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人物专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书面专访,也就是把采访提纲以书面的形式向被采访方发过去,对方也是通过书面的形式答复。这种专访方式比较简单,对于记者或者编辑来说,只是在书面资料不清楚的情况下,才要向对方电话询问,而且这种采访稿通常写好了也是要等对方确认几遍才能刊出,逻辑上这种专访稿和被采访人物自己撰写的公关稿区别不大。
另一种人物专访形式则是当面访问了,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毕竟有很多“人物”并不喜欢自己写自己的专访稿件,很多这样的人物身边又没有一个像样的写手,于是他们会把很大希望寄托在前来采访的记者或者编辑身上。这也就对采访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其实现在大多数采访者的不专业都体现在了“不提前准备”的方面,能够接受专访的肯定是某个层级的“人物”,而专访他也必然有一定的道理,在这之前,采访者必须要了解这个人物的背景、履历、喜好,如果有可能,多了解一些他的企业、家庭和其他媒体采访肯定是有好处的。
通常,一篇新闻稿件的受众有四类人:一、上层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单位的的领导;二、资本方与金融圈;三、同行与竞争对手;四、企业受众或客户。在专访之前,采访者应当对人物在这四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想法,这样才能够在专访进行中游刃有余。虽然采访者通常有自身所在的媒体属性,但是我们没法控制人物的思路和话语,所以记得一定对四个受众方向的选题都有所准备。
在明确了稿件阅读受众的基础上,接下来采访者一定要考虑自家媒体的问题了——必须为这次专访找到引爆点。在这个时候,我认为不妨在有三四个选择的前提下和人物商讨一下,告诉他必须有引爆点文章才好看,才吸引人,而处于这个目的,你必须运用一些行文手法,希望人物支持。这个时候,也许人物为了自己能“红”,会给你一些猛料呢!
把专访的对话一字不漏地叙述出来,那是视频专访,本文既然说的是“写”,那么就一定要在引用原话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第三方”的描述,事实上,这第三方描述是人物专访里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人物不是想借助第三方的力量,那么他完全可以自己找人写好一篇稿子发通稿了,接受专访,从另一方面就等于人物接受了媒体作为第三方对自己的“包装”。所以,如果不带观点,等于失去了这个第三方效应。
在稿件初成的时候,不要忘记,被你采访的“人物”实际上是你的稿件的第一个读者,在行文的时候,你一定要考虑到文章如何让他看着有趣味,可以耐心地看完。这个时候最怕只考虑了刊发后的受众而忽略了“人物”的感受。
以上五点是我看到的年轻采访者们容易出现的问题,至于其他的关键点,比如文字语句的把控什么的太过具体,而且也是因人而异,就有机会再讨论吧。
下一篇
關於房價地圖一房一萬已經出到第5期瞭,之前的4期想必大傢都已經看過:·上海134個板塊的房價地圖·5年板塊價格漲跌幅地圖·上海...
曾經有位論文審稿人在自己的博文中寫道:“我審稿時看稿件的順序是題目、摘要、圖表、前言、參考文獻和正文”。圖表是有效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