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核工业的历史中,各类核工业厂矿企业对外有着各种各样的保密代号,或使用机械厂、化工厂的名义掩护,或使用数字编号模糊用途。但核工业终归是一项复杂的复合型工业,存在多个体量巨大的联合企业,彼时这些巨型的核工业企业如何掩护自己呢?
矿区是个很好的方式。原因有二:
一是随着建国后地质普查工作的开展,一系列大中型矿址被发现,相关一系列包含矿场、工厂、运输线路、机关、医院、学校、生活区等等在内的大中型复合矿区企业被建立,外界对于矿区一词已经习惯和脱敏。
二是当时矿区企业普遍执行政企一体的管理模式,这本身也适用于开展高度保密的国防工业工作的开展。
在核工业领域,类似的保密企业其实也非常多。比如前文曾经讲述过的“甘肃矿区”四〇四厂,以及今天要讲的“青海矿区”二二一厂。
笔者收藏的一枚发自“青海矿区”的实寄封
“矿区二支”挂号信标签“青海矿区”邮戳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北州内,是一片被群山环绕的草原。王洛宾也曾在此采风并创作了著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1958年,导演凌子风在此采风并执导了电影《金银滩》,但在电影刚刚供应不久之后就悄然撤下,所有的胶片回收入密。
并不是这部电影有什么问题,而是金银滩这个地名将做为核工业基地和军事禁区,就此将在地图上消失,时间长达36年。
彼时的核工业,以核武器的研制为重中之重。核武器的研发和实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庞大而成体系的工业集合体才可以承担,需要的厂址面积广阔、地理和水文条件适宜,更重要的是易于保密。金银滩人口稀少,土地广阔,周围的群山又将这里天然的与外界隔离。尽管是厂址考察过程中的意外路过,却是其他备选地区都不能比拟的理想的厂址。
自此,数万名来自军地各界的建设者自此便开始了为期数年的建设。至1963年,一座集科研、生产、实验和生活为一体的,占地面积巨大的科研基地拔地而起,对外称“青海国营综合机械厂”或“青海矿区”,代号“221”。
现存于原子能纪念馆内的二二一厂标牌二二一厂一隅(附属电厂)
笔者无意中收集到的二二一厂纪念册扉页。有趣的是,或许曾经保密的原因,这本纪念册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
至1994年全面退役前,二二一厂一直处在高度机密中,承担了中国核武器的理论试验、元件生产和原子弹总装任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都曾诞生于此。
二机部九局局长李觉曾亲任第一任厂长,知名科学家朱光亚做为他的副手在此管理科研生产工作。
时任九局局长的开国少将李觉
极限明信片 朱光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有八位曾在221厂长期工作,他们是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于敏。时任二机部领导的钱三强也曾频繁到此视察工作和协助解决问题。
极限明信片 钱三强
极限明信片 王淦昌
科技封 彭桓武
极限明信片 邓稼先
极限明信片 郭永怀
极限明信片 于敏
二二一厂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基地,它还同时是一个科研基地。自基地开工建设起,这里先后以二机部九局、九所、九局等名义设立分支研究机构,开展核物理与工程物理方向的研究工作。至1990年后,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成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并随着二二一基地的退役,逐渐转移至四川绵阳和北京开展研究工作。
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60周年邮资片 北京、海北、绵阳投递
1987年,国营二二一厂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根据中央撤销基地的决定,光荣退役。
1995年,国营二二一厂完成退役工作,厂区整体移交给海北州,并定名为西海镇(别名:原子城),成为海北州府所在地。
2001年,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我大学毕业于某原航天系统院校。在我学校的一路之隔,有一所神秘的,以代号命名的部队企业。当年毕业时,尽管与我们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可是大家仍旧不敢向这家神秘的企业投上简历。直到最近我翻找有关二二一厂的资料时,再一次看到了这个神秘的企业代号。这才恍然大悟,这里正是二二一厂退役诸多方案中内迁的那一支脉络。
对于我个人,尽管我一直自称是糊里糊涂的进入了核工业领域,但世界线其实早就收束于这个十字路口。
[1] 221厂:见证中国核武器的从无到有,方立江,王向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2] 用口述还原221厂的历史 中国核武器研制历程的采集整理,侯艺兵,科学文化评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