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必背資料,高考政治知識點匯總,高考政治必備知識點,高考政治知識點必備,都整理好瞭,拿去背吧
ps:學習方法以及更多科目資料,點我頭像見簽名有獲取方式
整理資料不易,希望大傢可以給@李黑谷說逆襲關註贊評論,感謝。
高考政治必背資料
經濟常識
第一課 商品、貨幣、價值規律
一、商品
(一)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
區別:(1)含義不同。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價值是價值 結在商品無差別的人類勞動。(2)形態不同。使用價值具體;價值抽象。(3)性質不同。使用價值是自然屬性;價值是社會屬性。(4)主體不同。使用價值是賣者擁有;價值是買者支付。
聯系: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統一)
對立:商品生產者要想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消費者要想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價值。
(二)十大關系
1.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2.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4.商品的價值量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5.商品的價值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
6.商品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
7.商品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8.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關。
9.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
10.個別勞動時間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二)商品價值、商品價格、貨幣價值三者的關系
在供求關系不變時,商品的價格除受商品價值決定外,還受貨幣價值影響。當商品價值升高,而貨幣價值不變時,商品價格升高;當商品價值不變,而貨幣價值下降時,商品價格就會提高;當商品的價值下降時,而貨幣價值不變時,商品價格會下跌;當商品價值不變,而貨幣價值提高時,商品價格也會下跌。
(三)價格與交換價值區別與共同點
共同點:二者都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都是以價值為基礎,由價值決定的。
區 別:
A交換價值(是指兩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或關系)存在於貨幣產生前(即物物交換時期),而價格存在於貨幣產生後。
B價格是價值的符號,而交換價值則不是。
(四)直接的物物交換與商品流通的區別
(1)公式不同:直接的物物交換是早期的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直接交換,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指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其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
(2)直接的物物交換一般在貨幣產生前,而商品流通則是在貨幣產生後;
(3)直接的物物交換的買、賣是同時進行的,雙方隻要滿意就可成交,而商品流通的買、賣在時間、空間上是分離的。
三、價值規律
1.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註意:
(1)等價交換並不是存在於每一個場合,而從整體上,從商品交換的本質上說的。
(2)價格波動現象並不違背價值規律,這是因為價格波動是以價值為中心的,從較長時間看,商品平均價格還是與價值相一致的,即仍然是實行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熟悉和不理解,還望回到課本上來)
重點知識綜合:
貨幣、價格、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財政政策
1.貨幣流通規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公式(包含三因素,要熟悉 )
2、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
①商品的價值(成正比)②貨幣本身價值的變化(成反比)③國傢的宏觀調控④供求關系⑤消費者的購買力⑥新鮮商品的新程度(商品的使用價值)⑦紙幣的發行量
3.物價與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並非都因通貨膨脹引起
(1)引起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紙幣發行量過大,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第二,紙幣流通周轉速度加快。(在某一特定的時期,由於擔心漲價,人們把手中的貨幣盡快出手搶購,使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
(2)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有:除瞭通貨膨脹外還有
第一,商品供不應求;第二,國傢的宏觀調控政策(政策性調價,理順價格關系)引起紙幣發行量增加;第三,投資和消費需求過熱;第四,價格管理松弛,出現亂收費、亂漲價; 第五,因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商品價值量增大。
(3)通貨膨脹的實質: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4)通貨膨脹的影響:通貨膨脹會使價格信息失真,搞亂社會經濟,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造成社會不穩定,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危害極大。
(5)對策:A要大力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B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實行適度從緊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方針,努力增收節支,同時要加強對預算外資金的管理;C要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抑制消費基金過快增長;D要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
4.通貨緊縮
(1)含義:通貨緊縮是指由商品和勞務總需求小於部供給所引起的物價總水平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的一種經濟現象,它與通貨膨脹現象正好相反。
(2) 原因:
第一,宏觀經濟環境由商品短缺轉為相對過剩是主要原因,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第二,長時間、大范圍的價格下降,造成瞭企業經營困難,影響瞭投資者的信心,使就業率下降,居民的收入降低。第三,低價傾銷和惡性競爭,消費需求持續不振,貨幣供應量增長乏力;第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緩慢,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五,國外經濟危機影響導致國際需求增長乏力,且與國內需求不足相重疊。
(3)實質: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
(4)危害:第一,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第二,強化居民的“惜購”心理,導致市場銷售不振;第三,抑制社會總需求,制約國民經濟增長。
(5)對策: 第一,降低利率,刺激社會投資,增加貨幣的供應量;第二,鼓勵消費,加快貨幣周轉速度;第三,發行國債,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擴大社會總需求;第四,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加速產品的升級換代,吸引社會消費,減少產品的積壓。
5.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第一,都是由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的,即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與發行的數量不平衡造成的。
第二、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因此,必須抑制。
區別:第一,含義及實質不同:(參考上述)
第二,表現不同。
通貨膨脹時,經濟過熱,需求膨脹,物價上漲。
通貨緊縮時,各類物價指數出現較長時間持續下降。國際國內需求增長乏力。
第三,危害性及解決措施不同。
通貨膨脹會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
措施:(參考上述)
通貨緊縮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民生活有好處,但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不利於企業的正常經營,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不利。
措施:(參考上述)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外貿出口等措施來拉動經濟增長。(主要是擴大內需)。
重要問題分析
1、我國為什麼要重視打擊假冒偽劣商品?
(1)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假冒偽劣商品割裂瞭二者的聯系。
(2)產品的質量關系到經營者的信譽與形象,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屬於不公平競爭,破壞瞭正常的市場秩序。
(3)產品的質量關系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國傢依法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表現。
(4)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是市場經濟自發性表現。應加強法制性;
(5)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是違背市場交易的原則的;
(6)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是違背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應有的職業道德的。也是屬於不當競爭。
(7)國傢打擊假冒偽劣商品是行使社會主義國傢職能、堅持依法治國原則與對人民負責原則的表現。
2、什麼黨和國傢十分重視產品的質量?
對黨和國傢來說,產品質量高低不僅關系到經濟效益,還關系到社會效益。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不僅表現在所提供商品的數量上,而且還表現在產品的質量上。隻有不斷以質量高、數量足而且又適銷對路的產品供應社會,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
此外,質量低劣的產品不僅不能給企業和國傢帶來經濟效益,而且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既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我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的競爭。
因此,黨和國傢歷來十分重視產品的質量問題。
3、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為什麼要重視產品的質量?
重視商品質量,就是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生產、經營商品的目的是為瞭獲得價值,為此就必須讓渡使用價值,如果商品的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銷售不出去,就無法通過讓渡使用價值而實現價值,就虧本。高質量的產品信譽高,銷售快,獲利就多,經濟效益就高。
4、消費者為什麼重視產品的質量?
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瞭獲得使用價值,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高質量的產品還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如果所買的商品質量差,或者是偽劣產品,這就不僅不能滿足需要,而且還會在經濟上受損失,有時甚至還會危及生命財產的安全。
所以,消費者要重視產品的質量。
Wto名詞: 什麼是“黃箱”和“綠箱”
1.必須削減的國內政策措施——“黃箱”政策措施。
《農業協議》將那些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稱為“黃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員方必須進行削減。“黃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價格補貼,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補貼,部分有補貼的貸款項目。
2.免於削減的國內支持政策——“綠箱”政策措施。
“綠箱”政策措施是指對農產品貿易和農產品生產沒有扭曲作用,或者最多隻有微不足道的影響作用,而實行的支持措施。“綠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農業一般服務,為保障糧食安全儲備而提供的補貼,國內糧食補貼,單親傢庭的收入補貼,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網計劃中的政府補貼,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農業生產者退休或轉產補助等。
第二課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經濟制度
(一)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內容和作用。
1.公有制經濟是主體地位——其表現有二:一、 。公有資產占優勢,既要有量的優勢,又要註重質的提高。二、 。
2.國有經濟是主導作用——其表現有二:一、對 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訊、鐵路、航空、電力、石油、天然氣、冶 金、化工等。 第二:國有經濟要 ,引導和影響 並在 。
3.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體制:傢庭承包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4.十六大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新觀點:
(1)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2)發展規模經營;(3)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
(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應該多樣化:1、一切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利用。2、這也是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規律決定的。3、隻要符合‘三個有利於’,各種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我國現階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經濟(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的經濟形式或組成部分)。
註意一個易錯的說法:不能說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或重要經濟形式。
(四)我國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即所有制結構)
1.這項基本經濟制度存在的客觀必要性。
從根本上說是,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具體說來,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1)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傢,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生產力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後,發展也不平衡,生產力呈現多層次性)
3)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一切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綜合國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瞭兩個必須: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3.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分配制度
(一)內容及原因
1)與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2)由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決定
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等多種所有者)
(二)分配方式:按勞分配——公有制范圍;個體勞動成果所得——個體勞動;按生產要素分配——資本、土地、技術、信息、勞動力……;福利性分配——公有制經濟中對勞動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分配及從社會保障中取得的各種收入;
(三)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什麼?)
(四)十六大在分配制度上的發展: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
1.十六大報告確立瞭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為進一步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瞭理論根據。
2.勞動收入:公有制經濟裡按勞分配收入、非公有制經濟裡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管理收入……
3.非勞動收入:資本(包括個體戶因出資而應列的收入?)、技術、信息、土地……
4.新的提法並沒有否定我國的分配制度,而是有瞭發展。
三.市場和市場經濟的基本含義
(一)市場、市場經濟的含義
(二)資源配置的手段:計劃和市場
(三)宏觀調控含義、必要性、手段
1.國傢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有其弱點和缺陷(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
(1)自發性:價值規律自發地起作用,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是自發的,引起的社會矛盾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2)盲目性------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是分散的,各自獨立,信息不全,結果必然造成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
(3)滯後性----由於事後調節,有時間差,導致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
2.宏觀調控—“有形的手”,價值規律(市場、價格均可)— “無形的手”
3.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
(四)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1.平等性:含義—市場上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原因—從根本上說是由價值規律的作用決定的(等價交換原則)
要求—當事人身份平等;交易平等。
2.競爭性:含義—市場上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存在者廣泛的競爭。
原因—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
作用—商品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促使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勝劣汰;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實現。總之,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
如何正確開展—公平競爭
負面效應—社會資源的浪費、壟斷。
3.法制性:含義—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法規進行。
作用—健全的法制是處理矛盾、體現公平的依據和準則。
要求—學法、懂法、守法、用法。
4.開放性:含義—市場不是相互封閉的,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並且與世界市場聯在一起。
原因—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經營的特點決定,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的要求。
作用—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
要求—-對外開放。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本身沒有姓資姓社之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社會主義的本質、目標?)。
(六)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的關系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2)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際上就是發揮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會給整個國傢經濟帶來高效率。
3)市場有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傢的宏觀調控。這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第三課 企業和經營者
一、企業
股份公司和股票的基本含義、股息計算公式
二、國有企業
(一)地位: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是國傢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改革重要性:對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三)改革必要性:機制不活、能力不強、債務過重、人員過多、經營艱難、效益下降。
(四)改革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五)改革總原則: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
(六)佈局調整: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要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完善結合起來,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
(七)戰略改組:抓大放小。
(八)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對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課本P73-74)
三、提高企業濟效益
(一)含義: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註意與利潤率區別)
(二)重要性:
1)對企業來說—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對國民來說—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對社會來說—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三)方法和途徑:(1)依靠科技,使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采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四)利潤與經濟效益
1.經濟效益是衡量經濟活動的綜合指針,是指經濟活動中有用勞動成果同勞動消耗之間的比例關系,即“收入與支出”、“所得與所費”。企業的經濟效益是指企業的生產總值與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
2.利潤是生產總值與生產成本之間的差額。
3.經濟效益與利潤之間的關系,離不開生產成本。
(1)當生產成本不變時,可以分三種情況分析
第一.若利潤增加時,那麼經濟效益肯定提高。
第二.若利潤不變時,那麼經濟效益也不變。
第三.若利潤下降時,那麼經濟效益也下降。
(2)當生產成本提高時,可以分以下幾種情況分析
第一.若利潤提高時,有三種情況
①利潤與生產成本同幅度提高,此時經濟效益不變。
②利潤提高的幅度比生產成本提高的幅度大,那麼經濟效益提高。
③利潤提高的幅度比生產成本提高的幅度小,那麼經濟效益下降。
第二.若利潤不變或下降時,經濟效益均下降。
(3)當生產成本下降時,可以分以下幾種情況分析
第一.若利潤不變或提高時,此兩種情況下,經濟效益均在提高。
第二.若利潤也下降時,同樣也有三種情況。
①利潤與生產成本同幅度下降,此時經濟效益不變。
②利潤下降的幅度比生產成本下降的幅度大,那麼經濟效益下降。
③利潤下降的幅度比生產成本下降的幅度小,那麼經濟效益提高。
思考:企業利潤總量增加是否就意味著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瞭?
分析: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企業利潤總量,二是產品成本總量或企業全部資金。因此,企業利潤總量增加,能否提高經濟效益有三種可能:①如果企業利潤總量增加比產品成本總量或企業資金總量增長快,包括企業利潤總量增加,而產品成本總量或企業資金總量不變;企業利潤總量增加,而產品成本總量或企業資金總量反而下降,這兩種可能則說明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瞭。②如果利潤總量增加與產品成本總量或企業資金總量的增長的速度一樣快,則說明經濟效益沒有變化。③如果企業利潤總量增加不如產品成本總量或企業資金總量的增長的速度快,則說明企業的經濟效益下降瞭。
因此,企業利潤總量增加並不一定就意味著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瞭。
(五)在市場競爭中出現企業兼並和企業破產是必然的。
1.兼並的含義和意義
2.企業破產的含義和必要必性
3.實行大企業、企業集團的“強強聯合”
四、企業經營者
企業經營者的素質(特別是業務素質)
企業的信譽和形象集中表現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
五、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的區別
比較 參與競爭時的動機和出發點 競爭時采取的手段 社會效果與法律後果 正當競爭 遵守法律和市場活動準則,以最低消耗獲得最大利潤 正當、合法、公平的商業做法。主要靠提高質量、改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信譽。 保護瞭國傢、集體和消費者利益,提高瞭勞動生產率,促進瞭技術進步,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受到法律鼓勵和保護。 不正當競爭 躲避法律或直接違法,以獲取高額違法所得 違法行為。主要表現為弄虛作假、欺詐、損人利己。 損害瞭其它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瞭社會經濟秩序,不僅不能增加社會財富,還會給現有財富帶來浪費。受到法律禁止和制裁。
第四課 產業和勞動者
一、國民生產總值(GNP)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區別
比 較
國民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
區別
含義不同
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標準不同
以本國常住居民為準
以國界為準
英文縮寫
GNP
GDP
聯系
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本國常住居民取自國外的資本收入和勞務收入+外國居民取自本國的資本收入和勞務收入;都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
二、三大產業比較(從略的部分請自己回憶)
比較 農 業 工 業 第三產業 含義 分類 地位 國民經濟的基礎 國民經濟的主導 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 作用和意義(請特別註意) 現狀 基礎薄弱 素質不高 發展滯後 出路 “兩高一優”農業 調整提高振興支柱產業 積極發展 關系 三大產業之間是密切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沒有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第三產業的發展。因為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需要第一、二產業提供大量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燃料及各種消費資料。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又能促進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因為第三產業不僅為第一、二產業提供產、供、消服務,而且為第一、二產業提供知識、信息、資金、技術和人才,從而提高第一、二產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同時,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又為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
三、如何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用得較多)
1)首先 2)關鍵是 3)需要建立在增加 的基礎上(兩個方面) 4)要積極發展 經營(含義要清楚)
四、關於鄉鎮企業
1、在推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
2、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3、實際上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五、關於農業和農村結構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大農業內部結構;農村中三大產業結構;城鄉結構;農民就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域佈局;(註意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與結構調整的關系。)
六、如何增加農民收入?
1.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
2.發展二、三產業,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轉移農村勞動力。
3.堅持深化農村改革,落實農村政策,把農民的積極性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
4.根據不同經濟區域特點,制定實施不同的增收政策,縮小地區間農民收入差距
5.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6.加大農村稅費改革,加大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力度。
註:新觀點——200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化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作為核心。”
註: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如何發展農業、如何解決農村問題,即三農問題分開來講既有相同的方面,但又不是完全同一的。
七、勞動合同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
比較
勞動合同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
含義
內容
原則
平等原則;協商一致原則;
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
既要有利於生產,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權利與義務相統一。
意義(最重要的部分)
可以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強勞動者的競爭意識,促進勞動者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維護勞動者權利和義務、體現勞動者主人翁地位。
是企業深化改革,充分發展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是增強企業活力的客觀要求;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 根本性措施。
八、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1、含義;2、勞動者主要權利;勞動者主要義務:
3、權利和義務的關系——相互依存,不可分離,是統一的。表現在:
第五課 國民收入的分配與財政
一、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
二、國民收入的分配——積累和消費——按最終用途
1、積累——用於擴大再生產、非生產性基本建設、社會物資儲備
2、消費——用於個人消費、公共消費
易錯點:行政、科、教、文、衛的日常支出屬於消費,其相關的基本建設雖然是非生產性的,但屬於積累;國防支出屬於消費,而應付戰爭所需要的物資儲備屬於積累。
3、積累和消費的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積累增加,可以擴大再生產,為增加消費打下基礎。而消費的增加又可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為進一步擴大生產、增加積累打下基礎。另一方面積累和消費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4、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1)(2)(3)(課本P5)想想3和4是一樣的嗎?
三、財政
1、財政的作用(與當今積極的財政政策有關,故請加強記憶和理解,課本P12)五點。
2、稅收的基本特征、我國稅收的性質:
“取之於民”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稅收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者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正確結合。“用之於民”反映瞭稅收所代表的這部分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歸全社會共同占有,為全體人民的利益服務(而不等於有償)。
3、稅收的作用(與當前農村稅費改革有關,P23,三點,註意與財政作用區別開來)
4、納稅人的含義:是稅法上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
5、我國主要稅種:
(1)增值稅與營業稅:註意:同一個納稅對象不可能同時納這兩種稅。
*增值稅A作用B稅價分離(按銷售價征稅,購買者應付款=銷售價+稅)C計稅辦法(倒扣法,應納稅=銷售總額×稅率—進項增值稅發票含稅總額,非增值稅發票不在扣稅之列)
(2)所得稅:應註意其作用P28和P29
*個人所得稅A累進稅率B個體工商戶……所得稅沒有起征點,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起征點800元應先扣除C最保險的計算方法是畫線段法,每一段的稅率不同。
四、預算和決算
五、增發國債與降低利率關系
聯系:1、都是國傢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都是落實擴大內需方針的重大舉錯。2、都是為克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減緩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而采取的重要措施。3、共同目標都是為瞭實現經濟總量平衡,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區別:1、國債是國傢財政通過借貸的方式取得的收入。增發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體現瞭財政政策工具的調節作用,屬於積極財政政策內容;利率作為借貸資金的“價格”,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調節手段和貨幣政策工具,屬於貨幣政策內容。2、實施部門不同。增發國債由財政部具體實施;調整利率由中國人民銀行具體實施。3、起作用的方式不同。增發國債,可以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生產性消費,促進生產力發展,拉動經濟增長;降低存貸款利率,可以刺激消費,繁榮市場,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促進生產經營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從而拉動經濟的增長。
六、稅與費的關系(與改革聯系密切)
共同點:第一,都是國傢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第二,從性質上看,都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財政性資金,因為二者都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形式;第三,從特征上看,二者的征收都以行政權力為依據,並且都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具有強制性的特征;第四,從征收的依據看,二者都是以國傢行使瞭社會管理職能為前提。
不同點:第一, 征收的具體主體不同。稅收是由國傢稅務機關(包括海關\農稅部門)代表國傢征收的;費是由其它行政和事業單位征收的。第二,用途不同。稅務機關征收的稅款由國傢統一支配,用於社會公共需要;費一般采取專款專用原則,除少數作為財政收入外,大多數用於本行業\本部門業務支出的需要。第三,特點不同,稅收具有固定性,是一種規范的分配;費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在目前情況下,大多是非規范的分配。第四,征收規模的大下不同。稅收征收面廣,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費作為財政收入中的其它收入,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七、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1)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其特點是通過利息率的中介,間接對宏觀經濟發生作用。
(2)內容不同。凡是有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庫券,國傢規定按較高的保護價收購糧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與勞務的投資的多少等都屬於財政政策,而和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調整則屬於貨幣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傢制定的,必須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通過。而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制定的。
聯系:(1)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屬於宏觀調控的重要方式。
在一般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於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經濟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點,在貨幣政策收效不明顯的嚴重蕭條局面下,財政政策則顯得比較有力,如擴大財政赤字,支持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業人員,又可以帶動相關部門的發展;在抑制經濟過熱方面則相反,因改變稅法或采用增稅等財政政策都需要時間,這就使財政政策不可能具備貨幣政策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及時性。
第六課 銀行和儲蓄者
一、銀行的基本含義、分類
二、我國各類銀行的主要職能
1、中國人民銀行的性質、職能
註:(1)人民幣的發行權屬於國傢,中國人民銀行被國傢授權發行人民幣(即不能簡單說他有人民幣的發行權)(2)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唯一的人民幣發行機關,其總行是發行人民幣的唯一金融機構
2、商業銀行的含義、性質、經營目標
3、政策性銀行含義、性質、目標、主要政策性銀行
(1)性質:是專門從事國傢政策性專項貸款的專業銀行,屬於金融機構——非企業金融機構。
(2)目標:建立健全國傢宏觀調控體系,不以盈利為目標。
(3)其他;隻貨不存,不以盈利為目標,資金由國傢劃撥,貸款按國傢政策發放,業務上由政府的相應部門領導。
三、銀行的業務:
1、銀行有三大基本業務
2、結算:(1)兩種形式;
(2)轉賬結算的信用工具:轉賬支票、匯票、信用卡。(支票適用於同城轉帳結算,匯票適用於外埠結算。
3、銀行的作用(課本P50,三點)與儲蓄的作用(課本P55,三點),註意比較、區別。想一想為什麼有這些作用。
(1)銀行是哪三個中心?P49。(2)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時分采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
四、儲蓄的含義、分類和存款儲蓄的原則
五、債券
1、債券與股票的比較:相似點:有價、集資、收益;區別:性質、受益、償還。
2、債券分類(各種債券的信用度、收益率、流通性、代用率);利率的最高限。
六、保險
1、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項目、受益、費用)P58-59
2、商業保險的分類(財產、人身)和作用P60。
七、儲蓄、債券、股票、保險四種投資方式的關系
比較
儲蓄
債券
股票
保險
區別
性質不同
儲蓄
債券、限期償還
入股憑證
風險保障
受益權不同
取款獲息,安全性最大。
定期收取利息,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和紅利,經營好壞決定股票效益。
按保險條款,從保險公司獲得相應經濟補償。
償還方式不同
按活期、定期等存款方式獲得本金和利息。
有明確的付息期限,必須償還本金。
股金不能退,隻能出賣股票。
保險事故發生後,投保人可獲得賠償或保險金。
投資效益不同
利率較低,無風險。
信用度高,收益高,代用綠高,流通性強,時間長,風險大。
收益高,風險大
有回報率,時間長。
聯系
都是個人投資行為,對國傢建設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利益。
八、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差異
比較
社會保險
商業保險
性質
解決大多數社會
成員最迫切的保險項目
建立在商業原則的基礎上,是參與保險者個人意志的體現
給付標準
隻保障其基本社會水平
保障項目廣泛,給付標準較高
費用
大多是個人、企業和
政府共同負擔或由政府承擔
完全由個人負擔
保險依據
國傢和有關部門統一規定
被保險人的需要
保障范圍
社會成員最迫切的保險項目
保障項目廣泛,保障范圍大小
與繳納的保險費成正比。
第七課 商品服務市場
一、商品服務市場含義、分類、特點(主要關註服務市場的特點P69)
二、市場交易原則
1、自願——基本原則2、平等——重要原則。這既是市場經濟的3、公平——靈魂,是衡量市場交易活動是否有序、是否規范的試多石。4)誠實信用——基本精神。
2、是保證市場交易活動有秩序、按規則進行的基本條件。對於規范經營者和消費者的交易活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傢庭消費
1、含義和分類(牢記分類和標準)
2、影響傢庭消費的因素:(1)根本——國傢經濟發展水平(2)收入水平——提高傢庭消費水平的主要途徑是增加收入(3)物價水平(4)人口數量。
3、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傢庭消費支出的比例,系數越大,生活水平越低或生活質量越差。
4、傢庭消費與社會的關系:(為什麼要樹立正確消費觀)P81-83
(1)生產與消費的關系:1)生產決定消費(對象、水平、方式、動力2) 消費反作用於生產(被消費才完成生產行為、新的消費熱點的帶動作用、消費調節生產、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2)健康合理的……既關系到……也關系到……。
5、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1)、提倡適度消費,反對鋪張浪費(國情、傢庭收入)2) 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要協調發展。3)提高消費的科學性4)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
四、消費者權益
1、商品服務市場上,消費者占主導地位
2、消費者主要權益(6+X)(要求牢記這些權益)P88
(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不要忘記消費者還有什麼義務?P92)
3、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一般程序
五、三種市場的比較
消費品市場
生產資料市場
服務市場
交換形態
商品
商品
服務活動
購買者
個人消費者,人數多
各類企業
個人消費者,人數多
交易量
小
大
小
交易方式
復雜多變,流動性大
次數少,固定,專業性強
復雜多變,門類繁多
商品階段
最終消費
連接市場有生產性消費
市場過程和消費過程同時進行
第八課 當代世界市場和我國的對外貿易
一、世界市場
1、基本含義和主要類型(識記)P98
2、當代世界市場的特點P99
國際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商品結構的復雜化、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加強、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市場競爭的激烈化。
(1)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含義
(2)按照加工程度,商品可分為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
(3)區域集團化本身是世界市場的一個特點,成立區域集團的目的,是為瞭鞏固和擴大集團內部市場,增強經濟實力,加強集團同外部世界的競爭。(由於采取“內外有別”和“聯合對外”的貿易政策,有效地提高瞭集團內部商品的競爭力。
二、世界性的金融與貿易組織
1、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現狀和作用(識記)
(1)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含義:(英文縮寫WTO),是一個專門協調國際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目標:P101-102
重要原則:非歧視原則(識記並理解,P103)
作用:1)世界貿易組織作為專門協調國際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大大幅度降低世界各地進口關稅水平,在促進瞭國際貿易發展方面起重要作用。這是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作用。2)它規定瞭國際貿易中的各項基本原則。如非歧視原則等。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這些基本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國際貿易的有秩序進行。這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二個作用。3)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三個作用是,實施瞭一些有利於發展中國傢的條款,使發展中國傢得到進一步發展
(簡單記:降低關稅,規定原則,有利於發展中國傢)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lank)
含義: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全球性的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它們都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
比較:IMF目的:協調國際貨幣關系,向會員國提供短期貸款,協助解決其國內經濟困難,以平衡其國際收支逆差,促進國際間的貨幣合作,維持國際經濟的穩定。
World blank的目的:對成員國組織貸款和投資,促進會員國資源的開發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促進國際貿易長期均衡。
IMF提供短期貸款,World blank提供長期貸款和投資。
作用:第一、指導成員國擺脫國際收支困境。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瞭發展中國傢的經濟發展。
3、中國是這三個國際組織的創始國之一。
三、外匯和匯率
1、含義: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匯率又稱匯價或匯市,是兩國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我國通常采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
2、外匯匯率升高和跌落。
人民幣也有匯率——外匯匯率升高則人民幣匯率跌落,反之亦然。
3、匯率變化對外貿的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降,有利該國商品出口,不利進口;反之則不利出口,有利進口。
4、一國可利用自己的國際儲備(黃金和外匯儲備)來調節匯率。
5、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傢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債務的外匯積累。
6、剪刀差: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在國際貿易中通過不等價交換,從廣大發展中國傢人民身上榨取瞭高額利潤(理解: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傢利用其壟斷地位,控制瞭發展中國傢的對外貿易,它們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傢生產的初級產品價格,另一方面提高發達國傢生產的工業制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從而擴大瞭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的剪刀差。以此從發展中國傢人民身上榨取大量的高額利潤。)
四、我國的對外開放
1、為什麼要對外開放(有什麼好處、作用)?
(1)是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國際化的客觀要求。(提供市場、調濟餘缺、加強交流與合作)
(2)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1)市場經濟的開放性要求實行對外開放。2)市場經濟的競爭性要求實行對外開放。(有利於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調濟餘缺、發揮比較優勢、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
(3)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看)。(利用外國資金和先進技術)
2、發展對外貿易的作用P122
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1)可以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2)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3)可以吸收和引進當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4)可以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3、當今世界經濟國際化的表現。
(1)生產和國際化(2)市場的國際化(3)資金的國際化(4)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5)信息傳播國際化。
4、對外貿易
(1)基本含義(2)幾種形式P115-116(3)我國對外貿易的方式P120(4)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5)順差、逆差和貿易平衡(貿易差額)(6)發展對外貿易,首先要努力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5、為什麼說出口貿易是對外貿易的基礎?
(1)出口貿易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2)出口創匯的規模制約著利用外資的規模。(3)發展出口貿易有助於加速我國生產企業及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4)發展出口貿易是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
6、進口的作用:
(1)出口創匯的最終目的是為瞭從國外進口我們所需要的商品,沒有進口貿易,出口貿易也就失去瞭意義。(2)進口往往還能帶動出口,因為進口本國缺少的技術設備、生產工藝、原材料等,可以擴大出口商品的生產,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就能增加出口。
7、傾銷
(1)含義:是指一國產品人為地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輸入另一國市場的行為。(是國際貿易中的一種不公平競爭手段)
(2)危害:從表面看,外國產品價格低,進口國的消費者得到瞭實惠。其實不然,它的危害具有隱蔽性。它直接打擊進口國生產相似產品的產業,使其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下降,乃至被迫退出市場,造成工廠停產、倒閉,失業率上升。這樣,外國產品就壟斷瞭市場,最後有可能形成壟斷價格,獲得高額利潤,進口國的消費者仍然是受害者。
五、海關和關稅
1、基本含義:關稅是指由國傢海關當局對進出邊境的貨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種稅。海關是國傢的進出關境監督管理機關。
2、作用:征收關稅是一種增加國傢財政收入的措施,同時還起著對一國進出口貿易的調節作用。(四種調節及其相應的作用P119)
3、正確認識關稅的兩面性
在對外貿易中,一個國傢實行什麼樣的關稅政策是由這個國傢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和對外開放程度等因素決定的。關稅政策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而隨之調整的。
符合本國實際的關稅,對增加財政收入,保護民族工業,促進國內市場的供求平衡,發展本國經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傢都十分重視關稅政策的制定,以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但是,過高的關稅,意味著自我封閉,意外著對競爭的限制和拒絕,所以從長遠來看,高關稅的結果往往是保護瞭落後,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同時,高關稅也違背自由貿易原則。降低關稅是我國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也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發展對外貿易的必然選擇。
六、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運用)(特別重要)
1、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1)含義:就是指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把立足點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從本國的實際出發,主要依靠本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和優勢來發展自己。
(2)為什麼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呢?a.隻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國的經濟命脈,逐步建立起獨立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社會主義的經濟獨立,進而保障政治獨立。b.隻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c.隻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中維護國傢利益,保護國傢的經濟安全。
(3)自力更生與發展對外經濟關系 :自力更生與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1)一方面,自力更生是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前提和基礎。2)另一方面,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增強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徑。,
2、平等互利的原則
(1)含義:國傢不分大小,不分貧富與強弱,無論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有何差異,都應在國際交往中平等對待,互相尊重對方的主權和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意願,使雙方都能獲得各自的利益。
(2)平等互利既是市場經濟的普遍原則,也是各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前提。
★☆★哲學常識
唯物論
1.世界本原是物質的(理解)
一、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1.自然界先於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2.人類產生之後,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1.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2.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3.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
總之,整個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2.物質和意識關系(理解)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一: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腦這一物質器官特有的機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二: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推動人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從而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入歧途,阻礙事物的發展。
3.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理解)
(1)正確的思想意識與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2)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3)無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和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總之,任何意識都根源於物質,其內容歸根到底來自於客觀事物,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4.對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
產生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的主觀原因:(l)立場不同。(2)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3)知識構成不同。
5.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理解)
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原,即那個是第一性,哪個是第二性,對這個題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6.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方法論)(運用)
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起著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l)要重視和調動人的精神能量。(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物質文明是基礎,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質文明也要受破壞,甚至社會也會變質。
7.一切從實際出發(方法論)(運用)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為什麼必須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1)從具體工作來看,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2)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這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3)這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點。
8.瞭解國情,立足國情(方法論)(運用)
1)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最重要的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找出自己前進的道路。
2)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井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對這一階段基本國情的分析也是黨的基本路線得以形成的前提條件和理論的根據。
3)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對於青年學生來說就要學習中國近現代史。
9.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方法論)(運用)
第一,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第二,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
第三,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第四,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10.規律的客觀性(理解)
一: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1)任何規律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聯系。(2)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中的本質聯系。(3)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必然聯系。
二:規律是客觀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是客觀的,還指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客觀的,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蔑視規律,違背規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失敗。規律是客觀的,不等於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就無能為力。
11.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運用)(方法論)
一:“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就是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規律辦事。
二:要堅持實事求是因為:
*1)實事求是不僅是我們黨的科學態度,工作方法和優良傳統,而且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精髓,出發點和根本點。
*2)在實事求是路線的指引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
三: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1)要堅持實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隻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2)隻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要按規律辦事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四:在新世紀新形勢下,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一切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準。
12.主觀能動性的含義及表現(理解)
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於物的特點。是指人類特有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觀能動性包括三個方面:(1)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和認識世界的活動——“想”。(2)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做”。(3)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的精神狀態——決心、意志、幹勁等。
13.將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
首先:為什麼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呢?
1)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隱藏於現象之中,人們隻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2)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隻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規律和條件,才能改造世界,創造美好的生活。3)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甚至暫時的失敗,這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決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第二:尊重客觀規律,從實際條件出發,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
第三: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一定因素制約:(1)客觀因素——受客觀規律的制約。(2)客觀條件3)。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受到主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因此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規律為基礎和前提。
辯證法
第一:聯系
1、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理解)
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1、:聯系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2.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環節是互相聯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第三,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二、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總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於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們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聯系,就必須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2、因果聯系(理解)
·在兩種現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關系的才叫因果聯系。因果聯系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因果聯系是具有先行後續的關系。二是因果聯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原因和結果的區別:一是含義不同。二是時間順序不同。三是地位作用不同。
·原因和結果的聯系。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其次,二者的區別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能互相轉化。
·認識和掌握因果聯系的方法論意義:首先,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3、整體和局部的聯系(理解)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1)區別:首先,含義不同。二者不能混淆。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來講整體處於統帥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於整體。功能不同有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第二種情形是,整體的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種情形與第二種正相反。(2)聯系:一是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依賴,各以對方存在為前提。二是二者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整體的變化影響部分。部分也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影響瞭整體功能的發揮。
·學習整體和部分關系、系統和要素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l)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第二部分:發展
1、運動和物質的關系(理解)
.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l)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3)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理解)
哲學上講的靜止指的是兩種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在一定時間內基本不變。但是任何靜止狀態都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絕對靜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l)區別: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恒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2)聯系: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3、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理解)
(l)自然界是變化發展的。(2)人類社會也是變化發展的。(3)人的認識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到深的發展過程。總之,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的過程。
4、發展的實質(理解)
把握發展概念要著重註意兩點:*一:要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發展這種運動和變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變化,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二:要明確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判別新舊事物的標準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
5、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理解)(方法論)
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3.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第三:矛盾
1、對立統一
矛盾的含義: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1)“對立”的基本含義: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鬥爭。(2)“統一”的基本含義: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2、矛盾的普遍性(理解)
(1)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2)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3、如何堅持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導行動(理解)(方法論)
(l)敢於揭露矛盾。(2)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3)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做到:(l)首先對自己要一分為二。(2)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近年來,我們黨提出一系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強調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4、矛盾的特殊性(理解)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l)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3)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據。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理解)(方法論)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這一科學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列寧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為什麼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3).違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科學方法的危害:勢必造成“教條主義”、“一刀切”“一風吹”。我們應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理解)
一: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1、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2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
二:學習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有什麼指導意義 (1)對於正確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義。(2)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隻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鮮明地體現瞭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7、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理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關系:(l)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掌握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在實際工作中有什麼意義呢? 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l)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2)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對立統一的關系:(l)兩者相互排斥。 (2)兩者又相互依賴。①兩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轉化。
·學習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原理,對於我們分析問題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運用)(方法論)
我們懂得瞭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就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我們說的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一種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我們所說的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要著重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緊密相聯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應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住重點和主流。
四:發展的狀態,原因,趨勢
1、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發展的原因)(理解)
1)內因就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所謂外因即外部矛盾,。2)內因、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l)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也就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決定著事物的發展性質和方向。(2)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在事物變化發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外因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3)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因內才能起作用,決不可能撇開內因而單獨地起作用。小結: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2、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觀點(運用)(方法論)
1、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因和外因。(l)要重視內因的作用。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內因和外因結合起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關系。(l)深化改革,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2)擴大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3)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自力更生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前提;對外開放是自力更生的必要途徑。
3、量變與質變(事物發展的狀態)(理解)
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叫做量變。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叫做質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
量變和質變的關系:(l)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①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②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引起的質變。(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
4、堅持量變與質變的觀點(運用)(方法論)
一:對於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有多方面的指導意義:(l)要堅持適度原則。(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
5、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1)新事物必定要戰勝舊事物。第一,因為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代表瞭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它的成長壯大。第二,因為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因為,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拋棄瞭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吸取和發揚瞭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瞭舊事物根本沒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因而,它比舊事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第三,在社會領域裡,還因為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所以,新事物必定能夠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2)新事物的成長壯大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第一,新事物成長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第二,舊事物決不會自行消亡,為瞭維護其自身的地位,它總是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長壯大。第三,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人民群眾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總之,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6、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運用)(方法論)
1)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2)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
7、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理解)
二者的分歧表現在:聯系的觀點與孤立的觀點的對立;發展的觀點與靜止的觀點的對立 ;全面的觀點與片面的觀點的對立 。 唯物辯證法 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承認矛盾。形而上學 主張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否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這一點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1)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2)註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3)我們要正確地觀察和分析形勢。(4)把唯物辯證法同實踐、同調查研究密切結合,加以靈活運用。
人生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理解)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是辯證統一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2)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①社會意識反作用的兩種表現。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和發展起著積極促進作用;落後的、反動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和發展起著重大阻礙作用。
(2)價值觀對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有著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衡量價值觀正確與否的標準就是:1、符合事物發展規律,2、符合人類根本利益。3、現階段衡量我國人民價值觀正確與否的具體標準是能否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4、“三個有利於”是衡量社會主義社會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2、集體主義原則的主要內容,為體麼是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
一、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目前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多種價值。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多種價值觀並存的情況下,應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
二:內容:(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主要原則)“堅持國傢、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把國傢、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當國傢、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傢和集體利益”。
三: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1))集體主義的產生是與一定生產關系狀況相適應的。2)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的價值取向。(1)集體主義反映瞭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2)集體主義正確地解決瞭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3)集體主義是我國人民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力量源泉。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理解)
1)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價值觀已經過時的觀點是錯誤的。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價值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4、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理解)
1.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2.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
2.小團 體主義的危害極大,妨礙現代化建設的正常進行。3、要堅持集體主義, 反對個人主義:
5、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理解)
*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但社會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它是決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東西。
“人性自私”論是錯識的:
(l)它違反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原理。(2)它錯誤地把動物的“自保性”混同於“人性自私”。 (3)它錯誤地把個人正當利益與“自私”混為一談。(4)“人性自私論“不符合歷史現實。
6、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1)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2)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
第一,個人活動受社會環境的制約。第二,個人活動還要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7、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理解)
人生價值的兩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為個人索取打下瞭基礎;個人從社會那裡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這兩方面的關系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居於首位的。
( l)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
8、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理解)
1,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 l)要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基礎。2.要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2,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必要的主觀條件。(1)全面提高個人素質。(2)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苦幹,發揮聰明才智。(3)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鬥精神。
9、反對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理解)
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極大的腐蝕作用,我們要實現人生價值,必須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
10、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最進步、最科學的理想(理解)
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
A.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這是因為它代表和反映瞭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是為瞭少數人,而是要為全人類謀利益。B.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進步的理想。
11、崇高理想的作用(理解)
第一:推動瞭人類歷史的進步與發展。第二,崇高理想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鬥的精神力量。第三,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2、在奮鬥中實現理想(理解)
首先,理想源於現實、高於現實。其次,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
艱苦奮鬥實現理想。(1)艱苦奮鬥是優良傳統。(2)艱苦奮鬥的實質。艱苦奮鬥並不僅是一種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更重要的是一種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3)提倡艱苦奮鬥,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認識論
1、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理解)
·對事物現象的認識屬於感性認識。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屬於理性認識。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1)認識瞭現象不等於認識瞭本質。2)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3)從認識的作用看,隻有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懂得瞭這個道理,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要提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自覺性。第一,不要滿足於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而要把現象作為入門的向導,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第二,要努力學習科學理論知識。
2、現象和本質的區別(理解)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是事物的個別的東西,是多變的;能夠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 是同類現象中一般東西,是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 隻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3、真理(理解)
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尤其是其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②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就形成科學理論。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4、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理解)
條件:(1)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2)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這是關鍵性條件。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5、認識要不斷深化,不斷擴展,不斷向前推移變化(理解)
·深化認識發展認識:一個認識過程包括兩個階段。(l)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2)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認識:(1)認識要不斷深化。從客觀事物來說,整個世界的層次是無限的。(2)認識要不斷擴展。從客觀事物來說,整個世界在廣度上是無限的。(3)認識要不斷地向前推移。事物是永恒地運動變化發展的。
總之,人的認識必須無限地深化發展,這樣才能適應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8、分析和綜合的意義(理解)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綜合就是在思維中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
·1.分析與綜合的結合是由事物的客觀性質決定的。要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既要對事物的各個要素,各個部分,各種關系,進行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礎上從整體上進行綜合。
·2、分析和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隻有對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從整體上進行正確的綜合,從而真正認識事物。隻有對事物各要素從內在聯系上加以綜合,才能正確認識整個客觀對象。分析是為瞭綜合,不綜合,分析也失去瞭意義;
7、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識記)
·合理想象就是“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 創造性思維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合理想象在發現性的認識活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發明創造,很多科學理論的提出都萌芽於合理的想象。
·創造性思維,很重要的是敢於打破常規,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敢於獨辟蹊徑,標新立異。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就是創新。
8、創新思維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枝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知識創新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9、實踐的含義特征。(識記)
實踐就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實踐的基本特征(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10、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理解)
(1)生產實踐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3)科學實驗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重要。
11、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理解)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認識則把實踐引歧途。
12、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解)
·群眾是實踐的主體(1)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隻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同群眾實踐相結合。(1)要相信群眾。(2)要依靠群眾。(3)要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鬥。(4)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13、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關系(理解)
(1)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法;總之是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改造主觀世界是為瞭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
(3)在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哲學總復習體系
基 本 原 理 ( 關 系 ) 方 法 論 意 義 唯 物 論 (世界的本質) 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從主觀出發 瞭解國情、立足國情 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的原理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不同認識的根源) 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反對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 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主觀能動性 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反對僵化 辯 證 法 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堅持聯系的觀點, 反對孤立的觀點 (因果聯系的意義) (如何處理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運動的觀點(與物質的關系、與靜止的關系) 在運動中認識事物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堅持發展的觀點, 反對靜止的觀點 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原理 堅持適度的原則,重視量的積累,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前進性與曲折性辯證關系原理 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準備走曲折的路 對主統一關系原理 堅持一分為二(兩點論),反對一點論 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矛盾主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反對均衡論與一點論 認 識 論 主觀能動性 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 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原理 (實踐的含意、特征、作用) (群眾是實踐的主體) 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關系 堅持實踐與認識(理論)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同群眾實踐相結合 處理好改造“客”與“主”的關系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關系原理 認識的根本任務—透過現看本質 既要實踐,又要學習 認識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推移 分析、綜合 合理想象和創新思維 認識無止境,反對將認識凝固化、僵化 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人 生 觀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辯證關系原理 利用有利條件為社會作出貢獻 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辯證關系原理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原理 在奮鬥中實現理想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 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 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 ☆★政治常識
第一課 我國的國傢制度(上)
一、國體
1、國傢:國傢是……的產物,國傢具有……屬性(根本屬性)。
2、國體:含義、我國的國體(人民民主專政)
1.在我國剝削階級已經消滅,階級矛盾不是社會主要矛盾;
2.階級鬥爭仍然存在:A、同破壞……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鬥爭;B、同國際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鬥爭。
3、民主與專政:
1. 含義:P9-10
2. 關系:
關系 民主 專政 區別 適用范圍不同 隻適用於統治階級和人民內部 適用於被統治階級和敵對力量 實施方式不同 以政治權利平等實現,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基本特征 以國傢力量的強制為實施特征 功能不同 是為瞭實現統治階級和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國傢。 是為瞭鞏固特定的國傢政權,以保證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 聯系 相輔相成互為前提 民主是專政的社會政治基礎,專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
4、國傢職能
1. 國傢職能與國傢性質的關系P10
2. 我國的國傢職能
對 內職 能 1.依法打擊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 2.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4.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5.搞好社會的公共事務。 對 外職 能 1.防禦外敵的侵略和顛覆,捍衛國傢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2.發展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國際空間。 3.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積極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
二、政體
1、含義
2、政體的基本類型及其比較
政體基本類型
內 容
君主立憲
民主共和制
議會制君主制
議會制
總統制
國傢元首產生方式及職權不同
世襲、象征性、無實權
選舉、虛位、無實權
選舉、有實權
國傢權力中心不同
議 會
總 統
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關系不同
監督與被監督
(議會產生政府)
相互對立、相互鬥爭
議會產生方式及職能
選舉/立法、組織、監督權,財產決定權。
選舉/立法、監督權。
典型國傢
英、泰、比、西、瑞典、挪威等。
意、德、芬、奧地利、印度、新加坡。
美國、墨、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尼。
3、議會制共和制與總統制共和制的比較:
(1)不同點:第一,元首產生辦法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國傢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在總統制共和制下,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第二,元首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上表)。第三,元首、議會、政府(內閣)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政府(內閣)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政府及其閣員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時,政府就得辭職或呈請國傢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如果新議會仍然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須總辭職。在總統制共和制下,政府由當選的總統組織,政府及其閣員對總統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總統不向議會負責,也不能解散議會,議會也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總統辭職,隻能在總統或政府成員有違法行為時提出彈劾。
(2)共同點:第一,兩者都是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第二,兩者的國傢權力機關和國傢元首,都是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
4、議會制與議會不能等同
議會制就是由成年公民定期選舉,產生一定數額的代表(議員),組成議會以行使國傢立法權的制度。它是一種政治制度,是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核心和基礎;而議會是資本主義國傢的立法機關和代議機關。
5、議會制民主共和制與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不同點:A、議會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議會作為國傢政治活動的中心,國傢權力機關和國傢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則是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傢元首,其權力由憲法規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B、產生的條件不同。前者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結果,而後者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C、前者不設君主,國傢元首由選舉產生,有一定的任期。後者設有君主,並且是世襲的,沒有任期。
3.相同點:A、都是資本主義國傢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B、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的,都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C、都設有議會,議會在國傢中處於主導地位,是國傢最高權力機關,擁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等,政府(內閣)由它產生,並對它負責。D、一般都實行三權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議會、政府、法院三個不同的機關來行使。E、都是由資本主義國傢的性質決定的,並反映這一性質,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6.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不能混淆;
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不能簡單等同;
⑶全國人大職權與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權要區別(有沒有最高二字)
⑷代表的產生方式有兩種:縣(不含縣)以上由下級人代會選舉,縣以下由選民直接選舉。
⑸代表任期有兩種:縣(含縣)以上五年,鄉三年[註意(4)和(5)在范圍上有何不同]
⑹人民代表是國傢權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並不直接行使國傢權力)P27——註意和下面這句話比較:
我國人民直接管理國傢和社會事務的制度和自治組織是我國的信訪制度、職代會、居委會、村委會P54
⑺人民代表的權利和義務P27
⑻人代會制度直接體現我國國體,直接體現人民當傢作主(人民當傢作主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傢制度的核心內容和根本準則)
三、國傢結構形式
1、含義;2、分類:單一制和復合制;2、我國的國傢結構形式
四、特別行政區與民族自治區的不同點與相同點
比 較 特別行政區 民族自治區 不同點 設立的地區不同 在港、澳、臺地區 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自治程度不同 享有高度自治權P35 有一定的自治權 社會制度不同 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解決的問題不同 為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設立。 為瞭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少數民族群眾當傢作主,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願望而設立。 作用不同 對於保持香港、澳門、臺灣的繁榮與穩定,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於把國傢的集中統一和民族的自治平等結合起來,把國傢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繁榮發展結合起來,把黨和國傢的方針政策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對各民族的團結和少數民族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共 同 點 二者都享有自治權,而不是主權,都是中央政府管轄實現的地方行政區域。
第二課 我國的國傢制度(下)
一、我國的國傢機構
1、我國國傢元首(國傢主席)是最高國傢權力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總統制的國傢,總統(國傢元首)是政府機構(行政)的主要部分;國傢元首是一個重要的國傢機關。
2、我國的中央國傢機關之間不是一種三權分立關系
1.我國中央國傢機關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本不同於西方國傢的三權分立。全國人大是統一行使國傢權力的機關,國傢權力是統一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一切國傢機關活動的中心。
2.我國中央各國傢機關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的,各國傢機關按職權范圍行使職責,不超越權限,否則就是越權或濫用職權。
3.中央國傢機關之間存在著制約因素。如,最高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最高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檢察權;它們都不受國傢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幹涉;全國人大的組成人員不得擔任國傢行政機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職務。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1、區別
(1)含義不同: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管理國傢社會事務。以德治國是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體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2)范疇不同:以德治國屬於思想建設范疇,屬於精神文明。依法治國屬於政治建設范疇,屬於政治文明。(3)依靠手段不同:以德治國主要依靠道德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思想行為。依法治國以法律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思想行為。
2、聯系
兩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為瞭保證人民群眾當傢作主的權利,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傢的主人。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
三、我國國傢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1、民主集中制原則(樹立民主意識)
2、對人民負責原則(樹立公仆意識)
3、依法治國原則 (樹立法制意識)
三個原則集中到一點就是為瞭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傢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傢作主的地位。
四、全面理解依法治國原則P51
1、含義;2、本質;3、根本目的;4、怎樣做到依法治國
五、公民與國傢的關系
1.在我國是人民當傢作主;
2.主要體現(三點P54)
六、我國公民的主要政治權利和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權、監督權)
七、正確對待公民權利與義務的三原則:
1、三原則:(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權利和義務相統一;(3)個人利益與國傢利益相結合
2、正確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是指法律實施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2)不能指絕對的平均主義。如憲法規定,不滿18周的公民不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這不等於說法定年齡的公民與不足法定年齡的公民之間存在不平等,而是由於參加政治生活的公民需要一定的行為能力。(3)反對一切特權。(4)我國憲法對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規定,是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權利的平等,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著不平等。要消滅這種不平等,不僅需要運用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物質生活水平。
3、正確理解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原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1)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沒有義務就沒有權利(2)權利的實現要求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要求權利的實現
八、公民與人民的比較
1、含義不同:公民是指取得某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在我國,公民的概念與國籍相一致,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所以,確定是不是我國公民的唯一條件,是看他是否取得瞭中國國籍。人民是指國傢的主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民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我國現階段,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2、范圍不同。公民的范圍比人民大,公民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人民卻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其他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屬於公民。
3.性質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第三課 我國的政黨制度
一、政黨
1、政黨是近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關系的產物
2、政黨與國傢政權的關系——(1)政黨必須領導國傢政權(2)領導國傢政權是政黨實現本階級利益的根本途徑(3)當代世界各國一般由政黨能夠領導國傢政權(4)政黨具備領導國傢政權的主觀條件
3、政黨包括執政黨和非執政黨, 執政黨的性質也應由它所代表的階級的性質決定,即由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而不是由國傢性質決定的.
三、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指導思想、宗旨、最高綱領(目標)、基本路線
1、性質:用十六大“兩個先鋒隊”的新規定:(1)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2)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2、指導思想:……增加三個代表;3、宗旨:為人民服務;4、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
5、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
四、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
1、中國共產黨對國傢生活的領導方式:政治領導 ——根本;思想領導 ——靈魂;組織領導 ——保證。三者統一不可分
註意:千萬要把黨、國分開,不能把黨對國傢的領導與國傢機構履行的國傢職能混淆,凡與黨的領導有關的隻能是涉及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在回答有關國傢職能的時候,絕不能畫蛇添足——把黨加進去就錯瞭。
2、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之間的關系
第一、三者分別是我國的國體、政體和領導核心。
第二、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性質決定的,並通過它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任務。
第三、我國工人階級對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是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來實現的。黨的主張和政策通過人大成為國傢的法律和決定。黨的領導是鞏固發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保證。
為什麼是根本保證?
(1)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是通過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現的。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政體。在我國國傢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黨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路線、方針和政策,然後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使之上升為國傢意志,從而實現對國傢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必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3)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黨的領導是鞏固、發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保證。
五、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民主黨派參政地位——我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執政和參政不同,但又密切聯系著。
2、中國共產黨執政才能確保民主黨派參政,民主黨派參政有助於加強和改進中國共產黨執政,執政和參政都是為瞭鞏固人民政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產黨必須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作用,民主黨派必須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3、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組織上相互獨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們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
六、人民政協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區別與聯系
比較 人民政協 人民代表大會 區 別 性質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一種重要組織形式,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不是國傢機關。 是我國人民行使國傢權力的機關——是國傢機關。 職能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全國人大是國傢最高權力機關,具有最高立法權、最高任免權、最高決定權、最高監督權。地方各級人大具有相應的職權,是建立同級其他國傢機關的基礎。 聯系 都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表現形式。
註意:人民政協不是各民主黨派的政治組織,不是國傢機關,不行使國傢職能,它也不是政黨,更不能把它等同於我國的政黨制度,人民政協是我國政黨制度的組織形式。
七、政協不是國傢機關
理由(1)從國傢機構重要特征來看,國傢機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政協不同於國傢權力機關,它不直接對國傢事務進行決策,政協的提案\建議沒有約束力.政協也不同於國傢行政機關,它也不直接去負責處理浩繁的行政事務.
(2)從政協的組成來看,它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而國傢機關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3)從政協全國委員會同地方委員會的關系看,地方委員會同下一級地方委員會的關系是指導關系,而不是國傢機構上下級之間的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
八、三個會議的排列順序(黨的會議、人民政協、人民代表大會)
1、這是由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協 、人民代表大會各自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2、共產黨是執政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因此,必須首先召開黨的會議,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
3、政協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因此,召開黨的會議後,繼而召開全國政協會議,充分聽取各民主黨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意見,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這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民主,促進國傢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4、全國人大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是人民行使當傢作主權力的機關。因此,黨提出的方針、政策和人民政協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必須再提交全國人大討論通過,使之變為國傢意志,以保證黨對國傢的領導。
九、人大與黨的關系
1、在法律上,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的,黨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人大有權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對政黨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應予以追究。
2、在國傢政治體制中,人大是在黨的領導之下的,接受黨的領導。
體現:1)黨要實施對人大和國傢的領導。2)黨的領導也要遵守憲法和法律。
第四課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傢
一、民族基本特征
1、內容: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
2、共同心理素質具有極大的穩定性,是最顯著特點
3、聯系: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地和共經是首要的前提條件(地理空間和物質基礎),共語和共心是促進共地和共經的發展P103
二、我國民族分佈特點P105和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原則
1、三原則的關系P114——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平等是團結的政治基礎,平等和團結是繁榮的前提條件,繁榮是平等和團結的物質保證。P114
2、我國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3、民族區域自治是三原則的體現
三、民族區域自治與聯邦制的區別
1、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以國傢統一為前提的,在國傢統一領導下行使法律賦予的一定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單一制國傢的地方行政區域,直接受中央的管理和統一領導,其權力是中央授予的;聯邦制除聯邦中央政府外,各成員國按聯邦憲法的規定,還有自己的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
2、民族區域自治地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可以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規;聯邦制國傢除瞭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外,各成員國也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
3、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的公民隻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聯邦制各成員國的公民除有自己的國籍外,同時,還擁有聯邦的國籍。
4、在對外關系上,民族區域自治地區不能代表國傢行使外交權,隻能由中央政府統一行使外交權;聯邦是國際交往的主體,但有的聯邦國傢允許其成員國有某些外交權。
四、特別行政區與民族自治區的不同點與相同點(見第一課之四表)
五、宗教信仰與封建迷信活動
聯系:都是有神論,都相信有超自然的神靈存在,都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都不符合科學。
區別:(1)從定義上看,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封建迷信活動是指神漢、巫婆、算命先生、風水先生等通過裝神弄鬼、占卦算命、看風水等手段,愚弄群眾、妖言惑眾、騙錢害人的活動。
(2)從組織狀況看,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經典、教義和教規,有他們所信奉的哲理,有正式的組織,有神職人員,有教徒和活動場所;而封建迷信活動沒有教義、教規和戒律,沒有正式組織,沒有固定的信仰者,也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
(3)從活動方式看,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禱形式,有一定的節目活動,教徒要受教規和戒律的約束;而封建迷信活動沒有制度,其活動方式荒誕無忌、粗俗低級,甚至野蠻殘忍。
(4)從活動的目的看,宗教活動是為瞭宣揚神的威力,使信教者信仰神,按神的旨意辦事,教徒參加宗教活動,行善積得和修身養性,是為瞭死後靈魂進入“天堂”;而封建迷信活動則是迷信職業者騙取錢財的一種手段。
(5)從社會作用看,宗教主要起消極作用,但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動則是愚昧落後的產物,它敗壞社會風氣,破壞社會秩序,破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6)從國傢對待二者的政策看,國傢保護在憲法和法律和政策范圍內進行的正常的宗教活動;而對封建迷信活動則要堅決制止和取締。
六、宗教、封建迷信、邪教
聯系:從認識論上看本質是一致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都是唯心主義世界觀。
區別:1、宗教有比較完整的理論經典、教義和教規。封建迷信則無系統的經典理論,而是巫婆神漢的信口開河。邪教更是荒誕離奇,它剽竊宗教中的某些理論,抄襲氣功的某些詞句,摻雜封建迷信,編造歪理邪說,神化教主,欺世盜名。
2、宗教有正常的組織,有專職的神職人員,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和眾多的信徒。封建迷信則是地點不固定,其目的是騙人錢財。邪教則秘密結社,成立非法組織,侵占公民的活動場所,非法聚集,對抗政府,破壞社會的穩定。
3、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宗教節日,活動是為瞭宣傳神的威力,使信仰者信仰神的威力,積德行善,修身養性。封建迷信則通過裝神弄鬼,占卜算命,看風水等手段愚弄群眾,騙人錢財,甚至害人致死。邪教編造歪理邪說,蒙騙群眾,進行精神控制,搞教主崇拜,聚斂錢財,殺人害命,報復社會,無惡不作。
4、宗教在整個歷史長河裡消極作用是主要的,但在特定的環境下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封建迷信則敗壞社會風氣,破壞社會秩序,破壞兩個文明建設。邪教是社會毒瘤,其本質是反人類、反科學、反社會,無視法律,對抗政府,殘害生靈。
七、正確理解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128
第五課 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對外政策
一、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構成:主權國傢、國際組織,
2.國際關系的形式:競爭、合作和沖突是基本的形式
3.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國傢利益和國傢力量P138
二、主權國傢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1.權力: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
2.義務:不侵犯別國、不幹涉他國內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
3、國際法的作用:(1)確立辨明國傢問題是非曲直的標準和法律依據;(2) 規定國際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3)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建立各種權利與義務關系,以便明確國際責任。
三、國際組織的分類
1、註意:國際組織不等於世界性組織,也包括區域性國際組織
2、非典型肺炎與世界衛生組織——政府間專門性世界性國際組織
3、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如國際紅十字會、國際律師協會等,不要誤為政府間國際組織。
四、國際組織的作用:1、是發展國與國之間各方面交往合作的紐帶;2、是調節國傢爭端的主要力量;3、是爭取世界和平和促進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
五、聯合國
1、主要機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6個主要機構。
2、宗旨和原則
·四項宗旨:1)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2)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的友好關系;3)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於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的國際問題;4)作為協調各國活動的中心。聯合國的宗旨概括起來就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七項原則,即:1)各會員國主權平等;2)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3)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4)禁止對其它國傢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5)集體協作:6)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7)不幹涉它國內政。
其中各國主權平等原則是其它各項原則的基礎。
3、作用:(1)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和解決地區沖突方面發揮瞭作用;(2)在協調國際關系、促進各國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4、美英不尋求通過聯合國授權向伊宣戰與安理會決策機制。
(1)安理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2)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的原則(是有棄權即為不一致還是有否決票即為不一致呢?)
六、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平與發展
1.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
和平的原因;(1)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2)核戰爭有毀滅性後果;(3)經濟的全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國傢之間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2.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問題,特別是發展中國傢經濟的發展問題
全球最突出的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發展中國傢面臨著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
3.和平與發展關系: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和平的保障。
4.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當代,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推行者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政策時,手段越來越隱蔽,更多的是依仗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在國際事務中對別國施以政治高壓,經濟制裁和文化侵略等。
(2)某些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根本原因:國傢利益
七、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建立以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為基礎,並有利於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
2、國際新秩序的內容:P154-155(請看書)
3、舊秩序已經打破,新秩序還未建立,世界出現瞭多極化的趨勢——有助於扼制美國搞單極世界,由它來“領導”國際社會的圖謀,從而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4、國際形勢總的趨勢由緊張趨向緩和,由對抗轉為對話。
八、當代國際競爭
1、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為什麼?
(1)世界向多極化發展過程中,競爭越來越激烈,任何國傢、任何民族、任何集團,都不可能穩坐“釣魚船”或永獨占鰲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最終決定一國國際地位的因素,不是單純的軍事實力,而是以經濟、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
(2)在當今和未來的世界,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龍頭。因此,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多地轉向經濟和科技領域;同時,世界各國都已清楚地認識到,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實力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綜合國力: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資源力
九、我國的對外政策(重點復習,P159)
1、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國傢性質和國傢利益決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為實現和維護國傢利益服務。(2)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傢,決不允許別國侵犯我國的國傢利益,同時也決不侵略別的國傢。這決定瞭我國必然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國外交政策的五個基本點:(1)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何為獨立自主?];(2)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4)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傢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立足點;(5)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ps:學習方法以及更多科目資料,點我頭像見簽名有獲取方式
整理資料不易,希望大傢可以給@李黑谷說逆襲關註贊評論,感謝。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文以下是12.31和1.21(兩次)在卡克斯島 Carcass island和桑德斯島 Saunders island的記錄下圖左:卡克斯島 右:桑德斯島...
今年是英国封面设计协会(The Academy of British Cover Design,简称ABCD)第四年举办英国封面设计大赛了,每一年的ABCD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