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說起《清靜經》,很多人都能背出全文來,它教人“如何清靜,漸入真道”,教我們認識大道的本質,超脫七情六欲所造成的短視、主觀去修學悟道,從而達到無私並且圓滿地應對一切人與事的清靜境界。
為什麼要達到清靜境界呢?因為清靜是道的本性,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性。所以《道德經》中說:“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經》指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能達到清靜境界,那麼人就能體悟道的內涵,“與天地合其德”,所作所為自然與天地間的客觀規律相符合,凡事都得心應手,好像天地萬物都來歸順自己一樣。常守清靜,最終就能達到我們修道的目的:與道合一。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發覺要保持一顆清靜之心,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啊!那麼是什麼擾瞭我們的清靜之心呢?
《清靜經》裡有這樣一段話: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神是喜好清虛的,但人心常常騷擾它;人心是喜好安靜的,但各種欲念常常去勾引它。如果能把這些欲望都排遣出去,心自然就能安靜,心一安靜神就能清虛。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與它對外反應作用的心靈原本都是清靜的,隻因我們受外境的牽動,控制不住心猿意馬,而引發七情六欲,使得我們脫離瞭我們的本性,所以個人的經驗中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紛擾,以致使我們遠離瞭清靜境界。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看出,是什麼擾瞭我們的清靜呢?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欲望擾瞭我們的清靜之心。
貳
人類為瞭生存及發展,合理的欲望是需要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欲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人類走下樹巢,走出洞穴,從茹毛飲血改為食不厭精,造華屋宮殿,以車代步,進而還要上天入地,細微至粒子,廣袤至宇宙,都要窮盡其奧妙。這全都是欲望的推動。
那麼有人就會奇怪瞭,既然欲望有這麼多的作用,它不挺好的嗎?怎麼會擾瞭我們的清靜之心呢?請註意瞭,我們說的是正當的欲望。對於欲望理解的困難之處就在於此,它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卻是惡魔。它既能推動社會進步,也能滋生邪惡,成為破壞秩序、毀滅文明的災星。
欲望如果沒有節制,那就是災難瞭,比如食欲,正當的食欲使我們擺脫瞭茹毛飲血,衍生出瞭不同的菜系,形成瞭不同的飲食文化,我們許多寶貴的養生思想也多與此相關。然而美食的泛濫,使一些為吃而吃,竟致於暴殄天物,浪費瞭不說,還傷瞭身體,甚至有人送瞭性命,想想每年因為貪杯導致事故而失去生命的人有多少?大的我們再想想2003年的非典,這麼大的一場災難,給我們的社會造成瞭那麼大的不便與不安,它的起因就是因為人們食欲的膨脹,對於野生動物的獵食。
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往往是一個無限的黑洞。明代朱載育的散曲《十不足》對人的欲望無限膨脹有這樣一段描述:
“終日奔忙隻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做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這段話對於人的欲望的描述寫的實在是太形象瞭。
一個溫飽得不到保障的人,吃飽瞭以後就想著穿好的衣服,穿上好的衣服想住豪華房子,住進瞭豪華房子又想著房子太空,最好有個漂亮老婆,當然能夠金屋藏嬌就更好瞭。等滿足瞭他這個願望,又希望做官,做大官,做瞭大官又想著做皇帝,做瞭皇帝瞭他又打上神仙的主意瞭,如此延續,用“欲壑難平”來形容恰如其分。
正因為人的“欲壑難平”,無限膨脹的欲望遮蔽瞭我們去認識自己和認識周圍事物的心靈,我們的心才無法達到清靜之境,我們的人生也多瞭許多苦難。
72efa66cc1f774e890d942fa21e8c4b3
叁
聽過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個年輕人,因為給一個部落立瞭功,部落首領為瞭答謝他,便要獎勵一些土地給他。首領說:“你從這裡往西走,做一個標記,隻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裡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就都是你的瞭。”
年輕人欣喜若狂,免費的東西,誰不想多要一點。於是,他鉚足瞭勁,走過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跨過一條河流又一條河流。每往西一點,他所屬的范圍就大一點。范圍大一點的時候,總想著還可以再大一點點。他想:再走幾步吧,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接著,他又往前走,一直走到筋疲力盡的時候,他才想起該回傢瞭,可是太陽已經悄悄藏在瞭山後。
太陽落山後,年輕人還沒有回來,部落的首領便派人去找年輕人。結果卻發現他在遠處的一個山上,累死瞭。
聽完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會笑那個年輕人太貪婪,以致得不償失,他要是不那麼貪婪,適可而止,那他就可以占有一片土地,衣食無憂,現在因為貪婪反而丟瞭性命,真不值得。但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是這個年輕人,我們無法拒絕欲望一步步的誘惑。
我認識一個朋友,股市行情大好的時候,他賺瞭一個盆滿缽溢,他想稱著形勢大好,狠賺一筆,於是將所有的積蓄都投瞭進去,結果後來的情形大傢可想而知瞭,股市大跌,股票被套,這位朋友天天隻有愁眉苦臉的對著大盤,期待股市挫底反彈瞭。
這樣的例子我想絕對不止一個,類似的情形,我們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吃自助餐的時候,即使吃不瞭,也要把碗裡裝得滿滿的;得到瞭愛人的情感,不去珍惜,卻希望更進一步得到對方全部的愛;得到瞭朋友的幫助,不僅不顧感激,還貪婪地看著別人手中的錢財;做錯瞭事情,因為僥幸沒有受到懲罰而繼續做更多的錯事。正是因為這些沒有止境的欲望,我們才離我們的本心越來越遠,離清靜越來越遠。
有人認為欲望的不斷滿足是一種幸福,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認為錢欲得到滿足就能幸福的,在真正擁有瞭財富後,卻也有人因為已經青春不在而懊悔不已,當年對於幸福的期盼也並未如期而至。認為權欲得到滿足就能幸福的,也有人因為太過沉重的責任和壓力而身心交瘁,曾經對於幸福的憧憬,變成無官一身輕的慨嘆,甚至變成權欲的奴隸,鋃鐺入獄,不要說幸福,就連基本的人身自由都一並喪失。可見欲望的滿足並不能與幸福掛鉤,欲望的膨脹隻是迷失瞭我們的清靜之心。
也因此,清靜經裡告訴我們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裡所要祛除的“欲”就是人過度膨脹的欲望,隻有祛除瞭那些不正當的欲望,人才能通向清靜之境。
肆
道傢提倡道法自然,因此我們不提倡禁欲主義,允許每個人有正當合法的物質利益和收益供其享受和使用,並以人們滿足正當需要,達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社會為理想目標,但這個正當的欲望,是與每個人的綜合能力和諸多條件相關聯的。道教提倡人有一個“欲望度”,就象水到一百度會沸騰一樣,對自己的欲望,我們也必須把握住這個“度”字,這個“度”就是要認識自己,瞭解你有多大的獲取社會認可的能力,提出適合自身條件以及自身生存所需的欲望要求,這也就要求人學會“知足”。
道祖說:“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人,不會感覺到自己缺少什麼。道祖又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貪得無厭的人,必然招致禍殃。道祖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即不過分貪求、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遭受恥辱和危險。
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正是我們道教人生價值觀的體現。道教主張求道悟道、濟世度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而不是滿足各種物質欲望;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人生應該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縱;多做行善積德之事,少做損人利己之事。道教所主張的人生,是追求自我覺悟的人生,是追求與道合一、與天地造化同流的崇高精神境界的人生,是慈悲為懷、以利濟蒼生為己任的人生。這樣的人生,自然是摒棄瞭自私和物欲的人生,是杜絕瞭奢侈和浪費的人生。
《坐忘論》有言:修煉的實質就是消除心靈上的污垢,追究人心的本體。人心的本體原來就是道,隻是這個本體被我們的意識所污染,以致蒙蔽越來越深,而與道隔絕。現在如果能消除這層心上的污垢,還心以本來面目,就是修道。使心不再隨意遊蕩,而去與道冥合,讓心重返道的本質,就稱為歸根。
這裡所說的,使我們的心遊蕩而無法清靜的正是我們內心那些無限膨脹的欲望,這些無止境的欲望是蒙在我們心靈上的污垢,是它們隔絕瞭我們與道合一,我們學習修道,努力與道合一要做的就是控制我們的欲望,還我們的心以清靜的本質。道經指導我們,我們隻要祛除瞭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守住自己的清靜之心,就能百病俱消而復命,繼而續命,就可以知道根本的常道。知道瞭常道就會無所不明,最後就能長生成仙,這也正是我們修道的目的。
總之,是無限膨脹的欲望侵擾瞭我們的清靜之心。要想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第一要務就是要少私寡欲,遣欲以澄心。最後,祝各位道友都“能常清靜”,並最終達到“天地悉皆歸”的境界。(防刪,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點贊加關註,不定期發佈精彩文章,想看更多搜公眾訂閱號/道衍天下)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國合同能源管理(EMC)十四五規劃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3 VS 2029年第一章:合同能源管理發展必要性及政策分析第一節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简称地大,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