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nocturne)是首见于18世纪的器乐体裁。19世纪时以为钢琴独奏而写的单乐章作品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ohn Field)因其钢琴作品的首创被称为夜曲之父,而肖邦的21首夜曲则将这一题材推向了巅峰。相比于菲尔德,肖邦的夜曲不止步于“花前月下”的静谧浪漫,更有激荡不安的情绪波折和深藏心底的幽怨哀伤,其材料、织体、和声、调性变化的多样性与旋律的抒情歌唱性使肖邦的名字与浪漫划上了等号。
Op15no3,g小调。本曲为(AA’B)(CD)结构的复二部曲式,是肖邦夜曲突破传统曲式框架的一次尝试。A段为7小节a+5小节b构成的非方整乐段,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韵律形式,在重音上也浮现了肖邦玛祖卡的影子,其低音重音在第1、2拍切换,高音重音在1、3拍切换,使3/4拍的“强弱弱”节奏被打破。a句以属音d到主音g下跳的动机展开,b句以此动机将属音d作支点音符下跳,以D7半终止。
A'则以a句开始,以b句动机进行内部扩充为二倍长度,结束于d小调,此后A、A’分别反复一次。
B段可分为三个主要动机,一是一长一短的同音高组合,二是下行音阶,三是上跳8度(9度)回落的音型。B段以G大调开始,转入#F大调后以第三个动机持续发展在#F的导七和弦上达到高潮,之后通过导七和弦连续下行回落,在重属导降三和弦与属和弦的交替中以#C和bD作为共同音连接到新段C的F大调。本段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导七和弦这一不稳定因素为乐曲发展提供动力,为音乐注入不安的情绪并持续上涨达到高潮。
C段引入了全新的材料,转入F大调,旋律体现于柱式和弦高音声部的同时低音作对位伴奏,情绪从前段的不安切换为安静的低语,religioso似乎暗示经过了大风大浪后在上帝面前的顿悟和开阔,乐句结构也由此前的非方整变成了8+8的方整结构,少了情绪的波折,回归平淡。C段重复一次。
D段后材料再次变化,但情绪和织体承接了C段。两段D均由e+f组成,第一段回到了F大调,最后一段转回了g小调并以皮卡迪三度结尾,实现调性的回归。
(皮卡迪三度是指小调结束以同主音大三和弦结尾(后期将作介绍),可通过终止式是否形成“双重调性”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正常的小调D7到T称为“一般皮卡迪三度common Picardy third”;第二种是“下属半终止皮卡迪三度subdominant half cadence Picardy third”,通过s或其他小下属功能到T形成主调变格终止的同时形成了下属小调的k46到D的半终止。)
(欢迎关注Toccata的古典音乐时刻,转载和引用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