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断交”
管宁,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人,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后代,华歆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这件事是说,管、华二人一起在菜园里锄地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把黄金看得如同瓦石一样,而华歆把黄金拿起来,然后又扔掉了。管、华曾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正好在官员坐着车经过门口,管宁仍在读书,而华歆却扔下书出去了。从对金钱和权势的态度,可以判断人的思想意识的倾向。故事虽小,映照却大。正如《大学》所说:“诚于中,形于外。”可见加强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但须指出的是,虽然故事里是褒管贬华,但历史上的华歆,却是一个严于律己、淡于财欲、富于经邦治世才能的人物。[1]
割袍断义:
《说唐》出处
徐茂公飞奔向前,一把扯住单雄信的战袍,大叫道:“单二哥,看小弟薄面,饶了我主公吧!”单雄信道:“茂公兄,你说那里话来?他父杀俺亲兄,大仇未报,日夜在念。今日狭路相逢,怎教俺饶了他?决难从命。”茂公死命把雄信的战袍扯住,叫声:“单二哥,可念贾柳店结义之忧,饶俺主公吧!”雄信听了,叫声:“徐绩(徐茂公),俺今日若不念旧情,就把你砍为两段。也罢,今日与你割袍断义了吧。”遂拔出佩剑,将袍袂割断,纵马去追秦王。
在《斩单童》这出戏中,李世民,徐懋功是道儒的代表,而单雄信,以及还有没有讲到的程咬金则是下层民众中墨家思想的信众,墨家思想所说的义字是很难解释的,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一个字被用了几千年却不知道其具体意思。凭感觉来体会这个义字,其中包括了“忠、信、仁”等众多的行为标准,首推应当是一个“信”字,这个“信”字就是单童痛恨罗成的原因,当年罗成给单雄信立下誓言,要是投唐,阳寿短23年,戏中给罗成英年早逝找了这样一个理由。这“义”字虽然包括了仁爱忠信等众多内容,但却不是尽然如此,有时却能因为其中的一条,将其他众内容抛却不顾,这单童就是因为一个“忠”字而把其他的都抛却了。所以说这一个“义”字的含义实实的难把握和明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在义字众多含一种没有一个是讲“利”。而这个“利”字在近世和过去经常被写成另外一个字,什么字呢?——“理”,这可能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论断,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众多“道理”都通向一个“利”,“理”“利”相通,而这“理”字正是众多读书人的招牌。
隋末之时,群雄逐鹿,单雄信为各路绿林好汉的总瓢把子(盟主)在秦琼病困客店是出手相救,后来,给秦母拜寿于济南府贾柳楼,与其他英雄结拜为义姓兄弟。后来,单雄信与贾柳楼兄弟们各为其主,战场相遇,才引发与徐茂公的割袍断义。
他后来单雄信被秦王李世民俘获,单雄信因李渊杀害父兄,誓死不投降。要杀单雄信,有一本戏曲《斩单童》就是描写这一段感情纠葛。就在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心灵感应的秦琼,口吐鲜血,栽于马下……
割席断交与割袍断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割裂,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
人生观,价值观的分裂与互补是人与人之间的建立联系的两种状态。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种对于人的尊重,一别两宽,各自安好,是一种选择结果。互补之下有同情与理解,也是一种相处方式。世间没有决定的事,只有相对而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见路不走,既见因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既见如来。
见路不走。别相信你见到的路是真实的,别迷信别人的成就方式,不走你自以为能看见的路。路和道教中的道,佛教中的法是有同样含义的。既一切自然规律和方法等。道可道,非常道。诸法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能见路不走,你就悟到了空性,是有觉悟之人,拥有果报。
见路不走——实事求是,前面两段话总结起来就是实事求是。从我理解来看,不管是割席断交还是割袍断义,都是对于双方内心本质的实事求是 ,断交与断义,是一种对于双方的尊重,不违心的假大空,倒是有率性而为的真性情,就是一种走心的实事求是。熔断与于此,各自安好,让往事的美好永留于心。断交与断义之后,各奔前程,追寻各自的人生梦想,也是一种成就对方,少了纠结,去了烦恼,也是一种大义之举,也是一种彼此最后的成全。
要说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古代是有其一整套规矩的,有形式上的一种信息传递,有送物品的暗喻,有文书的书写,郑重其事,表现出真实的意思。
从现在社会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断就在毫厘之间,倒是少了古代人的一种豪迈。