留言。
於是就有瞭下面這條微博。
10月14日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發微博稱:
dr.魏的這篇微博,能夠很好的概括大多數人對“詭辯”這一概念的理解。
首先,詭辯最核心也是最惹人厭惡的特質是“言之無物”。
是那些乍一聽有道理,卻對問題解決和行動沒半點幫助的東西。
而與“言之無物”相對應的,那種更受人尊敬的特質。
就是看問題一針見血,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能力。
是實幹派的作風。
具體來說,
就是陳凱歌導演在同樣一檔節目裡表現出的特質。
郭導點評演員演技的姿勢是這樣的
這是兩位演員聽後的狀態。
努力想聽懂。
而輪到陳凱歌點評同一組表演時,他是這麼說的。
走下高臺,現場導戲。
然後在場的所有人,就有幸見證瞭一個演員被點石成金的全過程。
臺下的反應是這樣的。
6f1744d8f8edce6cf6008e24e9183be9
其實面對李誠儒的發難,郭敬明本可以有三種選擇:
1、像陳凱歌一樣,用行動和作品回應,現場調教演員讓作品煥然一新;
2、以後輩的姿態,真正誠懇的關註和理解對方中肯的觀點。
畢竟單就這個選段的實際情況看。
臺詞功夫弱還可以理解為是導演短期沒法調教的東西。
但演員實際表現與排練相差較大。
哪怕作品真的有更高價值的立意,但觀眾的註意力卻被導演自己鋪陳的親親抱抱博尖叫的橋段所吸引,繼而模糊瞭這樣的立意。
這兩個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
真正的誠懇,是會因為對方十句批評中有價值的那一句而反思,而不是因為對方十句批評裡荒謬的那一句而跳腳。
3、用語言和情緒渲染的力量,懟回去。
第一種選擇,是“優秀導演”的人設,
第二種選擇,是“誠懇後輩”的人設,
第三種選擇,是一個“最佳辯手”的人設。
很可惜,他選擇瞭第三種。
說回詭辯的第二個特質。
詭辯者最常使用的武器,是“動之以情”、“示之以威”和“偷梁換柱”,而不是“曉之以理”。
因為這三樣武器是掩蓋自己“言之無物”的最好幫手。
不幸的是,
與其說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不如說人類是情緒性的動物。
靠講道理來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和決策,是非常困難的。而利用人類的情緒性本質來達到說服的目的,則相對容易的多。
抽象的講吸煙會引發肺癌,你的朋友可能會繼續抽煙。
但如果把抽煙者肺部令人惡心的圖片展現出來,引發人類厭惡的情緒,就能讓抽煙者更有動力戒煙。
不用懷疑,海量的數據、嚴謹的邏輯、完美的共識,都比不上激發情感更能打動一個人的心。
仔細去看郭敬明的金句,通篇沒有論證,卻又似乎“不證自明”的原因
在於裡面的每句話,都是年輕觀眾和年輕演員聽瞭會如釋重負的話。
a010f44fcc5956d015a39cb71f712462
暗合他們的審美、情感和利益。
畢竟要沒有郭敬明這一番辯護,那些主演青春偶像劇的年輕演員們,豈不是要陷入認同危機?
那些在課間偷偷端出言情讀物的少男少女們,心理又會有多少別扭?
偏偏在場的第三方,他們又占瞭數量上的絕對優勢。
郭敬明的話比起逆耳忠言,總是多多益善的,這時還哪有人管什麼理性論證呢。
另一個不幸的消息是,
比起親自考證、獨立思考,人們更喜歡盲信權威。這又給“示之以威”以施展拳腳的舞臺。
舉例來說
這裡在用盡可能多的專業術語,樹立個人權威的形象。
這裡則是削弱可信度、剝奪發言權的常見發言。
那麼盡管再難,
一項理想的辯論活動應該以“曉之以理”,還是“動之以情”作為核心呢?
關於這一點,遊梓翔教授在《認識辯論》中已經介紹的再清晰不過瞭。
辯論這項活動的本質——
區別於其他任何一種人際活動的本質正在於理性。
失去瞭作為核心地位的“曉之以理”,則這項活動已不能被稱之為辯論。
而應轉而稱作“演講”、“談判”、“博弈”、“詭辯”或是別的什麼東西。
詭辯的第三個特質,體現在它的結果上。
詭辯這種言之無物,又具有很強迷惑性的發言,
在結果上,自然會帶來“外行指導內行”、“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
最後補充詭辯的第四個特質,體現在詭辯者的動機上。
從動機上看,詭辯者不關心自己的發言能幫到什麼人,也不關心雙方交流的話題本身,是否得到瞭解答。
詭辯者隻關心一件事,那就是能否讓自己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獲得辯論的勝利。
說白瞭就是,詭辯者看起來總是對的那個人。
在詭辯的這四個特質中,
最容易被旁人看穿,並產生厭惡情緒的,
往往來自於動機和結果。
最不容易看穿的,往往是詭辯者所采用的武器,尤其是“動之以情”與“示之以威”兩類。
這樣我們似乎慢慢找出瞭在社會評價體系下,“辯手們”最常被詬病的,或是被覺得“不過如此”的那部分特質瞭。
當一個人表面誇贊你“真會辯論”、想必是“最佳辯手”吧,
潛臺詞往往包含下面這幾種:
1、無論什麼情況,你總是能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是在說動機不純。
2、囉裡八嗦這麼多,關鍵問題該怎麼辦還是沒解決,這是在說辯論的內容空洞。
3、概念換來換去,邏輯轉來轉去,或是跑去情感渲染,沒有誠懇討論,這是在說方法不正。
那麼一提到“最佳辯手”,
社會大眾可以在第一時間聯想到“能說會道”、“看起來永遠都對的人”;
也本可以在第一時間聯想到“看問題一針見血的人”、“具有系統思維能力的人”、甚至是“知行合一的人”、“有擔當的表達者”。
但為什麼偏偏是前者占據認識的主流呢?
究其緣由究竟是“人不識我”,還是“我不自知”呢?
盡管不願承認,
但細看dr.魏對詭辯套路的描述,還真有不少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情感綁架——“找小明”
以退為進——“受身”
剝奪發言權——“削弱可信度”
偷換概念——“爭奪語境/爭奪定義/語境切割”
偷換話題——“轉戰場(暗換)/推戰場(明換)”
善騎者墜於馬、善水者溺於水、善飲者醉於酒、善戰者歿於殺。最接近詭辯的一群人,有可能也正是辯手自己。
作為一心在辯論之路求索的辯手,也應該時常自查,自己日常所學,有幾分是關於“系統思考”、“優良決策”的能力,又有幾分是“偷梁換柱”、“動之以情”的能力。
而辯論技戰術的本質,有沒有可能就是一種詭辯技術?如何避免技戰術的訓練,最終滑向詭辯?
則是每一個高舉“競技辯論專業化”的大旗,並“開壇授課”的學長姐必須實時警醒、清晰回應的問題。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開篇留下的第三個坑,
中國的校園辯論在上一個歷史階段的境遇,倒是跟暢銷書這個行業幾分類似。
外界已經形成瞭一些既定的印象,被批評時也常會被誤傷和扣帽子。
要論價值多元,是該給這樣的行業留下一席之地。
但要論與文學和藝術最高殿堂的差距,也非常明顯。
“李誠儒們”的質疑,刺耳歸刺耳,中肯的地方也要聽取。
要想徹底擺脫“詭辯”的印象,真正做到受人尊重,不向內深耕和打破是不夠的。
近幾年,在一些先鋒聲音的引導下,辯圈越來越多的討論開始集中在瞭如“判準如何優化”、“賽制如何優化”、“辯論如何讓人尊敬”這些關鍵問題上。
但說實話,有價值的觀點還不夠多,問及辯論的未來,圈內人的想象力更多也被局限在行業量變發展的層面。
比如辦更多的比賽,市場下沉到初高中等。
常聽說,
一個精通攻城的人,也會是一個精通守城的高手。
一個精通偷竊的人,也會是一個精通防盜的高手。
既然如此,要徹底擺脫“詭辯”的質疑我們不如調轉思路,反向設想——
如何才能打造出一個可以穩定培養詭辯傢的辯論環境呢?
比如該選些什麼樣的辯題?用什麼樣的人當評委?倡導什麼樣的文化觀念?選擇實體賽還是文字辯論?要不要強調華麗的舞臺?遊戲化的賽程?一個賽段打越多的辯題越好,還是越少的辯題越好?等等
然後把思考所得的結論統統反過來操作就可以瞭。
這個問題就留作本期《撞日集》的互動話題,
歡迎大傢在公眾號和知乎專欄下與我們留言互動。
中國辯論的發展,需要結構性的升級,
也需要每一個中國辯論人
透過自己對要成為一個怎樣的「最佳辯手」的選擇來定義。
一點一滴的堅守,最終都將匯流成海,
共同定義新時代下中國辯論的外延和內涵。
是以道能弘人,人亦能弘道。
也歡迎大傢留言告知想與編輯部深度交流的話題,
我們來日方常。
《撞日集》編輯部的成立有兩個非常明確的使命
其一是為中國辯論下個十年的發展,進行理論啟蒙。
其二是為校園辯手群體的社會化發展,提供觀念和思維工具。
當這兩個歷史使命完成,或編輯部無法為這兩個使命的達成貢獻更多價值的時候,編輯部就會正式解體。轉而以中國辯論學會、辯論協會,青創辯論實體項目等形式繼續在不同方面持續推動中國辯論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希望持續以「專欄編輯部」的形式招募志同道合的朋友,實際上你不用擔心自己對上述問題沒有深入研究或是沒有什麼成熟的觀點,你隻需要對這些問題葆有求知的興趣,擁有一顆學術好奇心,能力上隻要可以勝任采編、執行編輯的崗位要求就可以瞭。
我們計劃每1~2個月發佈一篇精品文章,在采編形式上,我們會采用青辯悟道制的方式進行(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制度化的“理智助產術”),也就是通過有規則的準備一場與當期主題相關的正式辯論,來完成采編工作(資料收集、子問題收集等)。
你還可以代表中文辯論界的辯手,及時反饋你所關心的話題,幫助我們一起豐富專欄的文章內容,有針對性的幫到更多大學生和辯論人。
如果你有興趣,無論年級高低,都歡迎掃碼進行報名
編輯部的報名暫時沒有截止日期,隻要你願意,哪怕第一次報名沒有通過篩選,還可以在更合適的時機嘗試第二次第三次,我們永遠歡迎“愛思考、有擔當”的辯論人。
當然除理論層面外,在實務層面幫助校園辯手擁抱社會和跨身份精英圈子、打通就業和人生發展,並實際推動中國辯論發展的實體項目就是“青創辯論”瞭,同樣歡迎大傢關註。
以上,期待我們在未來相見。
上一篇
下一篇
前往理由 (Reason to go):1. 死亡谷國傢公園是除阿拉斯加外最大的國傢公園,幾近深不可測。公園占地面積 330萬英畝/134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