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代償性再平衡
面部肌肉長年累月、周而復始的運動是產生面部皺紋的主要原因之,與擁有肌筋膜的骨骼肌不同,面部表情肌並非由筋膜相隔開。
淺層的肌纖維直接附著於真皮,深層的肌纖維復雜地交織在一起,與面部表淺肌肉筋膜系統(即SMAS層)相延續。
因此,面部表情肌在運動時,保持肌肉的兩側向上和向下方向的平衡。
在對腦卒中患者的觀察中,人們發現若一側面部肌肉癱瘓,則對側的非麻痹肌肉動作會更加活躍,導致患者面部出現特征性的扭曲。同樣,面部肌肉之間失衡也可以發生在肉毒素治療上,在肉毒素治療後,對側肌肉的運動比癱瘓側更活躍,這種現象被稱作“肌力代償性再平衡”。
根據收縮方向,面部表情肌可以分為2組,即提肌和降肌。
眼周肌肉由1塊提肌和4塊降肌組成:額肌是唯一提升眉毛的肌肉;眼輪匝肌、皺眉肌、降眉肌和降眉間肌是降低眉毛的肌肉。口周肌肉由5塊提肌和3塊降肌構成:提肌有顴大肌、顴小肌、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提口角肌;降肌有降下唇肌、降口角肌和頸闊肌。
通過弱化眼輪匝肌、皺眉肌、降眉間肌的力量來提升眉毛,就是典型的“肌力代償性再平衡”的例子。
肌力代償性再平衡概念示意圖
一側的力量減弱,其實就是相當於另一側的力量增加。
但示意圖未表達出協同肌代償性肌力增加的現象。
大傢可以想象一下:假設是10人一方的兩隊拔河,其中一方有1人腳扭傷瞭,其他9人就得增加力量才能盡量維持平衡,此即為代償性肌力增加,但無論如何努力,平衡仍然會失調。
此外,提升口角是減弱降口角肌肉向下的拉力,提升下頜緣是減少頸闊肌向下的拉力。
另一方面,肌力代償性再平衡的並發癥包括註射區域附近有新皺紋形成。
肌力代償性再平衡
眼角紋(魚尾紋)
解剖學分析
眼輪匝肌環繞眼周,功能是閉眼和保護眼球。
外眥到眼輪匝肌外側緣的平均長度是3.1cm。在臨床中觀察到,約44%的人有眼輪匝肌外側肌帶,約64%的人有眼輪匝肌內側肌帶。
根據眼輪匝肌的分佈區域分類,可分為眶部和瞼部,瞼部又可進一步細分為眶隔前部和瞼板前部。
眶部的眼輪匝肌起自眶上緣和眶下緣,然後到達內眥韌帶、外眥韌帶、皮膚、額肌、降眉間肌和皺眉肌纖維,其功能是用力閉合眼臉、下拉眉毛,微笑時可在外眼角生成魚尾紋。
瞼部的眼輪匝肌位於眶隔和瞼板的淺層,其功能是眨眼時自然閉合眼瞼,以及使眼瞼產生不自主運動,收縮時可在內眥處產生垂直皺紋。眼輪匝肌圍繞在眼眶周圍,肌纖維復雜地排列,使每個部分產生不同的皺紋。眼角處眼輪匝肌垂直走行,故形成水平皺紋,在下眼外側形成30°-60°的皺紋,上瞼眼輪匝肌水平走行,故形成垂直皺紋。即符合皺紋的走向與肌肉的收縮方向相垂直的規律。
下瞼紋
解剖學分析
下瞼紋又可細分為下瞼橫紋、內眥皺紋和外眥皺紋。
眶下橫紋是由於微笑時顴大肌上拉顴部軟組織而擠壓產生的,而顴大肌的作用是提升口角,若顴大肌功能障礙造成笑容不自然。
額紋
解剖學分析
額肌起自冠狀縫附近的帽狀腱膜,收縮時可形成額紋。
額肌的肌纖維與眉弓、降眉間肌、皺眉肌、眼輪匝肌的肌纖維交織在一起。
額肌內側區域附著於腱膜的位置,相比外側區域更加靠下。
眉間紋
解剖學分析
眉間紋由3塊肌肉形成,即皺眉肌、降眉肌和降眉間肌。
降眉肌是眼輪匝肌上方內側的肌纖維,與額肌和降眉間肌交織相融。
皺眉肌起自眶緣的上內側部,以30°角向上外側走行,附著於眉毛中間的真皮。皺眉時皺眉肌向下方和內側牽拉眉毛,在額部中間產生垂直皺紋。皺眉肌位於額肌的下方,起自額骨。
降眉間肌起自鼻骨和鼻外側軟骨上部。其纖維垂直走行,與額肌纖維相交織,其中有一些纖維附著於鼻根部和眉間的皮膚。
降眉肌和眼輪匝肌內側部收縮時會下拉眉毛,因此放松這兩塊肌肉時,即可上提眉毛。
皺眉肌的臨床解剖
解剖學分析
皺眉肌平均起自眼角水平線上方約16mm處,距中線4-14mm,在眼角水平線上方30mm,距中線16-35mm處與額肌相融合。
皺眉肌的最大垂直長度約為15mm,而有一部分可達到21mm。
皺眉肌有兩個明顯的肌腹,斜腹和橫腹。
斜腹起自上部,而橫腹起自外上方,水平走行。斜腹有兩種類型,窄垂直型和寬三角。
窄垂直型的斜腹向上延伸,呈窄矩形。該肌腹在眶部內上方,與額肌交織,靠近眉間區域,橫肌腹內側1/3 。
寬三角型的斜腹覆蓋橫腹的內側半(37%)。據推測,斜腹發達的人在瞳孔中線上的肌肉對眉毛的收縮更明顯。
鼻背紋
解剖學分析
鼻背紋是微笑時或皺眉時,出現在鼻子兩側和鼻背的水平皺紋。鼻肌在鼻背中部產生水平皺紋;而提上唇鼻翼肌和眼輪匝肌內側肌帶在鼻子兩側產生斜向上方的皺紋,因形似兔子的耳朵,故亦將此皺紋稱為“小兔紋”。可以觀察到約66%的人有這個皺紋。
鼻背紋,形似兔耳,故稱為“小兔紋”
鼻尖下垂
解剖學分析
若鼻肌或降鼻中隔肌發育良好,會將鼻尖下拉,造成鼻尖下垂的外觀。我們可以松解這些肌肉的力量,可讓鼻尖上抬。
降鼻中隔肌位於上唇深層,起自上頜骨切牙窩後,止於鼻中隔活動部分。降鼻中隔肌收縮時下拉鼻尖,因此,鼻尖變得扁平,微笑時鼻孔可能會顯得更大。
露齦笑
解剖學分析
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和顴大肌決定瞭微笑時提升唇的高度。這些肌肉活動過度活躍時會導致露齦笑。
其中,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頜骨額突和額骨上頜突,垂直向下走行止於口輪匝肌的中央部分,參與瞭內側上部鼻唇溝的形成,在收縮時可將上唇中部向上提拉,將兩側鼻翼向外上方提拉。
露齦笑
提上唇肌起自上頜骨眶緣,止於上唇,其內側1/2的大部分(90%)肌纖維也附著在鼻翼上。
因此,提上唇鼻翼肌和提上唇肌不僅上提上唇中部,而且將雙側鼻翼向外上方提拉。
這幾塊肌肉中,提上唇肌位於深層,提上唇鼻翼肌位於淺層,顴小肌位於外側,顴大肌則位於更外側,對口角的提升影響更大。
鼻唇溝
解剖學分析
指微笑時鼻唇溝兩側不對稱時,較深側的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顴小肌和顴大肌短縮。
鼻翼帶
解剖學分析
顴小肌起自顴骨,大多止於上唇區,在做各種面部動作時,參與提升鼻翼和上唇。
約有28%的人的顴小肌止於上唇和鼻翼外側區,收縮時可在鼻翼旁形成一個小突起(鼻翼帶), 尤其以皮膚較薄的女性表現更為突出。
唇紋
解剖學分析
口輪匝肌是圍繞口周的括約肌,作用是閉嘴和噘嘴。
口輪匝肌起自上、下頜骨切牙附近的牙槽骨,止點與面部的其他淺層的表情肌纖維相融合。
c3c7dc8790a89af3ad0ad4d213bbad90
口角下垂
解剖學分析
降口角肌呈三角形,起自下頜骨斜線,其肌纖維向降下唇肌纖維方向匯聚,止於蝸軸,與口輪匝肌和笑肌交錯。當降口角肌短縮時,可造成同側口角下垂。
af1bfb5e23e0e0048da3cb62ab632abc
口周肌肉的解剖
解剖學分析
口輪匝肌的周圍共有24塊肌肉,控制嘴唇的運動。
這些肌肉包括5個提肌(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顴小肌、顴大肌、提口角肌)、3個降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頸闊肌)、2個橫向牽拉口角的肌肉(笑肌、頰肌)和頦肌。
在蝸軸處交織的肌肉可分為4個層次:3個淺層和1個深層。
口周肌肉分層淺層(3層)
第一層
降口角肌
笑肌
口輪匝肌(淺層)
顴大肌(淺層)
第二層
頸闊肌
顴小肌
提上唇鼻翼肌
第三層
提上唇肌
降下唇肌
口輪匝肌(深層)
深層第四層
提口角肌
頦肌
顴大肌(深層)
頰肌
蝸軸
解剖學分析
原意為輪子的軸,在解剖學中指的是位於口角外側緣的一個致密、厚實、富含肌肉的組織,由顴大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笑肌、頰肌和口輪匝肌朝向口角的肌纖維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交織匯聚而成。在面部表情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除表現悲傷、喜悅等,與鼻唇溝的形成也有著密切關聯。
鵝卵石樣外觀
解剖學分析
頦肌是提升下唇和下頦的唯一肌肉, 為下唇在垂自方向的主要支撐。
頦肌起自側切牙下方的牙槽骨。雙側頦肌的內側纖維向下延伸並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圓拱形的下頦。頦肌的外側纖維向下傾斜走行,穿過中線附著於同側的皮膚。
正常閉嘴時頦肌異常緊張而形成的鵝卵石樣外觀
頦肌上部的肌纖維水平走行,與口輪匝肌下緣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連續結構,可以幫助支撐頦肌和提升嘴唇。頦肌外側纖維與降下唇肌的肌纖維交織在一起。
頦肌在正常收縮時,可在下巴尖形成褶皺,為正常的動態表情。
但有部分患者下頜骨發育不良或上頜前凸,正常閉嘴時,頦肌不自覺地縮緊,從而形成鵝卵石樣外觀。
57a39c8bfcab43b0e5ef87160e931078
下頦矢狀面顯示頦肌的皮膚止點
頸闊肌條索(火雞頸)
解剖學分析
在說話或平靜時,常可以觀察到從下頜線到頸部的垂直分佈的頸闊肌條索。
頸闊肌收縮可以下拉蝸軸、口角和下面部,向外下方牽拉口角。因此,當頸闊肌長年地反復收縮,就會形成老化的癥狀和體征,如口角下垂和下頜軟組織松垂,再加上頸闊肌內側緣和外側緣脂肪堆積及皮膚松弛,即可導致“火雞頸”。
頸闊肌的交叉分型
解剖學分析
頸部中間淺層區域通常沒有頸闊肌纖維,而在頸前部上方,頸闊肌的纖維可相互交叉,覆蓋頦下區。
約有85%的頸闊肌內側肌纖維在頦下區交叉,其中約有43%的人在頦下方的交叉范圍可超過20mm。
本文來源:百傢號-電氣設計狄老師1、環網櫃環網櫃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原指的是負荷開關櫃用於環網式供電,現在經常被人當...
Sortable —是一个JavaScript库,用于在现代浏览器和触摸设备上对拖放列表进行重新排序。无需jQuery。支持Meteor,Angular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