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

古典世界的最后一位哲学家,中世纪第一位哲学家

奥古斯丁一生著述颇丰,留下的文字多达500多万言,翻译成中文计算,多达1000多万言

以基督教神学为核心,但其中包含了古典哲学的诸多成分,显现出希腊哲学和古典教育的影响

历史背景

奥古斯丁于354年出生于北非小城塔加斯特(今阿尔及利亚的苏格爱赫拉斯),北非曾经是迦太基人的势力范围,但在公元前146年罗马人毁灭迦太基后,罗马意见完全控制这片土地了,到奥古斯丁出生时,罗马人统治这里已经有500年了,此时北非的本土文化和古典文化也已经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1.当地柏柏尔人和迦太基人的文化传统任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社会的基层,

2.而古典文化的浸润也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的精英阶层占据统治地位

奥古斯丁尽管并未出生于精英阶层的上层,但亦是出生自殷实之家,足以供他接受良好的古典教育

3.新兴的宗教崇拜的热情,在传统的古典宗教之外,基督教,米特拉教,摩尼教来自帝国边缘的宗教崇拜相继兴起。

在经历了1世纪和2世界的长时间的积累后,基督教在3世纪渗透进帝国各个阶层

基督教的强势发展引起了罗马帝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戴克里先于303年颁布禁止基督教的诏令,开始了基督教历史上所谓的“大迫害”

313年,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和东部皇帝李锡尼共同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宗教宽容

君士坦丁成为了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教皇帝

3-4世纪,新兴宗教的崇拜,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种神圣力量被人们日益明确的看成是和所有其他力量相对立的一种力量,它来自人类社会之外。因而基督教关于超然于人类的全能上帝的信仰广受欢迎

摩尼教,甚至作为一种哲学但是同时带有宗教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

摩尼教是巴比伦人摩尼创造的宗教,它吸收了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基督教中的灵智论,新柏拉图主义,创立了善恶二元论,提出了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的斗争是现实善与恶的根源,而只有禁欲苦行的生活才能摆脱邪恶,获得光明

摩尼教解决了早期基督教教义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存在邪恶,又指明了摆脱邪恶的方法

新柏拉图主义的宗教色彩:试图阐明如何使个体灵魂和唯一神结合,并提倡一种沉思的哲学式生活方式

奥古斯丁的一生

奥古斯丁的父亲死前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奥古斯丁本人在北非首府迦太基完成了自己的古典教育。

他先是在塔加斯特教授修饰和演说,在374年转到迦太基任教,接受了摩尼教思想,成为摩尼教一员

383年,奥古斯丁来到帝国古老都城罗马,在这里教授修辞学

384年,奥古斯丁开始担任米兰的修辞学教授(帝国西部朝廷所在地)

此时他已对摩尼教产生怀疑,正在寻求获取真知的途径,它见到了米兰主教安布洛斯,安布洛斯极大的影响了奥古斯丁的思想转向,安布洛斯本身也是传奇人物,奥古斯丁被安布洛斯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布道所折服,为其对于《圣经》的解读而信服,从而开始转向基督教

同时,他开始研读新柏拉图主义思想,普罗提诺与波菲利

386年夏天,奥古斯丁皈依了基督教,同时也皈依了新柏拉图主义

同年9月,他和好友隐居到米兰附近的加西齐亚根,过期了哲学沉思的生活。

在修隐其间,他创造了多部柏拉图式对话录,试图从基督教角度,对于当时的主要哲学问题进行回答

387年复活节,他与儿子一同接受了洗礼,返回了家乡塔加斯特,建立起一个小型修行群体,

391年,偶然前往希波做停留,被基督教信众推举为教士

396年,又被任命为希波主教

397年,发表《忏悔录》,向世人袒露自己追寻上帝,皈依基督教的心路历程

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北非

413年-427年,撰写成《上帝之城》,阐述了其基督教思想,批判了异教的荒谬,新柏拉图主义的谬误,试图对上帝过度进行系统阐述,同时说明,教会的使命即在为上帝国度的降临做准备,上帝之城是人类历史的最终归宿,是真正的永恒之城

430年,在罗马帝国的风雨飘摇中,他病逝与被汪达尔人围困的希波

当时基督教面临的问题:异教崇拜和摩尼教挑战,新柏拉图主义的扰乱,教会内部的派别,分歧,异端思想层出不穷

奥古斯丁终其一生在回答根本问题:上帝的权威何在?基督教的使命是什么?

奥古斯丁的社会权威观——权威与爱

奥古斯丁逐步放弃古典的“精神自由”观念,接受和行使公教会之权威的过程中,他们逐步调整了自己的社会政治观念,发展出了一套具有基督教色彩的教会权威观,教会权威观的形成,为其社会权威观的形成提供了基本语境

按照西蒙的定义:“权威”就是凭借具有约束性的规则来统一集体行动的权力,在西蒙看来,权威的存在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是社会公益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韦伯的定义:突出了权威与自由的相对性,他认为,运用权威时实现统治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把绝对的服从作为义务,无视个人的动机或利益,这样被统治者在形式上就不再是自由的

奥古斯丁对权威的理解与韦伯是相似的,奥古斯丁经常把权威与理性理解为一组相对的概念,权威和理性是认知的两种方式,或者说是灵魂的两种药,理性与个人的精神自由相联系,权威则不必经过理性的论证

奥古斯丁绝不反对理性,他反对的是“理性”的迷信,它将二者视为相互补充的手段,也就是理性的教育与权威的强制

1.强调神的权威,强调真正的“神”是基督教的上帝而不是异教的神祇

2.《圣经》的权威,基督教将《圣经》视为对上帝之言的名录,但奥古斯丁认为《圣经》固然是信仰的根据,但它自身又需要教会的保障:若非大公教会的权威打动了我,我是不会相信福音的

3.人类社会的权威,即人的权威。

(1)集夫权,父权,奴隶主权威于一身的家主

(2)国家或者说“城”的政治权威

(3)教会的权威

虽然真正的权威是神的权威,而人的权威常常具有欺诈性;但对凡人来说,出路不在于否认人的权威的存在,而在于选择相信谁的权威。被欺骗固然可悲,但无所作为更可悲。所以,不能放弃所以的希望,而应相信上帝确实任命了某种权威,接受了它并无不可

4.奥古斯丁对服从权威的理由

(1)在消极的方面,植根于对人的有限性的认识

强调了罪对人的理性能力的深刻影响,人类正处于罪与恶的暗夜中,他们的理性能力已受限制,人类在始祖堕落后,灵魂就患了病,而权威正是使人康复的药,只有先经过权威的净化,灵魂才有能力接受理性,而人的理性不过是达到真理的一种方法,不借助于权威的力量,真正的宗教就不可能得到”

(2)在积极的一面,植根于对世界秩序的认识

他以“永恒的和平”为最大的善,而各种层次的和平都以秩序为前提。

在奥古斯丁看来,等级秩序合乎上帝创造世界的愿意。

乃是理所当然的秩序,对它的背离便是恶

上帝创造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完全平等。对等级秩序的服从本来就理所当然

纵向上,人类社会的三个层次,家,城,世界,而三者都是由社会权威来支配的领域

横向上,无论是在家中,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宗教领域,人们都应该自觉的服从权威

5.爱与权威相容的理念

在承认权威的同时,奥古斯丁强调了行使权威者的动机。它并不认为所有权威都是与个人的自由,平等对立的。它主张,判断权威是否正当的关键在于行使者的动机。他极力强调了发扬爱与行使权威的兼容关系。

正当的权威不是出于统治的欲望,而是出于爱

这种思想在《上帝之城》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他相信,在相互的关爱中,发号施令者仅仅是出于“看顾的职责”与“关切的仁慈”,借助基督教之爱对权威的规范作用,奥古斯丁在掌权者与服从者之间实现了一种精神上的平等

奥古斯丁的人性观与历史观

在谈到基督教的人性观时,国内的学者常常十分突出原罪的概念,强调基督教对人性阴暗一面的认识

但是,虽然基督教十分重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但它同时主张人类具有“上帝的形象”热情地赞美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基督教的人性观既不能概括为性善论,又不能被片面地归于“性恶论”

作为一位间接深邃的思想家,奥古斯丁同样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

奥古斯丁借助《圣经》中的基本观念,不是将人类放在一个抽象的时空片面上,静态地伦定人性的善恶,而是在历史性的过程中分析人性及人类生存条件的不同状态

三阶段

他突出了始祖堕落与最后审判在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地位,用这两大事件将基督教的“世界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

1.起源:堕落前的乐园阶段——创造

人类活动与“世界”之中,这个世界就是人类的活动舞台,上帝对世界的创造是一切的起点,

这个可见的世界虽然宏大瑰丽,但确是具又

的上帝创造的

创世神学的两个特点:

(1)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上帝无需利用某些现成的材料来完成他的创造工作,而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了这个世界

(2)一切自然本性皆善——世界井然有序

秩序意味着等级因此这个有序的世界是一个等级世界

①一切自然本性皆善,恶只是对自然本性的悖逆或曰亏欠

②世界上的恶不缘于善的自然本性,而是源于理性造物的自由意志

③理性造物凭借其意愿而犯罪,把恶带进了原本不存在恶的世界。

2.发展:介于堕落与末日审判之间的尘世阶段——堕落

受造之后,部分天使出于骄傲而背叛了上帝,它们的首领是魔鬼撒旦,这些天使的堕落在人类上重演,撒旦利用蛇来欺骗夏娃,引诱人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树上的禁果,构成了人类最初的罪,由于全人类都起源于亚当,始祖的罪必将遗传给他们的全部后代,使全人类都陷入到原罪状态

堕落之人无法摆脱无知与欲望两大产生恶的根源,逃避不了尘世中的不幸:社会生活的罪恶,自然界的灾害,妖魔鬼怪的侵扰,身体的痛苦和饥渴,睡眠时的梦魇,这些都是上帝之罚

尘世之人逃避不了“罪”与“罚”这两大恶,但却拥有“生育”和“传承”这两大善

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是灵魂和肉体的奇妙结合,兼具德性和理性的能力,发明了从纺织,建筑,耕作,航线,制陶直到医药,语言,诗歌,音乐,数学的各种各样的技艺

人的身体虽然是可朽的,但它却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除了自身的善,从天空,大地,海洋,日月星辰到森林,花草,飞禽,走兽,自然界中充满了美好的事物

在这个“尘世”中,人类摆脱不了与生俱来的罪与罚,但却依然保持着自然本性上的一部分善。尘世生活,即意味着悲苦,又意味着希望与期待

3.终结:复活之后的天国阶段——拯救

尘世本身意味着世俗,而世俗意味着转瞬即逝,一切自然本性都以实现“和平”为目的不可能在尘世中出现,只能出现在天国,尘世的意义不在于“尘世”本身,而在于未来的天国

未来的天国:

(1)坚决维护肉身复活的教义

无论是在乐园,尘世,还是在天国中,肉体和性别的存在都是符合人性的

虽然天国中的人没有婚姻和生育,但两性的差别仍将保留

(2)复活后的人类仍然具有理性造物的本性——自由选择的能力。

但是这种自由是一种不可能作恶,犯罪的完美状态,不具有犯罪的可能性,在他眼中,,形式上的“自由”选择,从来都不具有一种具有根本价值的善

(3)依据个人的不同善功,天国仍将存在“地位与荣耀的等级

并不意味着人与人完全平等,更不意味着局下者抗拒上位者的任何可能性”

两座城

城的含义:奥古斯丁的常用语是拉丁语“civitas”

1.指城的全体市民

2.指一群市民所生活的城市和区域

3.国家

4.指城市公民的地位,即公民权

奥古斯丁所强调的是城中的人民

奥古斯丁自称“上帝之城”的概念来自《圣经》

奥古斯丁十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他看来,全人类都是亚当与夏娃的后裔,他们的历史命运是休戚与共的。

根据两种性质不同的爱,他将古往今来的全人类分别归入“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这两个群体。与人类的三阶段相平行,两座城也经历著从起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过程。

归属于哪一座城,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基本性质

两座城的巨大差别在于:

1.地上之城崇拜伪神;上帝之城坚持对上帝的信仰

2.地上之城不靠信仰生活;上帝之城靠信仰生活

3.地上之城的公民由生育而来;而上帝之城的公民由重生而来

4.地上之城产生与人类堕落后的本性;而上帝之城的产生归功于超越了自然本性的上帝恩典

5.地上之城终将灭亡,到世界末日其公民将在地域中承受永罚;上帝之城的公民是上帝的选民,将入天国得到永生

6.地上之城寻求自我利益,充满了争执与争战;上帝之城的和平是最有序,最和谐的团契

7.地上之城

上帝之城,双方

8.地上之城,人们在骄傲的驱使下追求智慧,结果反而变得愚笨;上帝之城,“人之智慧唯虔诚无他”

9.地上之城以对自己的爱为重,上帝之城以对上帝的爱为重

10.地上之城追求地上的和平,上帝之城追求永久与完美的和平

11.地上之城以魔鬼为首领,上帝之城以基督为王

两座城的联系联系:

1.奥古斯地并不否定“地上之城”中的某种相对之善。地上之城虽追求者并非不善,问题只是它忽略了更高的善

天上超越地下,而不是前者否定后者

2.在现实社会中,二者并无确定区别,知道最后的审判才能分开

一个人究竟属于哪一座陈,眼下并无确定的答案:当下的敌人将来可能成为“上帝之城”的公民;当“上帝之城”尚为旅客中,教会中会有一批不确定的成员,最终他们未必能得救。

在前者中

在后者中

3.奥古斯丁并不否定“地上的和平”本身,只是反对“止于现世的和平与福祉”,不知“永久的和平”与“最终的福祉”

(1)当在尘世中为客旅时,上帝之城的公民也利用“地上的和平”

(2)两座城的公民同样利用现实之物,但使用它们的目的极为不同

(3)上帝之城的公民应当妥善地利用“地上的和平”,但他们只是“利用”而非“享受”

(4)虽然上帝之城的公民毫不犹豫地服从地上之城的法律,还愿意为君王所祈祷。但是,这种服从是有限度的

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

1.三阶段的观念表达了对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处境的承认,两座城的概念体现了鲜明的价值立场,其中,奥古斯丁都在保持基督教信仰与社会现实之基本张力的同时,小心避免了极端地否定社会现实的激进倾向,体现了一种相对辩证的态度

2.无论是“三阶段”还是“两座城,奥古斯丁对人性的认识都是以世界历史为纲的。可以说,他的人性观也就是其历史观的另一面。正是在这种历史神学中,他的人性观得到了有力的表达”

在奥古斯丁笔下,所谓的“历史强调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而非历史事件或历史事件的总合。

3.基督教信仰具有一种历史性本质,教义的真实性依赖于《圣经》所记载的那些事件”,在他看来,基督教的教义不仅立足于理性的论证,还必须靠一部历史来传达,奥古斯丁所关注的“历史”,在根本上是一种利用历史叙述来表达的是神学,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神学”

奥古斯丁的“三观”

1.家庭观

罗马时代的“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家庭,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主人与奴婢这三类关系,构成了罗马家庭的基本结构,而这三种基本关系都是以“家主”的权威为特点的

(1)女性观:在肉体上层面上承认了两性之间的不平等,承认男尊女卑;但在精神层面上强调了两性的平等,同样是“上帝的形象”,极力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亲相爱与相互团结与,强调性方面的完全平等

(2)子女观:

①在教育儿童过程中,惩罚是必要的手段

②父亲惩罚子女的目的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从温和到严厉;那些被父母给予厚望的孩子常常遭到鞭打,而那些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孩子才被放纵不顾

③在惩罚子女时,父亲的内心动机是深刻的爱

(3)婚姻观:

①即使性关系不存在,男女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有爱的,真正的结合,生育本身并非是构成婚姻的必需条件

②婚姻还具有只针对基督徒的第三种善,圣事。严格要求一夫一妻,不可解除

③婚姻当中的不正当行为“属人之罪,非婚姻之过”

④在肯定婚姻之时推崇守贞,守贞是值得赞美的,鼓励夫妻双方经相互同意而过禁欲的生活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传道书》3:5)

谁能领受,就当领受(《马太福音》19:12)

(4)奴隶观:

奴隶制是一种极端形式的人对人的统治,极端的暴力,对亲属关系的剥夺,对人的荣誉的否定构成了奴隶制的三项基本特征

①奥古斯丁认为奴隶制是违背人类本性的,是一项起源于罪的制度,是人类自身违背上帝的旨意,不断作恶,犯罪的后果

人类自身的罪改变了全人类所处的状态,使人他们无法摆脱妄图支配他人的“统治欲”,从而为奴隶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或环境

②奥古斯丁接受了“教会释奴”的制度,鼓励奴隶或前奴隶加入他的修院,公开表达对于奴隶贩子的厌恶和反对,为了赎买被拐卖的人口,不惜融化希波教堂中的圣器

③反对非范围有限,对于使自由民沦为奴隶,扩展奴隶制范围的反对强烈;已有的奴隶必须服从奴隶制度的一般社会规范,不能随意反抗

④奴隶制度是一种尘世的制度,只是暂时的,外在形式上的奴役和强制是相对次要,最重要的是内在的信仰和道德。道德,精神上 的奴役状态比制度性的奴隶制有更大的危害。

⑤奴隶主要尊照基督教之爱的要求善待奴隶

不能认为,当你不打奴仆时,你是在爱他;或者,当你不教训儿子时,你是在爱他;或者,当你不教训儿子时,你在爱他;或者,,当你不纠正邻人时,你在爱他。这不是爱,这是软弱,爱应当勇于纠正,勇于改正

2.国家观:

基督教的国家观可以上溯到“圣经”,使徒保罗明确指出国家的权威是上帝授予的,还明确要求基督徒服从国家

(1)国家社会生活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统治欲”起源于罪”肯定了国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并不认为它本身是违背人类本性的

(2)国家不以正义为前提,但他也并未否定正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否定国家拥有绝对的正义,但在追求绝对善之余,不忽视相对的善。国家所能具有的正义是有限的,同时又不否定其相对的价值

(3)既认为国家必须行使“惩恶”的职能,又重视在道德上的“扬善”作用

(4)虽然充分意识到了现实国家的局限性,但他同时坚持以基督教的价值观来影响政治生活。国家的统治者既应严肃地履行自身的基本世俗职能,又要怀有向善之心,积极地为真正的信仰道德服务

3.教会观:

奥古斯丁的教会观是在于多纳特派的论争的语境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多纳特派是罗马晚期北非的一场裂教运动。它与公教会的主要分歧不在于纯粹神学的方面,而在对教会,对教会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上

(1)强调教会的普世性,但上帝之城与教会,地下之城与国家并未完全重合,

教会是相混之体,同时包容著恶人与善人,真基督徒与伪基督徒。

“许多人虽然在教会之内,却并非真基督徒;也有许多人虽然还在外面,却会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2)奥古斯丁并不急切的清除教会中的每一个恶人

①这样会破坏教会的团结,甚至会分裂教会

②一个人属于上帝之城还是属于地上之城,对凡人来说是不可见的

③只要一个人还活在尘世之中,他就有可能从一座城的成员变为另一座城的成员

(3)教会的权威:

①教导:教会在教义上和道德上的指导

②圣化:神职人员施行圣事的职务

③治理:主教以基督为代表的资格管理各主教事务

(4)教会的权威集中在主教上:

①管理对象的不同:对于神职人员,严格要求;修道人员(修士和修女),主要以劝诫;平信徒管理较松

②行使方式:批评,劝诫,悔罪,鞭打,在原罪观念中,由于人的罪恶,上帝才惩罚人;惩罚能够让人谦卑,让人知善恶

③纠正的态度:既不能支持恶人,又不能置其于不顾,还不能态度侮慢,怠与教训和温和教训是两回事

④纠正不安的,鼓励柔弱的,援助无力的,驳斥胡说的,防备阴险的,开导无知的,勉励懒散的,阻止好斗的,抑制骄傲的,扶助绝望的,安抚争讼的,帮助困顿的,解放收欺的,支持善良的,容忍为恶的,爱所有人的

⑤主教自身的品质和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主教是负重而行的牲畜,又是信徒的奴仆。

那些将自己的地位看做比主的羊群更重的

⑥主教和信徒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

(5)修道规章:

①不同于源于埃及的沙漠隐士式的修道观,强调基督教之爱的社会团体的观念,将修道的重点从禁欲转移到集体生活的价值上

②将精神的进步作为修道的目的,不鼓励肉体上的苦心,反对在禁欲程度上的盲目攀比

③修院出于内部的长者,外部的司祭甚至主教的双重权威管理之下,不是自由散漫的乌合之众,而是强调严肃纪律的组织

结语

奥古斯丁关于正义战争的论述,对于人类本性的认识,对于人类秩序与权威的理解,对于时间和永恒的论述,对于意志的理解,对于解决邪恶问题的尝试,理解信仰和理性的方法值得去我们去思考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絲娃娃——貴州美食界的扛把子,貴陽八大名小吃裡排在首位...

貴陽絲娃娃沒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難稱完滿有機會的話,最好不要錯過。在“逛吃貴州”的青綠山水、尋常巷陌,有一個...

· 10秒前

深入了解亚马逊 FBM

亚马逊卖家可以选择两种运输模式:亚马逊物流 (FBA) 或商家物流 (FBM)。

· 2分钟前

深度解析组织绩效V模型,深入理解组织

在《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开门七件事》一文中,我们曾用“开门七件事”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组织”这个问题。在本文里,我们再从另 ...

· 5分钟前

西南交通大學藥學考研:名詞解釋必背系列!

今天是由我們西南交通大學藥學考研的授課老師——九月學姐,為我們帶來西交藥學考研名詞解釋必背系列,大傢小本本準備好,直接...

· 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