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后附职教二十条)要求以后高职高专的专任老师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原则上不再招应届生。由于疫情引起的应届生就业困难,近几年部分岗位给应届生留了一部分名额,以后会逐渐收紧。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任老师硕士起步,也有极少量岗位要求本科+副高,当然也有少数偏远地区或者管理岗、行政岗招本科的,更多的现实是:好的高职高专院校都要求博士了,或者硕士+副高。
院校的事业编改革,编制缩紧,稍好的院校和大城市基本上只有博士或者条件好的硕士才有编制。别跟我抬杠说哪哪学校的普通硕士和应届生容易有编,注意我说的是“大多数院校”。我所在的双高校,办公室不乏川大、武大、中山、同济的博士和博后,博士给编制,偶尔名校硕士+副高可以走人才引进给编,其他途径基本都是编外。
民办的本科和高职高专都是给教育集团或者董事长打工的,非常不建议去,任务重、待遇低、不稳定。
公办的高职高专,尤其是双高院校、专业群,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在编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没有本科院校的高科研压力,进可攻,读博,积极进取;退可守,评上讲师后做咸鱼,躺平划水,做好分内的工作即可。编外的话,可能只有在编人员的60%-70%,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的更次之,或者更低,当然也有同工同酬的,但是公积金和养老差得多。
以前是应届生心比天高,刚毕业都不爱来,只有经历社会毒打的社畜,才会懂得院校体制内的舒适。现如今,内卷从中考就开始了,职高:普高=5:5,国家近年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很重视,政策也逐渐倾斜,三年期的高职扩招也进行的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是校区扩建、教师扩容。可学历贬值,内卷的太快,能有机会上岸就抓紧吧!
附1珠三角某省属双高高职高专的招聘政策和大致待遇。(一)①博士可走人才引进落编,②博士、硕士+副高可以参加省厅的社招,一个岗位,几人或者几十人PK,上岸落编,③近年教师队伍扩容,偶有时候招收三年企业或者三年高校工作经历的硕士,不限制职称,报名时限制条件少,但是面试时倾向于985名校,落编(这种很少,偶有,为啥条件降低了?因为要给自己院校工作多年的合同制老师落编,人家干了多年,跟在编人员收入差距太大,心里有落差,想跳槽考编考出去,学校也舍不得他们这些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老师离职,所以几乎半数岗位是萝卜岗,也不能纯粹称为萝卜岗,萝卜也得拼过笔试够进面,面试的领导都是熟面孔,你细品)④偶有极少量岗位可以社招应届硕士给编,看命!⑤应届生(暂时还有)、普通硕士都是编外。(二)硕士评上讲师,编内含公积金到手20W+,副教授30W+;博士人才引进落编后,年35W+;编外硕士年薪10-14万,包含五险一金。当然,也有对编外也分层的,对“校聘”比较友好的院校,如下这个:
附2,有同学在浙江某三线城市的市属高职,985硕士走人才引进落编,据他说2020年到手15+;有同门师妹985小硕,进福建某三线家乡城市的省属高职,同工同酬的编外,据说2020年,讲师到手14+。收入根据本人职称、课时量、能力,因人而异,仅供参考!
题外话:有人会说,以后高校、医院去编制化,还值不值得去。明明白白告诉你,不太可能像无编企业那样运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学校,1名学生1年的包含学费在内的费用大致6000上下,财政补贴是每年生均1.8万左右或者更高,各地区各层次学校标准不一样,假如取消了院校的事业单位属性,该政府补贴的费用全摊派到学生头上,试问有多少穷学生上不起学的?医院也如是!又想事业单位改革,又不能革学校和医院的属性,那咋搞?那就搞人!↓↓
老事业编是1个编制对应1个人,编制实名;近年来改革后的浙江省的员额制,山东山西广西的控制用量备案制制,都是编制到岗不到人,编制不再实名。说的简单一点:给学校500个编制,招500个人享受这500个编制的待遇,离职的话,人走,编制还留在学校,学校再招人进来享受编制待遇。新编制中间有聘期考核,这样也盘活了学校的用人机制,让铁饭碗不再铁,让躺平摸鱼的有了一定紧迫感。医院也同理,比如深圳的医院,2018年就冻结编制,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医院再招的人、新成立的医院全都没有编制,实行临聘员额制,跟编制内同工同酬,注意不是真的“同”,奖金绩效和工资差不多,没有双补,公积金和养老也差的多。
2016年硕士数量比2010年翻了一倍,2021年又比2016翻了一倍,硕士遍地走,本科不如dog。趁著有些单位还有老编制,所以,小伙伴们,抓紧时间占坑吧!
附高职高专中的“双一流”,双高院校:
下一篇
大噶吼,Deloitte發offer啦~雖然養魚瞭一堆graduate 崗位,暑期實習offer還是有的。KPMG喜歡周四發offer,這麼看來Deloitte...
01 土地分多少種類型1、根據土地所有權分類土地根據所有權分為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 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傢所有。農村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