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鄰,“樂”在身邊!音樂信息共享&交流平臺
http://www.icpchaxun.com/video/1618933201166200832
奏鳴曲一詞大約出現在16世紀下半葉,來源於拉丁語的“Sonare”,是發出聲音的意思,與“Cantata”,歌唱的意思區分開。正如單詞所表達的那樣,最早的奏鳴曲指的是用樂器發出聲音的作品,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到巴洛克時期,已經有不少作曲傢將奏鳴曲作為他們作品的標題來寫作,比較出名的有多米尼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在18世紀30年代創作的數百首奏鳴曲。這些奏鳴曲與我們今天的奏鳴曲有很大的區別——它們隻有一個樂章,且隻由兩個部分組成。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奏鳴曲在維也納古典早期才逐漸形成規模。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 S. Bach)的小兒子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C. P. E. Bach)對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進行瞭改革。他強調瞭主題在奏鳴曲中的地位,調整並擴充瞭奏鳴曲的篇幅。他在1742年左右公開發表的《符騰堡奏鳴曲(Württembergische Sonaten)》中證明瞭這一點。C. P. E. 巴赫對兩位古典時期的作曲傢產生瞭強烈的影響,他們是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和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紮特的這首奏鳴曲創作於1783年,距離C. P. E. 巴赫的《符騰堡奏鳴曲》已經過去瞭40年時間。在這40年裡,奏鳴曲獲得瞭長足的發展,確立瞭由三個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組成的主要樂章,以及由快-慢-快三個樂章組成的奏鳴曲的主要結構。莫紮特的這首鋼琴奏鳴曲完美地印證瞭這一點。這首奏鳴曲是古典時期最受歡迎的奏鳴曲作品之一,也是展現奏鳴曲式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通過莫紮特富有靈氣的創作,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跟隨並發現主題和主題的不同變化,哪怕是缺乏音樂知識的聽眾也能在經歷瞭展開部的冒險後在再現部再次發現主題的到來。
這首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是一個有著豐富的情緒變化的慢板樂章,樂章優美的主題旋律訴說著動人的故事。整個樂章由三個部分組成,雖然主題平緩且柔和,豐富的和聲變化卻一直在勾起人們無盡的好奇心。特別是在第二部分中,突然出現的f小調調性讓曲子染上瞭一層憂傷的色彩,但隨機而來的堅定且明亮的降D大調讓人重新找回瞭信心。雖然在第二部分的尾聲中,憂傷的f小調又再次出現,但正是這種強烈的對比格外突出瞭中間部分大調調性的光明色彩。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在一個與第一部分同樣的終止式之後,令人熟悉的第二部分主題又出現瞭。出人意料的是,這次主題卻是在F大調中進行的。就這樣,第二樂章結束在瞭充分經歷瞭悲傷與積極的極致平和中。
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是詼諧且歡樂的。這個樂章同樣是嚴格按照奏鳴曲式寫作的,有著完整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構造。隨著樂章一點點的推進,音符的密度也逐漸的增加。八分音符在樂章呈示部的開頭占主導地位,在副部主題出現時換成瞭十六分音符,而在呈示部快要進入尾聲時,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出現在人們的耳邊。這些層層遞進的快速跑動除瞭給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享受外,也給演奏者提供瞭不小的挑戰。在戰勝瞭這些快速音符後,呈示部在一個趾高氣昂的勝利者的姿態下結束瞭。第三樂章的展開部是一個短暫又刺激的冒險,在結束瞭與快速音符的戰爭後,作品突然失去瞭目標。在接下來的幾個句子中,人們一直在尋找回到主題的方向,但一直沒能找到明確的線索。在不自信的摸索中,主題毫無預兆地出現在人們面前。這次重逢是令人激動的,在副部主題後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中進行瞭數次模進,並最終落回瞭主調C大調上。在打敗瞭所有快速音符的結尾處,莫紮特與聽眾們開瞭一個小小的玩笑。他將本應自信結束的全終止替換成瞭阻礙終止,打上瞭一個巨大的問號,卻也沒有讓人苦苦等待最終的結果,三個帥氣的和弦為整首奏鳴曲劃上瞭完美的句號。
若您對古典音樂感興趣,想瞭解更多古典音樂作品、作曲傢及他們背後的故事,您也可以關註我們。我們每周為您推薦一首臻選曲目,並附以曲目賞析。
上一篇
號外號外!名偵探柯南 × 奈雪的茶(茶飲) × 樂樂茶(茶飲) × 派悅坊(蛋糕) 聯名奶茶、蛋糕、周邊已於11月15日起分別在全國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