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一尊佛像?

中國留下的古建築大多是佛教建築,有很多前輩學者對此做過研究。不少人研究佛教建築的建築,但很少有人研究佛教建築的佛教。

本文作者:耿威 天津大學博士,佛教建築專傢


我的專業是建築歷史和理論,我本人也是一個佛教學習者。我們知道,中國留下的古建築大多是佛教建築,有很多前輩學者對此做過研究。不少人研究佛教建築的建築,但很少有人研究佛教建築的佛教。 作為建築歷史研究者,我發現,如果不能很好地瞭解佛教,就無法深入地瞭解中國佛教建築,也便無法進一步瞭解中國的傳統建築。所以,研究佛教至關重要。中國古代的佛教建築是為瞭佛像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建築因像而設。至於佛像,是為瞭表達佛法而存在的。 我並不是佛教造像領域的專傢,但是學術研究要求我具備佛教造像的知識。今天,我想分享一些通用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應用在造像中,也應用在建築中,不光對中國的佛教建築有效,對日本的佛教建築、佛教造像也是有效的。 首先,我想介紹一下佛教的時空觀,也就是宇宙觀,主要包括三方面:佛教的空間觀、佛教的時間觀和佛教的數量觀。 我們知道,任何哲學、宗教或者“主義”都建立在對世界的認識上,藝術欣賞也不例外。從本質上講,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對世界終極認識的局部表達。所以,我希望大傢在欣賞佛教藝術時都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對佛教藝術有更深刻的瞭解。 01佛教的空間觀 在談佛教的時空觀之前,先說說“世界”這個詞。我們都知道它,但可能不瞭解它是從佛教中來的。“世”指時間,“界”指空間,這兩個字疊加,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意思。中國以前有一個類似的詞叫“宇宙”。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宇”是上下四維,“宙”是古往今來。佛教就把宇宙稱作世界,在《楞嚴經》裡也說過這個概念。

北京大覺寺的佛像

這幅圖是北京大覺寺的佛像,過去叫“橫三世佛”。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剛才已經介紹過,“世”指時間,“界”指空間,因此隻能叫三方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東邊的藥師佛和西邊的阿彌陀佛。它們代表中間、東邊和西邊這三個方位。由這三位佛,可以看看佛教是怎麼認識我們這個世界的空間的。

四大部洲圖

佛教認為,一個世界主要由中間的須彌山和四周的四大部洲組成。看過《西遊記》的人可能對四大部洲有印象,孫悟空的傢鄉就是東勝神洲,即東邊的一個大部洲。按照佛教的說法,我們所有人生活的世界在南贍部洲。另外,北方有北俱蘆洲,西面有西牛賀洲。這就是東、南、西、北方向的四大部洲。 中間的須彌山還被七重海水環繞。七重金山,加上外面的鐵圍山,共有八重大山。再加上中間的四大部洲,以及下面托著這個世界的風輪、水輪等,共同構成的空間就是一個“世界”。 在佛教的概念裡,這樣一千個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又組成一個“大千世界”。我們經常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其中的“大千世界”就用到瞭佛教的觀念。“大千世界”又被稱作“三千大千世界”,這不是指三千個大千世界,而是指這個大千世界的層次包括三個“千”,即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我們並沒有見過大千世界,隻見過自己身處的這一個世界。這就是大千世界的概念。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意思是堪忍,指可以忍受。這個大千世界又叫“一佛世界”,就是說,在這三千大千世界中,同一時期僅出現一個佛。 那麼,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極樂凈土又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這個世界西方、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遠的地方。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和西方極樂世界之間,隔著十萬億個佛世界,每個佛世界都是一個大千世界。同樣,琉璃世界、琉璃凈土就是上面三方佛圖中藥師佛所在的凈土,位於十殑沙佛土之外的東方。“殑”是音譯詞,指恒河,就是恒河沙。有十條恒河的沙子那麼多佛土之外的東方,便是琉璃凈土。 這幅“四大部洲圖”就是這個世界的佈置圖,可以看到中間的須彌山。須彌山的山頂有一座天宮,它周圍畫的一些小圓圈就表示圍繞著須彌山的七重金山與七重海水。外面有大咸水海,大咸水海裡是四大部洲,如圖所示,它們形狀各不相同。四大部洲旁邊有自己的中洲,每個洲有兩個,中洲旁邊還有小洲。 世界的最外面是大鐵圍山。《紅樓夢》裡寫到秦可卿去世以後,她的公公要給她找一塊上好的棺材板,這棺材板是在哪兒找到的?就在大鐵圍山上,是一種叫作“檣木”的木頭。《紅樓夢》裡有很深的佛教思想,大鐵圍山也是一個佛教的概念。

佛教的世界

剛才看瞭這個世界的平面圖,再看一下它的立面圖。圖中這座兩頭大、中間細的是須彌山,七重金山與七重海水圍繞著它。由於圖片要表達的內容太多,香水海被簡化瞭。外面有大咸水海,海中是四大部洲,最外面是鐵圍山。那麼,下面有什麼托著這個世界呢?先是地輪,然後是金輪、水輪、風輪,最下方是空虛,把這個世界支撐在虛空當中。 如果順著須彌山往上看,它的半中腰叫作“四天王天”,我們比較熟悉的四大天王等處於這一層天。還可以看到四天王天兩邊有太陽和月亮,那麼日光天子和月光天子(即日月)都在須彌山山腰的高度運行。須彌山比日月還高。 須彌山的山頂有忉利天,忉利天上有天宮,居住著天界的天主帝釋天。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呈水平分佈,東、南、西、北每個方向上有八天,再加上中間的一天,總共三十三天。“天”這個概念在佛教裡指天上的天人,不是我們慣常理解的天空。“三十三天”形容生活在這一層的天人非常多,同時也可以指這一層的天空。 忉利天之上叫夜摩天,這些一層層的天遞進上升。夜摩天的天人壽命兩千歲,看似沒什麼瞭不起,其實不然。先從四天王天來說,他們的壽命是五百歲,可他們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個月。我算瞭一下,自從有人類文明以來,四大天王還沒有換過屆,所以壽命很長。夜摩天天人的壽命是兩千歲,他們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年。天層級越高,天人的壽命越長,一天對應的人間時長也相應增加。有句話叫“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可以看出天人的時間觀念和我們現在的時間觀念是不一樣的。 值得一提是,往上還有兜率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凡是到我們這個世界做佛的候補的佛(包括成佛之前的釋迦牟尼)都會先到兜率天宮,然後才降臨人間。 上文圖中從四天王天開始,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共有六天,叫欲界六天。欲界六天上面還有十八層天,叫色界十八天。再往上,叫無色界天。 欲界指這個世界的天人還有欲望,還有飲食、男女,還會生氣。他們身穿的天衣沒有縫,但有重量。四天王天的天衣是幾兩重,已經很輕瞭。越往上,天衣就越輕。到瞭色界天,天人隻有形象,已經超脫瞭欲望,也沒有飲食男女這些事情瞭。至於無色界,更是連形象都沒有瞭。 這就是佛教空間觀中對一層一層天的概念。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人內在的修行境界對外在世界的一種投射。

華藏世界圖

這幅是整個華藏世界的立面圖。圖片中間有一朵大蓮花,它所包含的就是華藏世界。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在哪裡呢?蓮花上方的第一層有一個恒河沙的佛世界。第二層有兩個恒河沙的佛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在第十三層有十三個恒河沙的佛世界當中,圖中寫著佛名毗盧遮那。整個華藏世界有二十層佛世界,數目層層遞增。今天北京北海公園楠木殿裡掛著一塊匾,上書“華藏恒春”——華藏世界永恒的春天。華藏世界就指這樣一個更大的世界。那麼,華藏世界是不是最大的呢?並不是,它的外面還有更多世界。

世界安立圖

這幅是世界安立圖,華藏世界在這個世界的中間,周圍還有很多類似的世界,佛教中都有對應的名稱,它們的數目呈指數級遞增。 比起剛才已經介紹過的三方佛,最全的應該是五方佛,下面是幾個和方位有關的佛造像的例子。

374115cdb8d635ccda559930641df1ba大同華嚴寺五方佛

五方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和中央。中央的佛一般是毗盧遮那如來,也叫大日如來。這幅圖中是大同華嚴寺的五方佛。北京法源寺也有五方佛,在下面的圖中,可以看到四方佛面朝四個方向,最頂上是代表中央的毗盧遮那如來。下面的佛座叫“千葉蓮臺”,一般情況下隻有毗盧遮那如來才能坐,其他佛是不可以的。因為毗盧遮那如來是整個華藏世界的佛,千葉蓮臺就代表著剛才我們介紹過的華藏世界。

法源寺毗盧殿的五方佛

經常去雍和宮的朋友會看到雍和宮前有一尊銅雕須彌山,還可以看到七重金山、七重海水,以及山頂的忉利天宮。這就是佛教時空觀在佛教造像和建築上的體現。

雍和宮的須彌山

下面這張圖是西藏的桑耶寺,它基本可以視為一座壇城,烏策大殿象征著須彌山,兩邊有日殿和月殿,還有四大部洲殿。

桑耶寺平面圖

02佛教的時間觀 在佛教中,“小時”指小的時間。佛教認為最短的時間是“剎那”,意思是一念,一個念頭就叫一剎那。“彈指一揮間”裡的“彈指”也體現瞭佛教的時間觀,類似的詞還有“須臾”。六十剎那就是一個彈指,四百彈指等於一個須臾,三十須臾相當於一天一夜。 “在劫難逃”裡的“劫”是佛教中的“大時”,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就是一劫。所謂修仙渡劫,就指渡過這個世界毀壞的時候。 佛教裡講的“一劫”指一個小劫,二十小劫算作一個中劫,八十個中劫就是一個大劫。我們所處的這個劫叫“賢劫”,其中有一千個佛。賢劫之前的一劫叫“莊嚴劫”,之後的一劫叫“星宿劫”。佛教中常說的一句話是“無始劫來”,認為時間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一開始就是如此。劫代表世界被毀滅,可能毀於風災、火災、水災等。

佛教的劫

這是佛教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劫佛出世安排的時間表。一個大劫分為“成、住、壞、空”,隻有在住劫佛才會出世。住劫又分為二十個小劫。即便在住劫,也不是每一劫都有佛出世。圖中顯示,第九劫的時候有四佛出世,從第一個俱留孫佛一直到第四個釋迦牟尼佛。我們很熟悉的彌勒佛要到第十劫才出世。 這張時間表告訴我們,在賢劫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彌勒佛是第五位佛。釋加牟尼在經典裡也給我們講過上一劫莊嚴劫的最後三位佛。這最後三佛和本劫最初四佛(前三佛加釋加牟尼)合稱過去七佛。石窟裡七佛較為常見,遼寧義縣奉國寺也供奉著過去七佛。

義縣奉國寺的過去七佛

佛教的時間觀認為,滅度以後有正法一千年,還有像法一千年。正法一千年包括解脫堅固五百年和禪定堅固五百年。就是說,在前五百年還有人尚能堅定地得到解脫,後五百年還可以得到非常正宗的禪定。到瞭像法的時候,這些就不可能達到瞭。像法一千年包括多聞堅固五百年和塔寺堅固五百年,前者指能聽到正確的佛法,後者指能夠建設如法的寺廟。到末法一萬年就不用說瞭。 閱讀這份時間表,我們可以瞭解哪些信息呢?學術界公認的釋迦牟尼佛入滅時間是公元前543年,對照可見,塔寺堅固五百年是公元957年到1457年,相當於五代到明代。反觀建築,這段時間的塔寺是留存至今最多的。 這裡再補充一下三世佛的概念。最左邊的是過去佛,中間是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右邊是未來佛——彌勒佛。一般把過去佛稱為迦葉佛或燃燈佛,代表過去成佛的諸佛。雙手結定印表示過去佛已經入滅。 03佛教的數量觀

新津觀音寺的三身佛

說起佛教的數量觀,可以從三身佛開始。三身佛中間是大日如來,也叫毗盧遮那如來,他與其他佛像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頭戴寶冠。另外,從他結的毗盧印也可以識別。他右邊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 佛教認為,我們這個世界上雖然有無窮無盡的佛,比如東方佛、西方佛、過去佛、現在佛,但所有都是同一佛。那麼,這一個佛是誰呢?就是毗盧遮那如來,它是法身佛。“一切佛即是一佛”,這個概念最重要。從造像看,就是同一堂造像裡所有佛的衣服、手印等可以不同,但相貌應該一模一樣。如果說在同一堂的佛像裡容貌各個不同,這就不是如法,違背瞭最初佛教造像的表法含義。

日本飛鳥時期的造像

0c712d6667af8143402fc7bec40ac415鄴城博物館的造像

關於日本佛像,可以先看上面兩幅圖。第一幅中是日本飛鳥時期的佛造像,飛鳥時期相當於中國唐代。它明顯受到我國南北朝時期造像的影響。第二幅圖中的這尊佛像攝於河北邯鄲的鄴城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收藏的佛像大約是北齊、北周的。對比這兩尊佛像,可以發現衣裙的皺褶部分非常接近。鄴城博物館這樣的佛像在中國相當常見。 南北朝有一段時間,造像時對佛像的裙擺、衣褶等表現細膩,被稱為“懸裳坐”。兩相對比,可以看出日本飛鳥時代佛教造像受到瞭我國南北朝晚期的影響,這樣的風格最早是通過朝鮮半島傳過去的。 如果熟悉日本的歷史劇,就知道在歷史上日本對於朝鮮傳來的東西非常敬仰,覺得特別好。為什麼呢?因為受到中國的影響,朝鮮的物質文化水平比較高。但從唐代開始,尤其到宋、明時期,日本和中國交流增加,受到的影響更為直接。

f88988ded5d703e9e6799e29a3f32662日本佛造像

通過這幅圖中的日本佛像,可以看到很多唐代佛像,甚至一些朝鮮佛像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日本特別善於保存過去的文物和工藝,對於外來文化的吸收和留存都達到瞭非常高的境界。那麼,他們有沒有發展出一些獨具特色的東西呢?當然有,其中一例就是圓空佛。“圓空佛”這個名字來自僧人圓空,他生活在十七世紀。他雕刻瞭一批特點鮮明的佛像,外觀與前面那些深受中國影響的佛像有很大差別,甚至有人認為這些佛像還沒有雕刻完成。我們先欣賞圓空佛,再來講一講它為什麼會雕刻成這樣。

圓空佛

圓空一生據說雕刻瞭約十二萬尊佛像,保存至今的有五千尊左右。一個人一生很難雕出這麼多佛像,可見他雕刻佛像的速度非常快,甚至一天就得雕幾尊,圓空佛刀法粗糲的風格和當初對數量的追求有關。然而,圓空雕刻藝術所達到的境界並沒有因為數量極大而降低。木材反而因此散發出獨特的材質美。 日本為什麼會產生圓空佛?需要先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提起日本茶道,有一個著名人物叫千利休,也叫千宗易。他生活的時代比僧人圓空早半個世紀,相當於明朝晚期。現在日本茶道中的“三千傢”,並不是說數量有三千傢那麼多,而是有三個“千傢”,即裡千傢、表千傢和武者小路千傢。之所以叫“千傢”,就是千利休傳下來的。 千利休提出瞭侘寂之美,簡言之,就是外表看起來粗糙,但內在很完美。“侘寂”是日本美學中的重要概念,源自佛法中對無常觀念的理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什麼會與佛法相關?因為千利休就是僧人。 千利休生活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即將結束時,他先後效命於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日本電影《尋找千利休》講的就是他的故事。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時織田信長購買各種寶貝,比較誰帶來的寶貝更好。輪到千利休時,他拿出一個淺淺的漆盤,在漆盤裡倒上水。眾人欣賞不瞭,紛紛嘲笑他。織田信長發現盤中的水映照著天上的月亮,理解瞭千利休的用意,就把黃金賞賜給他。

《尋找千利休》的劇照

這就是電影的劇照。漆盤裡有海浪、飛鳥,唯獨缺少一輪明月。盛上水後,正好映出空中的月亮。由此可見,在千利休心目中,事物本身是最美的。

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室

之後,豐臣秀吉統治日本。他建瞭一間黃金茶室,裡面所有器皿都是黃金做的。正是他導致瞭千利休的死亡。關於千利休之死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豐臣秀吉想得到他最好的茶碗,但千利休就是不給,因此招來殺身之禍。

《尋找千利休》的劇照

豐臣秀吉與千利休的沖突在於美學觀念的分歧。千利休最喜歡的茶碗是什麼樣子的呢?從這幅劇照可以看到。它與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具形成鮮明對比。至今我們都受到千利休的影響,更喜歡經過柴燒、自然形成光澤的茶具。他創造的這個流派叫“樂燒”,燒制的茶具釉色自然,風格質樸,帶著手工氣息,持握時特別貼合手掌,符合千利休的茶人審美。 雖然千利休被豐臣秀吉賜死,但最後的勝利依然屬於他,因為大傢還是贊同他所倡導的日本茶道美學,比如和、敬、清、寂。 再來看圓空對佛像的表現。雖然刻在木材上的刀痕寥寥幾下,但他對木材材質的表現非常到位。千利休曾特意在自己的茶室裡留下一棵自然形態的樹作為柱子,而沒有對其加工。圓空佛與之類似,雕刻時借木材的勢,不追求中規中矩的造型。

圓空佛三尊像

圓空佛

圓空佛側面

這尊圓空佛從正面看形象完整,從側面看佛的後半身沒有瞭。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這塊木料可以完整地雕出佛像的正面,但木料的後半截有所殘缺,無法雕出背面,遂維持原狀。這是圓空特別坦誠、特別誠實的一面,體現出他對材料的忠實。

圓空佛青面金剛

再看這尊青面金剛,衣服的處理非常有特色,衣紋極為簡單,兩邊用鋸齒形表現衣袂飄飄的感覺。

日本飛鳥時代觀音造像

這樣的衣服雕刻風格有沒有源頭呢?請看這尊日本飛鳥時代的佛像,衣裳周圍飄出好多“鋸齒”,表現出飄飛的動感。圓空在造像時也采用瞭類似的手法,但簡約很多。到瞭後來,他的佛像甚至可能類似一根柱子或者一條桌腿,發生瞭極大的變形和簡化。 在圓空所處時代的後五十年,日本文學理論傢本居宣長提出瞭“物哀”的概念,這也是對日本美學特點的重要總結。“物哀”指由外在的簡單事物引起內心的豐富感受。 圓空佛恰恰是侘寂之美和物哀之情的典型表達,但直到“二戰”以後才在日本國內引起重視。它不像傳統佛像那麼精致,一開始沒有得到太多關註。之後著名民藝倡導者柳宗悅發現瞭圓空佛的特殊之處,引發熱潮。通過調查,目前還有五千尊左右大小不一的圓空佛留存。雖說比起“十二萬”,“五千”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但實際上對於個人而言,“五千”已經相當龐大。

圓空佛十一面觀音

发表回复

相关推荐

@考研er,你心心念的南理工宿舍介紹來啦~

我,研大神,考研內容的搬運工,考研資訊的分享者!目前很想為考研學子貢獻我的一份力量,所以有瞭今天的分享,跟我一起來吧~...

· 2分钟前

慢性腸胃炎有哪些表現?該怎樣調理?

現在大傢的生活水平雖然都提高瞭不少,想吃什麼食物已經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瞭,已經是想吃就可以直接地吃瞭,但是長時間的...

· 9分钟前

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软件_藏汉_维汉_蒙汉_哈汉_朝鲜文_彝文_壮文翻译

更新:点不动了,大家可以需要可以去搜名字吧~

· 13分钟前

跟日产Logo扁平化相反?英菲尼迪推出三维LOGO!

英菲尼迪(INFINITI)为日产汽车的豪华汽车品牌,于1989年11月在北美开始销售,与本田汽车公司旗下的讴歌(Acura)、丰田集 ...

· 16分钟前

第三章、人的本能

3.1 身體生存引發的本能(簡稱身體本能)要理清這一脈絡我們必須從人的叢林時期開始思考。在遠古時期人與動物同樣生活在叢林...

· 16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