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主要面向或多或少接触过英语但缺乏基础语法知识的朋友,旨在帮助大家梳理英语语法的基础知识,以便可以从更为理性地看待英语语法,以及其与汉语之间的异同之处。作为本系列的第一篇,我们从英语句子最基本的构成开始。
句子,除了祈使句之外,都会有两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主语与谓语
所谓谓语,是对于某个状态、动作、或者特征等等要素的描述,比如:
而主语,则是谓语所描述的对象,在谓语的基础上为句子补充了“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
对于英语来说,英语的主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而谓语,则必须是一个动词性的短语:
虽然英语的谓语必须是一个动词性的短语,但动词短语并非成为谓语的唯一条件。
作为一句话的谓语,除了本身需要是动词性之外,还必须夹带一些私货。这些私货本身与动词短语的意思无关,而是体现了动词自身之外的其他要素。
其中有一件私货是谓语自己的:那就是时态(可以理解为,通过动词的形态来体现这段描述所生效的时间)
其余的私货,都是帮主语带的:分别是主语人称和主语数量。不过,既然是帮隔壁主语带货,体现个大概就完了,不要太在意细节……
相比较之下,如上面例句3中的“to send him a present”,虽然也是一个动词短语,但是动词本身不会随着时态或者主语而变形,则没有资格作为句子的谓语(俗称“非谓语动词”)。
不过,英语的动词变位本身并不是太严谨。如果谓语自己太忙了,那么动词就干脆不帮主语带私货了(过去时下非be动词的场合)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语序皆为“施事+动作+受事”(俗称“主谓宾”或者“主动宾,”比如“猫抓老鼠”),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并非一成不变。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出两个新概念。
首先是话题。话题指一个在句子中处于前置位置的短语,而这个短语体现的是在上文中已有所提及的确定信息。从这个定义出发,话题和主语往往是重合的。(由于话题的判断往往需要上文配合,这里出于易读性的考虑,默认句子起始的实意皆为话题)比如:
但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区别:主语是位于谓语之前的,被谓语所描述的对象;而话题并不一定受主动宾这一基本语序的限制,甚至为了占据位置而主动打破这一语序。所以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两者会有区别:
汉语的语序往往需要优先满足“话题+评论”的逻辑,所以有时会出现不符合“主谓宾”语序的句子;而英语则会在满足“主谓宾”这一基础语序的前提之下,尽可能让话题位置前移。
由于汉语对于话题及评论的关注很多时候超过了主语和谓语,所以口语中甚至会省略并不重要的主语。很多学生在写句子时所犯的错误,也往往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汉语中出现省略之后,结构上分不清(或者不在意)主语和话题的区别,导致自己的英语语法上跟不上自己的汉语语感。就拿我之前批作业遇到过的句子为例:
这句话,我基本一看就知道他脑子里想的汉语是什么:
实际上,完整的汉语和英语至少应该是:
传统上我们所说的“主谓宾”,都是默认主语为施事(做出动作的一方),而宾语为受事(被动的一方)。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主语作为谓语所描述的对象,并非是施事。
其一是,谓语本身没有“动作”,比如
不论是汉语的形容词“无聊”,还是英语中的be动词is,都不是主语可以做的动作,也自然不存在施事。
其二,是形式上看似是主动语态,但主语事实上并未主动实施谓语所描述的事情。比如:
除此以外,在被动语态的句子中,主语实际上是受事,比如:
最后给出一些例子来帮助大家进一步区分这三者:
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主语=话题=施事:I)
He was defeated by a rookie.(主语=话题:he,施事:a rookie)
In China, we don't often eat turkey.(主语=施事:we,话题:in China)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大家对于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下次我们会简单分析一下英语中的时态和体态。
2020.6.1:术语统一(“施动者”→“施事”;“受动者”→“受事”)
2021.11.18:修正“话题”的定义(之前存在错误)
下一篇
《一》什么是DSD?这种格式有什么优缺点?DSD是Direct Stream Digital的缩写,是Sony与Philips推出SACD时所注册的商标。这种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