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德陽市廣漢市,發現於上世紀20年代末,是迄今為止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分佈范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文化遺址,其文化堆積距今約4500-2800年,面積達12平方公裡。三星堆遺址核心區域面積約3.6平方公裡,是古蜀國都城遺址,年代約為商代。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分佈示意圖。©三星堆博物館
1986年,三星堆1號、2號“祭祀坑”,出土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面具、金面罩、金杖、象牙等上千件珍貴文物,“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其年代為商代晚期(距今3250一3100年),所揭示的一種獨特青銅文化引起轟動,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隨後發現三星堆東城墻、南城墻、月亮灣小城和大型宮殿基址等重要遺跡,逐步廓清瞭三星堆古城分佈范圍。專傢們認為,三星堆文化面貌既呈現獨特性,又與中原地區、長江中遊地區夏商時期古文化有著緊密聯系。
三星堆博物館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地處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廣漢市城西鴨子河畔,南距成都38公裡,北距德陽26公裡,是一座大型現代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博物館於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正式開放。
3d78f6685fa5709224a41a32a77b309d
三星堆博物老館占地面積約1000畝,館區內環境優美,深具文秀清幽的川西園林之風。博物館以其文物、建築、陳列、園林四大特色,成為享譽中外的文化旅遊勝地。
老館基本陳列由“綜合館”和“青銅館”兩大展館構成,展示面積近12000平方米,陳列科普化與藝術化雙美並舉,有力揭示瞭三星堆文明的深刻內涵,集中反映瞭三星堆作為長江文明之源和天府文化之根的輝煌燦爛。
新設的“修復館”,修復2019年以來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祭祀坑出土文物,向公眾展示修復過程並普及相關文保知識。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總投資14.33億元人民幣,於2023年7月27日起試運行。
新館位於三星堆博物館內,占地面積66畝,建築面積5.44萬平方米,是現有老展館的5倍,目前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遺址類博物館單體建築。
在展品方面,除瞭青銅神樹等1986年出土的珍貴文物移步新館,還有近600餘件文物首次和觀眾見面,共展出陶器、青銅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各類文物1500餘件(套),數量為原展出文物的3倍。
新館除展示三星堆博物館1、2號祭祀坑文物外,還將陳列展示三星堆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
新館屋頂采用斜坡覆土形態,建築消隱融入環境,與一號館形體左右呼應;新館延續瞭老館經典的螺旋曲線外墻,作為三個堆體外形和空間控制曲線,三個堆體的平面控制線延長相交於一點,平面夾角呈現幾何邏輯,生成獨特的形體韻律,三個沿中軸排列的覆土堆體,寓意“堆列三星”。
新館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墻和青銅遮陽板,堆體部分采用天然花崗石,兩者虛實對比,形成瞭三星堆標志性的“古蜀之眼”。屋頂采用瞭斜坡覆土形態,建築消隱融於環境,呈現“館園合一”的特色。
新館的室內裝修采用瞭極簡主義風格,以米色的藝術混凝土墻面、古銅色的金屬板、深灰色的地面等簡單的配色,觀眾徜徉其中,可以充分感受三星堆獨有的藝術氛圍。新館展陳緊扣“古城古國古蜀文化”主題,分“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區,每個展區下設若幹展陳單元。
“古蜀之眼”的設計靈感源於三星堆文化的眼睛崇拜,造型為雙曲面,呈現形式則為兩面形似眼睛的巨大玻璃幕墻,正對三星堆遺址發掘區,寓意三星堆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古蜀之眼”容納“時空螺旋序廳”和“圜流古今劇場”兩個空間。
三星堆的新館共6個常展廳和1個臨展廳,展覽面積1.8萬平方米。一樓為“古城古國”“古蜀文明交流”“考古發掘歷程”等主題展廳。觀眾通過螺旋樓梯進入二層可欣賞 “圓形劇場”觀賞情景短劇,之後還可參觀“藝術、神話與祭祀”展廳、“文物重器專題”展廳、“新考古成果”展廳。地下一層為兒童樂園和學術報告廳。
--- 世紀逐夢 ---
新館第一展區“世紀逐夢”下設“初識三星堆”“一醒驚天下”“盛世續華章”三個單元。該展區以三星堆遺址近一個世紀的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為主線,表現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百年逐夢、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彰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時代主題。
上世紀20至30年代,廣漢月亮灣燕傢院子發現玉石器,原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進行瞭首次發掘。50至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不斷開展調查和試掘。
1980年後,三星堆考古進入系統發掘和研究階段,“三星堆文化”命名。1986年,兩個祭祀坑的發現“一醒驚天下”。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城墻、大型建築基址等重要遺存發現,三星堆古城格局逐漸明晰。
2019年以來,六個祭祀坑的發現再次引起廣泛關註。百年逐夢,矢志追求。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薪火相傳,譜寫瞭三星堆考古的世紀華章。
展區的“方艙考古”展項,采用最新的裸眼立體新媒體技術,將考古方艙還原到展廳裡,反映瞭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六個新坑的發掘工作。其使用的播放服務器立足於專業圖形工作站,以此打造目前最前沿的視覺藝術,讓遊客沉浸式體驗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場景。
--- 巍然王都 ---
第二展區巍然王都下設“蜀土豐饒”“都城營建”“黃金加工”“玉器制作”“青銅冶鑄”“王者至尊”“多元共生”七個單元。從文明探源的角度,對三星堆古國的自然環境、社會面貌、都城佈局、手工業技術、權力結構等進行全方位展示和解讀。
三星堆遺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時期已發展成為中心聚落。約當商代早期,出現城墻、大型建築。商代中期以後,城址面積達3.6平方公裡。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黃金加工、制玉、絲織業,復雜的社會結構,成熟的祭祀體系,彰顯其統治中心、宗教中心、經濟中心的獨特地位,可能是某代蜀王的都邑所在。
“巍然王都”展區的“三星堆遺址沙盤折幕”,采用當下最復雜的投影機矩陣無縫融合技術,配合目前最先進的同步播放系統,實現瞭近二十個超高清畫面同時播放延時不超過3毫秒的誤差,實時將數十臺投影矩陣的畫面相融合,向遊客流暢演繹三星堆古城的整體畫面。
--- 天地人神 ---
第三展區“天地人神”下設“以玉通神”“藏禮於器”“神聖祭壇”“青銅面具”“鳥足神像”“萬物有靈”“通天神樹”七個單元。
展區以祭祀區出土的精品文物為主要展示對象,集中呈現古蜀人在祭祀活動使用的重要禮器、主要的祭祀行為、崇拜對象及其信仰體系和宇宙觀念,表現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通過對古蜀人精神世界及其文化源流的解讀,揭示古蜀文明密碼,表現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與精神根脈。
20ed8db24077e125886fcde487fdf477
三星堆精美絕倫的文物群體,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禮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獨特的神壇、縱日千裡的面具、人鳥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飛的鳳鳥、達地通天的神樹,這些物品深藏著對天地神祗、自然萬物的無比虔敬,展現瞭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
--- 商青銅立人像 ---
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雕像群中,足以領銜群像的最高統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屬,——不論是從服飾、形像還是體量等各方面看,這尊大立人像都堪稱它們的“領袖”人物。以往殷墟出土的玉石銅人像與之相比,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瞭。就全世界范圍來看,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雕像系采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復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臺,即可理解為其作法的道場——神壇或神山。
--- 商青銅獸面具 ---
商代青銅獸面具,長138厘米,寬85厘米,高66厘米。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宏偉壯觀的要算這件有“千裡眼”、“順風耳”之譽的青銅縱目面具。其形象特征為: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誇張,呈柱狀向前縱凸伸出達16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狀向上內卷;口闊而深,口縫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其額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補鑄有精美的額飾,可以想象,它原來的整體形象當更為精絕雄奇。
--- 商青銅太陽形器 ---
三星堆出土的“太陽形器”全部被砸碎並經火焚燒。從殘件中能識別出六個個體,經修復復原的2件太陽形器的直徑均在85厘米左右,構型完全一致。
器物構型為圓形,正中陽部凸起,其周圍五芒的佈列形式呈放射狀,芒條與外圍暈圈相連接。陽部中心圓孔、暈圈上等距分佈的5個圓孔均是作安裝固定作用的。由於其整體圖像特點也與四川珙縣僰人懸棺墓巖畫及我國南方地區出土銅鼓上的太陽符號頗為相像,因之發掘者將其定名為“太陽形器”。
也有研究者認為此器的形式構成並不是太陽的象征,而是車輪:中心部分是輪轂,放射形條狀物是車輻,外圈是輪圈。還有觀點認為既非太陽,亦非車輪,而是用於軍事作戰的盾牌上的盾飾。
多數意見認為,這種形制的器物應即是“太陽形器”。它是常設在古蜀國神廟中的神器。又或用於祭祀儀式,釘掛在某種物體之上,作為太陽之象征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
--- 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
銅人頭像為平頂,頭發向後梳理,發辮垂於腦後,發辮上端用寬帶套束,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發式風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銅頭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鏤空,制作頗為精致,給人以權威與神聖之感。
--- 金面具 ---
金面具出土於五號祭祀坑。出土時僅殘存約半,重約280克,是目前三星堆遺址出土最重的金面具。寬約23厘米,高約28厘米。面具是金銀合制品,含金量約為85%,含銀量約為13%—14%。其方形面部、鏤空大眼、三角鼻梁以及寬大的耳朵等特征,與三星堆此前出土金面具風格十分相似。據發掘者推測,它可能也是覆於銅頭像或其他質地的面具之上。
--- 青銅爬龍器蓋 ---
三星堆遺址出土瞭形態各異的龍形器,爬龍器蓋便是其中之一。出土於三號祭祀坑,保存較完整。蓋內徑23.8、外徑25、通高23.6厘米。蓋鈕呈花瓣狀,蓋面微內弧,子口,方唇,口沿處有九個等距分佈的橋形小鈕,用於扣合固定器身。龍的形象栩栩如生,頭下尾上,頭似虎,身似蛇,頭上有長曲角和尖耳,臣字目,張口露牙,前爪搭於器蓋口沿上,肘關節處有倒勾,後爪及後半身殘,後爪似搭於蓋鈕上。蓋身有兩道扉棱,與爬龍一起將蓋面三等分,扉棱以雲紋為基礎紋飾,龍身兩側飾重環紋,背部飾重菱紋;蓋頸處飾一周圓圈紋和凹弦紋,蓋鈕和蓋腹均飾波曲紋,以圓圈紋鑲邊,內側為雷紋。
--- 商玉璋 ---
璋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禮器之一,在所謂禮拜天地四方之中,璋被認為是用來“禮南方”的器物,一般認為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祭山。
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這件玉邊璋是三星堆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極品文物。器身兩面線刻有祭祀圖案,表現瞭莊嚴隆重的祭祀場面,為研究古蜀宗教祭祀禮儀提供瞭珍貴的資料。
該璋璋身圖案分上下兩幅,正反相對呈對稱佈局,每幅圖案由五組構成:下方一組有兩座山,兩山外側各插有一枚牙璋;第二組是三個跪坐的人像,頭戴穹窿形帽,佩雙環相套的耳飾,身著無袖短裙,兩拳相抱,置於腹前;第三組是幾何形圖案;第四組又是兩座山,兩山中間有一略似船形的符號,兩山外側似有一人手握拳將拇指按捺在山腰;最上面的一組為三個並排站立的人像,人像頭戴平頂冠,佩鈴形耳飾,身著無袖短裙,雙手作與第二組人像相同的動作。從圖中山、山側所插的璋、以及作拜祭狀的人等情況分析,大體上可以推測該圖所表現的正是所謂“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場面,而璋的祭祀用途尤其是作為祭山的用途也就彰顯無疑瞭。
4d27462da0974edf69137f4bf9c0e846
--- 神樹紋玉琮 ---
三號坑祭祀坑出土瞭大量玉器,其中包括這件神樹紋玉琮。玉琮由整塊灰白色玉料加工而成,對應兩面線刻神樹紋樣,刻痕較淺。神樹紋分枝有兩層,與1號神樹的三層九枝不同。每層有垂直的主幹和枝葉,主桿頂和枝頭有大花苞。兩側神樹紋有所細微差別,神樹底座一為山形座,一為尊形器。帶有神樹紋的玉琮前所未見,為今人研究古蜀社會中神樹的意義、象征等問題提供瞭重要依據。考古人員認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部分玉琮來自甘青地區齊傢文化,反映瞭早期古蜀與甘青地區的交流。
--- 戴立冠青銅人頭像 ---
該人頭像出土於三號祭祀坑。因其發型像諸葛亮所戴冠帽,被網友戲稱為“諸葛亮”。僅存頭部,整體器形不明。冠寬 7.1、臉寬6、 通高21.2厘米。國字臉,粗眉,三角斜眼,高鼻,大口,方頜,長方耳,耳垂處有小圓孔,頭後有“U”形輪廓,發式為笄發。戴高冠,冠梁較寬,繞頭一圈,前額兩側向外伸出,呈 “幾”字形,冠身較高且向後下方彎折,表面有多道溝壟,與後世的 “綸巾”較相似。下頜下接一長柱,類似人頭像的頸部,末端呈尖錐狀,原應套接其他器物,頭後往下斜伸出一圓柱與頭像相連。
--- 商金杖 ---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國同時期金器中體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條捶打成金皮後,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時木杖已炭化,僅存金皮,金皮內還殘留有炭化的木渣。在金杖一端,有長約46厘米長的一段圖案,圖案共分三組:靠近端頭的一組,合攏看為兩個前後對稱,頭戴五齒巫冠,耳飾三角形耳墜的人頭像,笑容可掬。另外兩組圖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別皆是兩背相對的鳥與魚,在鳥的頸部和魚的頭部疊壓著一支箭狀物。
--- 商青銅神樹 ---
Ⅰ號大型銅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采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瞭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樹幹頂部及龍身後段略有殘缺。在我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這株神樹也稱得上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關於這株銅樹的內涵,目前在學術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將銅樹界定為“神樹”,則是共識:一種意見認為,這株銅神樹的造型與內涵應與《山海經》中記載的“建木”相關,銅樹是古蜀人溝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瞭古蜀人交通於天人之際的特殊宗教權力被古蜀國神權政治集團所獨占的情況。
與此相對的觀點則認為青銅神樹並非建木,從其構型分析,更多的與《山海經》描述的“若木”相似。另一種意見認為,青銅神樹具有“社”的功能,與載籍所記“桑林”一致,應為“社樹”。一種意見認為,銅神樹為古蜀人的宇宙樹,反映瞭蜀人的世界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青銅神樹起源於古人對日暈現象的認識,代表東西兩極的扶桑與若木。
--- 金鳥形飾 ---
金鳥形飾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唯一一件金鳥形飾,像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或金孔雀與黃金面具的“太厚”正好相反這件金飾非常薄僅有0.12毫米。
◇ 本文部分信息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中國文物報、文博圈、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研究院、存在建築、央視新聞等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