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shǔ】,甲骨文的字形開始為象形字,像谷穗散開後下垂的樣子。後來為瞭表示有黏性而增加瞭“水”,成瞭會意字。金文則延用瞭從禾從水的字形。秦篆上部的“禾”,把中間一豎的下面縮短瞭,所以許慎不知道“黍”字古時候的演變,隻能僅僅從秦篆的字形來分析,誤以為是“從雨省聲”。
《說文解字·黍部》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種),故謂之黍。從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爲酒,禾入水也。」
許慎說,黍是一種黏性的禾。黍種植的時間是仲夏五月的小暑、大暑間。因此許慎說:黍的讀音就來自於暑,兩者的讀音是完全相同的。
段玉裁註:山西人無論黏與不黏,統呼之曰糜黍。太原以東則呼黏者爲黍子,不黏者爲糜子。......禾、黍、稻、稷,各有黏、不黏二種。......禾穗下垂如椎而粒聚,黍(穗)略如稻而舒散。......《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種黍、菽、糜。
段玉裁說:粟、黍、稻、稷,都有黏和不黏的兩種。
粟【sù】和黍,都是原產於東亞大陸的農作物,栽培歷史已近一萬年。
「粟」是禾本科的狗尾草屬,穗頭如棒槌,米粒都聚集在穗頭上。
「黍和稷」,屬禾本科的黍屬,穗頭如水稻,是散開的。黏性的為黍,不黏的為稷(糜)。
粟的顆粒略小,而黍的顆粒較大,所以又稱大黃米。
煮熟後的粟米一般不具有黏性,而黍特別黏,因此可以用來蒸糕、釀酒。
古時候用於祭祀的鬯酒,就是用黑黍釀制的。
段玉裁又引用《夏小正》等古籍說:農歷五月仲夏的黃昏時,當大火星位於南中天的時候,就該種植黏性的黍、不黏的糜,以及各種豆類瞭。它們收獲的季節都是在仲秋八月。
《詩經·小雅·黃鳥》:
黃鳥黃鳥......無啄我粟。
黃鳥黃鳥......無啄我梁。
黃鳥黃鳥......無啄我黍。
《黃鳥》中同時提到瞭這三種農作物,說明它們屬於不同的品種。
梁,是粟的一種,吃起來口感更好,屬於粟中的精品。但是由於很費地力,產量又低,所以種的人越來越少。梁有白、黃、青(赤)三色,“黃粱一夢”中的黃粱即其中的一種。
《詩經·小雅·甫田》:黍稷稻粱,農夫之慶。
在《詩經》中,黍和稷往往是連在一起,因為它們屬同一類品種。
【麥秀黍離】商朝滅亡之後,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帥其部族去瞭朝鮮半島。多年後回來朝拜周朝,見殷墟昔日的宮殿已成瞭一片莊稼地。因傷感而作《麥秀》詩。
《史記·宋微子世傢》: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西周滅亡之後,舊時的宗廟宮室也盡為禾黍之地。周朝大夫經過故國宮室,看見滿地禾黍,而感慨周王室的傾覆。以此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詩經‧王風‧黍離序》:黍離,閔(憫)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憫)周室之顛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黍稷的谷穗已開始披散,可漫漫的長路永遠沒有盡頭,我心裡堵得如鯁如噎。
類似的成語還有【故宮禾黍】【黍秀宮庭】。
【以戈舂黍】用戈去舂黍米,能達到目的嗎?
《荀子·勸學》:不道禮憲(禮儀、法令),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手)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荀子的意思是說,不遵從法則,不接近賢師,而僅僅讀一些《詩》、《書》的皮毛,究其一生,最多也就是個淺陋的儒生而已。就好比用手指去測河的深淺、用戈去舂米、用錐子去吃壺裡的東西一樣,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殺雞為黍】有賓客來訪,故殺雞、作黍米飯。比喻盛情款待。
《論語·微子》:止(留)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從「黍」的會意字有:芳香的「香」
以「黍」作意符的形聲字有:
黎,是眾多的意思
黏,是有黏性的意思。
「黍」還是古時候度量衡的基準。
100粒黍為重量一銖,2400粒黍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1200粒黍為容積一龠。兩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
《漢書·律曆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