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本系列已经来到最后一期,中间经历了种种波折,总算能够完成,不留遗憾。83集团军(包括以前的54集团军)的驻地是在我国的中心地区,交通便利,与西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各个区域相邻。这就使83集团军能够依托铁路枢纽优势,迅速集结以后,能够迅速增援、千里机动,所以它承担著全军战略预备队的任务。那么83集团军和原来的54集团军到底有什么关联和传承?我们一一道来。
11:其前身为1968年9月组建的坦克11师。如前文多次介绍过,从1967年开始,中央军委提出将装甲兵独立坦克团和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上调集中到军委/军区装甲兵,组建一批新的预备坦克师。在此背景下,以武汉军区机关、信阳步校、军区独立坦克修理营等8个单位抽调干部战士,成立坦克11师机关。之后把1、2、7、45师所属的坦克自行火炮206、207、212(这三个都是1953年1月间组建)、45团(1954年2月间组建)都编入坦克11师建制,依次改称坦克41、42、43、44团。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原2师战车团(或称坦克自行火炮207团)改编而来的坦克42团,后来叫装甲42团,它是我军唯一的一个“装甲红军团”。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我军装甲部队最早也是解放战争期间组建的,哪来的红军装甲团呢?要知道,军科和总政认可的红军团(包括各类情况),全军也不过就那么二十几个,这个坦克42团凭什么就能位列其中呢?
其实它的前身是1933年10月诞生的陜北神府红军游击队(人家部队军史里就这么描述的)。熟悉红军革命史的朋友都知道,陜北红军本来有红26军和红27军;而中央红军长征到陜北以后又先后由西北的红军游击队组建了红28、29、30军及独立第1、2师和陜甘宁独立师,这其中神府红军游击队就被改编发展为独立第2师。抗战时期,独立第2师改编为八路军120师警备6团,之后改编为绥蒙军区塞北分区9团。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最后被编为3军8师24团,后来兄弟部队2师组建战车团的时候,就抽调其加入,这也是它为什么有红军传承的原因。
1970年3月,坦克11师编入中央军委战略预备队。1973年3月,17军50师的炮兵团调归坦克第11师建制,改番号为坦克11师炮兵团。
1976年1月,坦克第11师整编为甲种坦克师(当时只有1、2、3和11师这四个坦克师是甲种编制)。同年2月,坦克41团调出编为54军的坦克团。同年5月,湖北省军区独立师第2团调入编为坦克11师的装步团。
1979年2月,坦克11师先后3次抽调1613人,各型车辆12台,轻武器21支,充实到43军前线部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2年12月,坦克11师又被整编为乙种坦克师。1983年3月,坦克11师划归43军领导指挥,但是其建制归武汉军区(到底算谁领导?)。
1985年9月,43军第二次撤编,坦克11师划归20集团军建制。其建制内的坦克44团和原43军的129师机关及部分单位合编为54集团军坦克旅,之后为了填充这个缺口,又以59师炮兵团为基础重建坦克44团。
1998年7月,坦克11师与54集团军坦克旅对调建制,之后于10月改称装甲11师。2011年10月,装甲11师撤销番号,部队被一拆为二,一部改编为160机步旅,后来调入东部战区71集团军,我们之前介绍过。另一部改编为装甲11旅,2017年新军改后改编为某合成旅。
这个题词谁认识?
58:前身为原20军58师,也是我军最有名的步兵师之一,有“百旅之杰”的美名。其前身再往前最远可追溯至1933年5月闽东“霍童暴动”组成的闽东红军游击3支队,其后于1934年10月整合部分闽东红军地方武装,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该部是红军主力长征离开南方后留在闽浙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主力部队。
抗战开始后,闽东独立师于1937年11月改编为福建抗日游击第2支队。1938年1月底,又改编为新四军3支队6团。1939年5月,新四军3支队6团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无锡、江阴游击队)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同年10月与丹阳游击纵队合编称新四军挺进纵队。至此,58师的前身部队基本成型。
1940年7月,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1师1旅。1944年12月,组成苏中军区教导旅。1945年3月,改编为新四军1师教导旅。同年4月,调入新四军苏浙军区为第四纵队。抗战期间,该部始终坚持苏中地区的抗战活动,参加过著名的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苏中反清乡作战、天目山反顽作战等战役战斗。
1945年11月,编入新四军第一纵队为1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一纵1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一纵1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野一纵1师。1949年2月,正式授予番号为解放军20军58师。解放战争中58师(1师)作为华野第一师,屡经大战恶战,先后参加过宿迁、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在其辖内的团级分队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72团(1师1团),它是红军闽东独立师的直接传承单位,是华野为数不多的“红军团”之一,在新四军早期的团队中代号为“良团”。其战斗作风勇猛顽强,攻防兼备,有较高的技战术水平,是军和师的第一主力团,也是华野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队之一。
1950年11月,58师随20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托最近热映的电影之福,越来越多的国人知道了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指战员英勇悲壮的事迹。不过平心而论,58师在此战中的表现并不算好,尤其是其攻击下碣隅里失利(轻敌大意),普遍被认为是未能全歼或重创美陆战1师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在此之后,他们固守下碣隅里东山,用最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打出了华野头等主力师的铁血精神。172团1营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顽强阻击敌军的冲击,最后抱着炸药包纵身跃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两个特级战斗英雄之一。他生前所在的连队后来被志司命名为“杨根思连”,也是入选建国70周年阅兵式百面战旗之一的荣誉单位。
第五次战役期间,58师再创传奇,在没有明确命令的情况下,主动掉头掩护友军部队撤退。在缺衣少弹的情况下,于华川地区顽强阻击数倍于己的敌军十余天疯狂进攻,成功掩护十万志愿军撤出美军的封锁线,其意义不亚于西线63军的铁原阻击战。而战斗的悲壮程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战就打出了3名一级战斗英雄(20军一共也就8名,全志愿军含一级模范也只有57名一级及以上英模)和17名二级战斗英雄。其中又尤以174团3连1排排长于泮宫的事迹最为典型(不过现在知道的人也不多),他带领全排31名战士坚守华川地区313高地,阻敌30多个小时,打退敌13次进攻,毙伤敌军150余人,并顺利突围而出。战后于泮宫荣立特等功,被志司授予一级英雄,而1排被命名为“于泮宫大功排”。这里多说一句,杨根思和于泮宫其实在之前的解放战争中就已经功勋卓著,杨根思是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和全国战斗英雄,受过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接见;而于泮宫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就因为表现突出,其所在的班就已被命名为“于泮官大功班”。
1952年10月,58师随20军从朝鲜战场回国。20军先是驻防浙江,之后又于1975年7月,与济南军区1军对调驻地,移驻河南。1979年,58师作为广州军区预备队紧急赶赴东线战场,是20军辖内唯一的参战师。战斗中,58师前后战斗9天,战斗纵深30余公里,共歼敌841人,以较小代价完成了广州军区前指赋予的作战任务。
1985年10月,百万大裁军中58师得以保留,改编为20集团军58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辖步兵172团、173、174团、炮兵团、坦克团(原坦克13师49团调归)和高炮团。1998年9月,58师缩编为58摩步旅。2001年,58摩步旅又开始改装为机械化步兵,成为我军第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当时五大机步旅之一)。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58旅是第一支整建制到达灾区的外区部队,出色完成各类急难险重任务。
2017年新军改后,20集团军撤编,该旅继承原番号,改编为某合成旅,并转隶83集团军。
今天的“杨根思连”
60:也是原20军的部队,前身为60师。该师前身是1943年12月22日成立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1945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从历史看并不算久远,即便在新四军中也不算是老资格部队。抗战期间,该部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先后进行大小战斗643次,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俘日军少佐顾问以下21人,伪军超过5000人。1944年7月,浙东游击纵队五支队三大队七中队中队长观杰,在东埠头反抢粮战斗中身先士卒、率队冲锋,英勇负伤后不幸牺牲,其所在部队被命名为“观杰中队”,现在依然在建制内(4连)。
1945年11月,二纵队编入新四军一纵为其3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为一纵3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一纵3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野一纵3师。1949年2月,正式授予番号为解放军20军60师。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泰安、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涌现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毛杏表等英雄模范。
解放上海期间,60师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把脸。提及解放上海,大家耳熟能详的是胜利之师严守城市纪律,不入民宅,露宿街头,并有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为证。这张照片据考证,上面露宿石库门街头的部队就是20军60师178团。更巧的是,178团是当年整个解放军中上海籍官兵最集中的部队,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子弟兵”。
1950年11月,60师随20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是血战长津湖地区,击退美陆战1师;之后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迅速突破昭阳江, 猛插五马峙,向敌纵深穿插30公里,驱逐、消灭了沿途之敌,按时占领指定地区,及时抢占了合围要点五马峙,截断了南朝鲜军3师和9师的退路,为主力部队歼敌创造了条件。而在前文提及的华川阻击战中,60师179团3营8连3排34名战士在排长沈树根率领下,固守鹫峰阵地(是华川到山阳里的制高点,为我军后撤必经之路),面对上千名敌军的攻击,坚守两昼夜,打退敌13次进攻,歼敌300余人。战后3排被授予集体特等功,排长沈树根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毛主席还设家宴招待过他。
1952年10月,60师随20军从朝鲜战场回国后,马不停蹄,又先后参加了攻克大、小鹿山岛登陆战斗及反击战斗,攻占积谷山岛登陆战斗,夺取东矶列岛战斗等。1955年1月,60师又参加了著名的解放一江山岛战斗,成为陆军中唯一的参加过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部队。
1985年10月,60在百万大裁军中得以保留,并整编为20集团军60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同时,由于兄弟部队59师被裁撤,又接收了其建制内的175团。至此60师下辖步兵175、178、179团和炮兵团(原建制内的180团撤编)。这个175团前身为新四军苏中军区52团,发源于常熟阳澄湖,是苏中军区四大主力团之一,当初有个绰号叫“江阴老虎团”。因为样板戏《沙家浜》而家喻户晓,后该团遂称“沙家浜团”。
1998年,60师缩编为摩步旅。2017年新军改后,20集团军撤编,该旅继承原番号,改编为某合成旅,并转隶83集团军,现自很多媒体(包括军媒)都称其为“沙家浜部队”。
睡在马路上的178团
113:如我们之前在82那篇里所描述的,2017年新军改后,原38集团军113师被一拆为二,以337团为基础,配属装甲,炮兵和高炮部队,改编为82集团军某合成旅;而以338团为基础,配属装甲和炮兵部队,沿用原113的番号改编为某合成旅,并和原127互换,转为归属83集团军。
113师是我军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老部队,主力王牌师,其前身是抗战胜利前夕组建的八路军山东军区2师。2师是由原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军区的2分区机关与滨海4团、23团、独1团等部队合编而成,滨海4团就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337团,滨海23团后来发展为338团,独1团后来为339团。
1945年10月,山东2师挺进东北,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直属主力部队。1946年初,改番号为东北民主联军22旅,划给东满军区建制。同年4月,恢复2师番号仍归东总直属。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一纵成立,2师归其建制。1948年1月,改称东野一纵2师。同年11月,正式授予番号为解放军38军113师。在解放战争中,113师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拉新反击战、三下江南、东北夏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宜沙、湘西、广西战役等大小战役战斗百余次,长驱2万里,从东北一直打到广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总评价该师“富有朝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为东北之头等主力师”。
1950年10月,113师随38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以及五次战役的一部分)。
1953年7月,113师随38军回国驻防东北地区,并随38军一道担负志愿军总预备队任务。1967年2月,113师随38军从吉林移防河北。1969年3月,113师改编为摩托化师,下辖337、338、339团、炮兵团(原炮兵393团)、坦克团(原坦克自行火炮318团)和高炮团(以原师高炮营为基础扩编)。1984年4月,113师改编为甲种摩托化师。1985年9月,改番号为38集团军113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113师撤消步兵339团,师坦克团改称装甲团。跨入新世纪,113师改装为我军第二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师,为全军重点建设部队。
现在113内的主要老部队来自原338团,其前身源于两支红军部队:一支是鄂豫皖红红25军特务营;另一支是由当时鄂豫皖苏区一些地方武装组建的红四方面军独立第4师之一部,后改称红27师80团。之后这两支红军部队各自的发展情况大致入下:
鄂豫皖红红25军特务营–>重建的红25军特务营–>红28军特务营–>编入244团1营和第3路游击师大部为红28军82师244团–>红25军74师–>编入224团部分部队为红25军225团–>红15军团75师第223团
红27师80团–>重建的红25军74师221团–>红28军82师244团–>红25军73师217团–>红25军75师225团–>红25军75师(重建)224团–>分编为红25军223团和225团–>红15军团75师第225团
1937年8月,223团与225团一部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1营,这就是338团的直系前身部队。1938年11月,688团1营营部率2、3两连与清丰抗日武装合编为344旅挺进纵队,后改称344旅特务团。1939年3月,编入冀鲁豫支队为第2大队。1940年4月,随支队改编为第2纵队新编第2旅5团,之后发展为八路军5纵队2支队5团。1941年2月,5团改称新四军3师8旅23团。1943年10月,又调入山东滨海军区为滨海23团。之后的历史随113师一道前面已经有了介绍。338团是抗战期间发展壮大的红军团队,部队富有朝气,进步很快,战斗力强劲,是我军顶级主力团队。
大家都知道,38军这个“万岁军”的名头来自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而113师表现英勇顽强,战无不胜,是此战中当之无愧最出色的师。再往下顺,113师的338团,337团,在三所里,龙源里战斗中,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37团之前介绍过,这次稍微多说一下338团。穿插三所里的任务下达后,113师以338团为前卫,沿小路迂回,飞兵疾进,在14小时内前进72.5公里,最终提前5分钟抢占三所里,关死“闸门”。
在前卫2营同敌打响的同时,338团令3营主力沿小路占领三所里以北高地,1营占领重德岘地域为团预备队,团指进至阳地站以西高地,完成环形防御部署。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338团与敌浴血激战三昼夜,抗击敌上百架飞机,以及数十辆坦克支援的成连成营兵力的数十次冲击,打不垮,攻不动,卡住了敌人,为保证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战斗中霉菌一个炮兵营曾经在二十二分钟内发射了三千二百零六发炮弹,并创造了单炮射弹每分钟八发的世界最高纪录,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志愿军先辈是如何在这样密集的火力下坚守阵地的!
贴一张著名的电报手稿
131旅:如我们之前在82那篇里所描述的,2017年新军改后,原54集团军127师被一拆为二,其中379团和装甲团为基础,改编为某合成旅,沿用原来127师的番号并转隶82集团军;而以380团和原47集团军的装甲9旅一部为基础,组建某合成旅,留建83集团军。
使用的“131”这个番号,原来是44军131师的,即东野七纵20师。44军和45军合并编为54军队时候,师部调归海军,后发展为海军航空兵3师。其辖下的391团调入54军,后发展为54集团军的工兵团(现在的工化旅);而392团则调入41军122师为新的366团(原366团参加抗美援朝,分散补入45师),现已被裁撤。
装甲9旅的历史沿革我在76那篇帖子里简单介绍过,这里就不赘述了,主要聊一下380团。
380团前身最远可追溯至秋收起义后改编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从履历出身上看牛得一塌糊涂。不过大家都知道,秋收起义进攻计划受挫后,2团基本上被打散,部分部队编入3团,后来三湾改编时全军编为1个团,而三湾改编中开创了我军历史上“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的连队,“红一连”也延续至后来的380团建制内。之后在教员的带领下,这些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游击队生涯。
1929年初,红5军副军长黄公略带领45名干部将永新、莲花、宁冈等县4支游击大队组成了江西工农红军第3纵队,后于1930年编入新成立的红6军,仍为第3纵队。这可以看做是380团的直系前身部队。之后部队几经发展,最终与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大整编的时候,改编为红一方面军1军团1师2团(秋收起义红二团)。红军长征后,“红二团”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牺牲颇大。长征到底陜北后,与1935年9月18日改编为红军陜甘支队第一纵队2大队,同年11月下旬编入红1军团2师为2团。1937年春,改称红一军团2师6团。
抗战开始后,红6团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3营(营长梁兴初)。1939年1月,扩编为苏鲁支队3大队,同年3月改称苏鲁豫支队3大队。1940年8月,编入八路军第5纵队为1支队2团,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并于同年10月改称八路军第115师教导1旅2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组建了七个师又一个独立旅,2团随教1旅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20团,作为新四军军部机动部队,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在开辟巩固扩大苏北抗日根据地和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抗战胜利后,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新四军3师奉命于1945年10月挺进东北。11月,抵达辽宁锦州,被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20团番号不变。1946年2月,20团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随后的四平保卫战中,20团在泉头车站一线阻击敌新1军50师先头部队的四路进攻,打得非常好。1946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六纵成立,20团改编为六纵16师47团。1948年1月,改称东野六纵16师47团,同年11月改称解放军43军127师380团。
之前我们在82那篇里介绍379团(46团)时曾聊过,它七次冲锋攻下阵地的事迹。同样是在焦家岭战斗中,47团也毫不逊色,两次冲锋未果,反遭敌数次反击,伤亡较大。但47团咬紧牙关,发动第三次猛烈攻击,终将敌阵脚打乱,毙新1军50师150团副团长。之后46团随127师先后参加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建国后127师的历史前面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8月,380团通信连班长徐洪刚在探亲归队途中见义勇为,被歹徒连刺14刀,引起社会极大反响。除了一等功和其它荣誉称号外,徐洪刚后来还受到军委主席的接见,并为其题词。而徐洪刚也不忘初心,在之后的98抗洪抢险,08汶川地震抢险等行动中身先士卒,再立新功,现在似乎为驻藏某部副政委。
秋收起义红二团
193:如我们前文所述(81那篇),2013年的时候,193师被一拆为二,以579团和装甲团为基础改编为194机步旅,这个我们之前介绍过;而以577团和炮兵团为基础改编为193轻型机步旅。2017年新军改后,193轻型机步旅就改编为某合成旅,并转隶83集团军。
193师也是我军“著名”的红军师,其前身为红一方面军1军团1师,即根正苗红的“红一师”。我们在80的那篇帖子里聊199的时候,曾经介绍过“红一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历史,这里不赘述。
抗战开始后,红一师在1937年8月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0月扩编为八路军独立1师,11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到了1938年4月,为了抗日作战的需要,独立1师一分为二开始发展,一个从一分区分离出来,之后慢慢发展为67军的199师;而另一个仍是晋察冀军区一军分区。值得一提的是,抗战中一分区最初的3个含有红军血脉的营先后调出,最终造成了我们的193师为红军师,下属却没有一个红军团,这是我军序列中保留至今的几个“红军师”中的特例。其具体调出情况如下,供大家参考。
团部:65军193师(红1师)。
1营(红1团):42军163师487团。
2营(红13团):64军191师572团。
3营(陜北红3团)一部:63军189师566团。
3营之另一部:67军199师595团。
抗战期间,一分区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举世震惊。百团大战中,在与日寇竟日血战的背景下,还能救助日本孤儿,展现了一支威武之师的仁义本质。反“扫荡”中血战狼牙山,五壮士光耀千秋。知乎上关于一分区的文章还是比较多的,这里就不献丑了。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1分区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郭天民)纵队6旅。1946年3月,6旅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二纵4旅,下辖10团(新3团,后来称16团)、11团(25团,后来称17团)和12团(平北40团)。1948年11月,4旅调入新成立的华北军区2兵团八纵,改番号为22旅。1949年1月,22旅正式授予番号为解放军65军193师,上述三个团依次改称为577、578和579团。解放战争中,193师(4旅/22旅)历经绥远、正太、保北、青沧、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丰润、平津、太原、兰州等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歼敌38990人,华北人民赠予“威震华北”大旗为其鼓壮气势。
1951年2月,193师随65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第五次战役、涟川阻击战、开城保卫战等战役战斗,共计毙伤俘敌8960人(其中俘虏86人)。1953年10月,193师随65军回国,先后完成了战备训练、教育学习、国防施工、营建生产、天津抗洪等重大任务。1981年参加北京军区在张家口地区组织实施的震惊中外的现代战争条件下代号为 “八0二”大演习(华北大演习)。
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193师得以保留并改番号为65集团军193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下辖577、578、579团、炮兵团、坦克团(以坦克第6师22团团部及1营、守备第1、第4师坦克营组建)和高炮团。1998年8月,新一轮体制编制调整中,578团撤销,坦克团改称装甲团。
193的主体原577团也是我军一支劲旅,是193师乃至65军的第一主力团。前身是1938年3月以上寨、灵丘、涞源游击支队为基础,并抽调1分区机关和1、2团的部分红军干部、骨干组建的新3团(老3团被邓华带走)。该团是北岳区6大主力团之一,攻守兼备、战功卓著,曾参加过黄土岭、大龙华、东团堡等主要战役战斗,表现非常英勇。
解放战争中,3团改称为二纵4旅10团,在清风店战役中表现突出,荣记集体大功,颁发“勇敢坚决”奖旗,成为我军战史上著名的大功团。
照片有些年头了,不过上面“勇敢坚决”四个字依稀可辨
161:2017年新军改后,原162师484团与原54集团军陆航1团合编为某空中突击旅,这也是我军现阶段唯二的两支空突旅之一。在之前的讨论中,有朋友说484团发展为83的特战,而486团则发展为空突,不过经过我反复核查,还是采用文中484为空突,486为特战的说法。当然,欢迎大家讨论。
有不少朋友问陆航旅和空突旅有什么区别?我的理解是陆航旅就像是炮兵,提供火力支援和火力压制(炮兵压制敌方炮兵,直升机压制敌方直升机);而空突旅就像是机械化步兵,只不过载具从装甲车换成了直升机,并且攻击敌方战场上的关键节点,从而破坏敌方战场体系的完整性。
陆航不了解,不多做介绍,本节聊聊原162师的484团。一般来说,提及老54军及其前身之一的45军,都会说其为冀热辽军区和陜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不过484团却是冀中军区的部队。而且提起484团,就绕不开冀中的吕正操起义和河北游击军。
1937年10月,吕正操愤慨于果脯抗日决心不果断不坚决,遂率53军691团所属的1、3营(2营留在井陉执行任务未归)和4个直属连、1个通信队共1000余人,脱离果脯,改称“人民自卫军”,之后于12月成立河北游击军。1938年1月末,经过扩大整编,共编成12个团,而未来的484团就来自于其中的第4团(原691团1营为基础和安国的游击军第3路扩编组成),第9团(束鹿的游击军第9路)和特务团(原691团的特务营),算是吕正操起义部队的直系传承之一。
1938年5月,冀中军区成立(同时还成立了八路军第三纵队),上述的三支武装改编为第26(4团和9团)和第27(特务团)游击大队。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遵照八路军前方总部整军训令的要求,对全区部队分期分批进行整编,26和27大队合编为新的27大队。到年底,全区共编成31个战斗团,484团队前身就是其中的23团(新27大队改编而来),归属8分区。23团在冀中先后参加了军屯村伏击战,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交河县段鲁道突围战,大炉、小炉战斗,青(县)大(城)战役等,歼灭大量日寇,成为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2年5月,日寇对冀中区的”五一大扫荡”开始,23团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但是部队损失依然巨大。1营经过苦战后突围;团部带3营遭日寇合围,近乎全军覆没,仅少数人突出合围后与1营汇合;而2营与30团一道负责保卫8分区,遭日寇合围后全军覆没,8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以下全部壮烈牺牲。到了6月,23团剩下的独苗1营又在向冀鲁边区转移途中遭日寇合围,虽经血战后突围而出,仍然损失惨重。至此,23团只剩下约4个连的兵力,团营级的领导干部只有团政委(55年少将)幸存,但也身负重伤。
1942年9月,23团余部返回冀中8分区,两个连编入41地区队(后来改编为63团,再之后几经发展改编授番号为63军187师561团);两个连与饶阳、武强、献县等三县的游击队合编为37地区队,部队化整为零,继续坚持冀中平原敌后游击战争,只要还有一个人一杆枪,就和鬼子干到底!
1945年2月,37地区队在冀中军区练兵团编成内进行整训。4月,37地区队改称冀中8分区31团(大团),当时为冀中军区野战机动团,响当当的主力团,甚至还装备两挺重机枪装备。在冀中大练兵后,部队作战技能也有很大提高,全团有61名战士三枪命中在29环以上(含30环),平均三枪命中率超过18环。你问我为啥只考核三枪,而不是十枪?还不是因为八爷不富裕,”三枪八路“了解一下!
1945年8月,冀中31团又编入了原河间支队(64团),然后在冀中军区参谋长的率领下开赴锦西葫芦岛地区作战。之后于同年11月被编为冀热辽军区27旅31团。1946年12月,改编为热东分区独立第1团。1947年8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八纵24师70团。在歼灭辽西兵团的战斗中,70团与71团并肩战斗,歼灭了廖耀湘号称“虎师”的起家部队——新22师64团3000余人。1948年11月,70团被授予番号为解放军45军135师403团。在平津战役天津攻坚战中,403团1连仅用三分钟便突破民权门,被授予“钢刀连”称号。1949年9月,衡宝战役中403团与404团合力歼灭桂系172师,被授予“艰苦奋战井冲山”锦旗。
1953年5月,403团随54军入朝参战,担负防守朝鲜西海岸的警戒任务。1958年,403团随54军主力回国。1963年,403团随135师被确定为全国战备值班师。1969年12月,403团随54军调往现驻地,并统一番号为武汉军区54军162师484团。
1979年2月,484团随162师主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62师在整个作战期间表现非常不错,扮演了一个消防队的角色,那里危急就杀奔那里,部队机动频繁、连续作战,足迹几乎遍布整个高平以东地区。484团则出了纰漏,其所部3营在班姆南侧高地遭敌阻击时,带队干部惊慌失措、放弃指挥,不仅不积极组织部队反击敌人,反而丢弃部队下令“各自突围”,以至造成伤亡101人的严重后果。不过瑕不掩瑜,484团作为162师的主力团,在此次作战中整体表现也是非常好的,在突破越军孤山、平江防线,扫荡高平残余越军,及之后的奔袭广渊之战中,都表现了强劲的战斗力和优良的战斗作风。
当年的“三枪土八路”已经开始空中突击了
特战:2017年新军改后,原162师486团转型改编为83集团军的特战旅。它的前身还挺复杂,从1944年春起,为加强陜北的军事力量,保卫延安,先后从华北地区抽调数支部队,来到陜甘宁边区。这其中晋察冀军区1团、5团、9团、34团、独立团和骑兵团等部,合编组成晋察冀军区机动旅,后来该旅又改称为陜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陜甘宁边区教导第2旅,而这个教2旅的第1团,就可以看作是486团的前身部队。
抗战胜利后,这支部队在黄上将和邓上将的带领下,出关奔赴东北。后来几经发展,这个团内的2个连在1946年12月与凌源支队等部合编组成热河军区第18军分区独立第3团,就是486团的直接前身。1947年5月,以第18军分区机关为主组成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8旅旅部,率领3个独立团离开热东,参加东北夏季攻势作战。同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八纵24师为72团。1948年1月,改称东野八纵24师72团。1948年12月,东北全军整编,授予番号为解放军45军135师405团。
解放战争中,该团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而最露脸的一战则当属与桂系决战衡宝。战斗中,405团勇当全军先锋,冒雨急行军160余里,及时插到黄土铺、鹿门前地区,截住了桂系王牌第7军的军部和直属队。405团指挥机构一边向师部报告,一边不等上级命令直接发起攻击。全团上刺刀,以连为单位展开,向敌发起猛烈突击,瞬间将敌切成数段,短兵相接,各自为战,哪里有枪声向哪里打,同敌在稻田、水沟、房屋间反复争夺,场面极为壮烈,上演了一出“腰斩七军”的战争活剧。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此战歼灭“钢7军”军部及直属队1200余人,俘敌副军长、参谋长,只有李军长抛下部队化装逃走。
战后,45军授予405团“猛虎扑羊群”锦旗一面(桂系7军看了默默擦把泪,对不起当年“铁四军钢七军”的美誉呀)。所以405团(486团)号称“猛虎扑羊团”,也为以后162师赢得“中原猛虎师”的美誉。该团每个士兵左臂都有一枚虎头臂章,是该团的荣誉。我们之前详细聊过原162师及其辖内的484团和485团的历史演变,这里就不再对486团展开详细介绍了。
大家鉴定一下这个臂章是不是真的?
要不是空突和特战是“原汁原味”的老54军传承,现在的83集团军甚至很难说和原来的54集团军有很强的关联关系了,由此可见本次军改打破旧有架构的决心。今天的83集团军,汇集了原来20军,38军,54军和65军的精华,充分体现了作为全军战略预备队的实力和底蕴。
本系列到此就告一段落了,非常感谢各位朋友的持续关注。在和大家的交流讨论中,我也获益良多,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内容我也是基于讨论后修改而来的,再次感谢!之后我肯定不会就此和大家告别的,其实西部那两个军区的部队,还有海军陆战队的六个旅,我都用思维导图勾画出了大体轮廓,剩下的就是填充故事和文字了,后面会陆续发出来,当然就都是独立篇目,也没有具体发布的时间计划了。而对于武警部队,我之前还真没研究过,我会试着缕缕脉络,看看有没有机会也写一下。其实军史传承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写出来,例如炮兵,各类英模单位,守备部队等等,以后都有机会和大家一道学习讨论。
我文笔比较差,也不善于抒情什么的,最后只能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