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是一本我看过遍数最多的书。倒说不上最喜欢,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我看了5遍。
初中,看过一遍书,又看了基于《小妇人》改编的动画片。研究生因为《小妇人》电影上映,又看了一遍书,看完书后看了1994版和2019版的两部电影。
看过之后写的一篇读后感如下(首发在公号【苏钟白】上):
我有幸在初中的时候就看过这本书,之后又看了动画片,当时看书和看动画片的时候好像都是只叙述了第一部,所以总感觉故事没有说完。
那时候看书只图娱乐,看的时候虽很喜欢但很快便忘记了具体内容。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带给了我积极的影响。
其中印在我脑中最深的是“能随意发脾气是厉害,但能控制住怒火的人才更厉害呢。而且这会让愤怒的人因为你的平静和宽容而感觉到更加愤怒或者惭愧。”
因不久前上映的电影《小妇人》,我重读了这本书。可能是译本的不同,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找到对应的语录。
但是乔努力克服自己暴躁脾气和艾米在义卖会上的以德报怨都有所体现这个观点。
而这个观点从初次看《小妇人》的时候便刻在我的心里。打初中的记忆起,我鲜少对别人发火,或者和别人争执(突然有点害怕,感觉自己每次写什么就反著来什么,写我“鲜少和别人争执,对别人发火”,难不成最近就要我和别人大吵一架么?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这种观点在我与他人的交往中,让我尽可能地免于伤害他人。当然,我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
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完整地看完两部。有种多年前未完待续的故事终于有了结局一样,很满足。
我喜欢这本书,为什么呢?(看了5遍的书/影,我还是头一次。)
首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文字所带给我的感受和我之前看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很像,很温馨治愈,尤其是书的结尾都是美满欢快的。
在这本书中,还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狄更斯,应该是作者向狄更斯致敬吧。
在阅读时,除了贝思染病和离世的那两节,氛围基本上都是欢快而友爱的。情绪低落的朋友,推荐你们看这两本书。
给悲伤放个假,让它去远航。让自己从书中感受到温馨与欢快。
除了读书时带给自己较好的情绪外,读完此书,细细思考,发现又可以学到一些什么。
《小妇人》的第一部,在青春期读真的太有必要了。(以后我要安利给自己十几岁的孩子读)因为四姐妹身上的缺点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如爱慕虚荣、脾气暴躁、自卑胆怯、骄傲自大……
在看马奇太太的循循善诱的过程,自己也可以塑造出更好的性格,拥有更健康人生观和世界观,而这对于青春期懵懂的少年少女们很是关键。
马奇太太在梅格迷茫的时候教导她“我宁愿你们做穷人的妻子,只要你们享受到丈夫的爱,感到幸福和满足,而不要你们坐在宝座上,当一个没有自尊和安宁的王后。”
后来梅格克服了自己的虚荣心,与虽然贫穷但真心爱她待她的约翰结婚并拥有幸福的生活;
乔在艾米意外落水后因自己的脾气暴躁差点造成遗憾而深深自责,母亲告诉她,“不要老丢不掉你的愤怒,相互宽容,相互帮助,明天重新开始。”后来乔逐渐变得稳重,能够更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气;
作为团宠的贝思,除了有些羞涩几乎没有缺点,是短暂地停留在人间的天使。后来“因为爱能赶走恐惧,感激之情能克服矜持”而和劳伦斯先生成为了忘年交;
艾米也在马奇太太的教诲下懂得了“才华和文雅如果掌握得有分寸,总在一个人的举止和谈吐中被人觉察到,但是无需炫示出来。”
我觉得日后我当妈妈,怕是远不及马奇太太,但是我会尽力。
我的孩子在那么多人中选中了我,我不能让他/她失望。
可能真的是年龄比较大,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重心从那四个可爱姑娘的成长移到了马奇太太的教育上以及梅格的婚姻上。
真的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马奇太太的人生价值观很正,更重要的是自己身体力行。
她把圣诞早餐送给更为贫穷的人家,去照料因贫穷而无法看病的孩子,用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与人为乐的快乐,从而教导她们对别人友好。
她在孩子们面前尽管再累都不会发火,所以当乔在因脾气暴躁而犯错自责时会向妈妈寻求帮助。
她在教导结婚后的梅格说“忙的时候也要尽量保持好心情,因为对于整个家庭来说,你就是阳光的创造者,如果你情绪低落,家里就会阴云密布了”。而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她在孩子犯错或者有错误的念头时,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让她们从中吃到苦头,自己改正。如她们不想上学不想工作只想放纵,马奇太太竟支持她们的决定。
但一个星期的试验下来,她们发现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甚至更糟糕些。因为老是玩耍而不工作就像老是工作而不玩耍一样不妙。
按照马奇太太的话就是“工作是有益的,每个人都有许多工作,它使我们不致腻烦和胡闹,有助于身心健康,并且比金钱和时装更使我们有一种力量感和独立感。”
马奇太太年轻的时候也犯过很多错,如脾气火爆、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进而忽视丈夫的存在,但是她吸取了这些教训,把自己的所得很好的传授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而看梅格和约翰的爱情与婚姻时,我想到了钱钟书写的《围城》。
不过他们俩又比方鸿渐和孙嘉柔好很多,虽然婚后一样有着各种矛盾和争吵,好在她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改变自己解决问题,而约翰自然是爱她的,所以两人总是可以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2019年上映了以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小妇人》,有很多人说乔和劳里没有在一起是意难平。
看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这种意难平,觉得劳里和艾米,乔和教授在一起就是很好的安排。
毕竟乔根本就没有“爱过”劳里,就像她后来说:“我很孤独,如果特迪再向我求婚的话,我也许会说“愿意”,倒不是因为我还在爱他,而是因为比起他离开的时候,现在我更需要被爱。”
好的爱情需要相互奔向的,如果是单方面的爱,两人真的在一起了,恐怕并不会幸福。而马奇太太在之前也表示过他们两人性格太像,结婚后恐怕不会幸福。
劳里在处理自己的感情方面也是恰到好处,能给很多告白失败的人一个榜样。他被乔拒绝后自然是悲痛欲绝,但是为了不继续烦扰乔,他选择离开一段时间。
在艾米的激励下,重新振作,他知道“乔不会爱他了,但他可以通过做一些事来证明一个女孩的拒绝并没有就此毁了他,从而使得她尊重并敬慕他。”。
之后发现自己爱上艾米之后,他也感觉到自责。因为他发现“时间和本性会不顾我们的意志起到它们的作用。”是啊,人,不是长情的生物。
而艾米不是趁人之危,像《飘》里的斯嘉丽一样为达到目的利用一些手腕去引诱姐妹的男友。
艾米开始只是对懒散的劳里感到失望想要帮他,但一番说教之后发现了她和自己姐姐的事情。
为此而感觉姐姐是个硬心肠而可怜起劳里,又因为身在异国,看到从小玩到大的劳里格外亲切,在两人的接触和通信中不知不觉爱上了劳里。为此,还拒绝了一位更有钱的求婚者。
后来劳里和艾米结婚后一起回到家,乔真心地祝福了他们。
劳里对乔说“我在心中曾告诉你艾米对我非常好,但我将永远不会停止对你的爱,然而这种爱的性质变了,我会竭力把它处理得很好。”
而事情上,他处理的确很好。没有在姐妹中间造成隔阂,不会让艾米担心,也不会让乔为难,也真心祝愿她寻得了自己的幸福。
5
我看完书后本来是很开心的,但是到豆瓣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着实吃了一惊。
有的人说这本书虎头蛇尾,有的人对乔和年长的教授在一起表示不满,有的人反感艾米的作风,有的人说这是一本说教文……
虽然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看到那么多与我相违背的感受还是有点吃惊的。
可能我看书没有从批判的角度去读,又或许没有深入思考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人物代表的意义。
我只是觉得我看的时候觉得内心有爱,看完之后回想起来又觉得启发颇多。而每个人除了贝思外都有着自己最好的结局。
所以打算抛开别人的批判,继续喜欢并感激著这本书。
6
看完书后,我又看了1994版和2019版的电影,个人是更喜欢2019版的。
电影的画面特美,尤其是在海边玩的那一段。这部电影让我有了新的感受,如讽刺。
回过头看,书中的结局太美满了,虽然看着欢喜,但美满的有点不真实。
2019年的电影结尾是开放式的,但偏向于乔选择了孤独终老。作者本人也是一生未婚,而《小妇人》是根据作者本人经历改写。
刚开始乔投稿的时候,编辑就说了类似这样一句话“如果书中的主角是女的,要么死要么结婚。否则,书就没有市场。”
《小妇人》不就是这样么,四姐妹要么死要么嫁。
在贝思离去,艾米和劳里结婚,乔独孤至极时写了小说《小妇人》后投稿,在和编辑讨价还价时,编辑说要把结局改一下。
乔回答道如果把自己的主角卖给婚姻,她总要从中得到些什么回报。
很明显的暗示,暗示乔没有嫁给教授,而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看多之后,多少有些唏嘘。
想到电影中乔重见劳里后的喜悦和知道劳里结婚后的失落神情,想到乔在向母亲说自己厌恶女人只适合去爱但自己又很孤独的矛盾,想到乔站在窗前怀里抱着装订好的书《小妇人》的神情,想到……
或许小妇人的结局本不是如此,是为了迎合世俗,而成了今天这样完美的结局。
但不管是看书带来的美满,还是看电影带来的感慨,小妇人都陪伴我度过一段好的时光。我感谢她(作者)和它(《小妇人》)。
(報告出品方/作者:開源證券,諸海濱,趙昊)1、公司情況:深耕智能終端產品,2021年營收上漲39%1.1、發展歷程:成立於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